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深呼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坚持有利于实现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有利于考生复习备考,有利于高校择优录取新生的“三个有利于”的命题原则,严格以《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为依据,坚持注重基础考查,而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思想,坚持由现行教材向新教材的平稳过渡,在试题的改革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Ⅰ部分 总体评价
一、既遵循《大纲》,又突出重点
1.测试内容体现了《大纲》的要求。今年的试题仍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阅读、写作三部分,突出能力考查。全卷94%以上的内容侧重读写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大纲》的要求相一致。具体情况如下:
2.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明显。据有关省(市、自治区)考生的反映,今年试题的难度预计在0.62左右。具体情况如下:
其中,3、6、7、10、12、15、16、20、21等试题的区分度较为理想。
3.试卷广度、长度、效度适中。(1)广度。试题的知识面、覆盖面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考查内容均是学科主体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又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2)长度。试卷的总题量为21道,全卷阅读量约为8000字,考生需要书写1200字左右,绝大多数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试卷。(3)效度。试题科学规范,题目表达方式合理有效。试题考查考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试卷所提供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和作文材料都体现了理性思考的要求,启发和调动了学生思维答题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科特点,重视挖掘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方法、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和能力因素,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性、发展性。取材“汶川特大地震”的作文题,直击社会热点,有情、有理、有义、有思,强调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性。这样的命题立意体现了“文以载道”的语文观,彰显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写作观,对中学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既突出个性,又兼容并蓄
今年的试卷一方面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全面考查的同时,很好地突出了对语文能力的考查,给中学教学以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兼容并蓄,在选材上注重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注重贴近现实生活,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在语言知识运用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体育、旅游、交通、新闻等多个领域;在阅读方面涉及自然科学、文学作品(散文、诗歌等);在作文方面涉及各个阶层、各方力量、各条渠道。这不仅增加了试题的文化含量,增强了试题的可读性,也使语文试题更具有语文特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给考生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
三、既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
当前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就是在全面推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下,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在这种情况下,试题不论在结构形式还是测试内容方面都不宜有大的改动,以保证中学教学秩序的稳定,保证高中课改的顺利进行。2008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命题专家以非常负责的态度进行改革,既不呆板地照搬过去,又尽量把题目出新出活。试题不偏不怪,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体现了命题人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一点在第六大题“试验田”和作文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Ⅱ部分 特色评述
一、默写题——凸显三个兼顾
今年对名句名篇默写的考查,不仅都锁定在“必背篇目”的范围内,而且做到了如下“三个兼顾”:一是名篇和名句兼顾。第(1)题考查名篇,侧重于“点”,要求“精准”识记;第(2)题考查名句,侧重于“面”,要求“全面”识记。二是高中和初中兼顾。第(1)题和第(2)题的第二、三两句选自高中必背篇目,第(2)题的第二句考查的是初中必背篇目。三是古文和古诗兼顾。第(1)题和第(2)题的第一、三两句考查的都是古文默写,第(2)题的第二句考查的是古诗默写。
二、表达题——凸显时代主题
第19题要求对近年来人类遭遇的地震、风灾、冰灾、海啸等灾难进行冷静思考和理性思辨,既考查表达能力,也考查人文情怀,客观主观兼顾,思想积极向上。第20题聚焦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且以“主持人开场白”的语体形式命题,既要言简意赅,又要激情飞扬,眼界与境界齐飞,智商共情商一色。
三、散文题——凸显文化特质
第五大题为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含有4道小题,共22分。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阳关古道苍凉美》,虽非名家名篇,亦为凡人美文,既含“文化”内蕴,又涵“散文”美感,文章典雅厚重,积极向上,文化含量很高,很适合中学生阅读。从结构上看,本文是以“现实—联想—现实”的线索行文。主体部分依次按照阳关地名的含义由来、阳关的自然风貌及破坏、阳关的历史文化风物特产、阳关的历史沧桑和哲人诗人笔下的形貌这四个方面进行抒写。在文章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深化了主旨。这篇散文阅读,既是对考生文化积淀的一次检阅,也是对考生语感能力的一次烛照。
四、作文题——凸显人间大爱
今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在命题理念上体现了如下四个突出特点:
1.导向性。高考是选拔高等人才的一次考试,对学生的品德、学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本次作文以赈灾为切入点,以爱心为突破口,是对学生一次良好的教育,能引发大家更深层次的思考,它有助于引导师生进一步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祖国命运。
2.时代性。现在的学生不可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的知识一半来自课堂与理论,一半来自生活与社会经验,选择这样一个具有显著时代与新闻特色的题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
