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大落点,设计实践活动论文_戴黎明

基于三大落点,设计实践活动论文_戴黎明

——小学品德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实践探索

戴黎明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赤城街道第四小学 317200 

摘 要: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课程拓展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品德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基于此背景,对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品德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落点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二度开发教材,挖掘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借助多元形式,找准实践活动的着力点;进行有效引领,优化实践活动的关键点”的策略与方法,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品德 社会实践活动 多元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实现课程的延伸与拓展,真正将知识的习得和学生生活进行紧密关联。然而社会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于活动的设计,也就是首先应当明确实践活动应围绕什么主题以及以何种方式开展,这样才能够真正保障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一、二度开发教材,挖掘实践活动的切入点

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了教材观的改变,也就是不再将教学内容禁锢于教材内。某些教材内容会因为地域的局限,远离了学生实际生活,对于这部分内容而言,如果不能够充分结合学生实际,仅仅依靠填鸭式教学,必然不能实现教学预设。虽然在教材中可能没有明确指出相关调研活动或者信息搜集的开展,也没有制定实践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方法,但是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改编或者补充。

1.基于学生差异,挖掘实践活动的切入点。

学生会因为个体差异,导致能力发展方面有所不同。所以,针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具有难度层次的学习内容,增设不同层次的有针对性的训练项目,既可以满足学生学习所需,同时也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参与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具有弹性的实践活动,以供学生自主选择。活动1:了解爱护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基于实际行动充分展示社区小主人的身份。比如可以选择清洁公共健身设施,或者为社区的公开展览设计标语等等。活动2:编写一个小故事,内容就是和其他小伙伴共同爱护公共设施,还可以在班级交流中进行讲述。活动3:结合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故意损毁公共设施的行为,组织相关调研(附带自制调查表)。这样,根据教师设计的弹性活动,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喜好任选其一。如果缺少充足的时间,在进行复杂活动或者语言组织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选择活动1;文采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活动2;比较喜欢具有挑战性活动的学生可以选择活动3。

2.基于学生实际,挖掘实践活动的切入点。

在对实践活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充分考量班级中的实际情况,即使身处于同一所学校,平行的班级之间仍然难以避免各种复杂情况的出现,教师应结合这部分实际对教材内容以及教学顺序进行调整。

例如,笔者在教学《家乡特产知多少》(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的过程中,曾经遭遇过这样的情况:在本班级中有十多个外地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其家乡的情况必然和本地存在一定的差别。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情展开有针对性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以云雾茶以及乌药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天台本地的特产。之后,让其他非本地的学生发言,介绍他们家乡的特产。通过这一过程既能够使他们了解我国丰富的物产,同时也了解到地域的不同可能会拥有不同特色的区域产品。之后,结合学生都比较熟悉的特产,使学生了解宣传的重要性。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围绕广告词或者宣传画的设计展开,目的是宣传本地特产。

可见,面对实际学情,教师必须突破教材的禁锢,以生为本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如果教材中存在和本地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选择其一作为突破口,以此引导学生针对现实资源展开探究,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的教学实效。

3.基于生活实际,挖掘实践活动的切入点。

在“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中,主要面向的是儿童的生活氛围,内容的拓展可以基于教材延伸至学生比较喜爱的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也可以从教室延伸到家庭乃至社会中。对于教材而言,因为面向的是区域内的所有学生,具有典型的普适性,所以不可能完全实现针对性。由此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

例如,在《走进社区》(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材中主要呈现的是生活、生活事件以及生活场景等等,它们大都是美好的愿景,但是和真正的生活场景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应当在其中创建可以互入的通道,实现愿景和现实的互通与互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着重引导学生了解真实的生活世界,使学生可以对真实的生活场景展开有意识的观察、感知以及体验,并基于此进行分析以及反思。除此之外,对于实践活动而言,也可以通过美好的生活目标,对学生生活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提升,使其充满意义。

二、借助多元形式,找准实践活动的着力点

1.基于学生兴趣,开展搜集式实践活动。

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儿童的兴趣,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资料搜集活动,学生可以在师长的帮助之下,借助多元的形式完成对相关内容的文字、图片以及音频视频等资料的搜集,既有助于丰富个体的学习,同时也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教学《交通连四方》(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对实践活动进行如下设计:搜集近三年家乡一共修建了多少条公路,家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首先,这一实践活动相对简单,同时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潜在的德育教育。在感受变化的同时,也可以了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此类实践活动的开展,其关键目标就是为了使学生自主掌握搜集资料的技能,了解可以实现资料搜集的途径,通过对资料的整理以及分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力。

