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研究教学模式 高效实施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教学模式论文,认真研究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容与课时的矛盾相当突出,如何切实、有效、高效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实施素质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1988年开始上海进行了课程教材改革,经过多年的研究、编写、试验、推广,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课程方案和教材体系。但是,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深深感到,新课程和新教材仅仅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可能性,要真正变为现实性,还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课程化,还必须通过课程实施素质化来实现。
为了具体帮助和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和逐步提高教学能力与理论水平,我们制定了五级阶梯,即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基础理论。随着级别的提高,操作性越来越少,理论性越来越强,适应性越来越广。教学模式是介于实践与理论的桥梁。为了高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教学模式。
一、现代教学论
教学模式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问题;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操作问题。从孔子授课起,已有了教学模式的雏形。世界上第一个比较成型的是夸美纽斯教学模式,在我国影响深广的是凯洛夫教学模式;而其真正发展成为科学理论,大概只有25年的历史,一般从1972年美国的乔依斯与威尔发表了一本著名的经典性著作——《当代西方教学模式》算起。但这本著作谈得比较多的还是具体的模式,对模式理论的论述比较少。现在,模式的理论已成为现代教学论的基本理论之一。现代教学论包括三大理论,一是教学的基本理论或基本原理,二是教学的模式论,三是教学评价论。
教学基本理论,主要是阐明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和规律、教学原则等。所以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现代最有影响的教学理论,如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教学模式论,是应用性的,操作性的。它是将上述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理论,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来考察已有的或研究开发新的教学过程的各种结构,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提供给教师选用。因此,教学论又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教学评价论,它是评判教学是否达到一定目标,调节、控制着教学模式的实施。
教学理论通过教学模式来实施,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教学评价来调控、检验。
二、什么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定义各种各样。如果简要地说,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的结构;如果完整一些说,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所设计的教学结构以及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核心问题是教学结构,主要制约因素是教学目标和教学理论。
教学模式与方法有什么区别?从定义可知,教学模式是把有关教学的几个要素加以联系而构成的,不是单一的某种教学方法,而是涵盖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各种教学要素,是一种进行教学指导、教学研究比较综合的理论与操作的内容。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有共同的地方,它们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综合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同点是教学策略是观念性的、策略性的、方案性的,而教学模式则涉及结构问题,使各种要素组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可行的结构。为什么有人将模式与策略等同起来呢?那是因为模式与方案有共同的地方,如果方案、策略以结构的形式来出现,那就成为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必然涉及到策略问题。
教学模式有哪些特点?从表现形式看是直观的、简约的、完整的,它是一种理论的体现。从它的功能看,具有开放性,可以根据内容加以具体化,加以突出、调整,还可以根据实践加以发展;具有整体性,规范教学的全过程,教学的各要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对准某种目标,它才是有效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以把先进理论,具体体现给教师来操作。
三、为什么要研究教学模式
1.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的需要。
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可以是单因子的,如改革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单因子的改革其效果毕竟是有限的,不太容易取得效果。只有通过结构的把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因为教学结构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综合,而是有整体效应,产生了新的功能。有的教师表达并不好,但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主要就在他的教学结构设计得比较好。真正要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就不能独立地抓某个因子,而要综合地、整体地来进行改革,特别是教学结构的改革。素质教育现在所存在的种种困难,主要原因是,素质教育从多方面来要求我们的学生,但教学时间却越来越少,如不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来着手,那么素质教育就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2.教学改革总结与发展的需要。
70年代末到80年代,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配合课程教材改革对已有的教学模式加以总结,并且加以发展,这是我们开展教学模式的需要,也是一种可能。
3.教学研究自身的需要
教学问题一般是多因子的问题,而教学实验往往是单因子的改革,因此放在教学实际中往往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从教学模式入手来进行教学研究,是近年来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趋势,因为教学模式本身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通过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从整体结构上较好地解决多因子的教学实际问题;教学模式本身 又是一定的教学理论的体现,从教学模式着手来进行研究,又有理论上的导向性。课程教材改革以来,大家都在深入思考,如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使新的课程方案、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真正发挥其先进作用,教学模式的研究,正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它本身就是教学研究的需要。
