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理论研讨会”综述论文

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理论研讨会”综述论文

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理论研讨会”综述

赵亭亭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 要] 为深入挖掘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激发当代青年的爱国热情,上海社会科学院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百年来,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青年的爱国情怀更加务实、理性、稳定,但青年思想也存在分化、断裂、脱节等问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新时代的青年要承继和发扬五四精神,承担起历史责任。

[关键词] 五四运动;五四精神;当代青年;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将五四运动高度概括为“三个伟大”的运动,肯定了五四青年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指出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强调“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本此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这既是一场学术交流会,也是一次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学习、落实会,是一次提升政治素养,激发青年责任担当的重要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五四运动的历史逻辑、地方特色、历史传承等主题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一、五四运动的历史逻辑及各地特色

(一)五四运动的历史逻辑

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五四运动的历史逻辑在于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这场运动承继了中华文明5000年来的文化精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运史学科首席专家胡献忠指出,中华民族5000年来希望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基因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基,晚清以来积攒的民族情绪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机理,此后中华民族在中华文化的演变中不断地发展壮大。

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郑长忠主任提出,五四运动、中国青年、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系列的概念背后有着一个共同的逻辑就是中华文明的转变和现代文明的构建。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新型的国家形态、教育形态和现代企业开始进入中国,使传统的生理性意义上的青年开始走向被聚合起来的整体性青年,开始被赋予社会学的意义,被建构为政治性青年。巴黎和会使中国青年意识到,现代西方文明对我们造成了掠夺和冲击,民族利益受到了损失,激发了青年的民族意识和主权意识。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新的成长”,这一命题使中国青年走上街头,构建了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和中国对现代文明的认同。青年走上街头,标志着青年作为一种政治性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由此,中国青年运动以五四作为重要运动拉开了序幕。但要使青年运动持续地发展,转变为真正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性力量,必须将青年组织起来。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面向未来和进步的政党,应该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每个历史阶段,不断地组织青年,发挥青年的作用,同时也助力了青年的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当代青年研究》编辑部主任曾燕波研究员认为,五四运动的要义就是文化的反思精神,用文化的反思推动五四精神的弘扬和大国复兴。对此,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褚敏教授作了详细介绍,从保守主义到拿来主义,从一盘散沙到有机联合,从文化革新到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历程一直在进行中。100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一场社会运动,更是一场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使一向吸纳、包容、同化其他文化的中华民族开始自觉学习和引进西方文化,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虽然对传统文化的抨击过于片面和极端,但给后人留下了求变革、求创新、勇于实践的五四精神。五四运动的基本精神是抛弃旧传统、创新新的现代文明。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在不断地创新和转变。今天,我们面临着与五四时期同样的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问题,同样的大国复兴使命。因此,需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承继五四的文化反思精神,不断创新、不断变革。

(二)五四运动的地方化、地方特性与共性

上海团校刘宏森教授指出,电报、铁路和报刊的发展使得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但五四运动如何地方化,地方特色如何,需要站在具体的历史语境和地方脉络中探讨。例如,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宗灵副教授表示,在四川的地方背景和历史事件下,依托于个别军阀的宽松政治环境、自治运动和少年中国学会的人际网络支持等,四川的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出现在泸州,而不是重庆和成都。浙江省团校副校长蔡宜旦教授从空间理论讲述了浙江的五四青年为什么会聚集在湖滨公园运动场。蔡宜旦教授指出,首先,公众运动场是在“强国保中”等救国思潮的背景下,在要求国人强身健体的目的下建立的;其次,公共空间潜移默化塑造了民众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成为国家和民众的重要场域,公众运动场不仅为五四运动提供了物理空间,而且还孕育了青年群体新的社会革命力量。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张振国副教授表示,山东的青年运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动较早,从甲午战争开始到1918年成立的山东学生外交委员会,是五四运动前全国成立的第一个学生爱国运动组织;二是规模庞大,资料显示,4月20日山东的国民请愿大会有10万人参与;三是持续时间长,前后长达4年多时间,直到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上海团校青年研究中心教师毕晓敏表示,受益于上海教育和妇女刊物的发展,上海知识妇女和女学生成立组织、发表演讲、上街游行、广泛参与,在上海的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在各个地方具有不同的发展特色,以抵制日货为实干业务,以传播新思想为核心主旨。从抵制日货的情况来看,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黄金凤副教授表示,抵制日货起源于1908年在广东的“走私军火”事件,在抵制日货运动中,学生是中坚力量,并表现出了强烈的牺牲精神,他们率先烧毁了自己及家人的日货产品;学生抵制日货运动受到了多方公司的博弈影响以及美国等国家的支持。福建省团校科研部王金龙主任介绍道,“五四”在福建由林长民点燃后,成立了福州学生联合会,并迅速发展为以抵制日货为主要内容的实质斗争,最后因抵制日货爆发的“台州事件”成为五四运动在福建的“尾声”。青岛市团校校长刘富珍教授介绍道,百年前的青岛,学生上街游行、抵制日货,百年后的今年,青岛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遗址博物馆,出版了《青岛青年运动90周年》,鼓励当代青年发扬五四精神,担当国家大任。从传播新思想来看,杭州市团校原校长钱永祥教授表示,杭州青年在五四期间做了几件大事:一是宣传了新思想,创刊《浙江潮》;二是捍卫新思想,发动“挽经护校”“一师风潮”运动;三是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中国共青团早期组织。广东省团校教师邵明众介绍道,五四时期的香港青年学生烧毁日货、抵制日货,他们深刻明白抵制日货的重要性,但在后期开始转向唤醒国人的爱国心。因此,香港青年学生开始免费教育贫穷孩子的爱国思想、出版大量追求进步爱国的书刊,等等,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爱国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刘俊彦副主任表示,上海将五四运动的群体扩大到整个青年群体,并创办了《青年杂志》,发动新文化运动,在社会层面广泛传播了新思想。

