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出版物编校质量的对策探讨
唐弥娆
(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 杭州 310013)
摘 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大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进一步增加,图书市场上的图书种类及出版社销售收入井喷式增长,但是图书的质量问题却居高不下,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尤为严重。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图书艰巨精神食粮与物质产品双重属性,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图书编校质量提上去的同时又能够保证出版社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前出版单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分析目前出版物编校质量的问题及成因,结合问题提出如何提高出版物编校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出版物;编校质量;社会因素;对策建议
一、前言
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和知识的渴望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新兴出版物层出不穷,阅读已是大众提高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优质的出版物有助于提升大众的文化水平,有助于提升大众的阅读能力,有助于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当下的出版物可以用“无错不成书”来形容,编校质量严重下降,解决出版物质量问题已成为新时代出版社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出版物编校质量问题及成因
(一)外界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市场竞争激烈,图书市场环境越发复杂和浮躁。出版行业是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本应秉承严谨的工作态度,“出淤泥而不染”的工作精神,但是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出版社也开始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和文化本身的特点,粗制滥造的现象开始盛行,甚至有的出版机构只要作者给稿费,什么样的文章都给出版,稿件内容东拼西凑,抄袭泛滥等现象频发,严重破坏了出版机构的出版环境,从而导致出版社名誉扫地[1]。
D级供应商:该级别的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各方面均低于行业水平,属于最低等级的供应商,应慎重选用该类供应商的产品或者对其进行淘汰管理等。
此外,读者对于粗制滥造的出版物投诉无门。对于出版社自身发展而言,追求经济效益仿佛已经成为出版社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出版者来说,经济效益高于质量,出版的内容不看质量高低,而追求名人效应,追求热销效应,什么热销出什么,心灵鸡汤热销,就一窝蜂地出心灵鸡汤的书籍,没有人会考虑这本“鸡汤”是“毒”鸡汤还是“鲜”鸡汤,只要能带来经济效益,出版社都会将“鸡汤”印刷出版,消费者购买之后,如遇“毒”鸡汤,势必会被误导。对质量问题不予重视,仿佛成了出版行业的潜规则,形成了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从而导致出版社的形象大打折扣。
(二)只重数量,忽略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行业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迅猛发展壮大,每年将近40万册的出版数量,已经成为世界出版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版行业经过了几次行业改革,逐渐向企业靠拢,成为市场经济体中的一员。长期以来,出版机构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讲综合实力较弱,为了提升经济效益,出版社忽略出版物质量,将出版数量作为提升经济的唯一手段,从而导致出版社出版的产品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很多编辑工作者迫于生活压力,在多家出版社担任职务,在任职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数量,对工作内容敷衍了事,急于求成,忽略内容质量,提高了出版物数量,从而降低了出版物的质量,这样的行为是对出版机构的不负责,是对文化产品的不负责,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
我国《图书管理条例》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要求,出版单位要对出版物进行“三审三校”,保证出版物的质量,但是不少出版社为了迎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此项规定不执行、敷衍了事,很多出版社没有自己专业的审校人员,甚至有的出版社为节约成本,到社会上聘用不专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审校,社会人员为追求经济效益和时间,往往会敷衍了事、不负责任,这是出版物编校质量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有的出版社为了迎合大众的兴趣,出版图书热销榜中热销的图书,压缩审校时间,在短短几天时间就能够出版一本图书,使校编质量严重下降。最后,出版社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职业教育体系。很多出版社没有相应的从业标准和规章制度,校编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知识素养无从考量,在工作中有时候发现错误或出现问题也没有相应的惩处机制,给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钻空机会。同时,从业人员没有对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掌握因时代进步所带来的先进知识,甚至部分从业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丧失职业道德。这是出版物编校质量出现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出版社自身因素
这样不严谨的实验操作,必然会误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和形成错误的探究方法。教师在实验中操作的随意性、主观性,也会教会孩子不尊重事实,不尊重科学,随意而为,有时甚至有可能发生不可想象的意外伤害。如果人生之初形成的科学观念都是错误的,何谈科学素养的形成!何来科技人才的培养?
