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六要素”_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中的“六要素”_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中的“六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六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你们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家庭教育中的‘六要’”。

一、要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

“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自我教育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列·尼·托尔斯泰)“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光辉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苏霍姆林斯基)提高自身素质及家庭教育水平,和子女一起成长,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您孝敬老人,子女才可能孝敬您;您爱岗敬业,子女才可能以您为榜样。

家长怎样给孩子做出表率呢?我认为最要紧的就是修身养性,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诚实正直、善良宽厚、表里如一、谦逊温和、乐观豁达、勤奋上进、严于律己。

二、要创设民主、和谐、学习为主的家庭氛围,优化教育环境

只有发扬民主,才能关系和谐。不要挥舞“心灵的鞭子”,切忌使用“语言的刀子”。父母要主动与子女沟通,注意家庭氛围的亲和性(情感双向交流,教育和谐有序),让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让孩子承认错误也是教育。要强化教育要求,淡化教育痕迹,优化教育环境,创设学习为主的家庭氛围。我的学生李净的父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他的父亲在总结自己家庭教育的体会时说:“我上学时间不长,文化水平低,靠自学吃了不少苦头,还不适应工作的需要。我希望一代后人超前人,孩子这一代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上比父辈强,有出息,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做到三‘优先’,即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家庭成员中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节衣缩食增加学习投入优先。为了孩子学习,我们戒了‘三瘾’(抽烟、喝酒、下棋),除了‘三爱’(看电视、打扑克、打麻将),每天吃完晚饭看完新闻联播就和孩子一起学习,给孩子做榜样。十几岁的孩子精力充沛,记性也好,潜力很大,只要注意创造好环境、好气氛,孩子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是大有希望的。”

家长的成功令人高兴,家长的体会发人深省。

三、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

先说“要尊重孩子”。

传统教育倡导的爱,借助亲子模式,强调的内涵是“关怀”;而现代教育倡导的爱,遵循人本模式,强调的内涵是“尊重”。“尊重”不仅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爱的核心内容,也被认为是当代世界进步教育思想的基础。不把孩子当人看,不把教育当科学,是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我还是给大家读一篇我的学生写的作文吧:

爸爸,亲爱的爸爸,我满眼噙着泪水对您说:“您对我太严厉了。”

那天,王荣来找我去锻炼身体,您却把脸一沉:“快考试了,还锻炼什么身体?复习功课去!”那时,我多么想向您解释,现在体育不及格,也影响升学呀!再说,光要我整天拼命地复习功课,累出病来不得耽误更多的课吗?可是,一看到您那副严厉的面孔,我只好把想说的话又咽回到肚子里去。回到层里,我心不在焉地打开课本,其实,我根本看不进去。那时,我多想对您说:“爸爸,我想歇一会儿,我想……”可是,我不敢说,因为您对我太严厉了,我怕……[孩子多么可怜,不尊重孩子正当的要求,粗暴地干涉,封建家长式地命令,家庭中缺乏友善、平等的气氛,父女心灵间垒起了一层厚厚的障壁。]

一次,我的外语测验只考40多分,您那粗大有力的巴掌便一个劲地落在我的脸上、头上。要不是妈妈在一旁拉着,您不把我打死才怪呢!被打以后,我两天没有与您说一句话。想起您那毫无情意的巴掌和那愤怒的脸,我的心里就发毛[孩子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不同心理状况下,考试成绩时高时低,是正常现象。然而,这位家长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不是热情耐心地帮助她找原因鼓舞信心,而是横眉冷对,恶语伤人,甚至拳脚相加。用“粗大有力毫无情意的巴掌”,“一个劲地”打在一个女孩子的脸上头上,往死里打。对孩子来说,来自亲人的不理解、不信任的打击比来自老师、同学的更难受。它只能起设置心理障碍的坏作用]。

爸爸,您不会改一改您那暴躁和喜怒无常的脾气吗?每当我看到王荣的爸爸对她那样和蔼,我是多么羡慕她啊!她进步了,能得到爸爸的支持和夸奖;错了,能得到爸爸的教育和鼓励,可是您却不这样做,而是打我……

