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双浦镇人民政府 310000
摘要:由于社会生活飞速发展,功能、技术、工业、经济、文化和艺术渗透到了现代技术的各个层面,在理性与情感相结合的时代,将传统人性思想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凸显现代设计思想,映射文化诉求。本文就自然人性、审美人性以及道德人性等对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传统人性回归进行探析,帮助人们建立对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的理解。
关键字:现代建筑艺术设计 传统人性 回归策略
一、引言
建筑艺术设计是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的一种设计,19世纪中期,由于新型建筑材料、科学技术的出现,建筑师们将建筑和艺术完美结合,新的建筑思想和多元建筑层出不穷,这在新古典主义建筑和浪漫主义建筑中多有体现,例如巴黎歌剧院、伦敦皇家别墅的拱顶构架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促进建筑业的彻底变革。与此同时,人类也越来越专注于传统人性在建筑设计当中的体现。人性的回归作为当今科技的主导思想,也是建筑设计的终极诉求。艺术的终极追求是“美”,而这种审美基于人类心中对美的感受,人才是建筑的最终被享受和服务的对象,若没有将人的感受渗透其中,“孤芳自赏”是建筑的最终归宿,此时,也失去了建筑本身的意义。其中,自然、审美、道德等人性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蕴,在当即这个异化的社会,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
二、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自然人性的回归
现代自然人性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对人本能欲望的肯定、对生命强力生存意志张扬、对道家自然人性的借鉴三个方面,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已完全置身于一个丧失自然本色的世界,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来看,“自然”不是由任何生命的思想所赋予的,而是超脱这些生命体以外的东西。在这个逐渐“异化”的世界,追求本心、自然已成为人们心中遥不可及的梦,“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那般惬意、闲适,也渐行渐远,而建筑艺术设计,将自然与现代结合,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
回顾我国古代建筑艺术,设计者仰观文天,下观地理,设身处地的设计住宅,不仅智慧在艺术、技术上有很高的造化,还一直遵循着回归自然本心的思想。比如,为了使房屋可以应对不同的气候环境,满足生活、生产过程中的多种功能,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木架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墙倒屋不塌”就是说的这种建筑特点,过去宫廷、寺庙采用的这种独特的构建,屋檐下形成一座座小斗拱,使得这种建筑不仅结构紧密、安全,在美的表现上并不欠缺。再比如,早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将洞穴作为栖身之所,而到了新石器时代,部落已经学会用草、木搭建房屋,但由于长河流域潮湿多水,古代人就出设计杆栏式建筑,以防止水流将房屋冲刷,文献中记载的“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就得以看出,由此可见,在远古时代就有了“道法自然”的思维。
纵观世界文化,地中海建筑是向往自然、舒适的例子,特别是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沿海地区,利用风道,形成穿堂风——被动式的降温效果;墙体、护栏、框架等建筑多采用圆弧结构,这些都有欧洲的位置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克里斯蒂娜的巴黎城市环境设计,贯穿于德方斯广场的中轴线上,让人不自觉意识到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为现代化建设敲响警钟。
三、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审美人性的回归
审美追求是人类五大精神追求的级别之一,对美的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而艺术本身就是美的体现,建筑艺术设计首先应当满足“美”的要求,通过建筑设计将“美”的定义重新诠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17世纪到18世纪,法国建筑风格大多以古典建筑风格为主,设计师善于在细节上下功夫,造型严谨,内部装上极为丰富多彩,既注重整体方面的把握,不失庄严的气势,又崇尚冲突之美,不求简单的协调,巴黎卢浮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罗浮宫如同一个巨大的马掌,是欧洲最长的建筑,通过对线条的运用,来体现建筑的庄重。而相较与这些欧洲的建筑,中国建筑多给人以画面感,例如北京的故宫,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之一,南北取向、木质结构,并饰以金碧辉煌的图画,左右对称规划严格;在色彩方面,采用一系列对比,包括大与小、高于低、宽与窄、明与暗、繁与简等的对比。在众多故宫建筑中,古人模拟自然环境,通过一定建筑设计,将雕塑、文学、书法等艺术与草、山、水、石完美融合,将大自然的美在故宫园林中标现的淋漓尽致,体现了生境、画境、意境相结合的境界[2]。
四、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道德人性的回归
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对伦理道德的遵循与强调,是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的想法,只是在秩序规范的体现上,略有差别,这种差别,也自然而然的带到了建筑的设计中去。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都用自己的方式向世人解读了他们对道德的认知和理解,伦理道德也是我国千古传承下来的文化之一,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哲学思想。比如,具有代表性的“太极图”,常被现代建筑设计艺术家用在建筑的设计中,太极图反映的是一种宏观的思维模式,不仅描绘宇宙间万物的生长规律,也反映人类由生到死所遵从的规律。日本爱知博物馆中国馆是一个立体、开放、螺旋的太极造型,将有限的空间合理利用,阴阳相结合,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变化统一、动感和谐的思想,传递儒家“天人合一”的主旨。
在西方的理性文明世界中,“理性”已成为机械性、程序性的人类的特性之一,使得逐利心态成为启蒙思想的顽疾。因此,伦理道德思想,诸如仁爱、同情、正义等就变成一种稀缺的人性需求,因此,要将“道德”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层次,在建筑设计中,加入道德所宣扬的元素,就显得极为重要。
比如在西方的现代建筑中,以AIDS为主题的建筑孤零零的矗立在慕尼黑市中心,它由一根古希腊-罗马式的不锈钢柱形成,上面两只由黑色大理石的眼睛组成,它通过这些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石柱来警醒世人,热爱生命,互相关爱,不要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丢失的人类最宝贵的生命。
五、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终极人性的回归
一位基督教教父说过,“上帝只有在人身上才能表现出完美的神性”,因此,人性才是终极完美的人性,对人性最终的追寻和回归,才是我们追求的根本,在各个现代建筑中,将这些追求完美体现。位于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全名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为“自由照耀世界”,该建筑中,自由女神身着古希腊服装,头戴冠冕,右手高举火炬,象征着自由,左手捧着《独立宣言》,头顶七道尖芒,脚下由破碎的锁链组成。自由女神像是争取民主,争取自由的代表,是向往和平、和谐的崇高理想的决心,这就从现代建筑艺术的设计中体现除了人性的回归[3]。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日趋物质化的年代,追求传统人心的本真是现代人内心的一种诉求,也越来越要求所居住的环境可以有“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的生活意境。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更加注重传统人性的回归,希望重拾闲适、自然的生活状态,因此,将人性、设计与艺术完美结合,将建筑设计融合自然、审美、道德、终极人性的精华,去除繁琐复杂的装饰,巧妙借助自然地力量,达到建筑艺术的终极状态。
参考文献:
[1]周楚雲.论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传统人性回归[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5,(5):116-116.
[2]罗云.论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传统人性回归[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3(4):108-110.
[3]刘畅.关于传统人性回归在现代建筑艺术中的研究与分析[J].戏剧之家,2014,(12):205-205.
论文作者:张春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
标签:人性论文; 建筑论文; 艺术设计论文; 自然论文; 现代建筑论文; 传统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