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康状况论文,青少年论文,身体论文,农村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村青少年儿童体质与健康基本状况
近1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整体迅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青少年儿童的营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生长发育指标数值较过去有所提高,营养不良检出率明显下降;由于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青少年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1.生长发育水平有所提高,但增长幅度低于城市
身高的增长:比较1992年和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6~20岁青少年儿童身高结果发现[1],农村男生10年间身高平均增长3.1cm,女生身高平均增长2.9cm,尽管增长幅度小于城市(城市男生10年间平均增长3.8cm,女生3.3cm),但纵观近十余年青少年身高城乡差别,可以发现城乡学生身高(绝对值)差别还是逐渐减小的(如图1、2所示)。
图1 1992年、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乡村男生平均身高比较
图2 1992年、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乡村女生平均身高比较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结果显示[2],2004年7~22岁乡村学生身高各年龄段均低于城市学生(平均低2.6cm),男生较女生略为明显(男生2.95cm,女生2.28cm) (如图3所示)。与2002年比较,乡村学生平均身高略有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平均幅度0.58cm,其中男生平均增长0.97cm,女生0.19cm。其增长幅度与城市基本持平。但就最终身高而言,比较19~22岁年龄段平均身高,乡村男生平均增长1.74 cm,增高幅度低于城市男生(2.15cm);乡村女生增高幅度与城市女生相似。这表明当前乡村学生的发育水平还是落后于城市学生。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分别有社会环境、生活条件、营养水平和体育锻炼等。
该资料同时显示[2],2004年我国农村10~12岁女童身高略高于同龄男童,13岁开始男性平均身高高于同龄组女性。与2002年比较,青春期男童身高高于女童的年龄乡村和城市均提前1岁,该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来青少年性发育有提前的趋势,尽管农村青少年不如城市青少年明显。
图3 2004年中国14省乡村7~22岁男女生平均身高(cm)
体重的增长:比较1992年和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6~20岁青少年儿童体重发现,农村青少年儿童体重变化趋势基本与身高相似,农村男生10年间体重平均增长1.7Kg,女生体重平均增长1.1Kg,增长幅度小于城市。比较近十年来城乡青少年体重发展趋势发现,男生体重的城乡差别表现为逐渐加大的趋势,女生为减小趋势。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2年、2004年监测结果均显示,我国10岁以下乡村男童平均体重高于同龄女童,11~12岁男女平均体重出现重叠,13岁以后男性平均体重均高于同龄组女性,并表现出男女生体重差距随年龄增加逐渐加大的特点,与“城市男生体重始终高于女生”的规律有所不同。
2004年7~22岁乡村学生各年龄段体重普遍低于城市学生(平均低2.92Kg),男生较女生更为明显(男生3.89Kg,女生1.95Kg),该结果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乡村学生的营养水平落后于城市学生。与2002年比较,2004年乡村学生平均体重变化不大,仅平均增长0.21Kg,其中男生平均增长0.65Kg,女生增长-0.23Kg。其增长趋势与城市基本相同。但就最终体重而言,比较19~22岁年龄段平均体重,乡村男生平均增长0.84Kg,增高幅度低于城市男生(0.91 Kg);而乡村女生与城市女生相似,均为负增长(乡村-1.70Kg,城市-1.15Kg)。
胸围的情况: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结果显示,2004年我国11岁以下乡村男童平均胸围大于同龄女童,11~14岁男女童平均胸围基本重叠,14岁以后男性平均胸围普遍大于同龄组女性。该特点与“城市男生胸围始终大于女生,11~13岁时差距较小”的规律有所不同。2004年7~22岁乡村学生胸围各年龄段均低于城市学生(平均低1.87cm),男生较女生略为明显(男生2.54cm,女生1.20cm);与2002年比较,2004年青少年儿童胸围城乡差别有所增大(2002年乡村男生胸围平均低于城市2.45cm,女生1.06cm)。这种城乡差别,在趋于稳定的19~22岁年龄段并不是很明显。19~22岁乡村学生胸围平均低于城市1.04cm,乡村男生低于城市男生1.70cm,女生0.38cm。这表明乡村学生发育水平落后,发育时间晚于城市学生。
2.肥胖和营养不良并存
按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标准判定,2004年我国乡村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7.75%和1.55%;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26.94%和5.38%[2]。虽然按照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为标准判定超重、肥胖和较低体重与营养不良尚有争议,但还是能看出农村青少年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并存的现象。
乡村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以小学年龄段最高,10岁和11岁超重的检出率分别为11.33%和11.37%,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7.36%和8.26%;较低体重的检出以13~17岁年龄段最高,平均检出率为36.13%,营养不良的检出以13~18岁年龄段最高,为9.51%。
从表1、2可以看出,与城市相比,城市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乡村;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检出率明显低于乡村。
