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研究评述及展望论文

心理契约:研究评述及展望

朱仙玲,姚国荣

(安徽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 心理契约在组织关系与营销领域都有延伸与发展,但基于组织关系与营销情境两领域对比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尚付阙如。为此,将心理契约关于组织关系与营销情境两领域的重要文献进行梳理,对比两领域研究现状,总结现有研究特点与不足,并提出心理契约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 心理契约理论;组织层面;营销情境

早期心理契约理论的提出是为研究雇佣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雇员忠诚度明显降低。心理契约在探寻组织动力、应对新经济环境下雇佣关系的急剧变化、改善员工工作态度、提高组织效率和员工的满意度以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不局限于组织关系领域,Roehling在1997年首次将心理契约应用于营销情境中,基于心理契约角度探索消费者的行为与态度[2]。这不仅丰富了心理契约相关的学术研究,而且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学术界和企业界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也越来越多,将心理契约与组织管理相互结合的同时,泛化心理契约在营销情境中的应用。

海事部门要积极与当地政府积极沟通协调,联合海洋渔业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非法占用防台应急锚地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VTS、智慧海事监管服务系统的作用,结合现场执法,加大对锚地的巡航巡查,及时制止渔业养殖等非法占用防台锚地行为。协调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在锚地水域设置的养殖区进行清理整顿。开展联动执法,减少渔业养殖等非法用海活动对船舶锚泊带来的影响。

本文爬梳了国内外心理契约理论。在英文文献方面,目前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相关文章数量为5篇。随后进一步扩大搜索范围,截至2019年6月25日,在Web of Science和Elsevier SDOL数据库中分别有3321篇和46547篇相关论文。在中文文献方面,知网收入的相关论文最早从1993年开始,截止到2019年6月25日,主题为“心理契约”的文章数量8735篇。CSSCI的经济管理类期刊,搜索到的文章数量为490篇。

心理契约理论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由国外学者Argyris提出,经过Rousseau、Kotter、Roehling等学者的不断丰富和发展[2-5]。国外心理契约理论发展较为成熟,考虑到各个数据库文献重复的情况,本文仅以Elsevier SDOL数据库为准,心理契约相关文献约有46500多篇,可以看出国外心理契约理论发展基本趋于成熟。相较国外,国内的心理契约研究深度与涉及领域并不广泛。本文通过搜索知网关于心理契约的理论文献,对2000—2018年刊出的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2008—2016年刊出文献数量最多,特别是在2013年发文量达到了600多篇,堪称巅峰,之后虽有所下降,但每年刊出的文献数量均在200篇以上。因而可知心理契约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热点。

1 心理契约概念概述

Argyris最早提出员工与领导间存在一种非正式的隐形的默契关系[3]。随着研究深入,国外学者对心理契约概念界定主要分为广义的“古典学派”与狭义的“Reasseua学派”[4],国内学者多沿袭后者的观点。

(1)中医治疗:红花、地龙、全蝎、五加皮、毛姜、独活、乳香、没药等纯中药制剂组方研发了“腰腿痛消”。“腰腿痛消”中药组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01 1 15142.0)。根据病情分期服用“腰腿痛消”,同时结合中医手法整复,一周为一疗程,给予适当时间的卧床休息与局部热疗,一般经过1-2疗程治疗,基本治愈,疗效可靠稳定持久。经治疗一至两个疗程,治疗效果明显,治愈率达80%,总有效率达99.8%。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心理契约在组织关系领域的研究发展明显比营销领域成熟。相关学者更倾向于心理契约在组织关系领域的研究,后期有学者将心理契约运用于营销领域。但相较于组织关系领域的研究视角广泛、研究对象涉及较多行业和组织形式而言,营销领域的研究仅针对服务营销和网络营销情境下单一消费者,并没有类比组织关系领域,根据消费属性的不同对消费者有所区分的研究。

心理契约对员工的其他行为倾向的影响包括:第一,心理契约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主要通过作用员工的满意度、信任和忠诚度进行影响员工的离职倾向[22],满意度、信任、忠诚度与员工离职倾向呈负相关[23];第二,心理契约对于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心理契约通过影响员工的满意度间接负向影响离职倾向[24],另一些学者认为心理契约直接影响员工的离职倾向,不通过其他中介变量[25];第三,心理契约对员工组织认同的关系研究,证实心理契约履行与员工组织认同成正相关[26]

