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城西小学 那爱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活动课程。给小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孩子们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升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学会辨别真伪,在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自己的生活来实现。为了更好的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就必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模拟生活,获得体验
“没有经过体验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有人这样说过。那么“没有经过体验的道德,形成不了真正的道德。”实践出真知,体验是一种实践,人生需要体验,道德更需要体验。学生要想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就必须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的模拟活动来完成。这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石。
例如教学《安全地生活》这一主题,是针对儿童由于缺乏经验,容易在自己独立活动时候出现危险而设计的。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次小检查,看看家中有哪些安全隐患,并记录检查到的安全隐患,推测它可能出现的后果。然后在思考,一旦危险发生会给家人带来什么危害。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检查的情况,再把情况汇总,在讨论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出题,你回答”擂台赛。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课下利用时间在校内外进行观察,寻找学生活动中的不安全因素。如检查健身器材有没有老化,接口有没有松动的地方等。再让学生了解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具备基本的自我自救能力。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注重了寓教于乐的方法。让学生收集各种交通安全标志(设施),课上学生戴上自己制作的安全标志的头饰,或者拿出安全标志(设施)的模型,和好朋友一起进行课本剧的表演。把看完课本剧后的心情和想法学生间相互交流。
二、走进生活,学会实践
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是因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外资源就是让儿童走出去,走进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去实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对书本的陌生感排除了,就乐于学,乐于体验,乐于探究。从而让书本知识在他们的眼前鲜活起来。如果我们仍采用这种说教、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是忽略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也就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样的课堂是不受学生欢迎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讲《浓浓乡土情》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前参与作业,让他们回家调查了解家乡文化的中的不同方面。如说家乡话,唱家乡的歌曲、戏曲;做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展示家乡文化的图片;听录音,看录像等。使学生知道采用哪些方法去获取信息。让学生了解、认识和感受家乡的文化。在授课时,先用课件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学生此歌是赞美什么地方的?孩子们会很自然说:“家乡,我们就是唱着家乡的歌,喝着家乡的水长大。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我们都是那么亲切。”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引导,借助多媒体观看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多彩,萌发对家乡文化的喜爱之情和好奇心。由于有了学生在家中的先期调查,所以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只有这样把教学置身于学生的生活中,有了学生的参与,得到的一些结论或总结出的一些方法才是学生对生活的真正认知。因为有体验才会铭记心中,永不磨灭。因为“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 体验生活,规范行为
课程标准强调:“社会实践是本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想使学生把道德认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教师就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在体验中把书本知识消化,理解和提高。逐步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学完《关心你,爱护他》主题后,同班主任密切配合,在班队会、晨会中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以小记者的身份对爷爷奶奶或其他老人进行采访,共同填写”明星“档案。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学会用宽容、理解处理邻里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学生了解了社会的弱势群体,体会他们的疾苦,并建立爱心小组,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们,并从中得到道德的提升。此外,在一些公益活动中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理念,从小让社会主义价值观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四、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儿童的生活贴近,还要了解儿童的需要,让他们完全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去感受社会。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主题探究中,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是重中之重。在“美丽的生命”这一课中,首先让学生观察校园、街道、公园、森林田地里都有哪些生命。把自己观察到的各种生命进行分类。画一幅有关生命的想象图,并在班上介绍自己的画,比一比谁的想象力更丰富。在进行“生命的对话”这一环节中,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动物、植物和人类。以表演的方式介绍自己“家族”的成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以及本“家族”与其他生命“家族”的关系。看到学生欢欣跳跃的场景,这就是体验的快乐。最后让每个学生争当小小监察员。观察生活中关爱和不爱护动物生命的事情,以及自己平时对待小动物和植物的态度进行讨论,明辨是非。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种形态,感受到生命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果只是书本教育,是不会有这种效果的。
总之,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发展的源泉,尽量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五彩斑斓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热爱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让德育教育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从文本走向生活,让体验丰富课堂。
论文作者:那爱苹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学生论文; 道德论文; 自己的论文; 家乡论文; 生命论文; 社会论文; 这一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