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时代的信息文明与人的素质--兼论信息与创新的哲学本质_工业文明论文

论信息时代的信息文明与人的素质--兼论信息与创新的哲学本质_工业文明论文

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论文,信息时代论文,本质论文,哲学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1)01-0057-07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形成、发展与深化,预示着人类文明正在发生一场划时代的、历史性的飞跃——从以物质资源和物质技术为基础的“物质型文明”向以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文明”的飞跃。

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启动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这一进程是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的历史过程。当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快。信息时代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经济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在此基础上对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文明建设为历史任务,以实现人类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为目的,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最高社会理想为终极目标的新时代。信息文明就是信息时代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历史文明。这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技术的最新型的人类文明。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共同基础主要是以物质技术为手段,通过对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信息文明则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说,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一种物质型文明取代另一种物质型文明的话,那么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则是物质型文明向信息文明的整体飞跃。这一飞跃比以往的任何一次历史性的跨越都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形成、发展和深化,以其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冲破了工业文明所形成的科学范式,开启了人类思想史始自20世纪中叶的这场伟大的变革。“三论”在科学思想上的突破,形成了对当代人类社会强大的冲击波,引发了从科学思想到科学技术,从经济要素到社会结构的全面变化。完全意义上的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将是这一历史巨变的结果。然而,当代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的这一历史性巨变,只有在上述变化的基础上,经过哲学思想和整个观念形态领域的彻底变革,最终深化到信息文明这一新型文明形态的形成,才有可能推动人类社会最后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跨跃。就是说,只有超越人类历史上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所筑就的既定的思维范式,从科学技术到思想意识,从理论思维到整个观念形态领域都完成深刻的、彻底的和整体的变革,人类才有可能完成信息文明的建设,并最终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

二、信息、系统与信息文明

信息文明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质变的文明成果,是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这两大历史文明基础上所实现的质的飞跃和升华,具有这两种文明所不具备的特质。欲把握信息文明的特质,须首先把握信息与信息文明的哲学本质。

(一)信息与信息文明的哲学本质

关于信息的哲学本质,目前学术界一时还无法形成定论。信息分为人类信息(社会信息)和非人类信息(自然信息)两大类型。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文明,因此,拟从人类信息的角度对信息的本质加以探讨。通过信息对其物质载体的依附性、在不同物质载体之间的可转换性、可进行超时空的传递性及其可共享性等基本属性的深入分析,本文认为,信息既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同时,又具有超物质的虚拟性和十分强烈的非物质化倾向。信息的这一虚拟性和非物质化倾向,是相对于物质而言的。实际上,这一特性与精神的抽象性和非实在性在理论上是相通的。另外,无论是物质作用于精神还是精神反作用于物质,其间都有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没有这一过程,这两方面作用均无法完成。因此说,信息的哲学本质是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中介。信息的这一中介本质是其上述诸多基本属性的哲学基础。

在信息、物质、精神三者的内在联系中,信息这一中介,一方面与物质世界相联系,另一方面与精神世界相联系;不仅通过自己的形式决定着精神和物质这两个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而且,通过自己的内容决定由精神、物质和信息构成的这一整体具有怎样的功能。因此说,信息是联系物质与精神的纽带,是世界(人类世界)得以构成统一整体的内在机制。由于信息的这一中介与媒介的哲学地位,信息既是物质的表征方式,又具有强烈的非物质化倾向。这两方面因素决定了信息既与物质和精神二者具有直接的绝对的内在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征,使其自成体系——“信息就是信息”(诺伯特·维纳)。

物质通过信息这一中介加以表达,精神通过信息这一中介对物质加以反映,同时,又通过这一中介反作用于物质。正是信息的这一中介本质决定了信息文明的基础资源——信息资源既具有一定的物质特性(主要表现在其载体上),又具有虚拟性和非物质化倾向,并进而决定了信息文明的虚拟性和非物质化本质特征。信息文明的这一本质特征与以物质资源和物质技术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构成了质的区别。

(二)信息、系统与信息文明

物质、能量与信息是系统的三大要素。如果说物质是系统的实体,能量为这一实体提供动能的话,那么,信息则是将二者有序化并结合为一体的内在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实现这一实体的有序存在与有序运动。这一有序存在与有序运动的物质实体便是系统。

作为系统的基本要素、存在与运行机制,信息不仅决定系统的内在结构方式,而且决定其运行方式和其与外部环境的交换方式。这一关于信息与系统关系的命题具有三层含义:(1)系统是一有“生命”、有活力、不断运行和发展的动态体系,这一动态体系通过其存在和运行实现其发展。(2)信息是系统存在和运行的机制。构成系统的物质只有在信息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系统的构建。推动系统运行的能量也只有在信息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系统的有序化运行,在实现系统有序化运行的同时与外部环境实现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3)系统的运行是一种整体的运行,不仅仅是微观系统自身的运行,而且,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实现与其宏观系统的同步和整体运行。

