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1]2000年在《投资银行在中国的功能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投资银行作为资本市场的灵魂,应该通过激活资本市场的能动性,在调整社会经济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投资银行业务的本质 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的核心中介,是金融领域的高科技产业。在中国体制转轨、经济调整和国企攻坚的宏观背景下,透视以企业兼并策划为核心的多元业务,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本质:投资银行以虚拟资本为载体,利用虚拟资本的能动性,盘活存量资产,调整社会经济结构;改良现实资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投资银行业务的本质是运用虚拟资本调整现实资本。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不是两张毫不相关的皮,而是虚拟资本决定于现实资本,又对现实资本具有能动作用。虚拟资本是产权资本的货币形态,现实资本是产权资本的实物载体。虚拟资本能够调整和改造现实资本,其传导机制是产权改造。不同性质的产权安排具有不同的效率,现代企业产权的效率要高于国有企业产权的效率。同一性质产权安排下的企业具有规模效应,企业只有发展到足够大的规模时才具有最高的效率。产权有外部改造问题,有生有灭,有流通,现代企业产权比重上升,产业结构升级,企业集团增加,也就是调整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问题。产权有内部改造问题,降低国有股权比重,引进外部经济成分,促使产权多元化,也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是企业产权的外部流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产权的内部改造。产权改造的方式很多,如兼并重组、股权转让、发行新股、合并分立、创业投资等,其主要方式是兼并重组、股权转让。担任兼并重组、股权转让的策划者是投资银行,投资银行为主导降低了交易费用。投资银行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策划兼并重组、股权转让,在中国现阶段达到了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效果。 二、中国经济现实的分析 1、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 中国经济改革的取向是市场经济,在杜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取向下,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是前提,企业产权的改革是核心。实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转变企业的投融资,加强企业的硬约束,这些外部环境的改革在一定条件下“迫使”了国企进行改革,是一条成本低的道路。也正是由于外部环境改革的先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使企业除掉了包袱,降低了改革的社会成本,为国企改革准备了条件。但是,经济改革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国有企业本身的改革上。 2、中国现实资本的现状 中国国民经济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其中也有泡沫成分,尤其在金融领域、国有资产领域等。从微观上看,国有企业内部生产要素配置僵化,导致国有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与资产闲置浪费共存。从宏观上看,国有经济结构不合理,调整难度大。国有企业行业覆盖面过大,重点行业进入不足,制造业主产能力严重过剩。此外,中国劳动力过剩,国有企业冗员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缺乏资本椎动,造成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而另一方面社会巨额游资难以直接投资于企业,也形成一对矛盾。 三、中国虚拟资本的现状 虚拟资本有三个主要的经济功能:第一个功能是将拥有盈余资金一方的资金转移到需要资金投资现实资本的一方:第二个功能是在转移资金的 I同时将与现实资本现金流相关的不可避免的风险重新分配。建立在前两个功能的基础上,虚拟资本的第三个功能是虚拟资本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对独立运动,可以影响和改造现实资本。当前虚拟资本的第一个功能基本到位,但个别领域仍然扭曲;第二个功能正在发挥作用,但还远远不够。在中国现阶段,虚拟资本的第三个功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功能,但可惜的是还刚刚起步:投资银行作为资本市场的灵魂,它的作用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还刚刚登上历史舞台。 三、投资银行的功能定位 投资银行的主要功能是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推 进经济转轨进程的角度来看,调整社会经济结构一方面是经济朝市场化方 向的前进,一方面是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重新定 位。要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得建立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制度:首先是国 有资产的量化,国有资产的有限责任制度;其次是外部资金的引入,产权 的多元化制度;最后是兼并破产制度。 l、调整社会经济结构 推进市场化进程是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由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转轨时期,经济是一种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的扭曲来自经济体制而非 外部环境,“市场化”的推进本身就是经济的大增长。同时转轨时期资源 配置很不合理,通过资源?
赵永军[2]2007年在《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行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需要各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应对一体化的挑战。而金融资产的质量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其焦点在于银行业的巨额不良资产,它不仅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也不同程度地削弱了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受到不良资产的困扰,中国也不例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强烈地认识到银行不良资产的危害,意识到银行的稳健运行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紧密的联系。实践证明,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基于此,党中央和国务院于1999年4月到10月期间相继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于2000年完成了对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首批近1.4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剥离工作,开始进入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的实质性运作阶段。