3.教育性。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大学,通过这样一次事件,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爱心无国界的真正含义,感悟到国家对人民的爱、军队对人民的爱、整个民族乃至全社会大爱的真谛,是一次对学生很好的震撼教育与灵魂洗礼。
4.时效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有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选择这样一个具有突出时效的选题,一个电视、报纸、网络及时充分报道的选题,许多人都有自己的领悟和启迪,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精神。
当然,作为一道国家级选拔性考试的文题,它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信度和区分度,今年全国卷Ⅰ的作文试题也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1.人人有话可说,但又有高下之分。这个文题的设置,并没有在审题上为难考生,赈灾这个题材的落脚点在“爱心”方面,即方方面面体现出来的爱心。“爱心”是一个传统的选题,所以,大部分考生都会有话可说。他们的作文在立意、思想内容方面可能不会拉开太大的距离,但人人有话可说,并不表示人人都能把话说好,在语言表述、谋篇布局、思想深度等方面,由于学生在思想认识水平、写作技巧、关注时事程度方面的差异,得分会有高下之分。
2.立意角度多维,但又有深浅之别。这个文题的立意角度主要有两个:(1)赈灾的角度: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这个角度切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的社会角色都可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我们祖国母亲需要的时候,随时为她奉献力量和爱心。也可以从爱心和担当这个角度来写,为灾区人民送一份温暖,为震区重建家园出一份薄力。再小的爱乘以13亿会汇成爱的海洋,再大的苦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可以分担。(2)受灾的角度: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脆弱的,但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在进行着顽强的抗争,挑战着生命的极限,创造着生命的奇迹。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难度,熟悉不代表真正关注,捐款默哀不代表灵魂深处真正受到触动,所以对作文材料理解、感悟、思辨的程度决定着文章立意的深刻程度。
第Ⅲ部分 改进意见
一、沉稳有余,灵动不足
如果我们将2007和2008年的语文试卷(全国Ⅰ卷)作一比照,我们就会发现,两年的试卷整体结构如出一辙,相同题号考查的考点有80%完全一致,甚至连散文阅读的取材都保持了惊人的一致——都以大西北为文化背景。这对广大师生的复习备考,甚至是备考资料的使用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这是否也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宽容”呢?是否也是对题海战术的一种“宽容”呢?是否也是对“猜题押题”的一种“宽容”呢?这些问题都值得命题者从“沉稳”的另一面——“灵动”去深思,去“有所作为”。
二、试题设计上有重复选料、重复考查的弊端
高考命题最忌讳两道题选择同一则材料来进行命制,而今年语文试卷(全国Ⅰ卷)在命制时却犯了这一大忌。以第19题(语言表达题)和第21题(作文题)为例,两道题不仅在命题层面上都以人类面临的地震等灾难为背景,而且在答题层面上都要求考生对“人类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态度”进行思辨,可以大胆地说第21题的考查完全可以覆盖第19题的考查,甚至可以说第19题仅仅是第21题“作文题”的一个立意的角度。两道高分值(第19题5分、第21题60分)的试题在同一份试卷的命制时竟然撞车,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
三、答案设计上宽容度不够
以诗歌鉴赏题第(1)题为例,其实“沙明拳宿鹭”一句中的“明”写得也十分精妙,它写出了因毛羽皎洁的白鹭栖息于沙滩,从而使人望去觉得白光耀眼的情景,非常传神。对此,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宋诗鉴赏辞典》就作了非常详尽的赏析。但答案在设计时,并没有像“对其他用字的赏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等类似的宽容政策。
四、评分的开放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今后的语文命题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对一些主观性较强的题目应进一步突出开放性。譬如为了鼓励考生个性化阅读和阅卷的灵活性,有的题目可以尝试不给标准答案,只确定一些原则性的要求,以走出目前阅读考查的低迷状态。这一点早在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语文试题分析》的“试题评价”部分已经提及,但在今年的试卷中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在作文方面,应努力探索新的适合学生发挥作文水平的命题形式,在有效避免宿构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限制的层次,给考生更大限度的写作自由。
五、难题的布局应适当调整
尽量把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安排在第Ⅱ卷的有关题目中(如现代散文的阅读),使试卷难中易题目的分布更趋合理,从而更加贴近考生答题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第Ⅳ部分 复习建议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复习应突出动态运用和文化内涵及品位
要将已学知识放到“大语文”的天地里加以悉心打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视野决定眼界,眼界决定境界”。拓宽底面,学以致用,提升品位,应成为语基板块复习的主旋律。
二、应将现代文阅读列为复习备考的重点
现代文阅读训练要按照《大纲》的要求来做,能够迅速地把握住文章的内容,准确地筛选出有效信息,有机地整合正确答案,是高考取得高分的秘诀。其中,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是读懂文本、答对角度、答准要点的关键所在。
三、应将写作训练的重点定位在思维训练上
对于题目作文,在读懂题目以后,接下来就是思维和表达了,表达也与思维有关。一篇文章好与不好,当然与语言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文章的构思,即确立主题,选取材料,安排结构。立意深刻、构思巧妙、语言通顺的文章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高考取得高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应高度重视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并力争“有所作为”
20分的发展等级分,给广大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思、才情、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此,广大考生必须在全面发展自己作文水平的基础上,打造出自身的写作特长,这个特长可以是文体特长、语言特色、谋篇特点,可以是高远的立意、精辟的见解、奇妙的想象,也可以是博览群书的优势、理性思辨的优势、情感细腻的优势。没有全面发展的作文功底,就得不到基础等级的高分;没有个性发展的写作特长,就得不到发展等级的高分。广大考生可以也应该用足“三自”政策,在坚实的基础等级的“高原”上,矗立起峭拔的发展等级的“高峰”。对此,一位高考评卷专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总而言之,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
广大考生可以也应该在“合格”的前提下大胆地追求自己的“风格”上,使自己的考场作文不仅在基础等级上如山之沉稳,而且还要在发展等级上如水之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