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区--竞争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一)_农业论文

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区——竞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农业产业论文,可行性分析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中发[2005]1号文件对于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问题,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立足各地的资源优势建设专业化农产品产业带,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曾被寄予厚望,但20多年的实践表明二者对长期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还相当有限。我国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依然很低,农产品的竞争力与国际竞争者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并没有改变生产布局小而全的局面,自上而下的调整违反了市场规律,反而使得农产品供给结构趋同,加剧了市场波动,农民收入仍没有获得有效改善。如何在确保食物安全前提下,走出我国目前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困境显得十分重要。要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就应该以一种更全面、综合、整体性的战略思路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从国际发展经验及我国各地的实践来看,实施“竞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从单一的产业化经营向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区转变是未来我国调整区域布局,提高农业资源的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农业产业区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竞争力的一种高级形式,是竞争型的农业产业化。它的本质是以具有资源优势的特定农产品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集群,它与其他产业区一样具有专业化、规模化的特点,能够发挥集聚经济效应,对提升当地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明显的优势作用。从国际农业发展的实践及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实践,农业产业区是一种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方式。国际市场上许多具有独特综合生产力和强竞争力的农产品都来自大规模的专业化农业产业区,如美国玉米带和棉花带、荷兰的花卉、比利时的鸡肉等等。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我国也自发形成了一些初具规模的农业产业区,比如河北清河羊绒集镇的羊绒产量点全国产量的80%(王辑慈,2001)、云南斗南的花卉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1/3(程郁,2004)、山东金乡的大蒜占到了全国产量的1/4和出口额的70%等等(顾莉萍,2004)。这些产业区是以某种农产品为核心,集中了专业的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以及科研、服务机构,以专业化和规模化取得独特竞争优势。可以说,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已成为全球化经济中世界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区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发展思路,它拓展了农业产业的组织形式,形成小规模经营者与大市场的多样化、复合的连接机制,是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种有效发展方式。以农业产业区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发展不仅有利于以市场和资源优势为基础进行农业的专业化区域分工,而且能够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网络,创造难以模仿的规模优势和专业化优势,提升产业整体的竞争力。

本文的结构安排是:在第二部分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进行反思;第三部分分析为什么农业产业区比产业化更有优势;第四部分以国内外典型产业区的个案为基础,具体分析产业区的竞争优势;第五部分提出我国发展农业产业区应该注意的问题与政策选择。

二、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反思

我国对产业化基本共识是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政策的重心也一直是培育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甚至有学者提出“农业企业化”(胡鞍钢,2001)。我国很多学者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上也提出了很多创新,比如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大户+农户、供销商+农户等,但就具体的实施情况看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产业化占到了近50%(牛若峰,2002)。虽然农业产业化确实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但这种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下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龙头建立的困境。在中国当前的经济条件下,仅靠农民和私营经济自身的力量发展和建立龙头企业,并且达到一定的规模层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很多地方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依靠地方政府行政强力的扶持,每个省或者县都选择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但这种行政的强力扶持会带来很多问题:一是真正有增长潜力与带动能力的企业未被选为龙头企业,而一些缺乏潜力的企业却通过各种关系被误扶;二是行政力量向企业的渗透影响了企业的市场化选择;三是政府扶持产生软预算约束问题。从过去20年的发展经验来看,政府扶持的龙头企业大都成为“扶不起的阿斗”,并成为大量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

2.农户规模小而分散,龙头企业的规模亦小而分散。中国有2.48亿农户,绝大多数是小规模、分散的种养,任何企业与大量小农户的联结都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而中国农业企业规模也比较小,经营也非常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对小农户的有效带动,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困难。同时企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都比较弱,抗风险能力弱,难以支持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并实现产业链条的延长和优化。

3.毁单现象与分配机制的困境。由于农产品的多变性、组织协调的困难以及对违约行为规制成本过高等原因,农户与企业的契约约束存在严重的脆弱性,在产业化的实践中,订单农业的违约率高达80%(刘凤芹,2003)。同时农户在合约订立中处于弱势地位,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企业所提出的要求,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并没有因为和企业的联结而得到分散,不能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的增值。

4.过分强调龙头企业的作用,忽视了配套产业、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忽视企业成长环境的培育;强调农业产业链的纵向连接,而忽视了居于同一环节上的各主体的横向联系和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使得产业发展缺乏整体协调性。

5.许多地区在主导产品的选择上,缺乏科学的依据,未充分考虑产品的市场潜力和当地的资源优势,更没考虑到在国际分工和国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有些地方采用行政指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违背了市场规律,破坏了市场的自我平衡机制,形成了某种农产品热销,各个地方就“一哄而上”,导致供给过剩、农产品价格下降,出现新一轮的农产品卖难问题。有的地区同时存在多个主导产业,每个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都不高,导致了地区间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小而全的生产布局,结构雷同和重复建设的现象普遍。

