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一些“旧时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都是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很多古装剧都有这样一个镜头——犯人跪在刀前,然后官吏抬头看看日头,大喊一句:午时三刻已到,行刑…… 难道编剧都钟情于午时三刻吗?为什么每次砍头都是这个时间点?午时三刻到底是几点?其实没准连编剧都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也是人云亦云。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如何换算。古代人把一天划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时”以下的单位则记为“刻”,每刻约等于现在的15分钟;一个时辰又分作8刻,换算下来,电视剧里常说的“午时三刻”其实就是现在的11点45分左右。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一下关于午时三刻的传说……众所周知,古代的迷信那是迷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而其中有高度的“学者”表示中午的时候“阳气”最盛,“阴气”是分分钟就能够消散,所以那些十恶不赦的犯人在那个时候被砍头,就连鬼都做不成,直接魂飞魄散,以此来表示:这是严惩! 至于刻以下的单位,古书记载实在难寻到一个靠谱的,但可以知道有一个“秒”。根据《隋书律历志》的记载,“秒”以下是“忽”,而“秒”像芒一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由此我们可以推论“秒”在“刻”之下,至于怎么换算,作者没有考虑到我们这些后人的好奇,所以并没有写清楚。 时间单位已经说到像蜘蛛丝一样细的地步了,是不是以为没得说了?可别忘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还有那些表示快的衡量时间的词语。什么“一瞬”啊,“须臾”啊,“罗预”啊,还有“弹指”。不要以为这些就是一种形容,实际上,这些词都能换算出准确的时间来。 有句话叫“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说这句话的是个和尚)。按照一日一夜24小时的原则,我们可以算出一须臾就是0.8小时,也就是48分钟。而和尚又说了:“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那么一须臾就等于400弹指,“一弹指”就是7.2秒。那么已经被绕晕的同学,问题来了——“一瞬”的时间是多少呢? “奥数”表示:“一瞬”的时间是0.36秒。恭喜你答对了!请自行鼓掌欢呼!而欢呼之后,请和我一起佩服这些和尚,因为“一瞬”这个词也是和尚说的,出自梵典中的《僧祗律》。 现在,时间单位基本说完了,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古代的那些计时工具们。古代的计时工具那是百花灿烂,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日晷”(guǐ)和“漏”。 词典对“日晷”的解释是用了一堆名词扩展成了一段让人看晕的话,现在就让我来简单而又不负责任地科普一下,请同学们不要说这是我说的:日晷,就是看太阳的影子……所以它的使用时间仅限晴天和白天,夜晚和阴雨天,请把日晷收起来。 而漏呢,就是诗词里面我们大家常见到的“漏壶”,说的就是“刻漏制计时法”,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因为它将一昼夜分为一百个等份,所以也叫作“百刻计时制”。不过它的原理解释起来相当的麻烦,各种不同的漏壶有着不同的原理,也有着不同的结构,而按计时方法又分为什么箭漏和称漏……云里雾里了是不是?简单地讲,水漏壶是看水的增减量来算时间,沙漏壶则是推动齿轮转动了刻盘,至于沙漏壶存在的原因,是怕水漏壶的水……结冰。 说到这里,有的同学要问了,那些我们天天听到的词汇你怎么不说了?那些子、丑、寅和一更两更到底是什么东西?别急,接下来我就来说这些。 推出一个代表性的词叫“三更半夜”,出自《宋史·赵昌言传》,普遍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但也能大致理解不就是乌漆麻黑的半夜吗?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个词来延伸出来那些大家常看到却又不明白到底是什么的子、丑、寅…… 前面我们说了,古代把昼夜划分为12个时辰,而12个时辰划分下来,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夜半23点至1点为子时,1至3点为丑时,3至5点为寅时,以此类推,便可得知这些词汇所代表的时间。至于“更”,则是完全属于夜晚的五个时辰,这五个时辰,就叫作所谓的“更”,即“五更”。晚上7点到9点的时间,称为一更。现在请回答问题,刚才说的“三更半夜”,是什么时候呢?标签:日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