信息与系统的上述关系决定了信息文明是一种大系统观、大整体观、大发展观文明。其哲学基础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系统”、“整体”、“发展”三概念之前所以加一“大”字,是指这些概念的含义不仅仅限于系统的本身,还包括系统的环境。系统与其环境构成一宏观整体系统,系统在与其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宏观系统的整体发展中,谋求其自身的发展。

(三)信息文明的历史地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文明作为一个文明体系,与以农业技术为基础的农业文明和以工业技术为基础的工业文明相对应。这一文明形态虽然将数字技术的开发作为其整体建设的起点,但是,作为一种文明积累,却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

由于人和人类社会与信息具有天然的和本质的内在联系,自人和人类社会形成那天起,便开始了信息文明因素的原始积累。这一积累一直持续到工业文明后期。以信息资源为开发对象的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出现以后,由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和基础技术的质变,导致了人类文明的升华和文明发展史的划时代飞跃。就此可以说,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历史进程,就是信息文明的文明积累过程和物质型文明向信息文明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发展过程。换言之,信息文明在物质型文明的体系内完成其由量变到质变的历史发展过程,最后实现其质的飞跃与升华。因此,欲把握信息文明就必须对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做一完整把握。

农业文明主要是以血缘这一自然联系为纽带,以家庭、家族为基础的个体生产(小生产)为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家庭既是生活组织,又是生产组织,是社会的直接基础。社会个体直接对家庭负责,家庭一方面直接面对自然,另一方面直接向国家和社会负责,在本家庭范围内组织生产。农业文明的社会生产主要表现为家庭生产。

工业文明主要是以商品这一社会经济联系为纽带,以组织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企业为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家庭不再具有社会生产的职能,这一职能转由企业承担。企业通过市场以商品为经济手段,通过国家以法律、政策为政治手段,在全社会范围内调动社会资源,组织社会生产。因此,工业文明的微观经济组织是企业,而宏观经济组织就是民族国家。

信息文明是物质型文明的发展与升华。由于信息与社会系统的联系所反映的是一种哲学层次上的本质联系,这一联系决定了信息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这样,自人类社会形成那天起,人类社会便孕育了信息文明的因素。由于信息具有在不同物质载体之间的可转换性、可超时空的传递性和无限制的可共享性,因此,信息文明具有明显的非物质化倾向,而精神文明就是信息文明的高级形式。信息的最高形式是思想,代表了最高层次的信息文明。由于信息资源具有上述特性,冲破了物质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共享性等多方面局限。因此,信息文明对物质型文明而言,既是对其的否定和升华,更是人类文明的质的飞跃,人类通过对信息文明的建设,能够解决物质资源不能共享所引发的各种无从解决的社会矛盾,能够实现在物质型文明的历史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社会理想。

与物质型文明相对应,对信息文明我们可作如下定义:这种以信息作为社会联系的基本机制,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以信息经济为基础,以对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为内容,通过在对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对物质资源的有限开发和在不同层次上的无限利用,在实现人类社会的内部协调和整体进步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就是信息文明。信息文明向人类展示了实现人类最高社会理想的曙光。

三、信息文明时代的社会发展

在上述关于信息文明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信息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几方面重要特征:

(一)信息文明是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全新的历史文明

信息文明形成的历史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从物质资源转变为信息资源。通过对信息和信息文明的哲学本质和基本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现代信息资源是以信息技术为开发手段,以数字为表达形式的虚拟形态资源——非物质资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从物质资源转换为信息资源,这一转变是人类社会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质变。这样,在人类历史上,一切建立在物质资源基础之上的社会要素和社会矛盾,都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根本性的演化和转变。

(二)信息文明是以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的强有力的人类文明

信息文明的技术基础是信息技术。有史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可分为两大范畴——以物质资源为开发对象的物质技术和以信息资源为开发对象的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物质技术与信息技术结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物质技术只有在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实现对物质资源的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从物质技术转变为信息技术,信息文明成为一种比工业文明更为强有力的社会文明。

(三)信息文明是一种以创新为基本质特征的创新文明

根据上文关于信息的哲学地位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信息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中介这一哲学本质。信息的这一哲学地位决定了信息文明是一种以创新为其本质特征的创新文明。思维创新是创新实践的源头。人类的一切创新活动无一不是思维创新向实践层面延伸的结果,无不源于思维创新。思维创新包含内在创新与外在创新两个方面。内在的思维创新是指思维结构的更新。而外在思维创新则在于在主客观之间,认识(思维)与实践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即在联系点、联系角度、联系方式、联系方法等方面的创新。由于信息是联系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以及思维与实践的中介,因此,思维方式的创新是信息机制作用的结果。对于人类的思维而言,信息的本质功能就是对思维结构和思想方法的改变。这一改变是人类思维发生质变和飞跃的基础和前提。

