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及其关系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主义论文,爱国主义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含有多重性格、多种形态及能够导致多种结果的复杂而敏感的概念。在近代思想史上,民族主义是随着欧洲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思想和运动。中世纪末,新兴资产阶级为推翻阻碍资产阶级发展的封建统治,打破封建割据局面,统一国内市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保守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时,民族主义作为联合广大劳动群众推翻封建制度和民族压迫、建立资产阶级民族民主国家的思想旗帜和运动而出现。
作为一种思想和运动,形成期的民族主义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表现得比较突出。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作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当它爆发时就遭到国内封建势力的反抗及周围封建君主国家的威胁和干涉。但是,在“民主、自由、博爱”的旗帜下,充满爱国心的法国民众组织了革命的义勇军,从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君主国家的国际干涉中守护了法国,并把革命推向废除君主专制制度的决定性阶段。法国革命撒下了近代民族主义的种子,而后的拿破仑战争加速了民族主义的发展,这样,19世纪便成为民族主义的时代
1815年以后,民族主义表现得更加广泛和强烈。这个时期,民族主义运动在西欧取得了胜利。
西欧民族主义运动的成功唤醒了处于哈布斯堡王朝、沙皇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中欧和东欧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意识,鼓舞了他们的反抗斗争。土耳其人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各民族首先举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旗帜:1878年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和黑山人获得独立;1908年保加利亚人也获得了独立;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其结果是中、东欧的所有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俄帝国、土耳其帝国等均遭瓦解,而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国获得独立,建立了民族国家。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民族主义在欧洲获得了全胜。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和其后的民族主义思想又唤醒了欧洲国家海外殖民地内的各民族,并使之诉诸行动。民族主义思想和原则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各民族中迅速传播,随之民族主义运动也开始蓬勃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亚洲所有国家基本上摆脱了殖民统治。1956—1965年间非洲地区新建34个国家,到1980年非洲有50个国家宣布了独立。
进入20世纪以后,民族主义思想和原则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传播,并表现为实际行动。美国某历史学家称:“20世纪是有史以来整个人类接受同一政治观念即民族主义观念的第一个时期。”(注:〔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第358页。)
何谓民族主义?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民族主义”一词, 来自英文nationalism,它除了具有“民族主义”的意思以外, 还有“国民主义”、“国家主义”等含义。正因为nationalism如此多义, 为民族主义下定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东、西方学者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
汉斯·科恩(Hans kohn )主张:“民族主义是一种认为每个人的最高忠诚应该献给民族国家的心理状态,只有民族国家才是理想的和唯一合法的政治组织体,只有民族才是一切文化上的创造力和经济上成就的源泉。”海斯(Carton J.H.Hayes)把民族主义定义为“爱国心和民族意识的融合体”,并认为民族主义特别重视作为民族基础的语言和历史传统,即使没有政治上的统一,民族也会存在。(注:参见〔韩〕韩贞一:《韩国政治发展论》,韩国田艺苑,1982年,第234页。)
在日本世界民主研究所编撰的《民族主义·苏联民族政策》一书中,称民族主义是“把以民族为基础的国家作为国家的正确形态,在政治、经济上要求建立这样的民族国家,在文化上也尊重民族文化价值的思想和运动”。(注:〔日〕世界民主研究所编:《民族主义·苏联民族政策》,世界民主出版部,1958年,第4页。)
韩国政治学家李克灿教授在其《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通论》一文中,主张民族主义是“自认为属于某个民族的人们,向往和推进本民族的统一、独立、自由、发展的意识形态及运动”。(注:〔韩〕陈德奎编:《韩国民族主义》,韩国现代思想社,1976年,第16页。)
从上述关于民族主义的各种论述中我们可以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重视民族、善于利用和增强民族情感的思想和行为。
民族主义从其产生和形成的历史看,是带有进步性的。但是,民族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由于主导民族主义运动的阶级和阶层不同,民族主义的意义和作用也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民族主义既有进步的、正义的、包容的和积极的一面,也有反动的、非正义的、排他的和消极的一面。所以,我们在理解民族主义的时候,必须看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和主导民族主义的阶级及其目的。