随着中国AMC资产处置工作的深入开展,不良资产规模逐渐减少,不良资产处置结束后,AMC是解散关闭,还是转型?中国AMC未来如何发展?这些问题成为理论界和业界一个热点话题。2004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上报的《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请示》,明确了AMC建立不良资产处置目标考核责任制,确定了AMC向商业化转型的发展方向。2006年3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机制”,为AMC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底,中国AMC虽然已基本完成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任务,然而中国AMC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存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处置手段、监管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未来AMC的发展运行与道路的选择对我国不良资产的市场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有很重要的意义。笔者正是因为看到了AMC运行与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所以就结合自己在AMC多年的工作经验,试图通过对我国AMC在七年间的运行绩效评价,并在分析影响AMC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中国AMC的运行与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主要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不完全信息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以及金融创新理论,首先从中国AMC成立的背景出发,对中国AMC发展的历程和运作实践进行分析,总结中国AMC运行发展的实践及成就,并运用DEA法对其运行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次对中国AMC运行发展中所面临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详尽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轨型国家资产管理公司运行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未来整体发展方向和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措施。本论文研究的结构及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分析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提出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理论本章首先运用金融中介理论分析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产生的必然性,阐述并研究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及管理的原则和方式。在此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分析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中与欠款企业间的博弈关系,并从资产管理公司介入前后的演变模型进一步分析指出在转轨经济中资产管理公司的存在必要性。结合金融创新理论指出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开拓出适合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发展道路。第三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及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本章立足国外资产管理公司(AMC)发展实践,区分在不同经济环境下AMC的运行和发展模式,系统地介绍了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以及匈牙利、波兰等经济转轨型国家AMC成立的背景、运作的模式、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和成效,并对其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概括。通过比较分析,本章对国外AMC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得出结论认为:AMC的设立与成功运行需要特别的政策与法律支持;AMC的发展需要明确的经营目标、合理的激励机制、健全的治理结构;AMC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符合本国国情的不良资产处置对策。此外,AMC退出或转型与机构的定位、资产特征、市场需要等因素紧密相关。第四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历程及运行评价本章重点对专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成立的背景、特点及功能定位进行了研究,并对中国AMC的产生及业务发展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回顾,对中国AMC业务发展进行了比较,总结了中国AMC发展中已取得的成就。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中国AMC处置不良资产的效率进行了度量。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不良资产总体处置效率不是很高;从不良资产处置速度来看,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速度最快;从不良资产现金回收率来看,信达的不良资产现金回收率最高。在综合分析各家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速度和收回率后,认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年平均处置效率最高,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年平均处置效率较低。这固然反映了各AMC处置资产的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自所收购不良资产质量的巨大差别和国家相关政策的一些变化。研究结论是中国AMC处置效率主要是受不良资产贷款但保方式、贷款本金、AMC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处置环境因素及债务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第五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发展中问题及制约因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正确把握不良资产管理处置中的困难和矛盾,对于进一步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以及确定中国AMC的适时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章重点分析了中国AMC运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的内外部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AMC在发展中面临资本市场、社会保障机制及法律环境不完善的外部因素制约;在其经营和发展的内部因素方面也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业务发展受限、专业人才缺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和障碍。