二、五四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数学教育中的历史与认识论欧洲暑期大学”中的“认识论”主要是指(2)中的“历史认识论”,尤其强调数学知识建构中的问题、错误、猜想及“认识论断裂”这个概念的作用.

李玉琦研究员指出,中国共产党就是五四精神的承继者,而非继承者。承继是承接和继续中发展的意涵,中国共产党在“源头、理论、实践”三个方面都是五四精神的承继者。在源头上,五四精神的源头是渴望民族复兴的情怀,巴黎和会的失败浇灭了国人民族复兴的希望,引发了青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后,中国青年开始寻求变革进步的方向,探索改造社会的出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比较和鉴别,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彰显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工人阶级的力量、劳苦群众的力量,看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主体力量。在理论上,不同于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保守主义和国民党为代表的实用主义,中国共产党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始终如一,既肯定了五四运动的历史价值,也指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在实践上,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200年间的V字型反转,“五四”前100年是中国从盛到衰的历史,“五四”后10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从源头、理论和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都是五四精神的承继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程福财研究员表示,本所的青年价值观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在经济相对富庶年代出生成长的“80后”“90后”青年,其国家自豪感并不主要源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最让青年为国家自豪的因素依序分别是“悠久的中国历史”“科学成就”“经济成就”“文化和艺术”“政治体制”“军事实力强大”等。调查还发现,当代青年对国家的自信程度与自身的国际化程度相关,即一个年轻人的国际朋友越多,国外生活经历越多,他的国家自信感就越强。另外,当代青年思想发展还体现在对激进主义、暴力行为的扬弃和对社会稳定的追求。

青年工作不仅要有高瞻远瞩的青年研究,还要与青年有接地气的互动。北京团校杨晶教授指出,五四时期的宣召画突出表现了当时的青年形象,实现了青年与当时社会的互动。例如,五四时期女学生的形象是白色围巾、短衣、短裙,齐耳短发、中性的知识新女性形象;男学生则以短衣代替长衫、短发代替辫子。他们眼神坚定、表情庄重,要求民主科学,为爱国救亡奔走呼号。观看者则会被宣召画所传达的信息和潜在的影射所召唤,召唤全国青年投入到爱国救亡、一致对外的行动当中去。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沈传亮教授认为,五四精神的内在价值追求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相一致。无论是五四精神还是初心使命,背后的价值追求都在于让国家更加富强、让国人更加富裕,让中华民族有更好的明天。同时,完成初心使命必须弘扬五四精神,弘扬五四精神为践行使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滋养。近百年来我们孕育了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等一系列红色精神,和五四精神一起构成了中国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初心使命的实现必须依靠包括五四精神在内的精神支撑,无论是爱国主义,还是奉行进步、民主、科学,都是与践行初心使命同向共进的关系,我们要弘扬这些精神,助力初心使命的实现。

三、当代青年思想的变化

(一)当代青年人的思想表现出继承和发展的一面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杨雄研究员介绍,新华社曾对全国100所大学的2000名不同专业、年龄和生活背景的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数据和采访交流绘制出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图谱。调查显示,98.79%受访者认为“五四精神永不过时”,92.74%受访者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具备集体意识与责任担当”,91.85%受访者认为“五四精神是激励大学生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由此可见,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五四精神有着较高的认可度,并希望能够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调查还发现,当代大学生富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国家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且呈现出一种理性、务实的特点。