18-19世纪,适应西方新兴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而形成的民族主义思想和运动,在其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与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类型:
1.20世纪以前,即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族主义,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民族压迫、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这个时期的民族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组织和领导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和外来干涉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2.20世纪以后,随着欧、美资本主义世界相继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民族主义转变为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此时的资产阶级变为彻底的民族压迫者,他们大力进行对外侵略和扩张,忙于划分势力范围和建立殖民地。但是,他们也往往以“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出现,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都自称为“祖国的保卫者”,以掩盖其帝国主义战争的实质。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它鼓吹民族优越论,煽动民族歧视和民族仇恨,是侵略和奴役其他民族、剥夺其他民族主权的反动的思想武器。正如海斯所说:“民族主义原来是帝国主义的破坏者,但又成为新起而庞大的帝国主义的孕育者和激励者。”(注:转引自陈煌遥:《国父民族主义的精义与当代民族问题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第24页。)
3.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以建立民族独立国家为目标的民族主义,是针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和奴役弱小民族而产生的防御性民族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内部,人们虽分为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奴役下,受压迫和奴役的共同命运使他们联合起来,内部的阶级斗争退居于民族斗争之下,这时的民族主义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全民族的意志,成为全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建立民族主权国家的一面旗帜,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4.在多民族国家,民族主义表现为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在多民族国家内一般都有主体民族和非主体民族之分。主体民族在人口上占多数,其经济、文化也比较发达,这样就容易产生歧视非主体民族的倾向。主体民族以为自己是“大民族”,理应居于其他民族之上,领导其他民族。他们以不平等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忽视或蔑视其他民族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利益。另一种情况是,某一民族在国内属于少数民族,然而在某一个地区内却是一个大民族。在这类民族中也存在大民族主义倾向。如泰米尔人在斯里兰卡属少数民族,人口约有200万, 而在南亚地区它却是一个大民族(共有6000万人)。一方面,他们在斯里兰卡受到主体民族的歧视;另一方面,他们的地方民族主义倾向也比较严重。
地方民族主义最初是为了与大民族主义抗争而存在的。大民族主义常常给地方民族主义以刺激,什么地方存在某种形式的大民族主义,那里也就会存在与其形影相随的地方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的特点是力图独树一帜,并在本民族的狭隘范围内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故步自封、人为疏远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当代民族主义的诸种类型有:
1.超越国界的民族主义或曰地区民族主义。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7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交流的加强,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愈益密切,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于是形成了一种新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不是排他性的,它具有互助、协作的性质,如“欧洲联盟”、“东南亚联盟”等。
2.以分离、独立为目标的民族主义。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气候下,在以原苏联为首的东欧多民族社会主义阵营内,煽动分离、独立的民族主义思潮泛滥,导致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联邦国家纷纷解体。
3.以保持民族特点、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统一为目标的民族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地区的同一个民族在外部势力的影响下,分属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如东、西德的德意志民族,南、北朝鲜的朝鲜族等。这些民族有结束分裂、实现民族统一的愿望,这种愿望有的已变成现实,有的正在努力争取成为现实。
