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采用新技术内需机制的形成与培育--农业踏板的原理与应用_农业技术论文

中国农户采用新技术内在需求机制的形成与培育——农业踏板原理及其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踏板论文,农户论文,中国论文,及其应用论文,新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农业技术的生产(研制、创新)、推广和采用是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农业技术的生产与推广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而农业技术的采用主要取决于农业生产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将前者称为新技术的供给者,将后者称为新技术的需求者。本文运用农业踏板原理对中国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内在需求机制的形成与培育作一探析。

一、农业踏板原理

农户对某项新技术的采用过程需经由认识→感兴趣→评价→试验→采用等阶段。不同的农户对同一技术采用的时间有先有后。根据农户对新技术采用的时间顺序可将农户分为三类:技术率先采用者、技术跟进采用者和技术被迫采用者。随着农户对新技术的采用及在农户间的扩散,即某项新技术从最初率先采用者(或采用地区)向外传播,扩散给越来越多的采用者(或地区),新技术得到普及应用,最终促进农业技术进步,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增加农产品供给,进而降低农产品价格,使广大消费者受益。即:农户不断采用新技术→农产品产出增加→农产品价格下降→寻求新的技术……便构成了农业技术革新变迁的循环往复和阶梯式递进过程。这一作用过程可用下图作以说明。

由图可知,AC[,1]、MC[,1]是农户采用新技术前的农产品生产平均成本线和边际成本线,S[,1]是市场农产品供给曲线。平均每一农户的产量为q[,1],市场农产品总供给量为Q[,1],故采用新技术前市场和农户提供农产品的均衡价格为P[,1];采用新技术后由于农产品产出量增加使农户生产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降低,即平均成本曲线由AC[,1]下移到AC[,2],边际成本线由MC[,1]下移到MC[,2](当然,有的农业新技术的采用并不直接表现为产量的增加,可能表现为产品质量或工作效率的提高,因市场上的优质优价从而亦可以看作单位产品收益提高,同样意味着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所以上图可代表农业技术进步的一般情形)。采用新技术的诱因是:率先采用新技术的农户,由于产品产量增加到q[,3](因为此时的市场价格为P[,1],即边际收益MR=P,而采用新技术后的边际成本为MC[,2],则此时农户的产量为边际成本MC[,2]与边际收益P[,1]的交点,即q[,3]),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最早采用者可获得近于P[,1]ABP[,2]面积的超额利润)。由于技术率先采用者有利可图,技术跟进采用者随之采用新技术。但随着采用新技术的农户增加,农产品数量大增,市场供给曲线开始向右移动,即由S[,1]向S[,2]右移。那些没有采用新技术的农户仍保持原有的平均成本线AC[,1]而市场价格则已下跌,因而未采用新技术的农户将处于亏损境地。当新技术的增产效果最终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时,迫使未采用新技术者为维持原有的收入水平而不得不引进和采用同类技术,直到平均每个农户的产量达到q[,2],市场的供给量达到Q[,2],从而产生采用新技术后的新的市场均衡价格P[,2],完成新技术采用的一个循环。

经济学家将在利润的驱使下,农户率先采用新技术和后继者被迫也采用新技术,结果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从而消除了新技术带来的超额利润的现象,称为“农业踏板”。它之所以称为踏板,是因为在市场竞争中农户只有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不采用新技术的农民,则要承受亏损甚至于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技术变化并不意味着降低所有农民的收入,只是降低那些没有采用新技术农民的收入。

农业踏板原理反映了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条件下,比如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技术采用、扩散与革新变迁的递进机制。这一内在机制的形成,主要有如下几个要点:

1.它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自主自愿采用新技术的过程,且能使农户(场)对新技术的采用形成一种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驱动机制。对技术率先采用者给予一种比较高的技术投资回报利益激励,而对跟随采用者和未采用者给予一种竞争压力,逼迫其也要及早采用新技术,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

2.农户是否迅速、有效地采用新技术,取决于农民的接受能力、采用新技术的预期增产效果和预期风险及新技术的推广服务组织等多种因素。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均衡点是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每种新技术都有其自身特性,这些特性直接影响技术采用速度。

3.它反映的是一种农地产权能够流转的条件下,形成土地规模经营的过程。随着农业新技术的采用,农业经营盈利者将兼并农业经营亏损者,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要素的优化配置。不能适应新技术要求的生产者将最终退出农业生产,而转营其他。农业生产经营者是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企业家,使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提高,并能优化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使之达到新技术采用的最佳规模点。

二、中国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内在需求机制的形成与培育

农业踏板原理反映了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内在需求机制,它对我们研究中国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不可能直接套用或般用国外的做法,但可借鉴其可取之处,营造促进我国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环境和条件,敦促农民及时采用农业新技术,促进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尽早实现。

