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流动演示实验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磁论文,演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让液体流动起来,通常是利用加压的方式,如水泵抽水。但如果液体中有离子,离子在电磁场作用下定向移动,从而引起液体的流动,这种方式称为电磁流动,或电磁泵。本文设计了电磁流动的演示仪,将不易观察到的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受力运动情况清晰展现出来。
一、实验原理
如图1,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若在电场中还有一磁场,则正负粒子除了受电场力以外,还要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由左手定则,正负粒子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相同,如图1所示。这样,液体中的正负粒子在电磁场作用下除了向两电波运动外,还会向左运动,带动溶液向左流动,从而形成液体的电磁流动。
图1
二、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分为电磁泵和流通管道两部分,两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液体流动的通道。
1.电磁泵部分
电磁泵部分如下页图2所示,它是实验仪的动力源,提供外加电场和磁场。由塑料盒、磁体和两片铜板电极组成,一段长8 cm、宽6cm、厚0.8cm的方形硬塑料盒构成液体通路,塑料盒上、下各放一块方形强磁铁,用以产生磁场。塑料盒内部0.8cm厚的两侧面,用钻各打一个孔,然后用PVC胶水粘合上两个接线柱,接线柱内连铜板电极,外部接学生直流电源,产生电场。方形塑料盒与流通管道中的塑料软管相连。
2.流通管道部分
流通管道选用直径为20mm的有机玻璃管和塑料软管、直径20mm的三通、直径20mm的弯头组成。用以观察导电溶液流动情况的有机玻璃管长40cm,两侧的管长20cm。竖直向上的有机玻璃管是用以向流通管道灌注导电溶液的注入管,用直径20mm的三通与主管道相衔接(如图3所示)。
二、实验演示
在自来水中加入食盐配成饱和溶液,将食盐饱和溶液从注入管中注入流通管道中。注入时,可将管道稍倾斜,缓慢注入溶液,以使管道中无空气泡。打开学生电源,将直流电压打到5V,开始一段时间,几乎不能观察到溶液的流动。测量电路中电流仅为0.04A,但过了十几分钟,观察到食盐溶液中发生了变化,溶液中出现白色絮状物,电磁泵处的电流增为0.7A,这时就能很清晰地观察到食盐溶液在流动。再过十几分钟过后溶液中的絮状物颜色也发生变化,变成橙色絮状,流速也逐渐加大。装置变为如图4所示。
图4
测量长为40mm的透明管中溶液在不同电压U下运动的时间t,计算出溶液流动的速度,记录如表1:
表1
四、实验说明
(1)液体流动的速度随所加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当电压为10V时,液体流速可达6cm/s~7cm/s。
(2)在电磁泵部分,会观察到湍流现象,这是由于在电磁泵处粒子受到电场力作用,正负粒子分别向两极定向运动的结果。
(3)改用分析纯氯化钠饱和溶液代替食盐溶液发现,当接通电源时电压仍为5 V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 A,明显比食盐溶液的初始电流大,而且接通电源的瞬间就能观察到液体流动,产生絮状物的时间也比食盐溶液快得多。在相同电压下,测得的流速要比食盐溶液大。据此推断分析纯氯化钠溶液比食盐的电离度大、导电性能好。
五、小结
实验首先采用的是无色无闻的食盐溶液,但通电一段时间后,在溶液中产生了絮状物,便于观察液体的流动。絮状物产生的原因,我们猜测可能是由于食盐中含有少量碘酸钾,絮状物是由碘所致,于是选择了分析纯的化学材料氯化钠做溶质。然而,当用分析纯氯化钠溶液做实验时,絮状物的出现更多、更快。随着时间增大,两种溶液的絮状物从淡白色逐渐变为深橙色。可能是由于自来水中含有氯气或二氧化氯等消毒药品,这些物质与食盐发生化学反应。在电极通电时,还有电解水发生,所以在电极附近会出现少量气泡。
本实验装置设计简单,取材方便,容易操作。可演示在电磁作用下粒子受力运动情况,能让学生清晰地观察粒子在电磁场中受力,加深学生对电磁流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