这样,信息的本质功能,一方面表现为对外在世界的改变与更新,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人的内在世界——精神世界的改变与更新即对人类思维的创新。对外在世界的改变与更新是人的内在世界创新的外化。这两个方面的改变与更新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构筑了创新——这一信息文明的本质特征。因此说,信息文明是以创新和质变为其本质性发展特征的创新文明。这一文明是对以规模和量变为其基本发展特征的工业文明的历史超越。

(四)信息文明是一种系统文明、整体文明、世界文化一体化文明

由信息这一中介联系物质与精神所构成的统一的整体世界,是人类这一智能生物区别于其他客观存在所特有的世界——人类世界。如果说物质、能量与信息是一切系统的基本要素的话,那么,精神、物质、信息则是人类世界这一宏观系统的三大基本要素。而人类世界系统的能量,则蕴含在信息的中介作用下精神与物质两大世界的相互作用之中。

通过上文关于信息与系统关系的分析,我们知道,系统的运行是一种整体的运行,不仅仅是微观系统自身的运行,而且,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换,使自身这一微观系统与其环境构成一宏观系统,并实现与这一宏观系统的同步和整体运行。任何一个系统只有在与其宏观系统的整体运行中才能保持自身的活力,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包括信息、物质、能量三方面内容。其中,信息的交换是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基础和内在机制。因此说,信息与系统是不可分割的,信息与系统的整体运行和发展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信息文明是一种大系统观、大整体观、大发展观文明。

20世纪中叶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此推动下,以信息资源为开发对象,以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的信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信息经济正在形成,其高级阶段——知识经济也已初见端倪。目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和以此为依托的现代信息产业,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发展。信息经济所蕴含的巨大社会能量尽管刚刚露出冰山的一角,就已从根本上动摇了几百年来工业文明所奠定的社会基础。从思维观念、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以至社会生活诸方面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根本的和前所未有的震撼。由于信息经济的内在能量远未释放出来,因此,对其本质规律和全部特征的把握,尚需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实践过程和研究认识过程。然而,信息经济的最为基本的特征却已十分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对信息经济的这一基本特征国际社会也已经取得了共识。信息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形态。

人类社会经济的全球化目前仅呈现为一种十分明显的趋势,这一趋势完全转变为现实尚需一个历史过程。由于不同社会群体间在文化观念和现实利益诸方面的差异与冲突,这一过程必然是一个较为漫长、曲折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尽管如此,这毕竟是一个没有选择余地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无论其现状如何,如果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不仅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正因其如此,目前世界各国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在制定其基本国策时无不以适应这一历史趋势为前提和依据。

经济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基础。信息经济这一全球化的整体性、系统性经济形态,显然与信息文明这一大系统观、大整体观和大发展观的人类文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就是说,信息经济为人类的信息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信息经济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必然形成一个崭新的文化形态——信息文化。信息文明的实质就是实现了全球化、一体化的人类文化的理论抽象。信息文化——这一一体化的人类文化既是多元的,又是和谐的。这一和谐的多元文化构成了人类文化统一的整体。这一整体不但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更是其高度的升华。这一统一和升华是通过信息文化实现的。物质文化需要信息文化加以表达,而精神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信息文化。当然,这一多元、统一、和谐的人类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以民族国家为依托的多元文化之间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

信息超物质的虚拟性和十分强烈的非物质化倾向决定了信息资源具有可共享性这一本质特性。这一特性是信息资源与具有专有性特性的物质资源的质的区别。如果说,信息与信息资源的这一本质特性、信息与系统的内在联系以及信息文明的大系统观、大整体观和大发展观为全球一体化的人类文化体系——信息文化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则正在为信息文化和信息文明的建设创造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因此说,全球化的信息经济是实现人类文化整体建设与发展的信息文化与信息文明的历史先声。

(五)信息文明是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文明

信息文明的历史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社会与其外在环境——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只有解决自身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相协调的问题,才能最终解决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据上文关于信息与系统的关系的论述,我们知道,信息文明是一种大系统观、大整体观、大发展观文明。通过信息文明的建设,人类社会这一社会系统与其生存环境共同构成一宏观整体系统,人类社会在与其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在这一宏观系统的整体发展中,谋求其自身的发展。这一发展模式便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最高历史目标——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与系统的内在联系为人类这一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上的论证,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则在社会实践上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现实保证。这样,信息文明是对以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资源,使人类的生存基础——自然生态遭受严重破坏为代价的工业文明的彻底超越。因此,信息文明是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文明。