第六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趋势本章在对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方向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和中国AMC自身两个层面,对中国AMC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AMC应当存续并转型。并提出了中国AMC应当在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上进行深化,以适应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趋势。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路径分析中,针对理论界所提出的六种思路,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未来将现有AMC转型为现代投资银行在中国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第七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未来的发展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前一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本章的研究,提出中国AMC商业化转型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以不良资产处置为主业,建立具有投资银行功能和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股份制、综合性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中国AMC要继续坚持以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为主业,依托长期积累的资源和优势,在条件成熟时,有选择地开展证券、金融租赁、信托、担保、财务顾问、基金等业务,在资产市场、资本市场和融资市场发挥中介作用。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加快中国AMC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进集团公司的股份制改革。论文指出现阶段,与母体银行组建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是AMC转轨的最佳路径选择。第八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发展的保障措施本章在前面章节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AMC的内部机制及外部条件两个视角,研究探讨如何结合内外部的各种因素,促进和推动AMC在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并提出保障措施是:加快AMC内部机制改革,构建并完善AMC管理体制,确立AMC功能与目标,确定AMC合理的核心业务并扩大经营范围,促进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多样化、全面化,建立有效的人员聘用和激励机制;完善AMC外部环境建设,加强对公司转型、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的立法,加快培育不良资产交易和处置的市场体系,积极利用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李廷芳[3]2007年在《我国信托公司业务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后,我国自1978年的第一家信托公司—中国国际信托公司设立以来,历经了五次清理整顿,走过了20多个风风雨雨的春秋。在这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信托公司始终存在“治——乱”循环的怪圈和信托公司经营行为异化等问题,这既有着宏观的、深刻的外部制度根源,也有信托公司自身业务定位缺失或不准的内在本质原因。2001年,随着我国《信托法》颁布实施,制约我国信托公司发展的外部制度根源基本得以解决,我国信托公司的发展总体态势还是比较健康的。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国获准重新登记的信托公司59家,信托机构的资产总量3000多亿元,全行业从业人员4000多人,当年合计实现净利润约20亿元,平均每家公司盈利近4000万元。作为一种专营信托业务、从事独立金融业态的我国信托公司,在历经五次清理整顿和《信托法》颁布实施后的5年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但对我国信托公司总体而言,信托公司的核心业务及核心赢利模式目前仍然没有确立。在此情况下,我国信托公司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中找准位置、确立自己合适的业务定位,使我国信托公司不仅能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去,并且通过正确的业务定位,实现信托公司持续、稳定、健康经营,增强自身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最终使信托公司能发展成为与银行、保险、证券并驾齐驱的我国四大金融支柱之一,这一课题已经成为我国信托公司当前一个紧迫和必要的热点问题。围绕信托公司业务定位这个研究主题,本文在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上,应用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分析、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和比较研究、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对我国信托公司业务定位展开了研究和分析:第一部分包括第三、四章,采用了比较研究、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对信托的起源、发展及功能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对国际信托业发达国家信托业业务演变的进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信托的本质功能及信托业发达国家信托业务的主要经营内容;第二部分包括第五章,运用制度经济学变迁理论和博弈论理论,对改革开放后我国信托业业务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我国信托业在20多年来未能得以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信托制度的缺失和信托公司业务定位缺失或不准;第三部分为第六章,根据金融功能观理论和定位理论,采用了“功能—业务定位”的分析路途和方法,得出了我国信托公司业务定位。第四部分为第七章,首先对信托公司可能面临的一般风险和特殊风险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关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了风险防范的机制和对策。