女生情况略有不同。乡村女生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0.26%和4.32%,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22.26%和3.39%。超重的检出率以13~16岁年龄段最高,平均为16.40%;肥胖的检出率以13~15岁年龄段最高,平均为7.37%。较低体重的检出率在各年龄段均相对较高,仅在14岁和15岁组较低,分别为13.81%、14.38%;营养不良的检出率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10~13岁年龄组,平均3.64%,其中11岁和12岁年龄组较高,分别为4.24%和4.21%。第二个高峰在17~20岁,其中18岁组最高,为7.47%。
表1 2004年乡村7~22岁男生各种营养状况分布
重度营中度营轻度营较低正常 超重 肥胖
养不良养不良养不良体重体重
年龄 <p80 <p80<p80<p80p80
>p80
>p80
(岁) (1-40%) (1-30%) (1-20%) (1-10%)
(1±10%)
(1+10%) (1+20%)
检 出 率(%)
7 0.07 0.10 0.78 15.24
71.50 8.98 3.33
8 0.00 0.00 0.65 16.62
68.32 9.68 4.73
9 0.03 0.06 1.38 16.89
65.01 10.016.62
100.03 0.03 1.64 19.57
60.04 11.337.36
110.00 0.12 1.62 19.60
59.02 11.378.26
120.03 0.10 2.47 20.89
59.14 10.406.97
130.13 0.58 7.55 35.69
45.65 5.62 4.79
140.00 0.78 12.4641.24
34.59 5.74 5.18
150.13 0.55 11.1534.94
43.72 5.05 4.55
160.00 0.39 10.7938.94
42.24 4.14 3.49
170.00 0.16 7.26 33.55
50.92 4.64 3.47
180.03 0.07 5.52 32.45
52.53 5.75 3.65
190.00 0.08 3.13 23.91
61.42 7.01 4.45
200.00 0.00 2.12 24.42
61.50 7.88 4.07
210.00 0.00 1.73 21.48
63.66 8.92 4.22
220.00 0.00 1.65 16.45
63.29 13.165.52
合计 0.04 0.09 3.26 22.26
59.78 10.264.32
注:(1)数据摘自《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检测报告》。
(2)按照“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标准判定。
与城市相比,城市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于乡村;较低体重的检出率低于乡村;营养不良的检出率高于乡村。其中15岁以前超重检出率城市高于乡村,15岁始城市和乡村基本持平;肥胖的检出,各年龄段城市均高于乡村。较低体重的检出率,在小学生阶段(7~13岁)时,乡村高于城市,中学阶段(14~17岁)时,乡村和城市基本持平,18~21岁时城市低于乡村,22岁组乡村再次高于城市;营养不良的发生与城市相比,趋势相同,除7岁、15岁和16岁三个年龄段以外,大部分年龄段乡村的营养不良检出率低于城市。这与乡村营养不良检出率可能高于城市的推测相反。营养不良的发生中,乡村男女生均以轻度营养不良为主(见表1、2),这与城市基本相同。
表2 2004年乡村7~22岁女生各种营养状况分布
重度营中度营
轻度营较低正常 超重 肥胖
养不良养不良
养不良体重体重
年龄
<p80 <p80<p80<p80 p80
>p80
>p80
(岁) (1-40%) (1-30%) (1-20%) (1-10%) (1±10%) (1+10%) (1+10%)
检 出 率(%)
7 0.14 0.11 2.25 24.4265.47 5.75 1.86
8 0.07 0.00 2.10 24.7563.33 6.91 2.84
9 0.00 0.10 2.57 25.2061.56 7.23 3.35
100.00 0.10 3.24 24.1759.19 8.99 4.32
110.00 0.03 4.21 25.4755.88 9.03 5.88
120.10 0.10 4.01 23.3856.23 10.945.25
130.00 0.00 2.78 17.7658.56 14.666.23
140.03 0.12 1.94 13.8157.08 18.318.72
150.12 0.12 2.14 14.3860.02 16.067.16
160.00 0.14 2.23 18.1257.46 16.585.48
170.00 0.08 3.01 20.7164.59 8.83 2.78
180.04 0.11 7.32 29.6356.90 4.12 1.88
190.00 0.00 4.33 27.7961.13 5.45 1.30
200.00 0.19 5.60 26.9860.88 5.70 0.65
210.00 0.10 5.37 27.3561.13 5.28 0.77
220.00 0.11 3.56 32.4159.08 3.10 1.72
合计 0.04 0.09 3.26 22.2659.78 10.264.32
注:(1)数据摘自《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检测报告》。
(2)按照“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标准判定。
纵向比较2004年与1995年和2000年7~22岁学生营养状况的分布,乡村男生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由1995年的7.67%、2.96%上升到2000年的9.35%、4.90%和2004年的12.56%、7.53%。乡村女生由1995年的7.31%、1.70%上升到2000年的7.39%、2.22%和2004年的10.19%、4.30%。乡村男生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的检出由1995年的28.47%、4.70%下降到2000年的27.17%5.28%和2004年的21.38%、3.67%。可见,近十年来,即使是乡村的学生,超重和肥胖的发生也是明显增多的。与此同时,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的发生,仍然有较高的检出率(见图4、图5)。
二、问题与挑战
1.农村学生微量营养素普遍缺乏,贫困地区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