综上所述,信息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和最终目标。这一问题绝非仅在信息技术这一单一层面就能解决。这是一个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文化为目标,进行多层次综合性整体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历史课题。

四、信息文明历史条件下人的素质建设

(一)素质概说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上,后天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经过内化和升华后所形成的人格结构的内核,是决定人格本质特性和人格结构中最为稳定的部分。

素质是人的修养的起点,也是人的修养的最终追求。社会的充分发展,最终要体现为人类社会作为人类整体的人的充分发展。而人的充分发展其实质又是人的素质的充分发展和提高。因此,人的素质的充分发展和提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终归宿。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深化,为人的素质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和历史条件。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手段和历史条件,人类社会才有可能有效地肩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实现人类素质的充分发展和提高。

由于素质是人的品质的一种内在的状态,是知识和能力这些有形事物的内化与升华,因此,是一种不能形诸于语言加以具体描述的形而上的存在。这样,尽管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知识和能力之和,但对相关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研究却是研究素质惟一的入门之径。对相关知识和能力的研究不仅是素质研究的现实基础,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间的转化关系又构成了素质研究的理论基础。

根据上文所述的信息文明的本质和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五大特征,笔者认为,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汇集人类的全部智慧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信息文明的历史高度上,具有为信息文明建设和人类进步提供直接动力的历史能动作用。

(二)信息文明历史条件下人的素质结构分析

关于信息文明的本质、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征以及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讨论,为信息文明历史条件下人的素质结构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认为,信息时代人的素质结构可概括为“基础文明与文化修养”和“社会能力修养”两大方面。其中,“基础文明与文化修养”又包括人文修养与知识修养两方面。知识修养又分为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两个方面。高层次的知识修养称科学修养,同样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个方面。

上述各方面修养是对信息时代人的素质结构所进行的横向分析。而纵向分析则可细化为以下三个层次:

1.精神内核的人文修养(理性、情感和心理层面)——主要包括对信息文明、信息时代人的文明修养、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的理性把握以及这一理性把握所产生的情感和心理效应。具体内容包括:

(1)对信息的本质、信息资源区别于物质资源的本质特征、信息文明区别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本质特征以及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与理性把握;(2)对信息文明、信息时代人的文明修养、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三者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认识与理性把握;(3)对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相交织的人类社会情感和社会心理的跃迁历程的理性把握与理解;(4)上述各方面科学认识和理性把握与社会心理和社会情感的融合;(5)在科学认识和理性把握、社会心理和社会情感基础上形成对社会责任感的自觉意识——从认识、心理、情感到社会责任感;(6)对人与社会及其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的理性把握与情感、心理修养——人类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基础。

2.精神外层的知识修养(认知层面)——主要指对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体系最基本、最本质、最概括的整体把握。

3.以信息能力为核心的社会能力修养(能力层面)——主要指信息素质与社会诸方面能力的融合——信息能力。

信息时代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是信息资源。因此,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建设,必须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建立起理论和现实上的内在联系。一定社会的信息资源一般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以全人类智慧和优秀精神成果为内容的历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是以反映当代社会思潮、科技进展和当前社会状态(经济、政治、文化状态)为内容的社会信息。历史文化遗产表现为一种静态信息资源,社会信息则表现为一种动态信息资源。对上述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就表现为一种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与相应的社会能力的有机结合。具体说,信息能力指能使信息素质与特定社会群体和社会环境的需要取得一致,将二者结为一体,使信息素质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的现实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时代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

对人文修养、知识修养和社会能力修养三个层次构成的素质结构与信息、创新和信息文明的本质以及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征的比较研究,可得出一个十分明确的结论:这一素质结构与信息、创新和信息文明的本质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具有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在汇集人类全部智慧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进而实现系统创新。在建设人类共同的信息文明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说,这一素质结构是信息文明历史条件下社会成员适应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需要,履行其社会职责的素质保证。

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整体推进和信息文明建设需要一个高素质的人类群体的形成。目前,人类社会群体的整体素质状况远不能适应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需要。要适应这一历史需要,必须首先实现人类社会整体素质的飞跃,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上述关于信息文明和信息时代人的素质的研究,分别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层次上,为素质建设明确了工作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学术思想和科学依据。信息文明是21世纪人类文明建设的历史任务,素质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起点和人文基础。这一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实践层面的应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收稿日期:2000-11-13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信息时代的信息文明与人的素质--兼论信息与创新的哲学本质_工业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