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珊珊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 甘肃 兰州 730050
【摘要】
目的:探讨比较三黄膏外敷与硫酸镁湿敷两种护理措施预防肿瘤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肿瘤化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黄膏外敷组和硫酸镁湿敷组,各60例,给予2组患者相同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三黄膏外敷预防肿瘤患者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的效果明显优于硫酸镁湿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三黄膏;硫酸镁湿敷;化疗性静脉炎
预防肿瘤患者化疗性静脉炎是肿瘤科护理工作者的一大课题。本人查阅众多文献后发现,其研究焦点多数在于发生静脉炎后的治疗,而研究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较少。本文旨在探讨比较三黄膏外敷与硫酸镁湿敷两种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肿瘤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希望可以为众多护理工作者提供一种简便、高效的防护措施,也为切实减轻病患的化疗痛苦、维持一定生活质量提供一种经济实惠型用药。
特别指出,试验所用三黄膏(甘药准字Z04010878)为甘肃省中医院纯中药制剂,临床应用广泛,具有清热活血解毒、燥湿泻火、消肿散结之功效,能有效降低组织化学物质的刺激,减轻疼痛[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肿瘤科2017年1~12月收治入院的肿瘤化疗患者120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2.6岁;随机分为三黄膏外敷组和硫酸镁湿敷组,各60例,男性40例,女性20例。以上所有患者病理诊断均为恶性肿瘤,预备完成5~6个化疗疗程;一般情况好,确定在化疗前无深浅静脉疾患,并且输注化疗药物的过程中没有发生针头滑出血管情况[2];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次试验。2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①三黄膏外敷组:采用纯中药制剂三黄膏沿静脉走向均匀涂擦在穿刺点周围,厚度0.5~1mm,用保鲜膜覆盖、胶带固定,每天2次,连续5d。
②硫酸镁湿敷组:采用50%硫酸镁浸湿的无菌纱布沿静脉走向湿敷在穿刺点周围,用无菌塑料袋包裹固定,每天2次,连续5d。
1.3 判断标准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INS)2000分级标准将静脉炎临床标准分为4级。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摸到结节;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有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2.54 cm,有脓液流出[3],有以上一种症状即可判定为静脉炎。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2组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组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项目例数静脉炎发生程度静脉炎发生率(%)
P<0.05表示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的因素,张润萍[4]总结主要有5项,简单介绍如下:
3.1 药物因素。
3.1.1 药物的直接毒副作用。有部分化疗药物属细胞毒类药物,如:培美曲塞、蒽环类、紫杉类等药物,在杀伤肿瘤的同时,对正常细胞组织亦有一定的损伤;也有部分化疗药物属于抗代谢类药物,如:去氧氟鸟苷、氟铁龙、氟尿嘧啶等,在抑制肿瘤细胞代谢的同时,也影响正常组织代谢,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修复能力下降,易发生静脉炎。
3.1.2 药物引起血浆pH值改变。化疗药物长春新碱、诺维本和环磷酰胺等,用生理盐水溶解后呈弱碱性;阿霉素、表阿霉素和丝裂霉素等,用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溶解后呈弱酸性。血浆正常pH值在7.35~7.45之间,超过此范围,无论是偏酸还是偏碱都会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或机能而引发静脉炎。
3.1.3 药物引起变态反应。化疗药物阿霉素、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紫杉醇、顺铂等均易引起变态反应,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药液外渗,导致静脉炎。
3.2 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药液温度,药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险,药液输入剂量、浓度、速度、持续时间,针头对血管的刺激等。
3.3 患者自身因素。年老体弱患者由于血管硬化等原因,使血管脆性增大,管腔变小或血流减慢,如果将化疗药物注入这些静脉,则可能使局部药物浓度升高,易引起静脉炎。
3.4 操作因素。操作中机械系损伤是造成化疗药物外渗引起静脉炎的主要因素。肿瘤患者在短期内需要反复多次化疗,输入化疗药物的血管本身被破坏,静脉穿刺的难度大,若护士“一针见血”成功率低或固定针头位置不当,可加重血管壁的机械损伤,使血管内膜受损,形成静脉炎。
3.5 浅静脉留置针的不规范使用。浅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它解决了患者输液中肢体活动所致针头脱出而引起的液体外渗问题,但留置针塑胶管对静脉而言本身就是异物,对静脉的刺激性较强,容易感染,再加上放置时间长,更加大了感染机会,从而加大了静脉炎的发生率。
据统计,每年有50%~80%的化疗病人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严重者局部组织溃烂、坏死,给其生理、心理方面带来巨大痛苦,同时也影响了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5]。临床上通常用50%硫酸镁湿敷预防静脉炎,主要是利用硫酸镁的高渗作用和镁离子的消炎止痛作用,但在本试验中其静脉炎发生率为46.67%,表现出的预防效果一般。实验组采用的三黄膏,其主要成分为大黄、黄连、黄柏,性味均苦寒。方药中大黄凉血解毒,逐瘀通经;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热解毒,并有促成血瘀和水肿消散作用[6]。在本试验中,三黄膏外敷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为18.33%,明显低于文献报道中50%~80%的发生率,且三黄膏制剂成本较低、无毒副作用,外敷操作简便、患者易接受,能够有效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并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潘海邦,王波,吴国泰. 三黄膏外敷对外科常见病的治疗作用[D]. 中医外治杂志, 2011,10(20):5.
[2]春芝,任晓东,薛志芳,等. 中药外敷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J]. 中华护理杂志, 2009,44(7):639-640.
[3]张艳. 血液病化疗时预防静脉炎的护理干预[J]. 护理研究, 2008,22(3A):622.
[4]张润萍. 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护与治疗进展[A].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0,20(30).
[5]赵力力,唐瑛,陈寿松,等. 紫外线、电磁场及药物治疗对白兔化疗性静脉炎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2):95.
[6]许济群,主编. 方剂学[M], 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 1985.
论文作者:许珊珊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静脉炎论文; 硫酸镁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药物论文; 肿瘤论文; 血管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