洪毅恺[4]2008年在《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尤其是近五年来的连续两位数增长,使我国从经济总量上在2006年底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GDP已达到24.95万亿元,外汇储备也以1.53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影响力量。根据相关研究预计,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党的十七大要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这些都对我国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和匹配的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而与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相匹配的又都有一个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证券业和证券公司群体。同时,我国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也为我国证券公司和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运作空间。此外,国际证券业的发展状况和演变趋势以及对中国市场的高度关注,也对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即是在此环境背景下,希望对我国证券公司的未来发展进行相关研究。根据国际证券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以及我国证券公司的具体情况,首先提出了我国证券公司的功能定位和未来发展目标,随后针对我国证券公司目前的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发展差距和障碍以及面临的来自境内外的竞争威胁,进而通过对我国证券公司现有发展路径的比较分析,最终提出我国证券公司现阶段的发展路径选择应该是组建以我国证券公司为核心的涉及境内外金融机构的双层次战略联盟,并对其定义、特征以及架构等相关内涵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也是本文的核心观点。紧接着,本文还对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形成动因和目前具备的优势条件和外部的有利环境进行了论述,指出发展正当时。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战略联盟的相关理论,对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构建进行了具体分析和阐述。首先是合作伙伴的选择研究,建立了模糊评价选择模型和相应的两级指标评价体系;进而开始第一层次战略联盟的组建,提出了应组建以我国证券公司为主导的金融类控股公司作为第一层次战略联盟的主体形式,并对这一金融类控股公司的构建方式进行了具体分析;随后,则是在第一层次战略联盟的基础上,组建第二层次战略联盟,提出以组建跨国合资金融公司作为第二层次战略联盟的主体形式,并对最终的双层次战略联盟组织形式和构建路径进行了完整的描述。最后,本文还专门安排章节对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风险防范和相关政策建议进行了论述。由于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指导意义,因此,为了对本文的相关结论进行检验,本文特意采用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相关案例分析的实证检验方法。通过对统计汇总结果和案例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结论的有效性获得了较好的实证检验效果和印证。此外,针对从2007年开始出现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本文还就其对国际证券业以及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相关研究结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陈赤[5]2008年在《中国信托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2002-2007年之间我国信托创新活动和信托创新成果的总体情况。论文分为导言和正文两个部分。在导言中,对选题的意义,论文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以及论文研究的范围和对象作了概括的说明。正文部分共分为8章。第1章是“信托制度变迁与功能演进:文献综述与国外历程考察”。本章从现代信托制度的起源——用益制入手,通过对文献的综述,总结信托的基本功能是财产转移功能和财产管理功能,信托的拓展功能包括理财功能、投融资功能、协调经济关系的功能、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功能以及培育社会信用的功能;揭示信托制度的优越性在于长期规划、弹性空间和受益人的切实保障等三个方面;归纳信托的价值取向是自由与效率。本章梳理了信托的现代发展与制度创新的轨迹——从消极信托演进到积极信托、从民事信托演进到营业信托、从个人信托演进到法人信托;通过对英、美、日三国的信托制度和信托业演变历程的考察,提出我国信托创新可资借鉴的若干启示。第2章是“中国信托业:功能错位与功能回归”。本章描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信托业恢复时的制度禀赋,分析当时中央政府恢复和发展信托业的主要动因在于突破传统的计划金融体制,因此信托业的发展呈现供给引导型的特征;指出国家对信托业采取了工具性的政策倾向,即把信托业当作改革工具和融资工具;分析信托业的初始功能定位是带有强烈银行色彩和具有全能金融特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而这种偏离了信托本源业务的功能定位实际上是功能错位,指出功能错位是造成信托业矛盾累积和清理整顿的制度根源;说明“一法两规”颁布实施这一强制性制度变迁构建了信托制度整体的价值功能,实现了信托功能回归。第3章是“信托创新:理论分析”。本章分析了支持信托创新的制度供给,认为信托制度为创新提供了广袤空间,信托业监管的市场化取向为创新营造了宽松环境,而经历多次整顿仍顽强生存下来的信托公司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指出由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社会财富显著积累,为围绕资产管理而进行的信托创新提供了物质经济基础。运用金融创新理论,对信托创新的内涵、动因与结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确定了研究信托创新的主要内容,建立了分析信托创新的框架。第4章是“信托产品创新: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本章在分析信托产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信托产品与大多数金融产品一样,是通过对不同特点和风险如收益、期限和流动性、安全性、价格等一系列特征进行“分拆”,然后将其装配为不同的新组合,以此来实现创新的。本章分别对基于安全性考虑的信托产品创新、基于收益性考虑的信托产品创新、基于期限考虑的信托产品创新、基于流动性考虑的信托产品创新、基于价格考虑的信托产品创新等响应市场需求的信托产品创新以及规避监管的信托产品创新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信托产品创新扩散进行了初步分析。第5章是“信托业务创新:制度非均衡下创造新的金融路径”。本章主要研究内容是信托方式如何被运用于在目前非均衡的金融制度下探寻新的金融路径。指出通过银信连结理财产品的创新,信托方式创造了金融业综合经营新路径;通过民间私募基金的信托阳光化,信托方式创造了民间金融正规化新路径;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托融资,信托方式创造了市政融资的新路径。总体上看,信托业务的创新,不仅有助于增强金融安全,更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第6章是“信托组织创新:信托公司与银行的融合”。本章借鉴国际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现状,剖析我国分业经营模式产生的缺陷与弊端,指出混业经营模式将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趋势,而在混业经营的趋势下,许多信托公司将走上与商业银行相互融合的道路。具体分析了信托公司与商业银行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说明信托公司与商业银行融合可以产生的优势,提出信托公司与商业银行融合可选择的路径。