丁小强上了车,看了杜一朵一眼,说一朵啊,你看好了,别让你叔叔缴公粮,要缴也要让他回家缴。杜一朵也喝了不少,乜斜了丁小强一眼,主席的酒肠子长着呢,一时半会缴不了。丁小强系安全带的时候看见了什么,他说,老杜,你的手哪里不好放?要放在美女的大腿上。老杜嘟哝一句说,今天不放,以后哪还有我的机会。身子故意一软斜刺里歪倒下去,丁小强惊呼,小心他吐。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作为五四精神的内涵,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原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副馆长李玉琦研究员指出,五四精神的八字内涵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就是渴望民族复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实现民族复兴。爱国进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主科学是来自异域的新思想;爱国进步是物质层面,民主科学是精神层面,它们是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郑长忠认为,爱国是前提,进步是时间维度的向前走,民主和科学分别是政治和社会维度的进步。因此,建构现代文明必须建立在爱国的基础上走向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维度的民主和社会维度的科学,形成了现代文明的基本框架。吉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姜键院长表示,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核心,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灵魂,敢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现变革是五四精神的重要内容,五四运动把爱国主义经社会进步趋势与时代发展潮流紧密结合,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历史规律,最终成为民族觉醒、振兴中华的伟大革命运动。

(二)当代青年人的思想表现出自信和迷茫的交织共存

杨雄研究员表示,当代青年成长在国家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互联网与生活紧密融合的时代。他们的成长环境更加优越,视野更加开阔,这使得他们拥有“逆风翻盘”、抢占“C位”的自信和勇气。但另一方面,对目前生活“佛系”、对未来“迷茫”也成为部分学生的现实心态,表现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感。

(三)当代青年人的思想出现极化、脱节等现象

对外经贸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廉思教授提出,当代青年的思想态度出现了分化现象,高度认可改革开放的成就,对现实的贫富差距存在不满;当代青年的思想认知链条存在断裂与脱节现象,表现在当代青年人对精准扶贫等具体的惠民政策高度肯定,但对制度的信任、评价却较低。当代青年的这种思想变化与其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息息相关,尤其是对“996工作制”的讨论使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世界工人的抗争有了新的认识。杨雄研究员指出,当代青年在认知和行为上存在差异,一方面高度认可国家的形象与成绩,另一方面在是否愿意为国家亲赴战场的问题上有所犹豫,表现出年级越高,意愿越低的特点。程福财研究员提出,当代青年对国家的政治体制较为认同,且对党组织和党员身份的个人信任度较高,但对住房改革、教育改革、养老制度改革等具体的制度改革措施和政策满意度不高。

许多人第一次看完这句子都没发现句子里词序次序的颠倒,能准确理解语义。齐沪扬还在《传播语言学》中举了一个例子,将一句话的文字减掉10%到60%的笔画,要求学生把省略的笔画填充出来,试验结果是有一半以上的人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复原状。他将这种现象的产生归结为汉语符号的冗余性,认为汉语符号的冗余性特点使得其具备抗干扰性,能准确地理解语义。

上机数控的技术优势源自于在内部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技术中心会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新品开发战略,根据市场变化及需求细化新品开发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则采用股权激励等措施提高其积极性和开拓性。截至2017年底,公司共取得6项发明专利、5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项外观专利,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制造中。

四、当代青年研究和工作的开展

(一)青年研究要坚持大历史观

目前,中国青年研究进入了新时代。黄志坚教授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研究的使命包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新发展的研究,加强对新一代青年使命担当的研究,加强对实施青年发展规划和青年全面发展的研究,加强青年学的研究,加强对进一步发展共青团改革的研究,等等。黄志坚教授对中国的青年研究提出了期望,认为当前的青年研究应当形成社会各界各学科协同合作的新局面,坚持构建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平台;应当立足中国青年的实际,发掘和运用本土研究经验和学术成果,形成中国化的学术思想、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