4.借助宗教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宗教民族主义。其特点是利用人们的宗教信仰,打着宗教的旗帜或与宗教掺和在一起,具有较强的煽动性和隐蔽性。宗教民族主义在一些国家可以成为促进统一的力量;在一些国家尤其是在多民族国家可能导致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滋生,危害性较大。
以上诸种民族主义主要是从政治学角度加以分类的。在当代,除了政治民族主义以外,其他民族主义如经济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等,也日益显露与活跃。
二、关于爱国主义
每个人都有养育自己的祖国。对祖国怀有深深的爱,并与祖国共命运的感情和态度,正是爱国主义的表露。这就是说,爱国主义就是热爱祖国,并具有为祖国献身的感情和态度。
“祖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亲切而宝贵的。人们用神圣而美丽的语言描述祖国,以表示自己对祖国的崇敬和热爱。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祖先崇拜”比较盛行,“祖国”一词具有“祖先之国”的含义,它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祖国的敬爱之心;在英语中,表示“祖国”的词汇是fatherland或motherland,其词义为“父母之邦”,由此可以看出对祖国的热爱之心。
“祖国”所包含的不仅是必要的疆域和土地、山川和河流、矿藏和物产,而且还包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历史文化与心理素质等。人们依靠祖国而生存和发展,这种同生死、共血缘的相互依存关系培育了对祖国的无比之爱和深厚之情。如同不能忘记自己的父母、兄弟、朋友及故乡的山河一样,人们对自己所属的国家抱有的爱国心也是轻易不能抹掉的。
当然,爱国心既有发自内心的,也有人为培育的。进入近、现代以后,民众的爱国心除了自然的表露以外,还表现为被权力和组织所教化的忠诚心。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即属此类。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注:《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08页。)这种感情并不是人类一出现就有的, 而是经过千百年的社会实践积累和巩固起来的。最初,对祖国的爱萌芽于原始社会中人们对氏族和部落的依存与眷念。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人们一旦离开自己所属的群体就不能生存。所以,原始社会的人们对本氏族和部落的依赖、顺从和忠诚达到了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地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的出现,人们开始定居并过农耕生活,由此自然地产生爱故乡和爱故乡人民的感情。这个时期的爱国心是在固定地域内滋长的,以“对生活方式的爱”为其本性。(注:参见〔日〕田宗介、栗原彬、田中义久编:《社会学事典》,日本弘文堂,1988年,第4页。)
随着国家的产生,乡土心、爱乡心也表现为爱国心。但是,前近代社会的爱国心仍然是单纯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都属于专制国家,国王或皇帝以“君权神授”为名,掌握一切权力,强调其国家的人们对自己的忠诚,如果稍有违抗,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员,均以“叛国罪”论处。所以,这个时期的爱国心终归于“忠君”。当然,当受到其他民族的侵略时,一般百姓的爱国心,与其说出自于“忠君”,不如说出自于乡土心和爱乡心。
人类历史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爱国心发生了质的变化。中世纪末,新兴的资产阶级随着财富的增加、势力的增强,开始不满于王室对商业发展的各种限制、日增的税收及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种种束缚。为摆脱这些束缚,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掀起了反对国王和王室统治的政治革命。革命的成功打破了“君权神授”观念,人们不再认为政府在民众之上,民众在政府之下,政治革命第一次显示出政治和民众的不可分离性。而民众觉醒后立刻诉诸行动,他们不仅参与政治,而且把参与政治视为自己固有的权利。在西欧,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势力的强大,爱国心的对象转为近代国家,爱国的主角也由封建割据中的农民转为国民(nation)中的市民。这时的爱国心也由对国王的忠诚和献身发展为对近代的、民主的国民国家的热爱和尊崇。
例如,自法国大革命前夜开始,nation一词就已被人们自豪地称颂。革命的进步派自称为爱国者,革命时期的爱国心已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当时,进步的革命派在以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目标下,把国王路易十六推上了断头台。而当封建残余势力勾结西欧各君主国家镇压革命时,革命的民族派宣布“祖国在危险中”,号召人民为拯救祖国而战斗,巨大的爱国热情在法国各地燃烧。几天内,在巴黎招募了1.5万名义勇军,各省义勇军也纷纷开赴巴黎, 革命派与爱国人民联合起来,最终挫败了干涉大革命的外国军队。
这个时期,其他国家的民主进步势力大都以爱国者自居,领导了当时的革命。荷兰的共和主义者自称为爱国者,他们发动的运动被称作爱国者运动。在意大利,热心于民族统一运动的加里波第也以爱国者姿态出现。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自由民权主义者也以“爱国者”、“爱国公党”等为名,打着爱国的旗帜展开了活动。
19世纪7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走向垄断资本主义。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资本主义列强为掠夺原料、扩大商品和投资市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列强为获得殖民地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加紧军备。这个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强调自己的军事胜利,鼓吹本国的国民比他国的国民优越,具有强烈的排他主义倾向。他们的所谓爱国心变成了赤裸裸的侵略和掠夺别国的狼子野心。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德国的纳粹主义及日本的军国主义等,就是明显的例证。