第7章是“信托制度创新:未来创新的主方向”。根据国际上金融创新的先进经验,本章分析指出积极参与资产证券化、REITs和PE信托等重大金融创新活动,可以使信托公司充分地运用最能体现信托制度优越性的特有功能,从而为广大投资者的资产管理需求与众多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建立新的连结方式,在创新地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也创造满足具有不同偏好的机构和个人的资产管理需求的新方式。通过信托制度的创新,在推动这些重大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有利于信托业获得广袤的经营空间,进一步汇入金融发展的主流。第8章是“结论与建议”,集中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了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若干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建立了研究信托创新的比较完整的分析框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2002-2007年之间我国的信托创新活动和信托创新成果;二是将信托创新和信托功能回归相联系,并与经济发展阶段相结合,提出信托功能回归是信托创新的基础和源头活水,信托创新是信托功能在各层面、各领域的创造性的运用;三是较好地解释了信托创新的动因和作用,对信托创新进行了合理的分类;四是细致地梳理并实证分析了信托产品创新的大量案例;五是明确提出信托制度创新是未来信托创新的主要方向,认为信托将在未来的资产证券化、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以及私募股权投资(PE)等重大金融创新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张文[6]2010年在《中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财务公司作为金融中介的一种组织形式发展由来已久,早在1878年的美国,就已经成立了的世界上第一家财务公司Household Finance。目前,财务公司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企业集团创造了巨大的商业利润。在我国,自从1987年成立了第一家财务公司——东风汽车财务公司以来,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至今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实践历程,逐渐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在过去二十多年,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内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企业集团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立足于企业集团,服务于企业集团,对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服务、支持所在企业集团的经济发展、深化企业改革等方面,财务公司发挥了其它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集团在加速扩张,金融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财务公司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金融功能和效率的视角出发,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目的在于研究有助于我国财务公司能够认清所处的金融环境,以及准确的进行财务公司金融功能定位,不断提升其金融效率,在与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探讨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功能和效率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本部分为论文第一章“绪论”。本章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财务公司的研究文献,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与选题的依据,并且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以及金融功能与效率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第二部分:理论基础。本部分为论文第二章“财务公司金融功能的理论基础”。本章分别从金融中介的理论(特别是金融中介功能观)、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产融结合理论、企业价值链理论五个视角,系统性地论述了财务公司存在的理论基础,回答了“财务公司为何存在”、“财务公司具有什么金融功能”这一个核心问题。第三部分:财务公司金融功能研究:本部分为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财务公司金融功能:国际比较”从金融功能的视角出发,先对财务公司金融功能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认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应该从西方发达国家财务公司的金融功能和业务、特色业务、运营环境与法律环境、资金来源以及风险管理体制等方面,认真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用的借鉴。第四章“中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历史演进与现状分析”,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功能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功能发挥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财务公司面临了行业内部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由于监管政策的制约,抑制了金融创新,造成财务公司资金来源结构、期限单一,业务品种单一、服务配套措施不完善,风险管理功能欠缺、信用体系不完备,金融专业人才匾乏,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影响了财务公司金融功能的发挥。第四部分:财务公司金融效率分析:从效率的视角,对财务公司金融功能进行实证分析。本部分为第五章“中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基于效率的实证分析”。本章对我国财务公司金融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根据实证结论和实践经验,对我国财务公司相对效率偏低的原因进行了探析。笔者认为:由于财务公司融资渠道单一、业务品种单一、经营活动的独立性不高、经营目标的“多样性”、资金来源结构、期限单一等诸多原因,导致了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相对效率偏低。第五部分:对策研究。本部分为论文的第六章、第七章。第六章“中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外部环境分析”,笔者结合在财务公司工作多年的经验,从金融监管部门、利益相关者、金融同业、财务公司四方的博弈参与者入手,提出了完善与优化中国财务公司经营环境,提升财务公司金融功能与效率的对策建议。第七章“中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挖掘与提升”,本章,基于第五章的实证分析,对我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提升和挖掘进行了论述。