每当我读我的学生写的这篇作文时,仿佛又看见了这个身高足有一米六、胖胖的剪着齐耳短发、一向不爱说话的小姑娘的泪眼,仿佛又听见了她对毒打她的父亲的声声哭诉,我的泪泉被这不幸的孩子的痛苦捅开了,我的心也和她一样在滴血。

尊重孩子就是要承认他的人格尊严,平等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尊重孩子应当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说这份尊重不决定于孩子的行为而是对孩子的整体接纳,尤其对暂时后进的孩子更要尊重和相信他的价值和潜能,尊重并不是不能提出严格要求和批评责备,而是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在这里,我要送给不尊重子女的家长三段名人名言: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陶行知语)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语)

“你只能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马克思语)

再说“了解孩子”。

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儿童心理有“三好”(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四喜欢”(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这是儿童的基本特征,我们应当了解。

为了正确对待孩子,我们应记住我国著名教有学家陶行知先生亮出的“六面解放大旗”:解放儿童的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眼,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获取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能发挥创造力。

要了解21世纪人才的标准:学会健康成长(身体+心理);学会生存(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学会学习(捕捉信息自学能力);学会创造(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尤其是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些道德教育中最基本的东西。

要了解国家教委副主任最近提出的关于素质教育的“三要义”(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上述这一切都应当落实在您的孩子身上。通过细心的观察,倾心的交谈,悉心的调查,耐心的帮助,了解孩子成长的苦恼,心灵的需求。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因不了解而产生的误会甚至事与愿违的事是常常发生的,请看看一个初三学生写的日记:

夜很静,我一个人在灯下专心致志地看书。

妈妈轻轻地像幽灵似地闪了进来,脚步轻得几乎让我无法察觉。“吧哒”,好像是无意中碰到了我桌上一本打开的书。她把书蓦地合上又好像漫不经心地去翻别的东西。还自言自语地说:“哎哟,我的剪刀不见了,分明是放在桌上的嘛!”

见鬼!剪刀每次妈妈用完都放在外屋的抽屉里,怎么会跑到我学习的书本中?这样的做法实在太拙劣了,幸亏我看的是物理书,要不……我心里满不高兴,一种时刻被怀疑被监视的屈辱感立时膨胀起来。不一会儿,妈妈没发现什么又悄悄出去了,还慢慢带上了我的房门。

夜依然很静,我依然在灯下看书,但我再也学不下去了,好像学习注意力怎么也集中不起来。

这个孩子上初一时,曾在写作业时看过课外书。现在初三了,这位用心良苦的妈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采取了这种不信任的明察暗访的做法,结果是伤了孩子的心,淡了母女的情,撤了学习的劲。

四、要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这里讲的一致性有三点:一是指家庭成员对儿童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成员在教育观、教育措施、教育步调上要一致,不能众说纷芸;二是指教育要求的前后一致性,不能朝令夕改;三是指家庭教育与教育机构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经常主动与学校联系,了解学校要求和孩子情况,共同配合教育好孩子。

五、要坚持循序渐进提要求,启发自悟讲道理。严格不是严厉,不能操之过急

要求要由低到高,力争“有产可超”;要求要由近及远,渐进明确目的;要求要由表及里,逐渐加深认识;要求要严而有情,严得合理。

我想特别跟家长谈一下孩子失败的归因策略问题。孩子没考好,垂头丧气回到家。有的家长火冒三丈,劈头盖脑甩出一句话:“瞧你那样儿,就不是上学的坯子,天生的笨蛋,祖坟上也没长上大学的蒿子!”把失败归为能力无异于落井下石,是最糟糕的归因。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一旦孩子真正认为自己不是上学的“料”,心就死了,就是请个神仙来教他也没用了,那真是最大的悲哀;还有的家长对失败的孩子这样说:“你一点不傻,就是不用功。干别的挺灵,心思不放在学习上,怎么能不失败呢?只要用功,你准成!”这种把失败归因于努力较前者有进步,起码肯定了孩子“一点不傻”、“干别的挺灵”,在孩子自我意识中会觉得自己聪明,只要用功,学习准能上去;最好的应当是像下面的家长这样把失败归因在方法上。孩子没考好,家长安慰鼓励他说:“你不笨,也挺用功,为什么学习成绩总上不去呢,我看主要是方法不对头。你没考好,家长也有责任,平时对你关心帮助不够。快别难过了,一次失败算不了什么,找到原因,改进方法,下次一定能进步!”他们会充满期望和信任。意味深长地鼓励孩子说:“人生每走一步,都会面对许多有形和无形的考试。没有人会是永远的胜利者。你应当时刻提醒自己,相信自己,振作精神,迎接竞争。”