从中国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现实来看,尽管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逐步变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农户具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也具有采用农业新技术的选择权。但要使农业技术的采用与扩散在农户中真正形成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需求机制,尚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规模约束。目前我国农业经营规模狭小且由于“均田制”导致农田经营的“零而散”,使农户难以按经济合理性原则采用新技术,甚至根本无法单独采用“规模性技术”,既使勉强采用,也因不能达到规模起始点而收效甚微。在农业比较利益低和经营规模小而散的条件下,农户普遍存在兼营农村非农产业的现象,具有“粮食自给保障和农业外收入最大化”的双重目标,导致了发达地区农业经营者“不愿不种(口粮田),不愿多种(责任田)”的局面,致使农业处于副业地位,限制了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也导致了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和生产行为的短期化。

2.素质约束。对农民来说,是否采用某一项农业新技术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成本,包括采用新技术的直接支出和学习新技术的机会成本;二是采用新技术的预期收益,包括预期风险程度。农民的自身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新技术的采用成本和采用效益。一个受过教育的农民比一个没受过教育的农民学习和采用新技术的成本要低,采用新技术后的收益要大,所以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愈高,其选择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越强。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一方面使农民学习和采用新技术的成本上升,预期收益下降,导致农民对科技有效需求不足,削弱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扩散,使大量的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束之高阁,既使勉强被推广采用,也因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要素供给、资金和信息等基础条件约束。农业技术是与各种有形新技术载体—农用物资(化肥、农药、农膜、农机等生产要素)和无形的信息、管理、技术服务分不开的,这其中还需要资金作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农用物资供给短缺,导致各种投入要素价格高昂,再加之近年来假冒伪劣农用生产资料充斥农村市场,“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也遏制了农民对农用技术需求欲望,延缓对农用技术的采用。同时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技术市场不完善,使新技术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农户中去,农户的需求也难以及时反馈到农业科技部门,政府、社会的资金、技术、物资和农产品购、销、储及加工等服务组织尚未形成社会化网络,难以形成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合力。

4.风险约束。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产业。农业风险来自于自然条件、市场状况和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变动。不同的农户对风险的承受力和态度是不同的。按对待风险的心态,可将农户分为三类:寻险型、风险躲藏型和风险中性(注:汪三贵:信息不完备条件下贫困农民接受新技术行为分析,《农业经济问题》1996.12。)。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决策者所依据的边际收益线就不同。寻险型农户是以好年景的收益状况为依据进行决策,而风险躲藏型农户总是以坏年景的收益状况来作决策,风险中性农户根据长期的边际收益线进行决策。寻险型农户大胆采用新技术在好年景中会获得超额收益,但遇到坏年景就会亏损;而风险躲藏型农户不论好坏年景都会获得较稳定的收益,但在好年景却失去了增加收入的机会。特别是在信息不完备的条件下,农民对新技术缺乏了解和信心,结果往往高估边际成本或低估边际收益。目前可以说我国大多数农户是属于风险躲藏型的反风险心态,在新技术面前往往徘徊观望,疑虑重重,不敢冒然接纳新技术,既使有一部分农民认清了某项技术的优势性,也因规模太小、价格低、“增产一成二成这是没多大吸引力”,而不愿追加投资。

要促进农户采用新技术,必须克服上述约束。根据农业踏板原理,培育和形成我国农户采用新技术内在需求机制,必须加强以下工作:

1.土地制度创新,建立土地商品化与土地自由流转机制,扶持和发展农业集约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使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农业机械等规模性技术的应用达到规模起始点,实现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2.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户采用新技术内在需求机制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为此,应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职业教育及绿色证书资格培训等,注重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但是学习具有“外溢效益”,即不仅学习者本人受益,而且还能通过示范使他人受益。因此,政府应当资助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对率先学习提高素质者、对率先采用新技术的农户予以补贴。

3.农业技术市场网络化。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市场及信息网络,加快技术信息的传递、加工、应用和反馈,并加强技术市场管理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以降低农民进入市场交易的成本,完善相应的技术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杜绝技术欺诈,以调动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4.农业技术采用风险转移与防范保障机制。就农户吸纳科技而言,农业技术应用风险是一种负动力。因此要尽可能转移和防范采用农业技术的风险。(1)建立农业高新技术采用风险储备金制度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当出现较大的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时,给予农民适当的补偿。(2)兴办政府和农村合作保险业务,搞好农业科技应用保险,把不确定的风险损失通过交固定保险费转嫁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以保证农民吸纳农业科技的稳定性。(3)追加农业技术应用信贷资金。政府通过提供低息或优惠贷款,帮助农户购买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新种子)和各种农用投入品(化肥、农药、农机等),从而减少或降低农业技术应用的成本。(4)由农村集体经济承担部分或全部农业科技应用活动的费用,转嫁农户的新技术应用风险。(5)完善技术经济合同制度。通过签订农业技术经济承包合同,由参与技术经济承包合同的各方与农民共同承担农业科技应用风险,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

标签:;  ;  ;  

我国农民采用新技术内需机制的形成与培育--农业踏板的原理与应用_农业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