2 心理契约在组织关系领域的研究

2.1组织层面

消费者态度主要分为满意度、信任、忠诚度。消费者感知到的心理契约履行程度越高,则满意度同向加深[27]。反之,心理契约违背程度越高,满意度则反向降低[28]。关于心理契约对消费信任与忠诚度的影响机制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心理契约通过影响满意度间接影响消费者信任与忠诚度[29]。另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契约直接影响员工信任和忠诚度[30]

研究心理契约主要围绕两个主线:一是心理契约理论自身的演化;二是管理实践热点发展的联动。故本文从组织关系与营销领域层面重点梳理心理契约在管理实践中相关热点学术成果,并对梳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后总结出心理契约未来研究方向。

根据对国家电投江西电力公司、福建华电集团、国家电投江西水电检修公司等进行毕业生跟踪调研,卓越班培养的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能力更好,毕业生成长速度明显加快,涌现出一批有实践能力、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才,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2.2员工层面

心理契约对员工的激励会因为员工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研究指出,第一,交易心理契约对普通员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关系心理契约对于普通员工的激励作用并不如前者显著[16];第二,与普通员工相比,交易型心理契约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作用明显弱于关系型心理契约,并且关系型心理契约对于虚拟团队有双重约束机制,正确组织公民行为,引导以及满足情感需求方面作用更加显著[17];第三,可能是与新生代员工的性格有关,交易心理契约对新生代员工并没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关系心理契约对新生代员工的影响仅在情感需求方面,对于激励与约束作用并不明显[18]

心理契约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重购意愿、口碑推荐和顾客抱怨三方面。有学者认为消费者对心理契约履行与否的感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信任度进而影响重购意愿与口碑推荐[28]。另一些学者则以网络营销为研究背景证实消费者的高感知契约履行正向影响其重购意愿,由于网络购物的虚拟性更易发生心理契约违背的情况,消费者对于心理契约违背感知越高,将正向影响顾客抱怨[31]

“古典学派”的研究主体是交换关系中的双主体,双主体容易出现对相互的义务理解与承诺和期望理解不一致的现象,即心理契约研究主体多样性,而“Reasseua学派”则以单向个体为研究主体,后者明显更适合于实证研究。通过研读文献,不难发现在心理契约领域占主流的是Rousseau为代表的狭义学派。

3 心理契约在营销领域的研究

在组织关系领域,组织知识共享行为与组织持续发展呈正相关关系[9]。其中,心理契约在知识共享对组织持续发展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例如,何晓红从心理契约视角,根据默会知识的黏滞性对默会知识进行分类,并提出对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管理对策,以及针对性管理方法[10]。但也有学者将心理契约作为知识共享前因变量,研究心理契约通过正向影响知识共享促进组织发展,如何明芮以隐性知识共享为视角,证实心理契约对隐性知识共享起到正向推动作用,显著提高了隐性知识的共享效率[11]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探索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主要以普通员工和知识型员工为案例研究。以普通员工为实证研究对象,发现心理契约的履行对于角色内和组织公民行为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即员工以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回报组织的承诺履行[19]。针对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履行为研究视角,证实心理契约履行是通过组织公平为中介进而对组织公民欣慰产生正向影响[20]。但也有学者认为心理契约并不需要中介变量,而是直接正向影响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21]

至于“一鹤冲天”,张三爷则说:“当时我急中生智,用尽平生之力蹬踏坐马,借劲上蹿,抓住一块突出的岩石,脚蹬手爬,爬上山顶的。当时腿也撞伤了,手也磨破了。”

4 心理契约在组织关系与营销两层面研究对比分析

“古典学派”认为心理契约是时刻存在于任何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系列并未被明文规定的期望与相互默契,是个人与组织之间内在的隐形的相互协议。协议的内容是彼此之间相互的付出与期待的某种比例的交换,并将其分为个体心理契约和组织心理契约[5-7]。故广义上的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在价值交换关系中的双向期望,是组织与员工对双方关系以及舍与得的主观理解,是双向主观期望。“Reasseua学派”认为心理契约是在组织关系背景下,个体对雇佣双方相互义务的理解、期望与和有关信念[4]。这种期望与信念是雇员对外显和内在的雇员的贡献(如忠诚、能力、绩效、努力等)与组织诱因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期望、价值感知以及理解,能不被自身以外的组织或经理人所察觉[6]。在营销情境中,企业与终端消费者之间可能产生系列心理契约[3]。每一个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的自我感知就是一种互动市场的心理契约,即作为购买者通常受他们对产品的内在理解的支配卖方的交易义务而不是被明确规则规定的法律合同所影响[7]。因而消费者心理契约可以是可感知的承诺,并在一方相信时产生另一方有义务履行某些行为,且从买方的角度来看,心理契约包括买方对卖方合同义务的单向感性认知[8]