这样的家长用显微镜从孩子的失败中找优点,用放大镜看成绩,使孩子能用望远镜看到自己无限光明的未来。这样的家长他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家教语言是“孩子,你能行!”“孩子,家长来帮助你!”这种把失败归于方法的策略是最正确的,它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孩子走出失败的阴影,勇敢坚定地走上成功之路。

六、要让孩子生活中多吃点苦多干点活多受点罪,提高耐挫力,学会自理,锻炼自强

有人把一些独生子女的毛病归纳为“一强”“三差”(依赖性强,动手能力、自理能力、运用能力差)。说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丢了东西不好意思找,送贺年片越高级越好,早上起床不知穿哪件才好”;说孩子“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自己不克制,对事不尽力”,是“败家子性格”。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与教育的失误有很大关系!

现在的孩子,童年太多苦难——学习负担过重;童年太多幸福——生活过于安逸,实在令人忧虑。

北宋司马光高居丞相位时这样教育他的儿子:“顾人之常情,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毛泽东同志在读书笔记中这样理解杨昌济老师的教诲:“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如果说奋斗精神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基本动力,则纨绔化正是国家由盛而衰的主要根源。八旗劲旅依靠游牧民族的吃苦耐劳练就的铁骑强弓,终于入主中原。但贵族化了的八旗后人,却于养尊处优中成了只知吃喝玩乐遛鸟品茶的纨绔子弟,于是大清王朝丧失雄风,走向衰亡。

“自古英雄出贫寒,从来纨绔少伟男”,家长越保护越替代,孩子就越依赖越无能。

我们不妨看看国外的教育情况:

1994年第八期《河北教育》介绍了这样一件事:美国有位百万富翁,夫妇俩正在中国度假。接到正在上中学的女儿打来的越洋电话,问发给的零用钱花完了,能否到银行支取些。得到的答复却是:超支的零用钱靠自己做“钟点工”或投递报纸挣钱解决!这位富翁日掷千金毫不吝惜,为什么对女儿这么“刻薄”呢?这就叫做“富门寒教”。父母的钱再多,没有孩子的汗水,轻易给她就不知珍惜,只有通过让孩子劳动,去取得含有自己汗水的金钱,才理解它的真正价值,才知其贵重。

英国有所著名的中学叫伊顿公学,学生毕业后几乎百分之百考入名牌大学——牛津大学。培养出栋梁无数,经验之一就是让学生吃苦。英国冬天很冷,但这所中学不设暖气,让学生只盖一条毛毯睡觉,洗澡也得用冷水。这就是刻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刻意地磨炼学生。

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茁壮;思想,总是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意志,总是在残酷和无情中坚强。要让孩子从小明白: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不幸和挫折可能使人沉沦也可能铸造一个坚强的灵魂,完美一个充实的人生。要让孩子们从小明白: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对着它哭,它也会对着你哭;你对着它笑,它也会对着你笑。“人”字的“丿”是勤奋,“”是志气。勤奋和志气互相支撑起来,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生。

“六要”就讲到这里。享誉世界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意味深长而又惊心动魄地指出:“如果你给祖国和人民养育了优秀的儿女,你就在自己的身后立下了一座活生生的不朽的丰碑;如果你养育的子女不争气,成了社会的败类,你就留下了可耻的罪行。”

愿每位家长都在自己身后留下一座不朽的丰碑!

标签:;  

家庭教育中的“六要素”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