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试题看语文大教育_高考论文

从高考试题看语文大教育_高考论文

从近年高考题谈大语文教育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育论文,近年论文,高考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语文教育”是近几年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大语文教育观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它要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语文智慧、人类文化以及科学文明的审美教育。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看,我们不难发现,大语文教育思想一年比一年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

第一,试题的语言与生活实用语言更贴近了,试题的内容也更富有时代特征。首先我们发现近两年基础知识题的例句,多数是取自现实生活中人们耳闻口述的常用口语,口语所表述的内容又多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又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试题一反前些年文绉绉的书面语言,摒弃了落后于时代的来自课本内容的“死知识”题型。例如1995年第3题“③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推进农村教育的综合改革”这就涉及了教育政策的实施问题;第4题中,“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又歌颂了新一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第5题“B.证券交易所那些穿红马甲的人……这是全世界统一的”,这是引入股市的概念,股市又是目前世界关注的社会热点。1996年的基础题中这样的内容也不少,例如第3题“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第5题“他们上午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第7题“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等等。这些题,又反映了党和政府重视商品内精外美的质量,反映了家庭现代化的设备,反映了富帮穷同富裕的现实生活的最新内容。一句话,试题语言更加生活化,试题内容更贴近生活,试题更富有时代特征,使考生更有一种亲近感,通过做题更了解现实生活。这些试题的导向不是很明晰吗?

第二,试题中知识的跳跃性与纵横联系更充分地显示出来。一份小小的语文试卷,既是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知识的大检阅,又把全世界人文知识串连起来。我们现代汉语中的每个字每个词都与古代文化有渊源关系,我们现代社会的每种物每件事,都与“地球村”文明有机结合。因此,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以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为考试形式,既考汉字的形、音、义的准确把握,又考词句的合理运用;既考文句中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又考句群的自然衔接;既考古典文学作品,历史典故常识,又考世界文学名著,人类文化的背景知识……这些题,多是在1—10题中出现。考题既涉及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如修改便条,修改乱办学的招生广告,从表格的数字中归纳出一个结论),又涉及诗词的鉴赏以及漫画的审美评析(前者多在第11题出现,后者是1996年高考大作文)。

近年的科技文阅读材料,或者是反映现代高科技领域中探索宇宙的信息,把数学、物理、天文等科技知识贯穿起来;或者是反映改进生产技术,节约能源,提高效益又保护环境的最新科技成果,把化学、生物等与实用技术贯穿起来。以此设计试题,考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正确理解,文章准确把握的阅读能力,又考学生正确分析题干题项并作出正确选择的辨识能力。目前,考生的阅读理解力差,分析思辨力弱,因此做这些题失分较多。这说明我们大语文教育——培养学生思辨力方面还是薄弱环节。

第三,试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正确思维的智力题的比重增大,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文素质。1995年的高考试题,取自初高中语文课本的题仅第1、2题和第10题的部分内容,涉及词语的形、音、义,古人称谓常识,不超过7分;1996年取自课本内容的题份量更少,不超过5分。其余的题,就需要考生用渊博的语文积储用灵活的解题技巧来解决,这非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不可,非要有正确的思维过程不行。例如1996年的大小作文就是考思辨力的好题型。小作文既要求介绍两幅漫画的内容,更要求有重点地说明:既要说得清楚,又不许编故事;既要求内容的完整准确,又要条理清楚、语言简明。而大作文标题中的那个“更”字,又是对考生比较、分析、思辨力的检测,不仅考查思维的结果,更是考查思维的过程,这也必然是以后语文试题的导向。鉴此,我们在向学生讲析能力题时,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的基本思路。学生解题的思路正确了,语文解题能力才可能真正提高。

第四,试题在政治观念上充分肯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注意德育渗透,重视道德修养与自身人格的完善。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所选的古文看,德育因素是很突出的。1995年那段古文,既歌颂了郑母“性贤明,有节操”,勤俭而自食其力,又表现善良孝顺,在官清廉,行事公允,勤于民政;1996年的古文则表现了郭永“刚明勇决”,刚直不阿,为民谋利而深得人民拥戴的史实。这些文质皆美的古文选作试题,不是对考生含蓄,生动,具体而又深刻的品德教育吗?再如,1995年试题中吕先生的论文,间接谈到语文教育需要发展学生的知能,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既是道德教育的好材料,又是大语文教育观的好论文。而1996论文是对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音乐的评论,更使考生从音乐家的艺术中受到感染,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第五,试题从内容到形式都显示着创新精神,为中学大语文教育作出正确的导向。这两年的高考题都把科技文阅读放在第一卷,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这就使阅读题更规范化科学化,相应的也降低了解题的难度,避免了答题的随意性;社科论文阅读放在第二卷之首,多选题只有一道,更多的是转述题,概念题,归纳题,并以表格的形式来加以字数限制。这样考点也更集中,有效地避免了考生“拦河捕鱼”歪打正着的猜答现象,考测的信度更高,评分也更趋客观。更有创意的是,1995年的31题,用表格的形式设计出两组数据,要求考生按指向将数据蕴含的意思概述出来:1996年的论文阅读和大作文,从阅读到写作形成“一脉相承”,系统地考查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1996年审美鉴赏性试题的题量之多,题型变化之大,试题赋分之多,是以前的考试所没有的。这就给那些“穿钉鞋走老路”按传统方式教学的语文老师敲响了警钟:语文教学,非转变观念不可,必须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八字教学法提升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语文教育体系。总之,近几年的高考题一年比一年好,有份量,有容量,有深度,合实际,既体现高考命题的稳定性连续性时代性,又体现出命题的灵活性新颖性创造性导向性。

标签:;  ;  ;  

从高考试题看语文大教育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