很多学者也认识到产业化政策的局限性,不断扩充产业化的内涵,扩展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但只是在单一链条上修补和延伸,仍是一种单维、线性的连接和组织模式,缺乏整体统筹和协调的考虑。经济全球化使市场竞争的局势更加严峻,对区域专业化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这样一个以小规模、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国家,仅仅依靠纵向产业链的联结和整合是难以实现高度专业化分工的。

三、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区

农业产业区是在农业区域分工的基础上,在一定区域内围绕该地区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产品,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综合产业区。区域内集中了大量有密切产业联系的农产品生产者、加工销售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或特色企业群。农业产业区的主要特点就是立足资源优势,高度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

(一)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区:单维与多维、线性与网络、分散与集聚、一体化经营与专业化分工的区别

图1描绘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区的区别。可以看到, 农业产业化是单维线性的,对农业企业的要求是产供销一体化式的经营;而农业产业区是多维的、网络型的和立体的,强调各环节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在产业化的建设的中,企业处于整个产业的核心,产业链条是靠企业组织连接起来的,对企业的经济势力和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的成败将决定整个产业链条的兴衰,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弱。一般一个企业组织一条产业链,各条产业链之间是缺乏联系的,缺乏统筹安排和相互协调。而产业区包含了多条通过不同组织形式连接起来的产业链条,而且各链条之间是相互支持的,并通过各产业链条上经济主体之间的产业价值链与非产业价值链的联系、正式与非正式联系以及双边与多边联系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产业网络体系,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一两个企业或经营者的失败不会给产业区内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它包含了农业产业化的产业链条,可以以几个龙头企业为主导,但主要是由大量专业化分工的农户、企业以及提供配套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或经营者群体组成,而且内部各经济主体之间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这种专业化的分工不会向一体化经营那样给单个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并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独立的专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不仅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而且避免了配套设施和服务的重复建设。

附图

图1 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区

可见,农业产业区是一个复合的产业体系,不仅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或农工商综合体的产业化组织的各种功能,而且产业区内的农户群、生产企业群、加工企业群、销售企业群、物流企业群、生产资料供应企业群及其他服务供应企业群等结成有机的网络体系,实现了产业内纵向和横向的细化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形成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投资资本,促进产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比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具有更大的优势与活力。

(二)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区的现实必要性

1.从产业化到产业区是产业演化发展的规律。根据科斯的理论,选择何种组织形式取决于交易成本的大小。当企业的规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管理层的增加,会增加公司内部的交易费用,通过外包或者由生产区内的不同独立公司进行分工协作可以得到更低的价格与更高的效率。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经济学家逐渐认同:本地化的企业网络取代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成为经济变化的主流。为了减少技术锁定、劳动力囤积以及生产能力过大的风险,企业的生产需要外部化,即需要进行垂直分离,这样产生了更细致的专业分工。而为了减少交易和风险,追求外部经济和范围经济,分离的专业化企业将倾向于聚集在一起,形成专业的产业区(王缉慈,2001)。

2.农业产业区是提高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无形的手)和等级(垂直一体化)之间的新的空间组织形式,是一种有效的价值链管理方式,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创造产业竞争力乃至区域竞争力(Porter,1990;1998)。农业产业区作为农业产业集群与其他产业集群一样,能够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其竞争力主要源于积聚产业网络组织所生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注:产业区的规模经济表现为公共设施的共享、大量的原料购买带来的成本节约、市场的形成降低运输成本和 其他交易成本等;范围经济则表现为同类产品的细分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产业的细分所形成的关联产业支持体 系等。)(Krugman,1991)、外部经济效益(注:外部经济主要来自专业化的支持或辅助产业、对专门技能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形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共享、 协同的创新环境有利于知识的交流和外溢(Marshall,1890)。)、 联合效率(注:联合效率是指通过外部经济和联合行动而获得的竞争优势,包括两层含义:无意联合效率(unplanned collective efficiency)和有意的联合效率(planned collective efficiency)。无意的联合效率即是外部 经济效应。有意的联合效率是指产业区内企业的联合行动,包括企业间的技术交流、行业协会的活动、共同提 供服务等。有意的联合行动有助于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进而减少交易成本和风险,而且对于产业区的升级以及 关键转折点的转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Schmitz,1995)。)以及区域创新网络(注:在产业区中经济主体的行为有很强的“根植性”,不单纯考虑经济机会和利益,还会受到社会合力的约束 ,能够减少交易成本,促进产业区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给整个产业区带来创新的活力(Granovetter,1985 ,1991,1992;Williamson,1975 & 1985;Larson,1992;and etc)。而且产业区内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交 流与合作打破了循序渐进的创新过程,缩短了反馈循环,加速了产业的创新速度,并使产业区成为了区域创新 网络(Freeeman,1991)。)。