从宏观上提出我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提升的阶段性选择问题。在不同的阶段,我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定位不尽相同,各个阶段都有其侧重的金融功能定位。针对对我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发挥不足的问题,笔者从微观上提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重点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挖掘资产类业务新的品种、大力发展保险代理业务、加强风险管理、大力提倡发展企业价值链金融功能理念等六个方面,对我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进行挖掘的政策建议。第六部分:研究结论。本部分为论文的第八章“结论与展望”。根据全文的论证和分析,本文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的结论:我国财务公司与西方发达国家财务公司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定位不清,未发挥出其独有的优势;我国财务公司整体金融效率偏低,金融功能发挥严重不足;我国财务公司需要在宏观上提升其金融功能,微观上对其金融功能进行挖掘,不断提高其金融效率。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在研究视角上,本文首次从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的分析视角出发,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将财务公司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相结合,按照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范式,对我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是本文最大的创新之处。2、在理论创新上,扩充了财务公司存在的理论基础。本文分别从金融中介的理论、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产融结合理论、企业价值链理论五个视角,论述了财务公司存在的理论基础,回答了“财务公司为何存在”这一个核心问题,进一步扩充了“财务公司为什么存在”的理论基础。3、在研究方法创新上,本文运用DEA方法,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功能进行了基于效率的实证研究,对中国财务公司金融效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且在设计财务公司评价指标时,考虑了财务公司金融功能的指标,得到了一些很有现实意义的实证分析结论。4、在国际经验总结上,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基于金融功能的视角,对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财务公司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研究,总结了国外财务公司发展的经验。5、在政策建议方面,本文在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功能进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定位方面,财务公司金融功能定位的阶段性选择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政策建议。6、在实践意义上,本文对财务公司金融功能与效率提升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与实践经历,提出了一些来源于实践的建议,对提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功能与效率,总结我国财务公司发展对策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李贵军[7]2013年在《基于产业生态位视角的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产业生态位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与生态位理论互相融合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创新理论,由Hutchinson提出的“n维超体积”在生态位的研究中具有深远影响。产业生态位理论将生态位理论引入到产业经济学中,据此提出产业组织生态位理论、产业生态位理论等。基于产业生态位理论,可以将证券行业的发展看作一个产业种群生态系统,该种群生态系统包含了种群数量、种群生态环境、种群竞争格局、种群生命周期等相关内容,每一项内容都是影响生态系统优化与变革的生态因子。盈利模式则是综合反映该种群利用资源环境输出产品和服务,以及随之形成的业务模式、业务结构、收入规模、利润增长的战略规划和制度安排。随着生态系统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生态因子必须通过不断调整(内部优化与外部关系整合)才能获取更多的发展能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券商盈利模式创新是券商行业和个体不断适应内外生态因子变化,寻求资源获取和产品输出路径改变的过程。盈利模式创新的本质是在特定资源维度和规模形态的空间结构中,内部各行为主体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和矛盾冲突,不断打破自身发展限制、努力获取最佳战略位置的过程和状态。因此,利用产业生态位理论对券商行业转型和产业,研究盈利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既面临内部生态位错乱,竞争无序的压力,又面临金融领域其他行业的挑战。券商行业总体存在规模较小,竞争加剧,业务单一,资金效率低下、行业周期性强、融资渠道窄的现实特征,盈利模式面临严重挑战。券商行业生态位水平较同为金融行业的银行、保险和信托低,且近年来出现继续下行趋势。在产业生态多维影响因素中,盈利模式是一个能够影响行业升级和业务结构调整的重要生态因子,因此利用产业生态位理论分析行业现状、解释产生各种现实情况产生的原因,并在此方向下深入研究行业和企业发展战略、业务规划,和解决证券行业盈利模式创新问题,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在研究中拟解决三个主要问题:(1)为什么用产业生态位理论分析券商行业,以及本文分析券商行业问题着眼点;(2)基于产业生态位理论视角,券商盈利模式存在的3大主要问题,即对比资产收益率低下,收入周期性特征明显、收入模式单一;(3)针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及改变现状的政策建议,即基于存在的3大主要问题如何进行券商盈利模式进行创新。带着这样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目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范式,进行了7个部分的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绪论部分针对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简单说明,并根据研究的主要内容,来描述文章整体研究框架。通过对文章研究内容的总体介绍,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研究思路和脉络。第二章是理论和文献综述部分。首先,该部分主要针对国内外关于产业生态位理论研究及应用状况进行综述分析,从而为本文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综述部分,可以发现产业生态位理论作为一种产业经济学的衍生性理论,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接受,并在现实的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迄今为止,将产业生态位理论应用到券商盈利模式创新当中,还属于一个全新课题。