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域合作与中日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日关系论文,亚洲论文,区域合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亚洲区域合作和中日关系,都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将两者联系起来看待和分析,体现了把中日关系置于亚洲合作大势下加以把握的宏观思路,在当前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亚洲的历史性变化以及区域合作的必要性
1.从历史的座标看,亚洲区域合作实际上顺应了世界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大趋势。
亚洲曾经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但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后来居上,亚洲落后了。唯一脱颖而出的日本,也曾因与西方列强为伍,走上了一条对外侵略的错误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60年来,经过不懈努力,亚洲再次取得了世人惊叹的发展奇迹。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十多年里,亚洲经济增长率始终居世界前列,一批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如今,亚洲经济总量已经占世界总量的1/4,贸易额占近1/3,外汇储备则占2/3。
现在,世界把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亚洲,尤其是东亚。人类把希望也越来越多地寄托于亚洲,尤其是东亚。到处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其中东亚将为亚洲的复兴发挥先驱作用。
亚洲的复兴不应局限于一两个国家,也不应只是体现在局部地区,而应是亚洲整体的发展、亚洲意识的形成以及亚洲与其他大洲建立更为互利共赢的关系。最能反映这一理念的,应是亚洲区域合作。
2.亚洲区域合作是应对全球化大潮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存在两大潮流,一是世界力量对比总体上朝多极化发展,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不可阻挡。全球化要求打破各国的经济边界,将有限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建立世界统一市场,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但由于多边经济贸易框架的建立进展缓慢,全球化展现给我们的现实更多的是一种无序化的状况,甚至是弱肉强食的图景。而同时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的,则是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欧洲一马当先,已完成经济货币统合,正在向政治、外交一体化迈进。美洲急起直追,非洲不甘落后,亚洲则后来居上。区域合作实际上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实现的全球化,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跨越各自边界,减少交易成本,有效配置资源,进而向经济以外的全面合作扩展。因此,区域一体化既是顺应全球化大潮的产物,也是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无序挑战。从世界格局变化的角度看,区域一体化与多极化进程并行不悖,实际上正在成为多极化的推动力和形成基础。
3.亚洲区域合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亚洲区域合作起步虽晚,但潜力大,发展快,势头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区域、次区域合作不断涌现,逐渐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广支点、官民并举的良好态势。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东盟一体化和湄公河流域开发不断推进,以“亚洲合作对话”为代表的泛亚合作崭露头角,各类二轨机制日趋活跃。
二、东亚合作成为亚洲区域合作总进程中最有活力、前景最好的组成部分
当前东亚贸易总额占区内贸易总额的比重已超过50%,区内投资占到东亚经济体引资总额的2/3,新的区内产业、投资和贸易循环正在形成。自1997年以来,一年一度的10+3会议走向机制化,开辟了17个合作领域,建立了48个合作机制,其中部长级机制14个,各类合作项目超过100个。2004年11月在老挝举行10+3领导人会议又达成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成果,同意建立东亚共同体,决定2005年底召开首届东亚峰会,这意味着东亚合作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势必对东亚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2004年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灾难面前,亚洲国家体现了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精神,中国、日本、韩国等全力向亚洲受灾国家提供援助。古人说,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这场灾难加强了亚洲各国的团结,将为深化东亚合作提供新的动力。
东亚合作走出了一条独创性道路,形成了一系列有益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包括:
1.以经济合作为中心和先导。
东亚各国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交织。在这样一个充满多样性的地区推进合作,必须从各方共同关心的经济领域入手。