(四)作者因素
2.聘请专家学者,严把质量关
对于安全级别要求较高的信息系统,也可以考虑在自身应用系统中额外加入身份认证模块,如二次密码、问题验证和令牌等认证方式[3]。
三、提高出版物编校质量的对策
(一)设立门槛,严把出版物质量关
1.案头常备工具书
精湛的质量检查队伍是严把质量关的重要基础。抓质量是编校人员工作职责的现实考验。唯有严把质量关,才能做到出版高质量的出版物,才是对出版社的负责,才是对消费者的负责,才能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出版社可集合单位内部业务精湛的编校人员成立编校检查工作室,由单位领导牵头,提高对编校工作的认识,对出版社的出版物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严防死守,将错误扼杀在摇篮中。定期对编校队伍人员进行培训,与时俱进,同时结合工作需求,招聘高学历、能力强的应届毕业生补充新鲜血液,形成合力,以老带新,培养接班人,将质量检查传承并贯穿始终。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出版社每年出版很多成品,哪里会有这么大的一直队伍来编校?出版社可以等形成习惯,提高编校人员的认识,编校人员不敢敷衍了事的时候,不定期对成品进行抽检,形成责任负责制,哪本图书发现问题,追责到底,形成处罚制度,严惩不贷[2]。
著书,是一件让人赞许的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著书门槛降低,过去只有专家学者才能出书,而今,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都可以著书。但是,作者队伍的壮大,必然会因为作者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给出版物的质量带来一定的问题。现阶段,部分学者为了评定职称,花钱购买版权出版图书,忽略出版内容的质量;还有的演艺界明星、主持人,甚至刚刚毕业或者没毕业的大学生都可以出书,他们的知识领域和知识水平不同,跟风出版、东拼西凑,达不到出版水平,在图书市场属于滥竽充数,影响出版物的质量。
5)孔口管安设:用CS(水泥、水玻璃)砂浆埋设φ42mm孔口管,在管口安装φ76mm球形闸阀,作为封闭钻孔中可能会出现的涌水。
图书市场上图书的种类繁多,消费者对图书类别的需求也是五花八门,对于出版社来说,要面对各种专业、各种领域的编校,可是编校人员因为专业有限,不可能实现所有专业门类的编校都能够独立完成,因此,可以聘请高校的学者或专家,对准备印刷的出版物进行再次校审,让相关专业有建树的学者或专家进行质量把控,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对专业不了解而带来的误会。如果在编校检查工作室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审校之后再出现错误,同样采取追责制度,进行公示批评,给予相关人员一定的警示和惩戒,同时也能够提醒其他人员注意此类问题,并且可以约束编校人员只重数量忽略质量的行为[3]。
(二)加大资金投入,搞好硬件设施
1.专业队伍,牵头质量检查
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同样任何人的知识水平也都存在短板,编校人员也是如此。出版社的出版物门类繁多,涉及各行各业,但是编校人员在工作中一定会遇到自己不了解的地方,又没有时间和机会去请教学者或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有时候只能到网上“百度”查询,但是,互联网上的东西毕竟不严谨,没有经过实践的考验,不具备参考价值。因此,笔者建议,出版社应当为编校人员提供诸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这类专业工具书,还有专业的核对数目,这类资料出版社要加大资金投入,要满足每一名编校人员的需求。如果没有权威的参考资料,不但不会给编校人员提供帮助,反而还会误导编校人员[4]。
2.科技强编,提高效率
有效的工作手段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出版社可借助科技手段,强化编校工作,减轻编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学术界通用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可以帮助编校人员辨别审校的稿件是否抄袭;黑马校对软件是国内应用范围广、用户评价较高的一款校对软件。这些软件的广泛应用,需要出版社加大资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将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才能减轻编校人员的工作强度,才能让编校工作既有质量又有数量。
四、结语
“无错不成书”与“恨铁不成钢”有异曲同工之妙,社会上广为流传的话说明大众在关注出版社的出版物。作为出版行业的一员,我们应该对大众负责,对文化产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用“无错不成书”鞭策我们编校工作人员的行为,为满足大众精神文明的需求而努力,为出版社的发展而奋斗。
参考文献:
[1]罗婧.论出版物编校质量问题及成因与对策[J].智库时代,2017(17):252-252+260.
[2]乌力吉套格套.关于图书编校质量把控的几点思考[J].数字传媒研究,2018(03):16-18.
[3]张桂梅.出版物编校质量的重新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7(02):79-81.
[4]陈浩元.请期刊编校质量评审专家慎重判错[J].编辑学报,2017(01):45-50.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2019)11-0129-02
作者简介: 唐弥娆,女,汉族,湖南常宁人。研究方向:图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