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论文,高阶论文,思维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创造性地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以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帮助学生拓宽思考的空间,全脑开发,培养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在绘图中自行调校语文阅读的深浅程度,设定最适合的学习进度,逐步让学生学会在考虑解决某一问题时,不是把它当做一个孤立、分割的问题来处理,而是当做一个有机关联的系统来处理。让学生敢于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从多种条条框框的交叉处深入思考,从而获得创造性、突破性的学习成果。转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高阶思维能力的内涵 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价(Evaluation)六个层次,根据思维的复杂程度,形成从低级思维到高级思维的六级梯度。前面三类通常被称为“低级思维能力”,后面三类通常被称为“高级思维能力”。现代教育的一个持久的、长期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超越目前较低的思维能力,获得较高水平的思维能力。Bloom等人(2001)对认知教学目标进行了分类,他们也把认知发展水平按层级秩序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六个层级。其中,把分析、评价和创新类教育目标指向高阶思维,即如果在教学中注重发展这些层级目标,往往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国内学者钟志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高阶思维能力定义为“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并结合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结构要求的分析将其分为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形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十种能力。与此同时,他指出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高阶学习支持,而高阶学习是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平台或途径。正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Perkins(1992)所认为的,高阶思维就像百米赛跑一样需要训练才能掌握。 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 二、可视化思维工具概述 本文主要探究应用思维导图、韦恩图、蝴蝶图、“X”线图、鱼骨图等多种可视化思维工具于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过程。尝试不仅仅停留在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表征知识,培养学生低阶思维能力的层面,而且是更深入探索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尝试让学生在绘图中,转隐形的认知思维过程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把以往单向、乏味的文字思维,变为更直观、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思维。同时,调动学生右脑的图像、想象、色彩、空间和整体等,防止大脑因感觉单调无聊而产生的思维中止。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调动全脑运作的概念,使逻辑、顺序、条理、文字、数字等得到了更优化,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获取、筛选,分析、判断、理解的能力,评价、鉴赏文本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应用信息进行创造的能力,引导学生获得自主提升。 已有研究中,系统地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甚少。笔者创造性地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于小学语文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交流、评价与反思,使学生得到全脑开发,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形成,让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这不但为小学语文教学获得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开拓自主学习提升的新空间。 三、培养小学生高阶思维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化、平面化,局限于让学生知道、理解等低阶思维培养,学生长期思维深度不足。因此,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我们尝试在小学语文课中创新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以绘图思考为起点,在绘图过程中进行高阶思维训练,训练学生的语言实践、综合运用、细致分析、理解和归纳、大胆创造等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能力,深入探索有效促进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语文课堂。 经过多种尝试,初步形成了引导学生展开高阶思维活动,有效提高阅读理解教学和写作指导训练效果的一系列教学策略。 (一)阅读理解教学的创新实践 课堂上,师生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直观、形象地展示观点,交流成果,分享心得,相互评价,实现师生的共同提升。 1.基于思维导图的发散思考策略 为培养学生宏观的、联系的、全面的、缜密的思维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说明文《只有一个地球》时,笔者引导学生选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中的一种——思维导图,在白纸上画出自己进行阅读理解过程中的思考所得。然后,借助各自所画的阅读思维导图与老师、同学直观地交流讨论课文的内容和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等。 “真理越辩越明”,学生在借助思维导图与其他同学进行直观的辩论过程中,接纳正确的理解,碰出创新的灵感,主动地投入到分析、比较、归纳等高阶思维活动中。 2.基于韦恩图的唤醒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曾明确提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是的,最有效的学习过程,就应该是学生不依赖老师的讲解分析原因与结果,而是通过学生自己反复深入的阅读、思考,找出矛盾的根源所在,亲身参与到把问题弄懂、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让学生学会不迷信标准答案,凡事都要经过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然后再作出判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例如,为让学生能在观察、描述基础上,学会分析、推理、归纳、解释,逐渐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不断发展,自动自觉进入更深刻地阅读理解,笔者在教授五年级的课文《木笛》的时候,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引导和辅助学生进行分析、整理与归纳,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1)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课文内容中前后矛盾的几个方面,并分别写在两个圈圈内,以便于把这篇课文抽象的文本内容中所隐藏的三对矛盾直接呈现。 ①第一对矛盾:课文先交代招考要求苛刻,而且朱丹放弃了终试。但矛盾的是结果,放弃考试的朱丹被正式录取了。 ②第二对矛盾:朱丹在终考时,自己放弃演奏。但矛盾的是后面内容中写到他自己在广场上却自发吹奏。 ③第三对矛盾:考场上朱丹主动放弃艺术前途,大师深感惋惜。但矛盾的是课文结束段写到大师要向朱丹鞠躬。 (2)通过两圈子叠放的动画,动态呈现韦恩图,引发学生主动深入研读课文,对感到矛盾与疑惑的地方进行思辨和推理,自我引导向多个维度理解思考,视觉化地生成深层次感悟的动机和对矛盾背后的根源的强烈求知欲。 (3)通过完成韦恩图的绘制,与韦恩图交集部分的填写,完成分析、推理和归纳三对矛盾背后的共同原因的学习。 在此过程中,韦恩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带出了深入研读课文的热情,锻炼学生左右脑协同思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高层次思维能力初探_思维品质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高层次思维能力初探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