另一方面,殖民地国家人民的爱国心在反对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及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运动中,也充分地表现出来了。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处于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的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在以争取民族自由、和平与国家独立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中,强烈地表露出爱国心。这些地区的革命领导者,如中国的毛泽东、越南的胡志明、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印尼的苏加诺、埃及的纳赛尔及古巴的卡斯特罗等,在推翻外来势力和国内反动派的统治、建立新的独立国家的斗争中,都努力唤起人民的爱国心。这时的爱国主义是革命者动员、组织人民大众,领导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和建立独立国家的不可缺少的政治口号和行动指南。正如为尼加拉瓜的独立和自由而献身的著名民族英雄桑地诺所说:“我要誓死解放祖国。我不怕你们,因为我有我的战友们的满腔热情和爱国主义精神。要祖国,要自由。”(注:谢宗范主编:《近代世界著名人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42页。)爱国主义就是这样激励着革命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国家陆续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建立了新的民族国家。独立后,摆在这些国家面前的课题是迅速消除殖民统治的不利影响,赋予人民以统一的国家意识和国民意识。在多民族国家,实现民族间的团结与和睦、超越民族界限,作为国民建立统一的国家尤为重要。许多独立国家为此作出了努力。
例如,印尼是具有民族、语言、宗教、文化多样性的国家,1945年独立后,在多样性之中实现统一的精神明显地表露于其建国原则中。印尼的中、小学教育方针把树立国民意识、造就统一的印度尼西亚人作为其教育的最大课题。这种精神贯彻于德育和民族斗争史课程之中。在小学一年级民族斗争史教科书的第1页里, 就画有穿着民族服装的男女儿童,并写道:“这是爪哇儿童,这是巽他儿童,这是伊里安儿童,那是加里曼丹儿童。这些儿童穿着不同,然而他们是同一民族,他们是印度尼西亚人。我们都是印度尼西亚人,我们要成为统一的印度尼西亚人。”
新加坡也是多民族国家,独立后,他们加强了各民族群众对国家的忠诚教育和“新加坡人”这一共同意识的培育。如在新加坡的中、小学里,作为一个重要日程,每天早晨都要进行全校朝礼。此时,升国旗、唱国歌、齐声朗诵誓文(我们都是新加坡国民,不管种族、语言、宗教的相异,作为同一国民为新加坡尽力)等活动,都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国民性、强化“新加坡人”这一共同意识为目的的。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旗帜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组织力。在祖国处于危机的时候,爱国主义表现得最强烈。纵览世界近、现代史,不管哪个国家,当他们遭受外来侵略、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爱国主义精神就变为动员和团结全体国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强大而无穷的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动用五百五十万兵力和近五千架飞机、四千多辆坦克,对苏联突然发起进攻。但是,苏联人民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阻挡了希特勒的疯狂进攻。后来,希特勒动用二十五万兵力和七百多辆坦克、一千余架飞机、千余门炮疯狂地轰炸和进攻斯大林格勒,并一度占领了其西北工业区。战斗异常激烈和艰苦。但斯大林格勒的青壮年,不管是军人还是市民,都举起绣有“为社会主义祖国”的旗帜,与敌军浴血奋战,每天击退德军几十次的进攻。战斗进行了九个月,最后以歼灭德军三十三万名、纳降九万余名的战绩,胜利地结束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如此激烈、艰难的战斗中,能够使苏联军队和人民坚持到底,乃至最后取得胜利,其力量源泉就在于爱国主义。
三、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有国家,就有国民。而国民是由一个民族或多个民族的成员构成的,故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必然相伴。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不同情况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18、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其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以“民主、自由、博爱”为原则的民主国家。资产阶级打着民族的旗帜,以民族主义动员各阶层人民,推翻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国家。在革命过程中,爱国主义也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动员、联合各阶层人民的有力工具,它与民族主义一同成为反对封建主义、建立民主国家的强大力量。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各民族成员在反对殖民主义和民族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革命运动中,以建立统一国家的信念,很好地协调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关系,使之具有一致性。这个时期,站在运动前列动员和组织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争取民族解放及国家独立的领导者既是民族主义者,又是爱国主义者。在单一民族国家里,由于国民身份与民族身份相重合,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往往集于一身,二者常常是一致的。
