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名师具有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学基本功和鲜明的教学个性。要建立名师层级培养机制,从“系部名师工程”、“院级名师”、“市级名师”、“省级名师”作为一个梯队整体来实施, 把各级名师的培养、选拔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保持名师队伍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着力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院校名师队伍。
关键词:高职高专 名师培养 名师管理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我院积极组织项目建设工作,对教学名师的涵义和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 建立健全我院名师层级培养机制,形成名师团队, 并以团队的力量来培养大批优秀的学生,对社会作出突出的贡献。因此,名师的培养对职业院校的发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名师的含义及其特征
顾名思义, 名师是有名气和声望的教师, 是在学校和社会上有影响和地位的教学大师。从形式上看, 高校名师是指学历高层次、具有高深的理论功底、具有精湛的业务水平,具有扎实的科研功底、“双师”高级技术职称,在本专业、本领域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名师中有的是学术带头人或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有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有的获教学、科研奖, 有的被授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标兵称号。然而, 仅有这些身份还不一定是名副其实的被誉为“教学大师”的名师, 名师的内涵更为丰富和深邃。其特征如下:
1.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名师应该是教育事业的热爱者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尊重、关爱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乐于奉献,甘于清贫,耐得寂寞,不随物欲而横流,不被名利所支配。这种高尚的价值取向和职业理想,是教师长期从事教学活动的精神支柱,也是教师行为的内在动力和方向。要以高尚的师德风范感召学生,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以言传身教启迪学生,引导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正是具有了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使名师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自己工作、生活的第一要务,作为自己事业的追求和成就的展现。这是教师其他个性品质发展的基础,也是名师与一般教师的明显区别之一。
2.具有广泛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作为高校名师,不仅要有广泛的学科知识,还要具有娴熟的专业知识。他们往往掌握着比一般教师更加深入的学科知识,掌握着比社会科学家更加广泛的综合知识,具有更强的学科综合性。他们除了具有专业教学知识外,还具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即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相关知识的了解。他们不局限于学科间的界限,在教学中综合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具有鲜明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魅力。
3.具有优异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名师不仅要有精湛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要在教研、科研上具有很强的实力。他们具有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改变了传统说教式课堂模式,尊重和相信学生,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 注重学生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是不可分割的,一流的教学要有一流的科研来支撑。名师“应该是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领头人,具备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应该长期从事于学术性科研或课题研究,具有有创造性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
二、层级名师培养机制
1.名师的选拔。名师培养工程顺利实施,要充分发挥名师的楷模作用,学校成立名师评审小组,确定名师评选条件。原则上,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及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先进个人,均可作为名师的选拔对象。要从师德要求、教学规范性、教学工作量、教研科研、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指导青年教师、教学风格、学科结构等方面制定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不同梯度的标准,使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教师都可进入名师候选视野。学校要以名师培养为导向,激励更多的教师投入教学研究与实践,推进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取得高水平的教学成果。
2.名师培养。高校是名师成长的摇篮,但教学名师的产生非一日之功,学校要制定长期的各层级名师培养目标和计划,通过“请进来”、“送出去”、“名师提高”、“推介名师”四个环节培养名师队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外面名师“请进来”:从对高校名师的理论学习入手,定期请行业专家针对先进的教育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教育教学案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等方面进行传授,为名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提供条件。在人才引进中要注重聘任人员的资历条件、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学术发展潜力等评估,请进优秀拔尖人才。
(2)学院名师“送出去”:可把名师培养对象送到对口专业的高等学校进行后续教育,夯实理论功底。这个过程可按照一到二年的计划执行。如护理系的名师,可送到北京护理学院或国外高等学府学习,搭建多种学习平台,促使名师成长。目前我校已派出30多名培养对象到全国各地高等学校深造学习。
(3)“名师提高”:完成理论深造和实务锻炼过程后,再进行讲台艺术的培养和锻炼,以提高名师的教学改革和学术水平。可通过名师示范课、说课、教学设计、教案、课件制作、微课程、实践技能等比赛活动促进名师之间、名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彼此吸收;同时通过“传、帮、带”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起到名师辐射的作用,令名师水平得以提高。
(4)“推介名师”: 在理论、实际、教学三大环节结束后,名师自然功成名就,要向外界、社会推介名师,提高名师的知名度,“名师有名”。可在校园网宣传名师的风采,刊登名师出版的著作、教材、论文集等。可与社会新闻媒体联系,一方面组织专题宣传,介绍他们成长的事迹,弘扬名师的业绩;另一方面让名师走进电视、广播媒体现身说法,介绍成长之路、科研方向、治学经验等,以此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也让其他教师分享到他们的职业幸福。可推荐名师参与专业协会、理事会的成员,多参与高层次职业协会学术交流活动,发挥名师的效力,成为协会的成员或负责人。
三、名师的考核
高校名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其教学数量之大,质量、效率之高有目共睹,把他们比作“红烛”并不为过。尤其是在育人方面所付出的心血是很难用金钱衡量的。要注重激励、激发教师内在的发展愿望,促进教师主动积极设计职业发展规划,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自己,在名师成长之路上享受职业幸福。
1.激励机制。激励措施与教师个人的社会地位、物质利益直接相关,要在职称、工资的评定和住房条件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名师劳动业绩要及时肯定、表彰和宣传,满足名师应得的精神需求,激发名师的潜能。
2.考核制度。从“严管”名师来看, 高校要重视对名师的考核, 特别是要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问卷调查、课堂教学质量综合测评, 对名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在名师的考核、评估方面,可引入教师综合素质教育“多元——交互”评价模式。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开放性,改善教师综合素质的方方面面;评价方式上强调灵活性,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评价,通过学生的感悟以及评价反思自身的教学责任心、对待学生是否一视同仁以及教学方法是否正确,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改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成为学生心目中受人爱戴的教师。评价过程上强调动态性,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评价观念上强调发展性,尊重教师的个人价值,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对优秀名师予以重奖,对不能履行职责、达不到标准的名师取消其称号,保证拥有一支真正的名师队伍。
我校实施名师建设工程已初见成效,一大批科研型教师脱颖而出, 先后有一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有6人被评为惠州市名教师, 有4人被评为南粤名师,有1人为国家级名师,有3人被确定为惠州市名教师培养对象, 有2人被评为广东省学科带头人。两年来, 教师先后有40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获省级以上奖励。学校由于这批名师的支撑, 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代名师能够促进专业、学科、课程的发展,能够推出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能够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影响人、激励人、感化人,进而带动学风、校风建设的提升。名师队伍的建设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有利于我国教学事业的改革与进步,有利于通过名师培养进而培养优秀的、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培养跨时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宇 张阳红 论高校名师的成长与管理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年,第451期。
[2]汪青松 论高校名师的内涵及其培养.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3期。
[3]徐汉峰 高校名师与名师工程建设构想.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6月。
[4]陈民生 田永生 关于名师培养的探索与思考.校长论坛,2007,第7期。
论文作者:姚伟妍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2月总第1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
标签:名师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科研论文; 高校论文; 学科论文; 评价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2月总第19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