短短几年时间,域内各国签署和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协议已经超过40个,自由贸易合作的网络初具规模。东亚国家达成了16个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达365亿美元。亚洲债券基金第一期10亿美元项目已经启动,第二期合作正在推进中。除此以外,东亚各国在农业、信息、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深入发展,卫生、环保、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对话合作全面展开。经济合作强化了各国之间的利益纽带,逐步培育了政治信任,并推动东亚合作逐步向政治和安全领域拓展。各方从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入手,相继建立了打击跨国犯罪、恐怖主义和减灾、防灾等领域的对话合作机制。
2.尊重并照顾东盟的主导作用。
东亚各国大小强弱差别很大。中小国家不愿在区域合作进程中被边缘化。这种担心十分正常,域内大国有必要通过支持东盟发挥主导作用,尽可能减少这方面的疑虑和阻力。东亚合作实际上源于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的构想,迄今一直以10+3和10+1的形式推进,这也使东盟事实上占据了合作的主导地位。东亚各国最近已就建设东亚共同体达成共识,而实现这一目标较为现实可行的路线图可能是:东盟自身的一体化进程保持领先一步的态势;东盟经济、安全、社会共同体的建立领先于东亚共同体的推进;与此同时,中日韩三个地处东北亚的国家将在这一总框架内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3.区内外各种机制并行不悖,良性互动。
东亚合作涵盖了10+3领导人会议,3个10+1会议以及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机制,区域内还有湄公河、图们江、环日本海、环渤海、环黄海等多个次区域合作机制。东亚合作实际上是以10+3为平台,鼓励和带动各种次区域机制,逐步实现区域一体化。与此同时,东亚合作还有必要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不具排他性,不针对特定一方。为此,东亚合作应继续与其他跨区域机制保持协调,包括亚太经合组织( APEC) 、亚欧会议( ASEM) 和东亚-拉美合作论坛等,强调不同的地理立足点和合作方式,致力于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4.探索新的地区秩序和全球治理方式。
东亚合作强调平等对话,互利共赢和开放包容。尊重本地区的多样性,注意发挥多样性优势,寻求多样性发展。致力于在确保各国主权前提下的集体协调和多边主义。这些作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有所不同,同时又有别于各种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实际上是在探索一种顺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的理念和秩序,符合发展模式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要求,将对未来亚洲及世界的治理模式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三、中日两国应共同努力,推进东亚区域合作
东亚的和平、发展与振兴是所有东亚国家的愿望,需要东亚各国的共同努力。中国和日本是本地区的大国,两国国民生产总值( GDP) 占东亚的83%,人口占东亚的70%,对东亚向何处去显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今后东亚合作能否加速推进,东亚共同体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首先需要东盟切实发挥先导作用,同时中日两国为此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也日显重要。这方面中日两国共同面临三个方面的课题。
1.能否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中日两国互为重要邻国,中日关系对双方都是极为关键的双边关系之一。历史经验表明,中日关系的走向,往往给两国自身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近年来,中日关系在保持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出现问题,双方的摩擦和矛盾有所增加。对此应做冷静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
有些问题源于缺乏沟通和相互理解。中日两国的交往不断增多,同时各自都在发展和变化,双方始终面对一个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对方的问题。媒体的炒作往往使一些误解演变成对立。最近,日本一些媒体的情绪化渲泄显然对两国民众感情下降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加强冷静的对话与沟通十分重要。
有些问题关乎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集中体现在能否正确对待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历史及如何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对于这些涉及中国民族感情和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日方务应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中日恢复邦交32年来,双方已就处理这些问题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尤其是通过《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及《中日联合宣言》,为此确定了基本原则,制定了明确规范。任何情况下都应言行一致,切实遵守。
有些问题涉及两国各自的实际利益,对此,应以邻里之道,相互尊重,对话协商,妥善处理。重要的是不能让这类问题危及两国关系大局。
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影响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将直接影响东亚合作进程。因此,无论从什么角度讲,都应尽力推动中日关系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2.能否相互协调而非彼此排斥。
现在有一种议论,认为中日双方在东亚合作中争夺主导权,这是一种误解。
一方面,东盟一直是10+3会议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这既是东亚合作的特色,也是各方现实和明智的选择。中国将继续坚定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希望日本也采取同样的态度。
