浅说《论语》之“知”
杨修国 (江苏师范大学 221116)
摘要: “知”是《论语》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实词“知”的意义类分,进而对动词性“知”的相关内容析解,并由此来对“仁”与“礼”作出阐释。
关键词: 《论语》;知;仁;礼
在《论语》一书中,高频次使用的“知”字具有深刻地内涵与研究价值。通览此书,未有与“知”字连用的复音词出现,单言“知”字的,共计有一百一十八次。
一、实词“知”之类分
这些不同语句中的“知”字有四个意义:
本研究选60名前斜角肌综合征患者,最终结合组总有效率高达96%,并在PRI、VAS、PPI 3项评分均明显低于针刺组。将针刺结合肌肉能量技术与针刺组在治疗20d后进行比较发现,前者更能有效地缓解疼痛,增加斜角肌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并在治疗3个月后进行统一回访时发现,针刺组的复发率27%,而结合组的复发率为7%,这说明将两种治疗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利用针刺缓解疼痛等症状,通过肌肉能量技术提高颈部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尤其是针刺结合肌肉能量技术在远期效果优于单一的针刺治疗。在防止复发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亦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结果证实针刺结合肌肉能量技术疗效确切,值得在基层医院上推广。
一是作为名词性的“知”,为“知识”义。仅出现两次,且在同一节。即:
通过对4k网络优点的分析,对市场上的相关设备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了解。在进行设备的选择过程中,应当以市场上的设备类型和电视台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电视台对4k背包的选择采取了横向评价的方法以及系统的评价进行设计和开发,经过不断的筛选和测试,并且经过不断的论证,最终确定以色列生产的LiveU4k采访专用背包,这种背包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能有效应对恶劣的环境,保证视频信号传输的质量不受到环境的影响。
本节实验课以血红蛋白作为“主线分子”,包括了样品的处理、透析、凝胶色谱法、SDS-PAGE法等4个子实验。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凝胶色谱法和SDSPAGE法的原理比较难懂。为了突破此难点,笔者采用“先讲解原理后实践提升”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实验原理内化。在讲解每个子实验时,通过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思考,从而理解实验操作步骤的原理及目的。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编单工作站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电视台每天播出的节目进行规划,比如广告节目的播出,就需要编单工作站进行制定。系统当中的其他用户是没有修改广告条目权限的,而播出站则依靠广告段的标记自动播出。播出系统的用户应该采用统一管理的方式,对登陆权限和空间分配进行管理,避免出现权限和空间使用的混乱。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三是作为形容词性的“知”,为“聪明的、智慧的”义。出现十一次。例:
知仁,其次应认识到“仁”是孔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孔子以仁为出发点,在政治、教育及伦理等方面建立起完备的学说。如其政治学说,以仁政礼治为基础,最终要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其教育学说,立足于仁爱,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经世之才。其伦理学说,以仁为内容,礼为形式,强调仁礼统一,爱有差等。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四是作为动词性的“知”,为“知道、了解”义。出现频次最高,为九十次。例:
萧飞羽没有等黑旗会所属有进一步的动作就举手放下。除了五名剑手腾身扑向只手拿云,怒火焚身的铁卫、刀手一声不响向黑旗会所属冲去。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二、动词“知”之析解
显而易见,作“知道、了解”义的动词性“知”字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关注。且凡有此类“知”字出现的句子中,句子的语义部分里一定包含着“知”的对应内容。因其关涉范围甚广,难以面面俱到,则就其出现频次最高的“知仁”与“知礼”来进行解说。
1.知仁
相关语句,按出现先后次序录述之:
二也是作为名词性的“知”,同“智”,为“聪明、智慧”义。出现十五次。例:
“不知其仁”,谓冉雍还没有达到孔子所认为的“仁”的标准。《四书集注》:“佞,口才也,仲弓为人重厚简默,而时人以佞为贤,故美其优于德,而病其短于才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同样是“不知其仁”,谓子路、冉求、公西赤都没有达到孔子所认为的“仁”的标准,亦可知明仁是极难之事。《论语正义》引《论学小记》曰:“夫仁,至重而至难者也。故曰‘仁以为己任,任之重也。死而后已,道之远也。’如自以为及,是未死而先已,圣人之所不许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因为有所传承与革新,方可流传有序与生生不息。虽历百世亦能“知礼”。《礼记正义》注:“物类相召,世数相生,其变有常,故可预知。”
由上可知,孔子是不轻易许人以“仁”的。欲究其因,则需知仁。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知仁,首先需先对仁的内涵有一个基本认识。作为《论语》中最重要的概念,此书之本身即对“仁”有许多解释,如《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而其最基本的含义当是“仁者爱人”与“克己复礼为仁”。“爱人”当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论语正义》引《说文》“仁字从二人,会意”曰:“言己与人相亲爱也。”“爱人”首先要修养己身,使行为符合于礼的规定,即“克己复礼为仁”。