表 1组织关系与营销层面心理契约相关研究对比分析

5 未来研究方向

心理契约通过影响团队绩效进而正向影响组织绩效[12]。首先,心理契约可分为交易型和关系型两种,分别对团队绩效和组织绩效有影响[13];其次,根据影响程度划分,交易型契约显著影响团队绩效,关系型契约则与组织绩效关系密切[14];最后,心理契约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机理交易型心理契约影响团队绩效,进而影响组织绩效,即组织团队绩效为中介作用且与关系型契约密切相关[15]

(1)加强对互联网企业、平台生态系统、创新型企业的研究。通过以上文献归纳,目前心理契约的研究大部分以传统企业为背景,以一线员工为主体,缺少以互联网企业、平台生态系统(淘宝、抖音等)、创新型企业(创业企业与风险资本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心理契约)为背景的研究。目前创新型企业和互联网商务是市场冉冉升起的新星,以此为背景或许能够提供更多有实际意义的管理建议。

(2)探索“古典学派”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以往对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主要基于个体对组织一方心理契约履行状况的主观感知,即沿袭“Reasseua学派”心理契约理论的观点,很少考虑到自身责任的履行状况以及组织对个体的心理契约履行状况感知。个体应该正视自己在心理契约下的付出与回报,对自身所获得价值有全面的感知,而不是单纯考虑组织义务的履行与否,主观忽略自身的投入。由此,同时考察自我责任与组织责任及组织的心理契约,为心理契约的研究带来新动力的同时也让员工与组织更好协作发展。

于晓明在讲话中强调,目前,已进入年终岁尾,常委会各项工作任务艰巨繁重。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各工作部门要对照本年度工作要点,认真梳理,查漏补缺,把握进度,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不折不扣完成好。同时,要提早研究谋划明年的工作,制定好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等工作计划。本次会议作出决定,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于明年1月下旬召开。要扎实做好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有关筹备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精心准备,统筹协调,确保会议圆满顺利召开。

(3)拓宽研究领域。以往研究主要考察一线员工、管理者对所在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后来逐渐扩展到知识型员工、图书管理员、教师、新生代员工等特定群体。由此,未来可以沿着研究对象多样化视角继续扩展,如双重身份的组外派员工、平台生态系统领域的签约员工(主播等)、创业团队成员与创业者、事业单位与合同制员工的心理契约等。这些特定的心理契约形式无论对于心理契约理论的丰富发展还是对于现实中管理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营销情境下的心理契约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影响与网络营销两方面,并没有延伸到营销领域的其他角度。故未来研究方向可从体验营销、知识营销、情感营销、教育营销、差异化营销等营销层面进行心理契约相关研究。

(4)细化研究对象。在营销情境下,主要研究集中在考察心理契约对消费者的行为与态度的影响研究。相关学者只是单一的研究消费者,并没有根据消费属性的不同进行消费者分类。虽都是服务行业,但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不同,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同样存在差异,那么消费者的心理期望与违背或破裂的承受能力也会有差别。鉴于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根据消费者所获产品与服务的不同,细化研究对象。如旅游业的游客、平台生态系统的网络消费者、教育类企业的学生消费者等。

6 结语

心理契约理论的最初应用在组织关系领域,在此领域的发展也较为成熟,研究对象包括组织关系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涉及行业广泛,相关论文的质与量都明显优于其在营销领域的发展。因为其交换性和互惠性适用于社会交换关系,故后期有学者将其运用于营销领域。通过对比研究不难发现,心理契约在营销领域的发展还不成熟,研究对象仅涉及单一消费者,涉及行业大都集中在传统行业,新兴行业以及近几年大热的旅游业等涉及较少,相关论文更是屈指可数,未来心理契约的研究可以考虑其在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以及旅游业等方面的发展与影响。

根据监控发现疑点下发疑点信息后,各单位的信息反馈是确定是否存在问题的重要判断依据,也是及时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动态监控疑点信息核查和反馈制度,监控部门要对监控疑点及时整理、及时下达、限时反馈、督促整改;预算单位应认真核查疑点信息反映的情况,真实、完整的反馈信息,对存在的问题立即整改,对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要分析上报。监控部门对反馈信息仍存在质疑的,应采取现场检查等方式进行核查,确保准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ALCOVER C M , RICO R , TURNLEY W H , et al.Understanding the changing natur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in 21st century organizations: A multiple-foci exchange relationships approach and proposed framework[J].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17(1):4-35.