2.基于学生实际,开展访问式实践活动。

参观访问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教师可以结合本地教学资源以及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或者也可以以亲子活动的方式展开。参观的主要对象就是和社会相关的单位,比如本地知名的企业或者是村镇、街道,也可以是军营或者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等。

例如,在教学《我家住在新农村》(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这一内容时,笔者选择带领学生步入农村,在周末的时候来到农村,感受农村的发展和变化;还可以到当地的村民家,感受乡村生活,了解他们眼中生活和农村的改变。这一实践活动没有以枯燥的文字资料作为实践对象,而是带领学生深入其中,亲身感受,这样的收获和感悟才更具说服力,才更有意义。

3.基于学生角色,开展体验式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设计不能脱离教材内容,由此才可以实现认知和实践的过程,既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正确引导。这样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以及社会中的“岗位”,了解自己的角色以及任务,并通过实践亲身感受。这种源自于内心的体验,必然可以成为提升道德认知并促进行为转变的原动力。

例如,在教学《孝心献老人》(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这一内容时,设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仅仅是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以及整理,必然不可能顺利完成教学预设。所以,笔者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为学生组织了一次茶话会,邀请各自的爷爷奶奶以及外公外婆参与,学生在活动中亲自端茶倒水、表演节目。经过家长的反馈可以发现,很多孩子在回去之后,对待长辈的态度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改变。

4.基于学生生活,开展调查式实践活动。

调查活动就是学生和当事人之间进行直接交流,针对预设的焦点问题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实现直观感受和体验。

例如,在教学《民风、民俗大观园》(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这一内容时,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充分了解本民族的民风以及民俗,感受民俗的独特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所以,调查活动也是本课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形式。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笔者对本区域的民风以及民俗做出了细致的分类,其中既包括民居、节庆以及饮食习俗,也包括婚庆以及寿宴习俗等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比较感兴趣的调研内容,自主进行小组分配,确定组员以及小组负责人之后拟定调查活动计划。对于一份完整的调查计划来说,既应当包括主要的小组成员以及各自的任务分工,同时也应当包括具体的调研对象、调研区域以及调研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具体的调研方法以及汇报形式等等。在小组调研过程中,应充分展现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智慧,基于协同合作共同完成调研任务。为了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调研的全流程,教师还提前设计了模拟调研。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展示调研成果,和其他同学共同分享调研成果,通过师生的共同评价,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进行有效引领,优化实践活动的关键点

1.教师家长配合,优化实践活动。

家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环境,父母的言谈以及举止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和父母具有非常直接的关联。教师应当和家长一起携手,对学生进行品德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

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我爱我家”时,教师可以举办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在第一课时可以邀请学生的家长参与其中,主要由学生对自己的家人进行简单介绍。这一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主动表达的勇气,提升参与学习的兴趣。之后,还可以和父母之间进行亲子游戏,既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家庭荣誉感,同时也可以促进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

2.引发学生思考,优化实践活动。

每一个学生在成年之后都会步入社会这个大课堂,所以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使学生能够自主观察社会、走向社会,以此实现对善恶美丑的自主分辨。只有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中,才能够更早地适应社会。

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总会经历各种不同的问题,比如对大人吸烟喝酒的行为充满兴趣,期望有机会尝试。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当给予正确的引导,切不可放任自流。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充分了解吸烟以及喝酒对身体的伤害;或者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手抄报,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还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带领学生到养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或者陪老人聊天等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感受到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

总之,针对实践活动的设计,既应当立足于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等典型特征,还要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深度以及广度,结合学生的典型心理特征、认知以及接受能力,使实践活动成为和教材进行深层对话的关键载体。

参考文献

[1]王得新 小学品德社会实践活动有效设计例谈[J].中小学德育,2016,(12)。

[2]杜清同 设计导学问题,引导高效品德学习[J].德育研究,2016,(12)。

论文作者:戴黎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8

标签:;  ;  ;  ;  ;  ;  ;  ;  

基于三大落点,设计实践活动论文_戴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