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进行沟通的交际工具,它可促进该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进步;在文化方面,其任务应把原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现象或思想情感完好无损地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言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文化因素所影响,因此中西方文化差异将会对翻译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对比中外原著及译本所出现的字面不对等,结合其语言社会所受的文化,举出笔译的经典例子和基本方法,剖析出现笔译出入的原因;同时得出对新时期中国笔译人才的新要求。
关键词:笔译;语言文化;差异;影响
笔译一直以来就是英语专业技能中的一大难题,如何能够精准翻译且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内涵更是难中之难。有相当多的译本仅仅做到了意思原文相近,甚至有些译本中的语句都不连贯,使读者读得云里雾里,从而导致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与更深层次的意义并没有传达出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文学很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大原因——仅有表面,内涵不足。真正的好笔译、好译本不仅是要做到“词达意”,更是要用另一种语言把作者的思想精神传达出去。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方面也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对于当今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学习如何“信达雅”——翻译作品忠实于原文内容为“信”、文辞畅达为“达”、有文采为“雅”,并在此基础上跨越语言障碍,传达作者的思想内涵。由于“西方”是一个大范围概念,本文所提到的“西方”主要是指英国和美国。
一、中西方国家间的文化差异
一般来说,“文化”是指某一个地区或民族所拥有的一种特性。不同的地区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有不同的看法或解释。按照传统的观点,“文化”是个地区差异,特别是国别差异的概念,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同质性。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1908-2009年)在《结构人类学》一书中指出,文化的每个系统,即亲属、食物、政治的意识形态、婚姻仪式、烹饪等等都是整个文化的部分表现,而整个文化最终将被看作是一种巨型语言。由此可见,文化包含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它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符号,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特色与光芒。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且思维模式的差异是构成不同文化种类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偏向直觉与感性,而西方民族对于外部事物的反映是靠抽象理性的表述与细微入至的分析。简单来说,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差异主要体现在感性与理性之分。例如这句习语:apple-pie order。Apple-pie是一种典型的美国食物,据说当年英国移民聚居新英格兰地区,新移民的生活非常艰苦,每个星期的第一天,主妇们就会准备好一个星期所需的馅饼(pie),将每一天要吃的整齐地放成一摞。久而久之,这一习语被译成“井然有序”、“井井有条”。另外,中西方思维在主体性思维还是客体性思维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习惯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而西方人偏好以自然事物为主体,这样的思维差异表现在翻译上就是主语是人还是物、语态是主动还是被动。
(二)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的差异。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宗教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背景,从而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在西方,大多数人都信奉基督教,《圣经》(the Bible)则被封为基督教的经典。基督教文化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并且在人们深层的心理意识中不断积淀,潜在而长久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比如,如果要指“人类原始的罪恶”,用英语可以说为old Adam。Adam出自《圣经》,引用了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而中华民族信奉佛教的人较多,连不信教的人也经常将“佛”挂在嘴边,比如表示祈祷或是感谢的时候常常会说“阿弥陀佛”。
(三)文化环境的差异。之所以人们对客观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审美直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人们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因此不同的事物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在中国被奉为民族图腾的“龙”,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古代帝王穿龙袍,中国人民也都自称为“龙的传人”,而在西方国家的文化里,“龙”经常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一个苛刻的女老板经常会被私底下被员工叫做“dragon lady”。
二、由文化差异影响的翻译差异实例