农业产业区的竞争优势集中表现为:一是集聚效益的发挥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运输成本以及产业链上的交易成本,获得价格优势;二是规模化的生产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三是高度专业化的细化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促进产品创新,形成满足不同细分需求的同类产品的多样化产品体系,获得差异化优势,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四是协同的创新网络体系加强了产业区的自发创新能力,加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新产品的开发,形成垄断性的技术优势。

3.农业产业区是国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在企业一体化经营的同时也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产业区(注:美国加州的葡萄酒专业生产区是一知名的农业产业区。该产业区包括680家商业酒厂及几千个独立的葡萄种 植者。还包括为葡萄产业服务的各关联产业,如:葡萄苗、灌溉和收获设备、桶子和标签的提供者,专业化公 关和广告公司,众多针对消费者和贸易受众的酒类出版商。该专业区所在地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快成了一个葡萄 大学,该大学提供大量的葡萄栽培和酿酒学课程、葡萄酒研究所等。另外该生产区与加州其他的农业特色专业 生产区,如食品和餐饮以及酒乡旅游等方面也有关联(波特,1998)。)。比如,美国华盛顿州形成苹果特色专业区南部几个州形成棉花特色专业区,中部几个州形成小麦特色专业区,中北部平原是著名的“玉米带”,东北部和“新英格兰”的牧草和乳牛带;在欧洲,荷兰形成花卉与牛奶的农业区域特色专业生产区,比利时在养鸡与产蛋、法国在小麦与面包、葡萄酒、丹麦在养猪等方面各自形成区域特色专业生产区。专业化产业区的形成是适应全球竞争的结果,符合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4.我国需要以农业产业区战略提高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程度。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只重视局部利益,忽视了区域的专业化分工和统筹协调发展,使得中国的农业专业化程度从1981年的54%下降到了1999年的45.5%(Carter & Lohmar,2002)。而美国在1987年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程度就达到62.5%,与之相比中国的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非常落后。专业化程度的落后是制约农产品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农业产业区战略就是要通过引导和促进农业产业区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合理区域分工,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实现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的区域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

5.农业产业区道路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大量小规模农户和企业存在的现实,特别是现有土地产权制度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使得中国不可能也不能够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实力雄厚、可以掌控整个产业链的“航母”式企业或企业集团,农业产业的发展仍将长期以小农户和中小企业为主。实际上,中小企业的弱势并不在于小,而在于分散,不仅企业布局分散而且企业的资源使用上也很分散。国际发展经验证实,小规模的企业和农户可以通过产业集聚与专业化的分工突破个体经营规模的限制,在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同时,保持了灵活性与快速反应的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甚至在国际市场上战胜大规模企业和农场。因此,以小规模企业和农户为生产主导的中国农业应该以产业区战略取代产业化来推动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从专业分工和集聚经济中获得产业竞争力。

(三)从农业产业化向农业产业区的转变

农业产业区是竞争型的农业产业化,属于农业产业化的高端形式。从农业产业化向农业产业区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两者是对立的,实际上两者是一种前后承接的关系。农业产业区比农业产业化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是产业发展的更高级形式,是以整体考虑和全局规划为基础的。建立在科学规划基础上的产业区可以突破传统的农业,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储藏、加工和专业化的销售及产前产后服务扩展产业结构,使农业与其他农业产业之间形成有机的配合。但产业区的建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也是由点一线一面一板块逐步演进的过程(胡定寰,2002)。产业化已经将分散的农业产业连接成了一条条同类产业的产业链,为产业区的建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产业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地区的优势产业,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情况下达到了一定水平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农业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此外,农业产业化近20年的探索,摸索出了一些企业与农户结合的有益形式,为农业产业区的建立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值得借鉴的教训。在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只需要适当的政策引导,促进产业的集中和各产业链的整合,就能比较容易逐步走上专业化产业区的发展道路。而产业区的建立能为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获得集聚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促进各链条产业化程度的加深。

四、农业产业区的竞争优势

在全球化的大局势下,各地在全球分工的基础对资源配置进行了新的调整,很多地区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区。本部分将以荷兰的花卉产业区、我国云南斗南的花卉产业区、山东苍山和金乡的大蒜产业区为例,分析产业区的竞争优势是如何产生的。

