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艰苦奋斗--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艰苦奋斗--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四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艰巨性论文,长期性论文,社会主义事业论文,历史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今天算去,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150多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月革命已有80多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也有40多年。150多年风雨、80多年兴废、40多年沧桑巨变,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冲破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罗网,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创造幸福生活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和光明的前景。然而,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社会主义的历史毕竟是短暂的,总的说来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但前面的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是我们党的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建设面临而且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进程

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要经历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过程。且不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也不说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代替封建主义,仅仅在西欧,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875年法国第三共和国诞生,即资本主义制度从初步建立到基本巩固,就经历了235年的时间。其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进行过多少血与火的反复较量?然而,这仅仅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一种压迫形式代替另一种压迫形式、一个剥削阶级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而且这种代替是新的生产关系在旧的社会里得到一定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则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全人类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和谐、幸福的崭新世界。这是与传统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是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壮丽伟业。由于无产阶级不曾掌握任何生产资料,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无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得到发展。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发展了几百年,整个私有制关系则发展了数千年。私有制的经济、政治、文化已经形成一种非党庞大的根深蒂固的存在。它们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到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所有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但要同传统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既是弱小的新生事物与强大的腐朽事物的较量,也是无产阶级自己头脑中的先进思想与传统观念的较量。所有这一切,决定了这一伟大社会革命的激烈程度、广泛程度和深刻程度。这是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革命所不能比拟的。如果说私有制范围内的社会更替尚且需要经过相当漫长、艰巨的历史进程,那么以消灭私有制为最终目标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不是一个更为漫长、更为艰巨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出现曲折、反复,从而使这一进程放慢,不值得大惊小怪。历史的辩证法从来都是如此。

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它们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决定的,是这些国家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是这些国家的党和人民的光荣。但这同时又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由于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产生的一系列困难。我们必须为我们的落后、我们的贫弱、我们正在学习和应当学习的东西付出更加艰苦、更加长久的努力。更为严峻的问题是,怎样推进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即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列宁说,建设社会主义就是攀登一座还没有勘探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在这里既没有车辆,也没有道路,什么也没有,根本没有什么早经试验合格的东西!”(《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638页)这就需要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去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遇到数不清的坎坷、盘陀路、惊涛骇浪和悬崖峭壁。

社会主义国家一诞生就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资本的贪婪本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野心,决定国际资本主义不容许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消灭社会主义,重建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是它们永远也不会改变的既定政策。人们不会忘记苏维埃成立之初,英法美等14国的武装干涉,也不会忘记英美假法西斯之手消灭苏维埃的阴谋以及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颠覆,如果说二战以前主要以武力进攻为主,二战以后则主要以和平演变为主。概括起来,和平演变的阴谋手段和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压促变,即通过施加军事、政治压力,进行经济、科技方面的所谓“援助”,一次次迫使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屈从它们的政治意图。如此层层加码、渐渐推进,最终达到改变共产党的性质、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二是以乱促变,即通过金钱收买、政治影响、文化渗透,培植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政治势力,制造思想混乱、政治混乱、经济混乱和社会混乱。一俟时机成熟,便公开插手,夺取政权,复辟资本主义制度。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发生的。国际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政治战略之所以能在一些地方得手,从总体实力来说,就是由于敌强我弱的缘故。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落后面貌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大大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但从经济、科技、军事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一直比我们这些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国际资本主义则因为科技革命、自我调节和在国际市场上攫取的巨大利润,而暂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它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获得了新的发展。本已缩小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力量的差距,又因为这些历史变化被进一步拉大。完全可以预料,敌强我弱的国际政治态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敌对势力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方面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对于社会主义事业长期性、艰巨性的理解,是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水平,而且关系到共产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方略的制定,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什么时候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清醒、正确,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就符合实际,社会主义事业就蓬勃地向前发展;什么时候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失误,我们就产生或急躁或悲观的情绪,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脱离实际,社会主义事业就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误或者埋下隐患。

然而,这又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课题!因而不能不经历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探索历程。

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指出:共产主义社会要经历由第一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在第一阶段,“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304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先是单个国家实行”,“逐步地实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3页)这些论断表明,他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有着科学的预测。但是在比较具体的问题上,他们作为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却一直持十分谨慎的态度。1891年,恩格斯在写给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委婉地指出:“您的第二个写作计划——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还需要认真考虑;然而,我劝您:放它九年,先不拿出!这是目前存在的所有问题中最难解决的一个,因为情况在不断地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123页)

在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列宁曾试图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遭到挫折以后,他及时总结教训,一再向全党指出:“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581页)“这种构想是错误的,是同我们以前关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的论述相抵触的”,“从1917年产生了接收政权的任务和布尔什维克向全体人民揭示了这一任务的时候起,在我们的理论文献中就明确地强调指出,要从资本主义社会走上接近共产主义社会的任何一条通道,都需要有社会主义的计算和监督这样一个过渡,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资本主义社会愈不发达,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就愈长)。”(同上,第574—575页)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确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伟大而艰难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曾经有过失误甚至很严重的失误,但是他们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反复总结经验教训,也提出了不少精辟的、富有开创性的科学论断。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成果,这些论断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及时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8、769页)后来,毛泽东同志通过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事业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又得到进一步深化。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反复强调:“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取得经验,取得最后的胜利。由这点出发,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设想得短了反而有害。”(同上,第827、829页)必须肯定,所有这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探索,都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如果说成功的经验为来者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失误的教训就为来者提供了警示的红灯,因而成为我们党的宝贵遗产。