(一)有关人名的翻译。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或文化典故,在人名的翻译中,我们常常会采用音译,但是因为有些翻译不了解其名字的含义,从而导致对中英人物形象有些误会。据说,曾有位文人在读了有关Napoleon(拿破仑)的故事之后写道,“项羽可轻松的拿起破轮,Napole被误解为“拿起破轮”,昔日的勇士被翻译成一个笑话,实在是令人忍俊不禁。傅东华曾将《乱世佳人》中的Scarlett译为“郝思佳”,令人感觉像是一个中文名字,让其拥有了中文色彩,胜过直接音译为“斯卡利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后来又出现一种公认的最佳翻译“斯佳丽”,生动的描述了一位漂亮优雅的女性角色。Melanie可音译为“梅兰妮”,胜过直译成“梅拉尼”,因为“兰”字在汉语中指优雅、善良的女性,而“妮”字本身就指的是女性,更切合作品中的人物特征。由此可见,在人名的英译中,要结合人物的形象以及人物名字的含义来翻译。
(二)有关地名的翻译。尽管地名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但是作为最常用的公共信息,在互译中应该更加准确性。同一地名会因为在不同地区而出现不同译法。比如澳大利亚的著名海港Sydney,大陆采用直译法译成“悉尼”,香港译成“雪梨”,从而具有了粤语色彩,也表现了文化的多样性。所以对这些地域专名,在互译中应该标注国家与地区,以示区别。另外,政治因素也是在翻译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有很多外国人士至今仍会把中国台湾说成Republic of China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翻译成“中国台湾”,而不能翻译成“中华民国”。因此在地名翻译中,应该格外小心,才能避免国际冲突。
(三)有关动物的翻译。“拦路虎”是中国一句常见的习语,喻指可怕的困难。“拦路虎”一词源于《圣经》,可在圣经中却表达为“a lion in the way”。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翻译差异呢?在西方,狮子被认为是“百兽之王”,其形象勇敢、强大、具有威严,英国国徽和王室的纹章上都有狮子的图案。“British lion”表示“雄狮英国,“twist the lion’s tail””表示藐视英国人。而在中国狮子并不被人所熟知,所以很难产生相同的内涵联想。中国人眼里跟狮子有同样内涵形象的是老虎。常见的说法有“虎口脱险”、“伴君如老虎”等。
(四)有关植物的翻译。中西方的人们对于植物有着不同的喜好,也会赋予它们不同的含义。比如,西方人大多喜欢玫瑰花,因此玫瑰花经常出现在他们的口语表达里,“roses all the way”表示诸事顺利、“may you have a rosy future ”字面意思为“祝你有一个玫瑰色的未来”,意译过来就是我们汉语里常说的“祝你前程似锦”。而在中国文化中,竹子是古代劳动人民以至现代人们经常使用到的植物,比如吃饭用竹子所制成的筷子,器皿中也有竹筒、竹杯、蒸笼等,住有竹屋、睡有竹床、渔有竹筏……竹子渗透在中华文化中的各个角落,所以在中国有很多关于竹子的习语、成语,例如:雨后春笋。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物大量迅速涌现出来,就像春天下雨过后山林的竹笋一下子长出来很多。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熟知的食物是蘑菇,经常在饭店或者自己家里吃的是mushroom soup(蘑菇汤),西方人对于竹子并不是那么熟悉,所以这一成语翻译成英文是spring like mushroom after rain。
三、从文化差异角度看待笔译
总的来说,要想做好笔译工作,首先要建立在了解双方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在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和分析,进而选择翻译方法、语言风格等。对于翻译作品的读者来说,原汁原味的异国风情和文化是他们最想了解的,但如何用读者乐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去展现,这就需要译者对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社会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比较高的了解程度。
其次,关注笔译对象的预期。换种说法,读者想要从作品中获得哪种程度的思想内容,翻译人员就应有所侧重地展现哪一方面。例如,对于文化素质还不太高的年轻人或者年龄偏低的未成年人,故事性强的作品更合他们的胃口,那么在语言风格上要选择幽默活泼的,文字也要浅显易懂;对于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读者来说,可在文中进行解释说明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对于专业性强的高水平读者而言,需要侧重展示的是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最后,要灵活运用翻译方法。笔译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翻译方法中常见的重译法、增译法、直译法等方法,翻译人员需要结合中西方语言特点并根据两方不同的文化特点灵活翻译出符合意境、文化特色并且符合语言表述规范的文字。
参考文献
[1]陈德.中西方文化与语言解析[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12:5-6
[2]崔靖靖.中西方思维差异对句子翻译的影响[A].1674-4810(2015)06-0062-02
[3]朱丹彤.从文化差异角度探讨英汉笔译方法的选择[A].1009-5349(2019)06-0106-02
[4]赵素绢.从异化法的角度浅析英文人名的音译[J].时代文学,2012.03
[5]郑野.英汉文化对比与互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10:200-201
[6]张焱.英汉翻译过程中的难译现象处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04.
作者简介:黄雅雯(2000.08-),女,四川省内江市人,成都市高新西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
张哲圆(1999.07-),女,四川省达州市人,成都市高新西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
论文作者:黄雅雯 张哲圆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文化论文; 中西方论文; 语言论文; 差异论文; 文化差异论文; 内涵论文; 社会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