如何从本质上分析产业生态位理论以及理解该理论与券商盈利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从深层次上认识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的现实意义、探寻到具有前瞻性的券商盈利模式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其次、文章对盈利模式的理论基础作了相应的介绍,明确了盈利模式构成要素及特征,盈利模式的本质。文章认为盈利模式是构成价值获得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是基于战略层面的以客户和利润为导向的企业资源运营方式,其本质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体现,是实现企业利润和价值的最大化。再次,文章对券商发展和创新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现有文献总体认为,我国证券公司之间的业务过于同质化,公司之间缺乏业务分工,且恶性竞争严重,这样的盈利模式造成证券公司的收入来源严重依赖于市场行情周期,使证券行业很难持续发展壮大。相关的研究多立足于行业竞争和收入结构,对于更深层次的机理分析,以及扭转行业盈利模式的着力点和具体措施相对缺乏。第三章是基于产业生态位视角的盈利模式现状研究和实证分析。首先,该部分从产业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券商盈利模式转型的宏观环境,即经济发展趋势、产业政策调整、资产证券化、产业转型和升级对盈利模式的积极影响。其次,文章接着分析行业内部生态环境,从行业当前盈利模式特点、行业竞争状况,经纪业务现状和佣金率下滑等方面作了相应的分析。再次,文章在分析内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再利用相关的量化理论对前文研究作相应的实证分析。文章利用基于生态位时空分异测度的相关理论,利用行业集中度、行业结构定量模型分析了行业竞争格局,实证分析券商行业当前过度竞争,行业集中度度过低,产业绩效低下的判断。最后,文章通过构建产业生态位值测度的数量模式,分别对金融行业内券商生态位水平,以及行业内券商之间的生态位水平的差异,研究行业生态环境所处的态势和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券商行业与金融领域其他行业相比,其生态位值偏低,且仍处于下滑趋势。通过该部分的理论实证得出结论,券商行业盈利模式的三大症结在于盈利周期性波动严重、行业资产收益率低、行业收入结构狭窄。针对以上三大问题,后文将分别从逆周期调节机制研究、券商行业资金使用效率研究和功能定位三个方面分别予以分析。第四章是关于券商盈利模式与逆周期调节机制的研究。券商行业靠天吃饭的特征明显,市场行情的波动直接决定着券商行业收入曲线。盈利模式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是我国券商行业盈利模式的一大显著特征。发达资本市场投资银行收入曲线并未呈现如此大的波动。文章第四部分就证券行业顺周期性特征以及逆周期调节机制作相关分析,以促进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第五章是关于券商盈利模式与资金使用效率研究。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杠杆率低是我国券商行业盈利模式的主要特征。该部分对国内券商融资和资金使用特点,对券商风险管理和资产负责等作了相关研究,并对比分析发达资本市场资金效率情况后,提出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政策建议。第六章是关于券商盈利模式与功能定位的研究。券商业务收入来源单一业务结构过于集中是行业的又一弊端。证券行业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广泛参与投资融资业务、证券发行承销、资产管理、财务咨询业务,但经纪业务仍是收入结构的主体。券商盈利模式的创新必须明确业务功能和定位,拓宽业务范围,深化券商作为金融中介和资本服务职能。该部分通过梳理发达市场券商功能发展历程,对比分析与成熟市场的差距,提出完善我国券商行业功能定位的政策建议。第七章是结论与建议。主要对文章研究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和概括,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创新点主要表现在:(1)本文将产业生态位理论引入到券商盈利模式创新当中,以产业生态位的视角研究券商行业存在的问题,是对产业生态位理论运用的一种新尝试,也是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研究视角创新。文章通过为券商盈利模式创新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寻找新的注脚和依据,对于推动券商盈利模式创新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本文基于产业生态位的视角得出券商行业三大根源性痹症,在此基础上将盈利模式主要问题归纳为分析了三大痹症,即券商行业盈利模式的三大症结在于盈利周期波动严重、行业资产收益率低、行业收入结构过窄造成竞争过度。这一分析有别于行业盈利模式痼疾在于竞争加剧、佣金率下滑的普遍认识。(3)文章结合行业规制和盈利模式现状,分别针对三大弊病提出与之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措施,这为监管部门改善行业生态外部环境,券商个体转变企业经营思路,构架新的盈利模式具有现实参考意义。本文研究不足主要表现在:(1)理论深度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生态位理论属于一种产业经济学理论与生态位理论结合式的创新。产业生态位理论既融合了产业经济学一些基本的理论(诸如产业制度理论、组织理论、交易理论等),也吸纳了生态位理论的基本观点,因此产业生态位理论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鉴于本人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对于产业生态位的理解的层次还需要提高,因此本文针对产业生态位的一些论述以及尝试性创新,可能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因此进一步提高本文研究的理论深度,是日后仍然需要完善的课题。(2)定量研究不足。定量研究是为理论研究提供现实论据的主要研究手段,鉴于本文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变量比较复杂,因果关系难以进行单线条式的梳理,因此模型构建显然十分困然,从而造成本文定量研究只能提供一些基本的数据分析作为研究论据,导致本文定量研究不足。这些对于本文得出的一些结论合理性以及说服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将产业生态位理论引入到券商盈利模式创新之中,是采用产业经济学理论解决券商盈利模式问题的一种全新尝试。从理论来看,这种尝试对于丰富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内容,提高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实战价值、拓展产业经济学理论应用边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实践来看,券商盈利模式创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诸多方面因素,使用产业生态位理论去系统研究券商盈利模式创新问题,有助于我们从现实的角度,站在战略高度去认识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的内在迫切性,同时有助于从比较凌乱的现实中,寻求到正确的方向,不再局限于细枝末节问题处理,而是着眼于未来战略性方向,从根本上为券商盈利模式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马欣[8]2014年在《浅谈投资银行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功能定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通过对国际投资银行特别是发达国家投资银行发展的历程,发展模式入手,研究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的功能所在,对比我国目前投资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投行目前与发达国家投行的差距,探讨未来我国投资银行的功能定位。本文通过将我国投行发展现状与国外投行发展对比,得出我国目前投资银行法律法规有待健全,经营规模有待扩大,金融创新能力稍弱的不足,最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未来短期投资银行发展及其功能的定位。