(二)青年研究要把握历史脉络

青年研究要有历史眼光,既要从大历史观的角度研究青年各方面的变化,也要在小历史的时间脉络下看到前人在以往的青年研究中取得的成就。中央团校副校长陆玉林教授指出,把握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和方向,就必须加强对当代青年成长、成才规律的研究,必须要有深厚的研究功底和研究水平,必须对以往的青年研究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就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黄志坚教授从70年青年研究的亲身经历出发,阐述了“五四”百年来中国青年研究的历史和特点,探索出中国青年研究的发展规律是从平面研究向立体研究的延伸,从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的延伸,从封闭式研究向开放式研究的转变,从工作研究向探索规律的深化,从单学科向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深化,从随机性研究向有平台可持续性研究的提升。具体来看,1919年到1949年是中国青年研究的发端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与社会变革同步发展,当时的文章重点旨在唤醒青年的青春意识和民族意识,激发青年人担当救亡图存、救亡图强的历史使命;二是开始引入外国青年研究的理论,例如外国青年研究之父——斯坦利·霍尔在1904年出版的《Adolescence》,在25年后被翻译为《青年期》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对青年本体的研究;三是青年研究的学科化,1932年出版了中国本土的《青年心理学》著作,青年心理学课程在中央大学、燕京大学等开设;四是开始应用现代民意测验、舆论测验等科学方法,早在20世纪30年代,燕京大学的张官廉教授,就曾运用民意测验和舆论测验的问卷调查方式,从四个方面设计了21类问卷、69个问题,研究中国中学生的心理态度,在当时的北平、天津、山西、山东、广东、香港16所中学发出了2000份问卷,经科学的统计、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分析,最终于1932年撰写出版了《中国中学生心理态度之研究》。1949年到1978年是中国青年研究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在全国各地建立了青年工作研究机构,开始确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青年研究,开始研究“五四”以来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开始引入科学理论研究青年期和青年特点,这个阶段的青年研究还推动了共青团的建设和发展。1978年到2012年是中国青年研究的深化阶段,青年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展,从共青团,向教育、科学等界别延伸,出现了多学科研究青年的繁荣局面;青年研究的内容有所聚焦,从青年特点向改革开放以来,知青返城、青年就业、留学潮等热点问题聚焦;青年研究进一步向青年学发展;中国青年研究会等青年研究的平台不断被搭建。

当代青年思想变化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姜键教授认为,补偿式的家庭教育导致当代青年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市场化的学校教育使得金钱崇拜的风气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青年中,网络环境的不规范给青年思想带来很多的冲击,多元化文化造成了青年价值观的混乱等。但不可否认的是,青年思想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深圳青年学院原副院长田杰教授指出,青年崛起的过程首先是青年觉醒的过程,是青年观念的变化。从甲午战争开始,青年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1895—1905年,以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思想启蒙;第二阶段是1906—1915年,从新式教育兴起到《青年杂志》,中国知识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第三阶段是从《新青年》到五四运动,完成了中国现代青年从青春懵懂、砥砺前行到初步形成的历史过程。少年壮志而情系家国,这是数千年青年的思想,也是中国青年观念的核心内容。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运史学科首席专家胡献忠认为,简单来说,大历史观就是把历史作为延续的整体,把未来、现在和过去联系起来,找出其中的历史逻辑。把青年放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如何看待?第一,中国历史上向来不缺乏从小励志的青年英才,在讲究等级和秩序的传统社会,个体青年总是在质疑中登场,从不被认可到颠覆偏见,他们多数属于逆势而进;第二,“自古英雄出少年”与“一代不如一代”,两种观点相互对冲,但在现实生活并不一定要某种观点一直占据上风,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青年知识分子成为社会革命的先锋,始于西汉时期,在晚清形成了浓重的青年崇拜气息。从西汉时期的探索运动到明代的工人党,大部分都是青年知识分子,但青年知识分子作用并不都是正面的,要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进行分析。田杰教授提出,关注历史可以看到很多立足当下看不清的东西,思想只有走进历史才是鲜活的,否则就只是抽象的概念。因此,青年研究要走进历史,敞开历史视野。西方的大历史研究是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的,在国内的研究中,大历史观是从人类文明开始的。

(三)青年研究要聚焦当代青年

单纯的历史观研究和前人研究的回顾,容易忽视对当下问题的透析,因此,青年研究一定是“历史的把握+当代的青年”。在具体的研究中,要时刻关注当代青年的思想和行为动态,追踪青年的热点话题。例如,廉思教授认为,面对当代青年思想出现的变动与挑战,我们需要加强研判青年发展趋势的能力和对青年生态全貌的认知能力;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普及的同时,着力帮助青年养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关注不同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培养“政治型+组织型+思想型”群众工作队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编审、副主编张芝梅表示,做青年研究要真正走入现代年轻人的心里,深入他们的生活世界理解青年,从青年主体的角度研究青年,如面对“网红”的出现,我们的研究不能总是带有有色眼镜,而要真正研究它出现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四)青年工作要学会对话青年

按照该权重系数分配方案计算各个候选父节点的综合评价值。即将该权重系数带入式(5),即可求得各个候选父节点的综合评价值。再由式(6),即可选出偏好父节点。即选择综合评价函数最小值对应的候选父节点为偏好父节点。