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探索。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地分析中国国情,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步全面回答了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基本特征,党和人民的历史任务以及这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等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明确指出:这一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实践检验,十四大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列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根据改革和建设的新发展,党的十五大在高度评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地位的同时,又从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出发,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并且根据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精神,强调指出:“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事业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和理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它是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带领全党几十年持续艰辛探索的结果,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得出的科学结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伟大胜利,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与发展阶段的统一、中国现实国情与发展道路的统一、党和人民现阶段的历史任务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统一,从而为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除了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而且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现实威胁,一旦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会丧失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取得的一切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基本权利,就会丧失发展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就会葬送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在社会制度上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以后,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所以我们必须改革开放,必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世界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们是在比较落后的起点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由于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我们在发展进程中可以而且应该避免资本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一切恶果,保证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没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没有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所未有的辉煌,就不能解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没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就没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巨大成就,就不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开辟更为光明的前景。如果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面、充分、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就为我们战胜困难、闯过风险,到达理想彼岸开辟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统一、原则性与策略性的统一。这种统一,充分证明我们党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驾驭复杂局面的执政能力以及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求实态度。

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我们党强调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强调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集中代表了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祖国大地到处升腾着蓬勃的朝气,到处翻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潮。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消极观念和消极现象。对此,我们切不可漠然视之。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倒退。在他们看来,似乎社会主义事业可以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观点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他们的思想还没有从超越阶段的思维惯性中解放出来,还没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中国国情,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还不懂得欲速则不达的辩证法,还不了解不仅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状况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会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道理。譬如农民种田,拔苗助长与尊重它的生长规律,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禾苗的生长呢?显然是后者。所谓倒退的观点,其实是社会发展问题上的一种空想论。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说得好:“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这一剀切之论,应当为我们所牢牢记取。

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说:“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并且回答那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同上,第111页)问题非常明确,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是搞什么资本主义。但是不容讳言,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也有少数同志出现了一些问题。他们错误地理解党的十五大精神,以为探索能够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允许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就是要搞私有化,结果在一些地方的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们的国有资产已经积累到8万多亿元,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流血流汗、艰苦奋斗的结晶,是社会主义大厦的经济支柱,是亿万劳动者安身立命之所在,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重要的资本。如果头脑不清醒,把国有资产随意加以处理,比如不加区分、不加限制地大量量化到个人,并最终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发展下去,国有资产就有被掏空的危险。到那时,我们的党和国家将何以堪!我们靠什么来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靠什么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靠什么来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靠什么来抗击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人民群众会怎样看待我们党、看待我们的改革开放?这种崽卖爷田不心疼的作法,是不讲政治的典型表现。列宁指出:“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408页)正确地认识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既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善于从政治的高度,从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观察、处理问题,把握自己从事的工作,保证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好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要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并且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取得改革和建设的丰硕成果,就能解除人们的忧虑,并打破那些希望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人的梦想。

有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由于对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最终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有的革命意志衰退,在困难和风险面前退避三舍,尸位素餐、得过且过;有的精神萎靡,沉湎于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的思想空虚,到封建迷信活动中去寻求精神寄托,甚至皈依邪教,闹到十分荒唐的地步;有的同党和人民离心离德,私欲膨胀,利用职权攫取国有资产,为自己和子孙留所谓后路。胡长清、成克杰之流的腐败分子,难道不都是这样堕落的吗?说到底,理想信念问题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九曲十八弯的江河行程中,是被弯弯曲曲的表象所迷惑,还是能够越过回流看到江河东去的总趋势?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与历史唯心主义者的根本区别。在社会主义遇到困难、风险和挫折的时候,是义无反顾、挺身而出还是首鼠两端、畏葸不前,这是共产主义战士与庸人、懦夫的根本区别。是以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为最高价值还是以物欲、情欲、自我表现欲的满足为最高价值?这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与极端个人主义者的根本区别。睿智与愚蠢、高尚与猥琐、伟大与渺小,正是在这些地方见出分晓。当然,我们每一个活着的共产党人和其他社会主义者,都不可能享受到社会主义的未来成果,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放弃自己的历史责任。我们应当对今天负责,如果我们因漫长、艰巨而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就会使具有一百多年灾难和耻辱的祖国和人民重新蒙受灾难和耻辱;我们应当对未来负责,如果我们因享受不到未来成果而放弃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我们就会葬送祖国的前途和子孙的幸福,我们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悲观情绪正在蔓延的时候,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他不但如此振聋发聩地告诫全党,而且以90多岁的高龄身体力行,忘我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殚精竭虑。从邓小平同志身上,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大智大勇,什么是社会主义者的忠诚,什么是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推动全党同志真正把理想信念牢固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上。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们民族的伟大先哲留给后人的宝贵遗训。我们每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每一个真诚的社会主义者,都应当继承并光大这一优秀传统,虽千年不移赤子之心,纵万难不坠凌云之志,以热爱社会主义、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为最大光荣,以背离社会主义、损害社会主义为最大耻辱,脚踏实地、披荆斩棘、执著向前,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坚决进行到底。

标签:;  ;  ;  ;  ;  ;  ;  ;  ;  ;  ;  ;  ;  

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艰苦奋斗--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