[2] ROEHLING, MARK V.The origins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construct[J].Journal of Management History,1997(2):204-217.

[3] ARGYRIS.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M].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s,1960.

[4] ROUSSEAU.Perceived Legitimacy&Unilateral Contract Change:It Takes a Good Reason to Change a Psychological Contract [C]∥Symposium at the SIOP Meetings, San Diago,1996.

[5] KOTTER J P.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J].Califormia Managemwnt Review,1973(3):91-99.

[6] MORRISON E,ROBINSON S.When employees feel betrayed:A model of how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 develop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1):226-261.

[7] PAVLOU P A,GEFEN D.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 in online marketplaces: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moderating role[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5(4):372-399.

[8] SIMON L D Restubog, KohyarKiazad, ChristianKiewitz.Psychological Contracts[J].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2015(2):366-371.

[9] 何超,张建琦.分享经济: 研究评述与未来展望[J].经济管理,2018(1):191-208.

[10] 何晓红.基于心理契约的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J].情报杂志,2007(2):22-24.

[11] 何明芮, 李永建.心理契约类型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1(1):56-60.

[12] 吕部.心理契约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88-97.

[13] BAL P M.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nd work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2010(3):252-273.

[14] SIMON LLOYD.In pursuit of service excellence: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and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front line hotel employees[J].Tourism Management,2016(56):8-19.

[15] 李洪英,于桂兰,李淑芬.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契约履行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统计考察[J].统计与决策,2017(18):126-129.

[16] 万文娟.心理契约视角下图书馆学科馆员激励问题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20):99-103.

[17] MURATBEKOVA-TOURON M , GALINDO, GéRALDINE.Leveraging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as an HR strategy: The case of software developer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18(6):717-726.

[18] 钱士茹,徐自强,赵斌斌.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和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5(2):81-87.

[19] 余琛.心理契约履行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7(2):458-461.

[20] 高山.心理契约对知识型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基于组织公平的调节作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4):69-73.

[21] 魏江茹.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2011(2):115-118.

[22] LIAO S H , WIDOWATI R , HU D C , et al.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turnover intention for foreign workers in Taiwan[J].Asia Pacific Management Review,2016(2):23-35.

[23] 马丽.中国情境下心理契约与离职倾向关系的元分析[J].经济管理,2017(10):84-96.

[24] HARTMANN N N , RUTHERFORD B N.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s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in salespeople: The roles of psychological climate, job attitudes, and turnover intention[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5(51):158-179.

[25] KRAAK J M , LUNARDO R , HERRBACH O , et al.Promises to employees matter, self-identity too: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nd older worker identity on violation and turnover inten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7, 70:108-117.

[26] LU V N , CAPEZIO A , RESTUBOG S L D , et al.In pursuit of service excellence: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and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frontline hotel employees[J].Tourism Management,2016,56:8-19.

[27] 李丹丹.顾客心理契约、顾客满意与顾客公民行为关系——基于健身行业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4(3):82-89.

[28] MALHOTRA N , SAHADEV S , PURANI K.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 and customer intention to reuse online retailers: Exploring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mechanism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7,75:17-28.

[29] 廖成林,李菡.信任视角下心理契约对顾客重复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J].商业时代,2010(9):25-27.

[30] 赵建彬,景奉杰,余樱.品牌社群顾客间互动、心理契约与忠诚关系研究[J].经济经纬,2015(3):32-39.

[31] 林艳,王志增.网购顾客心理契约违背、服务补救与顾客品牌态度[J].商业研究,2016(4):131-138.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eory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Prospect

ZHU Xianling, YAO Guor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 :Psychological contract has been extended and developed in the field of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marketing, but the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marketing is still insufficient.Therefore, based on the two perspectives of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marketing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important literatures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is field, pointing out the existing research features and shortcomings as well a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eory; field of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marketing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562(2019)06-0088-05

收稿日期: 2019-09-06;修回日期: 2019-10-18

作者简介: 朱仙玲(1994—),女,安徽蚌埠人,硕士,主要研究企业管理。

(责任编辑:方灵子)

标签:;  ;  ;  ;  

心理契约:研究评述及展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