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地区的山地农业发展现状与景观种植模式分析论文_刘左芬

曲靖地区的山地农业发展现状与景观种植模式分析论文_刘左芬

农业综服务中心农业办 云南省曲靖市 655704

摘要: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阶段到传统阶段,再从传统阶段进入现代阶段,并且分为山地农业与平原农业两种较为典型的农业模式。曲靖地区是山地农业模式,明显的面积小、耕地分布零散、垂直地带性特征显著,由于地点较为偏远,所以农业技术上相对较为落后,结合当前的局势和土地分布,根据农业景观的整体特征、景观的主要种植模式及在种植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提出一定合理保护、利用及开发价值进行农业整体布局,以达到促进山地农业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曲靖地区;山地农业;景观种植

云南省的总体面积在38.42万km2,其中山地所占面积有五分之四,仅有五分之一是高原、堤坝、丘陵等地[1-2]。由于曲靖地区的地势地貌较为复杂,整个省市的海拔差异较大,造成了气候的显著性差异。这样独特的地势环境和复杂的气候类型,使得曲靖的农业生产条件具有立体农业特性。

1.山地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山地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自然地形合体的三维结构,可以说是较为特殊的生态环境结构类型,在人类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干预下,使得山地的耕地土壤和自然分布规律发生了一定得变化,这就影响到了空间分布和空间变异,现有的山地空间分布与层带组合格局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状态。在经过长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山地有自身特有的生态环境和土壤结构,这就使得人类的农业生产劳动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变更。

山地农业的首要问题就是人员土地配比问题,山地的土壤生产力本身就有限,人口再逐渐增长,农民对于农业知识的认识是整体偏低,在互联网的使用上更是少之又少,这在农业技术的更新上就造成了一定困扰,从而发展速度逐渐减弱。

在云南山区,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农业上的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人们对于山林的过度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的退化,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当地农民不能脱贫的重要因素之一,山地的农业发展思想较为传统,目光相对较为短浅,无法摆脱小农意识,更不要说进行农业上的创新改革。

2.山地农业景观分析

所谓的山地农业景观本身是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的,它是长期以来农村与周边环境协同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一套土地利用系统和土地形成格局[3]。主要的特性是有着历史传承的,包括当地的地理环境、地税地貌、土壤气候、水资源等等自然环境特性;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条件、人文习俗等等方面的人文地理特性而综合形成的三维时空土壤形态。所以,可以将山地农业景观视为山地农业环境视觉特征的主要载体,而山地本身又是山地农业景观的主要载体,农业景观是要在山地美学的基础上进行视觉表达的,这就需要通过该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对于自然改造而产生的景观[4]。

3.曲靖山地农业景观的种植模式分析

3.1 模式建设的基本原则

3.1.1 因地制宜分布合理原则

山地农业景观首先要分析当地的土地资源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具体情况,重视本土自然环境的山水地貌,充分发挥人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合理科学的规划农业景观的分部。通过对于资源配置的优化,在最合适的自然环境下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所在,满足生产的同时又能体现景观的风貌[5]。

3.1.2 合理管理与开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云南的山地资源是中国各省市相对较多的省,造成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较为薄弱,对于自然条件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正确处理人、生态间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在以保护为前提的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情况下,发展可持续农业,制造可持续农业景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前提是,要求耕种的基本模式要以山地农业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并重的构建目标进行实践,结合当地的山地农业资源特性和当地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较为合理的农业资源配置,逐渐建立起以林业为主,农、牧、渔、副为辅的多层次生态农业,足以使得当地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逐渐走向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农业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1.3 注重整体性和物种多样性

山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农业景观,其中构成的要素有自身的特点和功能性,这是需要自然环境与人们活动相结合成为主要复合载体。在进行山地农业景观种植的整体设计时,应该从实际出发,借助山势的特定完成整体可协调、多层的设计效果。山地农业景观要在垂直地带性的空间分布上随着海拔的增高,地形、气候、土壤质地都会随之变化,在种植模式的设计上进行多样化原则的指导,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特性,可以使得农业景观的各种类型进行合理分布,凸显生物多样性及景观丰富性,这两者最终达到可利用的有效效果,利用农业景观的多样性来稳定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3.2 山地农业景观的种植新模式

3.2.1 全覆盖种植

山地地势中有较为平坦、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也有土壤肥沃光照温度较为合适的地区,这样条件的地势是较为适合种植粮食和蔬菜的,可以开发全覆盖种植模式。这样的模式主要是以种植大面积经济粮食作物及日常主要蔬菜为主,与当地特有的自然地貌和地形相结合,最后形成复合型、规范化的农业种植模式,这使得农田机理上能够拥有大范围的连续性,这可以很好的体现农业景观的整体性。随着气候的变换季节更替明显,农作物形成的大色彩和自由分割所形成的田块均是由一定平衡韵律的,能给人们在视觉上的色彩冲击力的同时也能整齐划一的形式美。

3.2.2 间植式种植

在有一定坡度的山体上,结合云南当地的气候变换,利用作物间的种类差异,促进能量上的循环,建立时间上的序列和空间上的序列,采用林粮、粮菜间作的模式。在山地依山的地势中进行几何图形和建筑曲面的充分利用,将种植林业、农业、养殖业综合到一个系统之中,形成林粮相互共生的复合型农业。在现有的农业景观规划下,可进行符合农业的种类有:玉米、豆类、菌类等等;林业可选取苹果树、隶属、杏树等等。在种植过程中可以选择粮菜间作、三粮带两菜、瓜果间作等等符合模式。这样的模式合理利用了作物本身的生理特性,也合理的安排了水分和土壤肥的空间布局问题,由原有的二维模式突破成为三维模式。极具有农业高产的特性又符合观赏性特征,利用不同生育期的农作物进行交替式变换和层次分明变化。

3.2.3 轮作式种植

一般在山地的15到25度时,是山坡及荒地较为适中的种植农林较为便利的角度。可以把这样的种植模式分为几个大区,分别种植不同的经济作物,其中要留有几片休耕土地,再进行3年轮换耕种1次,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土壤和水分的保护。在保护现有林地的基础上,利用荒山的草坡发展经济林和混合型农林,用牧草地进行适当的配置。

4、 结论

山地农业是较为复杂的、多层次的开放系统,不仅关乎农业产量也关乎农业景观,在充分分析云南省的山地农业后,进行整体布局,使得农业景观的合理分布促进农业产量可持续,而对于景观发开与规划的产生的不足,提供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意义。为保护山地农业环境,促进山地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益知.核桃病虫害防治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2] 陈志辉,徐旌. 退耕还林对云南山地利用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6):20 -25.

[3] 冯娴慧,孙雄松,杨征. 农业景观资源旅游开发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5):149 -151,160.

[4] 石俊华. 云南山地农业景观审美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论文作者:刘左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  ;  ;  ;  ;  ;  ;  ;  

曲靖地区的山地农业发展现状与景观种植模式分析论文_刘左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