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化学知识--从儿童开始对化学科学的启示_化学论文

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化学知识--从儿童开始对化学科学的启示_化学论文

走进小学科学课堂的化学知识——化学科学启蒙从孩子身边开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论文,科学论文,课堂论文,身边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融自然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等于一体的一门学科。新课标将科学课的性质定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强调科学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主要方式,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探究既是目标,又是学习方式。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科学课教他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时时来问一个为什么,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从容易的活动着手,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不是尖端的事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既简单又有趣。

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是好奇的,如:我们的食物;我们离不开的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燃料等物质;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的一些变化。围绕这些学生十分关心的问题,小学科学课本设置了一些课程。例如:人教版科学课本中的《衣服的科学》《水》《水的净化》《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溶解、怎样加快溶解》《植物与环境》《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生锈和防锈》《二氧化碳》《氧气》《食物的营养》《燃烧和灭火》《物质在变化》等等。这些课程中蕴含着许多简单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变化及问题,例如:铁为什么会生锈?怎样防锈?火为什么能燃烧?怎样灭火?当我们掰开一个刚出锅的馒头时,为什么会看到很多小孔?它们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吸人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一样吗?……上述这些问题,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可小学生却无法说出其中的缘由。这些知识在初中化学课上才能系统学习到。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如何合理使用教材,做好化学启蒙教学是一项重要任务。

一、从学生身边的物质认识化学

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前,已形成了一些“概念”(前概念)。例如:小学生心目中植物的概念就是简单的“花、草”;把自行车、钟、太阳、月亮、云彩和火看成是“活的”(动物化);把水汽、雾、烟和火焰看成是气体等。走入科学课堂后可以促使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科学探究活动,用化学知识去认识身边物质的性质。

在人教版科学第一册第四单元《衣服的科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物品并让学生自己设计辨认的方法。教师先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涤纶、锦纶、腈纶、的确良等),学生分组讨论并实验,最后教师讲解用火烧的方法或触摸的方法或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分。还可以让学生课下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性、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在这堂课中运用了燃烧这一化学变化,教学中适时向学生介绍燃烧的特征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在第九册《二氧化碳》一课中除了指导学生学会制取二氧化碳的简单方法,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还要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从家里厨房中找来一些物质:苏打粉(或纯碱)、醋酸(白醋)、蜡烛,教师提供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木条、玻璃管(吸管)等实验器材,自己制备二氧化碳,通过利用药品和仪器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知道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二氧化碳倒入燃着的蜡烛上,蜡烛从低到高依次熄灭,让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性质等等。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二氧化碳的性质去想像其用途。如: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用它来灭火,泡沫灭火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我们喝汽水、啤酒等饮料时,打开瓶盖会看到从这些饮料中冒出很多气泡,这些气泡就是二氧化碳,它使人饮用后感到凉爽;由二氧化碳冷却成的固体叫干冰,干冰吸收大量的热可以直接变成气体,使周围空气温度迅速降低,可以用干冰冷藏食品和药品,进行人工降雨,还可用来制造舞台上的烟雾效果。

在第十册《氧气》一课中让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教师提供①双氧水、红砖粉末、火柴、木条、塑料袋、烧瓶。首先制取氧气(双氧水和红砖粉末来制取氧气)。学生分组实验:在烧瓶中装入双氧水,用点燃的木条放入盛有双氧水的烧瓶中,看一看有什么现象?木条变化不大;再把红砖粉末放入烧瓶中,发现了什么现象?产生大量的气泡;用透明塑料袋收集冒出来的气体,并挤入烧瓶中,最后把点燃的木条放入装有氧气的瓶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木条燃烧的火焰变大了。这里实际上涉及了初中化学要学的催化剂的问题,教师可以避开,也可以尝试解释。教师应重点介绍由于氧气能支持燃烧,在纯净的氧气里,燃烧会十分剧烈,可以产生很高的温度,我们在车间、工地上经常可以看到用“氧焊”装置切割、焊接金属。在炼钢时,把氧气吹进炼钢炉,可以提高炉内的温度,使钢炼得又快又好。另外,氧气能供给人、动物和植物呼吸,在抢救缺氧病人时,必须给他们吸氧;登山运动员登高、潜水员潜水、宇航员飞行时,由于高空和水下氧气稀少,都要携带氧气。

二氧化碳、氧气这两种物质在初中还要重点学习,我感觉小学阶段的教学不要把重点放在对两种物质的性质的记忆上,而是要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空气中是有很多东西的,氧气、二氧化碳都很重要,让他们积累知识,知道两种气体的方方面面的应用。并且在课堂中体会教师引导他们所做的一系列实验,体会实验的一般步骤和探究方式。为初中学习打好基础。

二、从身边的小变化开始探索化学变化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涉及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小学生对“化学变化”这个名词还不太熟悉,其实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化学变化已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我们熟悉的水有三态变化,如果把它放在冰箱冷冻室里,液态的水慢慢变成固态的冰,把冰从冷冻室中拿出来,它又慢慢地变成液态的水。如果把湿衣服在太阳光下晒会干,液态水就会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自然界中雨的形成就是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这种变化被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还有一种变化,如木材的燃烧,你能看见木材燃烧发出的光,还能看见木材由坚硬的固体变成松软的木灰;你能听到火焰发出的噼啪声;你能闻到刺激性的烟味;你能感觉到木材燃烧所放出的热量;这种变化是一种物质变成了另外一种新物质,被我们称为化学变化。本单元正是研究类似水、木材等身边常见物质在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课程奠定基础。

例如:利用蜡烛熔化时的状态变化和燃烧时变成新物质的变化,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即物理变化,另一类是变成新物质的变化即化学变化。

利用铁钉生锈、肥皂去污、洗涤用品去污等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变化的现象来探究其中的原因,意在启发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搜集信息、交流质疑、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

三、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创新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过程。在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能让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索,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己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尝试、改造或创新,这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教学目的。

例如:孩子们关注生活,我们就从每天吃的食物开始,学生互相调查了每天早、中、晚餐的食谱,一年四季的变化,然后又找来米饭、馒头、肉、蔬菜等来分析每种食物的营养成分,通过上网、上图书馆、上资料室、拜访专家等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活动之后,使学生知道人的食物中包含蛋白质、油脂、糖类、无机盐类、维生素、水等营养成分。为同学们制定了一套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学生每天吃的参考营养食谱,有些体型偏胖或偏瘦的孩子们知道该多吃什么,不该多吃什么,一段时间下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是孩子们创新的成果。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瞬息变化的信息。例如,《食盐在水中溶解了》一课,可以让学生回家找出更多类似食盐的物质去研究,如碱面、洗衣粉、白糖等等。再如,让学生设计比较同体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教材要求学生用称的方法比较,还可以启发学生用尝、加热、用鸡蛋看沉浮、导电法等方法。允许学生选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实验,这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让小学科学中的化学知识体现“基础性、生活性”;让课堂“充满情境、富有探究”;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全程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心理上的支持,给学生精神上的安慰与鼓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标签:;  ;  ;  

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化学知识--从儿童开始对化学科学的启示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