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林楠教授以微信公众号、漫画推文和BILIBILI视频网站为例,讲述了当代青年工作应该如何与青年对话。林楠认为,如何给当代青年讲好五四,如何引导好青年的发展,是与青年对话的核心。叙事方式和历史故事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历史要结合当代青年的话语体系、通过当代青年的社交平台,以叙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历史要从人、事、物的故事要素构建当代的五四精神。要意识到青年不仅是历史的倾听者,也是历史故事延续的践行者,要运用好当代青年人的叙事话语、叙事情感在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创新面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函数在初中阶段有着重要的地位,函数与其他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函数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函数思维,利用函数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函数的热情。提高数学教师函数教学的质量。

既然如此,纪实性为导向的新闻述本与虚构性为导向的“新闻电影”之述本都是“片面化的再现”,二者区别何在呢?区别就在于,新闻文本作为纪实型叙述,从底本的可能世界到述本的实在世界是一种直接指涉的再现关系。而电影文本作为虚构型叙述,从底本的可能世界到述本的“三界”混合则是“再现之再现”。这种“再现之再现”由于通达关系数量相对纪实型叙述要少得多,从而可能导致底本与述本之间的“模糊化”和“错位”。

上海团校青年研究中心任园博士根据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发展理念提出,当代青年工作的实践是对青年发展方法论的展开和具体化,青年发展的方法论包括了青年如何发展的主体维度方法论和如何促进青年发展的政策维度方法论。从发展路径来看,对青年的培养既要强调积极整合发展理念,又要强调开发青年的个体优势和主体意识,形成整体性、协同性内外部资源优势,才能正向发挥青年发展动力的驱动机制效能。

五、当代青年的为何与何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中提到,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在新时代条件下,青年何以能继续成为时代的先锋力量?褚敏教授表示,在五四以来的百年历史进程中,青年始终是革命的生力军、建设的生力军、开放的生力军,在党的领导下都站在了正确的时代洪流的前端。姜键教授认为,在青年的时间特点中,青年的未来大于现在和过去,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现实存在的状态到未来的发展中有一个前景性的距离,趋向于前景性的距离有目的性取向,为了达到前景性就是要展望前景,因此青年有着前景上的自由、前景上的变动和前景上的行动,用一句简单的描述就是青年始终可以从头再来。张芝梅编审认为,现代青年有着我们那个年代缺失的优点,如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多元的思维等。

那么,在新时代和新的国际环境下,当代青年又该何为?河北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科研处处长刘小明副教授认为,当代青年的任务是要承继和发展五四运动中没有完成的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辩证看待和发展西方文化。杨雄研究员认为,当代青年运动的方向,一定是党领导下中国青年发扬五四的光荣传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统一,实现中国梦,实现两个100年的伟大构架。张芝梅编审表示,1919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对青年提出的要求,现在依旧没有过时,青年要实现社会改革,要有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的眼光,要有进取的精神。任园博士认为,要鼓励将青年奋斗精神和主体意识,作为青年发展重要动因,鼓励青年要面对社会变革和时代变迁,思考人生问题和命运选择,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的使命。褚敏教授表示,以往的青年承担了革命的生力军、建设的生力军、开放的生力军,面对全球技术革命的到来,新时代的年轻人要做好创新、创业的生力军。

总之,当代的年轻人承继了以往几代青年奋斗的成果,因此有义务、有责任继续接手使命,继续奋斗。当代的青年不能为了自己的现实利益而损害自己最珍贵的理想和信仰,要明白历史前进的规律,找到责任和使命,坚定四个自信,投身创新创业,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May Fourth Spirit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Modern Youth: Summary of “Theory Seminar on Commemoration of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Zhao Tingting
(Institute of Sociology,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bstract: In order to deeply dig out historical meaning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herit and develop May Fourth Spirit, and arouse the patriotic enthusiasm of modern youth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socialist modem construction,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China Teenagers Research Center jointly organized “Theory Seminar on Commemoration of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Specialists reviewed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places on the seminar, in this process patriotic, progressive, democratic and scientif i c May Fourth Spirit taking shape. The domestic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China have gone through a tremendous change, and the patriotism of Chinese youth has been more pragmatic, rational and stable for 100 years 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but youth ideology has the issues of differentiation, fracture and disjunction etc. The youth of new era should inherit May Fourth Spirit and undertak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May Fourth Movement; May Fourth Spirit; ContemporaryYouth; 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 D4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789(2019)03-0033-06

[收稿日期] 2019-05-14

[作者简介] 赵亭亭,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学。

责任编辑 李友权

标签:;  ;  ;  ;  ;  

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理论研讨会”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