以实施“美丽乡村小康水”行动计划为主抓手,贵州省全面推进民生水利建设,让更多群众在水利发展中得到实惠。2013年全省预计解决300万农村人口及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中小河流项目129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200km2,实施病险水库治理271座,新增小水电装机20万kW,新增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2个,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3万亩,全面完成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
正如何爱霞教授所概括的“开拓创新、协同互动、参与共享”,本次论坛所呈现的异彩纷呈的学术报告,能够为新时期成人与继续教育研究提供新思路,呈现出创新性成果;与会代表的协同互动、参与共享则无疑能够为成人与继续教育研究领域产生新的知识,从而推动新时期成人与继续教育研究向前发展。
2、知礼
相关语句,也按出现先后次序录述之: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百虽世,可知也。”
以农村污染治理为例。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工业和城市污染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对农村污染的防治,虽然这两年中央加大了对农村污水和垃圾等问题的投入,但农村污染防治工作还远不到位。对于农村污染防治工作这个短板,未来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环保部和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全面的顶层设计和部署,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乡村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统筹规划。
即使“克、伐、怨、欲”的毛病都没有,在孔子看来也是够不上“仁”的。《论语正义》引《论仁篇》:“此但能无损于人,不能有益于人,未能立人,达人,所以孔子不许为仁。”
为便于对超深矿井提升机卷筒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将卷筒分为筒壳和挡绳板两个主要部分,如图4所示。由于钢丝绳在缠绕过程中对筒壳的作用位置不同,所以以q1、q2表示不同层数钢丝绳作用在卷筒上的载荷集度,S表示钢丝绳对挡绳板的轴向作用力。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入太庙,每事问。这种敬重的表现也就是“知礼”之所在。《四书集注》引尹氏曰:“礼者,敬而已矣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僭越之举,着实是不合礼与不知礼。
恪尽职守,只称其为“忠”,洁身避乱,也只算得上是“清”。《四书集注》:“当理而无私心,则仁矣。今以是而观二子之事,虽其制行之高若不可及,然皆未有以见其必当于理而真无私心也。子张未识仁体,而悦于苟难,遂以小者信其大者,夫子之不许也宜哉!”
孔子认为昭公知礼,或许有为尊者讳的用意。《四书集注》注三:“孔子不可自谓讳君之恶,又不可以取同姓为知礼,故受以为过而不辞。”《论语译注》注七:“孔子对鲁召公所谓不合礼的行为不是不知,而是不说,最后只得归过于自己。”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从当今互联网发展的现状来看,强调用户量、用户关系、优质的内容依然是互联网发展中的有效保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改变了内容生产的分发方式,慢慢实现了中心化。在生产内容上,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提供者,使移动互联网进入了全民时代。也是因为如此,移动短视频的生产内容逐步走向多元化。其中,最具有代表的两种:UGC和PGC。
不懂得礼,就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强调了礼的极其重要性。《四书集注》:“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16例,所有患者均为已婚女性,年龄25~58岁,平均(41.13±3.41)岁,其中单纯子宫肌壁间21例、单纯黏膜下肌瘤11例、单纯浆膜下肌瘤15例、壁间肌瘤合并浆膜下肌瘤34例、壁间肌瘤合并黏膜下肌瘤16例、阔韧带肌瘤19例;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
知礼,不仅是要懂得礼的实际应用,如上文中“子入太庙,每事问”,同样更要对礼的内涵有一个基本认识。对此前人已多有所论述,例:
《四书集注》:“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概言之,礼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制度与规范,是包括五礼在内的礼节仪式以及政治、教化制度和处理各种关系的社会道德规范等。
知礼,从以上引文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孔子对其重要性的强调。孔子熟知夏、殷、周三代之礼,深知作为维系宗法等级制度的礼教的重要作用。正如《礼记·哀公问》所言“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在人的一生中,礼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孔子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并且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的重要主张,以期能够实现一种仁爱而有差别,对立而又和谐,生活安定富裕的理想社会。
知礼,强调其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在传承中更应有所革新与创见。孔子提倡周礼,而又对其进行了损益。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周礼主张“亲亲”,孔子提倡“爱人”;二、周礼“礼不下庶人”,孔子主张“齐之以礼”;三、周礼主张“亲故”,孔子主张“举贤才”;四、周礼教育仅施于贵族,学在官府,孔子主张平民教育,“有教无类”等。
通过以上内容的简单叙述,我们对《论语》之“知”的某一方面有了些许理解。然而,诚如开篇所言那般,尚有许多深刻地内涵与价值有待去研究与发现。如关于“知”的来源,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两种途径。如对待“知”的态度,最重要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可由此去探讨“智”的本质等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3]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