人类需要的营养素包含宏量营养素——热量的重要来源和微量营养素——约40种必需矿物质、维生素和其他生化物质。微量营养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尤其是对于快速生长发育的儿童,微量营养素的缺乏,不仅导致低体重、生长迟缓,合并感染等并发症,而且影响儿童智能发展。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6年5月发布的“儿童营养进展报告”指出,全球仍有14600万儿童营养不良,其中微量营养元素的缺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地区,主要是碘、铁、钙、维生素A、叶酸的缺乏。在我国,微量营养素的缺乏也是个严重并持续存在的问题。1992年中国第三次营养调查中发现,我国儿童的钙缺乏率为50%,铁缺乏率为45%,锌缺乏率为60%。中小学生钙的摄入量普遍不足,平均每人每日为341~474mg,不足推荐摄入量标准的50%。
尽管目前部分农村地区经济文化条件有所改善,但中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历史的、地域的、现实条件的局限,农村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素摄入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明显。其中缺乏既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原因,也有生物利用问题。农村儿童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钙、锌和硒的摄入量普遍偏低,铁的吸收率偏低等原因造成农村儿童缺铁性贫血、儿童佝偻病、生长迟缓的比例较高。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农村青少年儿童膳食结构不科学,奶及奶制品摄入量很低,蛋白质的供能比远远低于13%-15%的合理范围;钙、铁、锌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普遍存在,尤其是农村13~17岁女生,贫血患病率反而较1992年升高了3.1%,由16.3%上升到了18.0%。
其中,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较高,为44.1%,特别是农村学龄儿童少年,比城市学龄儿童少年高出19.4%。我国3~12岁儿童血浆视黄醇水平为1.05μmol/L,其中农村儿童血浆视黄醇水平均明显低于城市同年龄组,城乡差别明显。
中国农村婴幼儿营养状况在过去10年中已有较大改善,但是2000年贫困农村儿童生长迟缓率基本没有变化,仍达到30%,低体重率反而增加了2.7%,东部和西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都是东部的2倍[5]。有研究表明,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因素是4~6个月以上儿童在母乳喂养的同时得不到及时与合理的辅助食品添加,而4~24个月儿童的生长迟缓率与辅食添加的质量密切相关[6]。目前,我国农村婴幼儿辅食添加问题更加突出。资料显示,有20%的幼儿到8~10月龄还未添加谷类,即使添加了谷类,蛋、奶、蔬菜等也不足。肉类摄入很少,22~24月龄儿童约有20%未添加任何肉类[7]。我国农村存在着辅食添加不及时且质量很差的情况,从而会导致儿童能量和微量营养素摄入的不足。
图4 1995年、2000年和2004年乡村7~22岁男生不同营养状况检出率比较
图5 1995年、2000年和2004年乡村7~22岁女生不同营养状况检出率比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目前要解决我国农村青少年儿童健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大力推广普及相关营养知识,指导贫困地区婴幼儿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加强食物强化的行动计划,在广大农村推广合理应用多种微量营养素与补充剂。
2.经济转型期更需要关注营养过剩问题
中国不但要致力于改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问题,关注那些尚未解决温饱和微量营养素摄取不足的人群,同样要重视日益增长的营养过剩问题和导致慢性疾病的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问题。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显示,2004年我国农村7~15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为15.2%。这一结果和目前过量食用肉类、油脂和其他高脂肪食品以及运动量减少的趋势是相一致的。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8],1992年农村居民每标准人日脂肪摄入量较1982年增加8.7克,2002年较1992年增加24.4克,可见农村近10年来脂肪摄入量大幅度增加。由此而引起的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正在日益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严重问题。这一状况也将使中国受到大幅上升的新增慢性病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等问题的严重威胁。这一结果也提示,在经济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处在经济转型期的广大农村,由于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逐渐减少和消灭营养不良的同时,营养过剩和导致相关慢性疾病问题已经显现。
导致青少年儿童的营养过剩不仅仅由于正餐膳食结构不合理,零食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零食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却可以缓解正餐间的饥饿、避免正餐吃得过饱,同时还可以是对中国居民平衡膳食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可能导致体重增重、营养不良和有损胃口。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青少年儿童吃零食现象非常普遍。卫生部2007年1月启动了零食专项调查[9]。调查结果显示,89.9%的青少年儿童有吃零食的习惯。另有资料显示[10],市区和郊区小学生在零食消费的种类上有明显不同,郊区学生更倾向于热量高而营养密度低的零食。部分青少年儿童由于自制力较差,追求口感,喜欢食用高糖、高盐、高脂肪限制类零食,使得总的热量摄入偏高,加上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不足,最终导致营养过剩。
鉴于较多青少年儿童在正餐外有吃零食的习惯,且对零食认识、选择与消费尚有不合理之处,因此,对不同年龄人群实施分类指导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