另一方面,中日在区域合作中是互补的。中国的优势:一是地理上位于东亚中心,与近20个亚洲国家接壤或隔海相望,有较深的地缘和文化联系;二是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和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三是科技和工业开发水平比较适合东亚地区发展中国家的需要。日本的优势:一是经济总量占东亚的60%,具备充足的资金和技术能力;二是与东亚各国有着传统的产业分工和贸易投资联系。我们双方完全可以在东亚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进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与其他东亚国家一道寻求互利共赢。中国愿意在这一进程上与日本加强协调与沟通。
3.东亚国家应注意与域外国家的对话与协调。
东亚合作首先是一个地缘合作概念,东亚国家自然是合作的核心和主力,同时也要看到,其他国家与本地区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如美国,在东亚存在传统的影响和利益,这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客观现实。东亚国家既要按区域合作的一般规律办事,也应注重与域外国家加强对话与协调,不断寻求和扩大彼此的利益汇合点。
四、中日各自应采取什么样的地区合作战略
1.中国的立场十分明确,就是积极参与地区合作。
在政策层面上,中方将推进区域合作置于与加强各国双边关系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一政策取向的主要思考是:
首先,与中国外交政策本身的发展演变紧密相关。随着中国更全面和深入地与国际社会接轨,中国外交日趋重视将追求本国的利益与维护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共同利益相结合,使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潮流及时代前进的方向相一致。就亚洲而言,中国的发展日益与亚洲的振兴联系在一起。目前中国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已占中国贸易总额的近60%,东亚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占中国年引资额的60%以上。去年中国已成为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从亚洲国家的进口额年增长率约40%,对亚洲国家的直接投资和并购额也在大幅增长,“中国特需”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就是说,中国的利益与亚洲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为此,中国亚洲外交自然也就包含了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的内容。
第二,推进区域合作是中国奉行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政策的充实与发展。近年来,中国在迄今坚持的睦邻外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目标,目的是建设一个和平稳定、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周边环境。中国不仅要通过双边交往,还要通过区域合作来推进这一目标。
为此,中国率先与东盟启动了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在谈判中中国注意从大局出发,尽可能照顾东盟中小国家的关切和利益。2004年底,中国与东盟成功签订了货物贸易协定,投资和服务贸易协定的谈判也在加快。中国率先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用法律的形式保障了中国与东盟相互奉行睦邻友好政策。中国还率先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并提出与东盟开展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中国赞成建设东亚共同体的目标,支持召开东亚峰会。主张推进东亚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支持建立区域性投资实体、债券市场和金融合作体系。希望拓展东亚安全对话与合作,促进社会、文化和人才交流与合作。
2.关于日本的地区战略,学术界有各种议论,迄今的国际实践中也有不少模式可以参考:
一种是英国模式。英国虽是欧洲成员,但多年来战略取向上以对美同盟为主,事实上与欧洲一体化进程保持一定距离。
第二是法德模式。在深刻反省历史并与当年法西斯主义彻底决裂的基础上,双方捐弃前嫌,联合其他国家,从煤钢联营入手,逐步推进欧洲从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统一大市场、经济货币联盟走向政治联盟。
第三是南盟模式。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是亚洲成立最早的区域合作组织,但由于区内主要大国关系紧张,相互掣肘,导致区域合作多年来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日本长期以来的外交战略方向一是日美同盟,二是国际协调,三是重视亚洲。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侧重,关键是日本将区域合作置于外交全局的什么位置上,如何把握日本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近年来日本日益重视东亚合作,如与东盟商签经济合作伙伴协议,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举办东亚发展部长级会议,加大对新东盟国家经济援助,为海啸灾区提供捐助等。日本已经成立了东亚共同体委员会,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设想。从长远看,日本应该有智慧找到一条既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又符合日本根本利益,能够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周边各国理解和支持的道路。
标签:中日关系论文;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日本中国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中日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