当爱国主义被某个国家的统治者利用于歧视和仇恨其他民族,进而实行对外扩张、压迫和奴役民族时,爱国主义就变成了民族自我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和法西斯主义。
帝国主义者、种族主义者和殖民主义者为了对外扩张而发动侵略战争时,也往往标榜“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其特征是鼓吹自己的民族优越,对他民族实行歧视和压迫政策。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提出所谓“生存空间”概念,鼓吹帝国主义扩张理论,认为日耳曼民族是“大自然的宠儿”和地球上的“高等民族”,应该统治包括犹太人在内的其他民族。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把德国人民引入战火,而且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是民族主义走向极端的典型实例。
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主义一般表现为主体民族的大民族主义和非主体民族的地方民族主义,二者都不能很好地同以整个国家利益为前提的爱国主义相协调。
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多带有民族分离的倾向,这种倾向如果遇到合适的政治气候,很快就会变成建立独立国家的思想和行动。冷战结束后苏联、南斯拉夫等国家的分裂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根深蒂固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导致和激化了非俄罗斯民族的民族主义。非俄罗斯民族对压迫、剥削自己的俄罗斯民族抱有强烈的不信任感,他们隐蔽地或公开地要求民族分离或独立。但是在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由于实行高压政策,非俄罗斯民族的民族主义未能显露出来。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在民主化和公开性政策下,以追求民族利益为首要目的的民族主义迅速抬头,结果导致了苏联这一统一国家的迅速崩溃。
南斯拉夫也是如此。在苏联解体后不久,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内战中分裂为5个国家。南斯拉夫的瓦解虽然有其深刻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原因,但民族矛盾激化是造成严重的国家危机和加速联邦瓦解的重要因素。南斯拉夫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很久以前就存在。1945年建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以后,在铁托的领导下,为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和改善民族关系做了很多努力,也反对过各种极端的民族主义,如中央集权形式的民族主义和地方分离主义形式的民族主义。然而,联邦内一直存在着反联邦的民族主义倾向,还发生过一系列政治事件,如1968年的科索沃民族分裂主义运动、1971年的克罗地亚民族分裂主义运动及1972年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事件等。在铁托领导时期,铁托能够利用其绝对权威及时处理上述事件。铁托逝世后,出现“权威真空”,民族利己主义趁机渗入南共联盟的领导阶层和联邦领导机构之中。加上受苏联和东欧剧变的冲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如火山爆发,势不可挡,结果导致了民族间的战争和联邦的解体。
此外,捷克斯洛伐克的分裂和英国北爱尔兰的独立倾向、西班牙巴斯克族的民族分裂主义、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独立要求、印度旁遮普邦的独立要求及俄罗斯联邦内的车臣危机等,都是与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相对立的民族主义表现。
四、结束语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人们对民族、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情感的表露,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组织力。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主义曾起过不同的作用。爱国主义也是如此,它原是对祖国的美好感情,但在一些国家里,爱国主义被反动的统治阶级所利用,往往成为对外侵略和扩张的工具。
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条件下,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既表现为相互协调,又表现为相互背离。和民族主义相比,爱国主义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念。在多民族国家里,以整个国家利益为前提的爱国主义理应高于一切,任何民族主义都应服从于爱国主义。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绝不能让民族主义走向极端,而要正确把握和引导民族主义,使之作用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正义事业;更不能让民族主义凌驾于爱国主义之上,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关系,使之协调一致。否则,将会损害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需要的是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为了全人类的发展和繁荣,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标签:爱国主义论文; 帝国主义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中国民族主义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民族独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