(一)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节约

产业区的最大优势就是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主要是来自产业区内经营主体对公共设施的共享、批量运输以及产品或原材料的批量购买等所带来的成本节约。随着产品市场空间的扩大,以资源要素为基础的生产成本在产品的总成本构成中开始下降,包装、储藏、保鲜、运输以及营销等成本上升。特别是由于农产品鲜活的特点,保鲜和储运成本成为限制农产品市场空间的重要因素。农业产业区可以形成对包装、储藏、保鲜、运输以及其他产业服务的大规模需要,从而使得这些服务的提供能够获得规模经济,大大节约各种产业服务的成本,并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比如,云南斗南花卉产业在形成产业区之前,花卉向外省运输的空运成本非常的高,发往北京鲜花的空运价是5.2元/公斤,发往上海的是5.4元/公斤,发往广州的是4.20元/公斤(每票100公斤以下价)和3.40元/公斤(每票2000公斤以上价)。随着斗南花卉产业区的形成和规模扩大,各家航空公司都进入斗南设立代办点,发往北京的空运价已经降到2.5元/公斤,发往上海的空运价也降到了2.5元/公斤,发往广州的空运价已经降到了1.7元/公斤。1999年,铁路部门也进入斗南,开始尝试用铁路进行冷链。2000年,邮政局也加入了斗南花卉的运输,并建立了1000平方米的冷藏库。这样使得斗南花卉国内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增强了斗南鲜花在国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程郁,2004)。

(二)专业化产业支持体系构建难以模仿的竞争力

无论是马歇尔、克鲁格曼还是波特都强调了产业区内专业化的产业支持体系对产业区竞争力的重要性。产业的集中会产生对各种生产资料的引致需求,从而吸引了大量专业化的生产资料企业的进入或由产业区内的生产者分化为专业的生产资料供应商,形成了产业区发展的支持产业体系。这不仅为产业区内生产主体的生产资料获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节约了外出购买的交通成本、信息成本等交易成本,而且专业化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业有助于生产资料的技术升级,比如种苗的升级和多样化的品种、农用设施的升级以及根据当地生产特点的技术改造等。此外,地理的临近性有助于相关支持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日常的设备调试服务等。

比如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支持体系,构筑了荷兰花卉产业区不可模仿的竞争力,使其占领着世界花卉60%以上的市场,花卉出口创汇达60亿美元以上。荷兰的花卉专业生产区不但有全球上百家世界知名的种子公司、种苗公司、包衣公司和几千个专业化花卉种植者,还有支持花卉业种植的配套产业,其中包括全球最先进花卉种苗和花卉设施农业的提供商、包衣和标签的提供者、花卉中介公司与培训公司、专业化公关和广告公司以及花卉出版商等。以种苗公司为例,许多公司仅郁金香就有高达上万甚至十多万个品种。通过高效的温控等现代生物高科技,他们可以按照客户的要求定制花卉,比如什么颜色、形态、大小、开花时间等等。这些专业化的花卉及其配套产业人才与供应商的存在,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也不是短期内能够形成的。

案例1:云南斗南花卉产业区的产业组织网络(程郁,2004)

斗南是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近郊县——呈贡县的斗南镇(原名龙街乡)的一个村,距离昆明12公里。19世纪80年代,斗南的农户自发发起商品花卉的种植,经过20年的发展,斗南已经成为全国鲜花第一村,全村95%的农户都种植鲜花,并带动了周边地区花卉种植。目前,在全国鲜切花市场上,每两朵鲜花就有一朵出自云南,而云南80%的鲜花是出自斗南。据呈贡县委提供的资料,夏季斗南花卉占全国花卉市场份额的1/4,冬季占1/3。斗南的鲜花80%往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花卉集散地比例最大,部分由这些区域性的交易中心分销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在三大区域性市场中,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市场所占比重最大,约占云花外销额的45%。10%出口到日本、香港、泰国、新加坡、台湾等东亚、东南亚地区。此外,部分切花、种苗已返销欧洲,蝴蝶兰等高档花卉已开始批量出口北美地区。

从图2可以看出,斗南花卉产业区是一个网络型的生产体系,包括农户、花卉生产企业、销售商、生产资料供应商、物流服务企业以及包装、质检等服务体系,各主体都是进行专业化的经营,并且相互之间建立了自己的双边或多边联系,而且通过批发市场、拍卖市场以及盆花市场三位一体的市场体系将所有主体有机联系起来。尽管80%斗南花卉由小规模农户分散种植,但通过产业区内的双边或多边联系,分散的小农户被纳入到产业组织网络中,而同时保留了充分的自主权利。

附图

图2 云南斗南花卉产业区的专业化产业支持体系

(来源:课题组实地调查)

标签:;  ;  ;  ;  ;  ;  ;  ;  

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区--竞争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一)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