4.培养与培训教师的需要。
过去培养与培训教师往往注重理论提高,或注重具体的方法,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来体现这些理论,如何来优化组合具体方法,又是很困难的,让人束手无策。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学有法又无定法。用教学模式来培养或培训教师,可以使教师整体地把握教学这门科学,使教学行为规范化、模式化,再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创造。
四、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模式一般由下列一些要素构成。
1.提出教学模式可涉及到的世界观、价值观、教学论依据。
2.提出教学模式所针对的教学目标。
3.提出教学的条件,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时间、教学空间等。
4.建立教学程序。
5.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
6.提出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其中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程序,因为它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要设计几个阶段,如三段式、四段式、五段式,还要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这是从纵向来说的;从横向来说,教学程序还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相互联系。
五、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建立
1.教学模式研究的方法。
教学模式的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叫演绎法,按照一定的教学理论提出假设,然后加以实验验证,建立有效的模式;或是根据现有的教学模式,再演绎出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化学中有一种叫化学学科师生共振教学模式。它是怎么建立的?先建立师生共振的教学理论,通过理论研究提出几个原理,包括认知同步的原理,情感共鸣的原理,师生角色互换、教学互补的原理,情境创设的原理,桥梁架设的原理。这些理论要为教师所接受,必须把这些原理体现在教学结构之中,就要提出相应的教学结构。它的程序是:第一,创设问题的情境;第二,架设探索的桥梁,组织问题的解决;第三,重复智能训练;第四,改组智能结构;第五,智能的创新应用。这个模式相关的教学策略,包括认知同步,师生情感共鸣,师生角色互换,教学互补。这就是采取演绎法。
第二种叫归纳法。我们现在提倡研究的就是归纳的方法,把70年代以来,特别是课改以来,在上海各门学科的改革中,一些先进东西归纳出来,从中提炼出新的教学模式。最近两年,我们请一些优秀的教师来编写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设计,目的也在于通过这些设计,归纳出与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2.怎样建立教学模式。
(1)确定教学的主体目标。现在我们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多元的,建立教学模式就要选择主体的目标,这样才有针对性。
(2)教学模式不是针对某一节课,但与某一类内容是相关的,应建立有关的几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从具体内容抽象归类。
(3)按教学目标与类型内容特点选择相关的教学理论、教学原则。
(4)研究、制定教学过程的程序。先要把教学程序分成几个大的阶段,而且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应从教师备课、学生预习开始,而后是课堂教学过程,还包括课后学生的作业和教师的批改、辅导。现在较多的考虑的是课堂教学过程,这也是导致教学效益和质量不高的一个原因。而且,作为教学模式来说,它不局限于一堂课,很可能是几节课,甚至一个单元。分段时要考虑,知识怎样展现;知识的展现要符合认知规律,各阶段所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交流,这样才能优化教学程序。大的阶段应包括四个阶段:规划、执行、检查、总结。不同阶段,根据不同内容、方法来设计。可用简化形式表达出来,便于操作,便于学。
(5)研究教学程序中的各阶段相关的教学策略。如分解一下,包括教的策略与学的策略。教的策略包括管理策略和指导的策略。学的策略包括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和组织、编码的策略。
(6)质量检查与评估。要确定评价标准和方法。
六、现代教学模式的类型和发展趋势
1.现代最有影响的教学模式的主要类型。
(1)经典性的教学模式。其目标是系统地传授知识,包括凯洛夫5个环节的教学模式,德国根舍的范例教学模式,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美国的巴特勒7环节的教学模式(7个环节是:情景、动因、组织、应用、评价、重复、推广)。这种类型是知识传授型的。
(2)程序性教学模式,也属知识传授型的。不过,把程序分得很细,而且依靠机器,如计算机、多媒体,把内容程序化。
(3)探索性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发展能力、探索能力、研究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布鲁纳的发现法,美国兰布德、布莱克伍德等几个教师提出的研究、探索模式,主要对年龄较小的学生。
(4)开发性教学模式。把开发学生潜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较多重视学生的兴趣,减少教师的束缚,把有意与无意结合起来,把理论与情感结合起来,注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如保加利亚洛扎洛夫创立的暗示教学法。
这四类模式中,第一、第二两类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后两种是倾向于智能开发、人的培养的教学模式。
2.发展趋势。
(1)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以教师的人格来影响学生。
(2)重视创造力与发展培养。20世纪教育较多倾向继承、生存,对发展、创造能力培养不够,21世纪要加强创造、发展能力的培养。
(3)重视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实质上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要点。
(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只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而且会给教学模式带来很大的变革。
(5)充分重视现代心理学、现代系统论等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使教学模式体现这些新成果。
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结构。因此,在教学中没有唯一的、绝对有效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广大教师、广大教研员的创造,广大教师、广大教研员应共同努力来研究,创立我们的新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灵活应用教学模式,从而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