王烽[9]2012年在《中国开发性银行规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发性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金融手段。现实的市场或多或少地存在“市场失灵”和“市场缺损”,相关瓶颈领域的投融资具有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的特点,不能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来解决。通常情况下,政府出资打造市场主体,背靠国家信用,采取商业化运作,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提供中长期融资服务,实现政府特定的政策性目标,并保证市场主体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性银行在融资功能上具有政策性,在业务运行上具有商业性,其本质特征是政策性与商业性兼容。政策性是开发性银行存在的基础,商业性是开发性银行运行的保障,两者缺一不可。开发性银行在国外以独立的金融形式出现,不过1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以政策性银行的初始形态出现,距今只有18年的时间。世界范围内,开发性银行经历了不断探索和改革的过程。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和完善开发性银行的政府规制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开发性银行的发展,以及政策性融资功能的实现。中国的开发性银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从最初配合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银行,逐步向真正意义上的开发性银行演变。由于金融改革本身的滞后,以及基本国情的制约,中国开发性银行规制尚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政策性融资功能的有效发挥,进而影响到市场经济改革,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进程。本论文以中国开发性银行转型为背景,搁置有关金融制度安排合理性的争论,以金融规制推动金融改革为切入点,运用西方规制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借鉴中国经济转轨中金融制度变迁的研究成果,尝试建立开发性银行规制的理论基础。抓住开发性银行的本质特征这个核心命题,分析开发性银行的规制供求特点、规制目标以及规制政策体系,提出多元规制目标协调统一的观点,并针对中国开发性银行规制现状,借鉴国外经验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首先,基于现有文献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开发性银行及开发性银行规制的相关理论及观点,试图在基本概念上澄清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模糊认识,将开发性银行规制与中国金融制度变迁,以及当前国内外开发性银行转型联系起来,为后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从分析开发性银行的本质特征入手,构建开发性银行规制的供求分析框架。运用金融规制的政府效用函数,重点分析政府效用偏好对规制供给的影响,提出间接租金、直接租金、金融安全协调统一的规制目标,并通过分析多元规制目标下的委托代理关系,构建开发性银行规制的政策体系。第三,以中国金融规制制度变迁和开发性银行改革为背景,对开发性银行规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立足开发性银行规制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体系,分析中国开发性银行规制体系的演变过程和存在问题,揭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下,开发性银行规制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缺陷。第四,选取不同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典型国家,比较所在国家开发性银行的运营模式和规制制度安排,并通过分析德国和美国的典型案例,总结国外开发性银行规制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开发性银行规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最后,针对中国开发性银行规制的问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基本国情,借鉴国外开发性银行规制的先进经验,分别从完善法律体系、完善组织体系、推动国开行转型等方面,提出中国开发性银行规制改革的对策建议。通过建立开发性银行规制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中国开发性银行规制的问题,本论文认为:开发性银行以商业银行的形式出现,符合政策性与商业性兼容的本质特征;开发性银行只有建立符合本质特征的理论基础和规制政策体系,才能有效发挥其政策性融资功能;开发性银行规制应该实现多元规制目标和多元规制机构的协调统一。
张立忠[10]2009年在《中国信托业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促进作用研究》文中认为信托业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现代信托业自改革开放后恢复和发展以来,在搞活资金融通渠道、为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信托业因其灵活的运作方式和制度优势,在现代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然而,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看,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种种原因,中国的信托业尚未获得与银行、证券和保险同等的发展机会,在金融体系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其制度优势尚未获得良好发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功能发挥也不充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金融体系的健全和金融组织的健康运作产生了强烈的客观需求,而我国信托业的发展与这种客观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本文在这种背景下,选择了信托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通过梳理信托业的历史渊源;对比中外信托业发展差异;研究中外信托业发展历程;厘清中国信托业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分析制约中国信托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发挥的障碍性因素,在一系列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使中国信托业获得迅速发展,并能够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 投资银行在中国的功能定位研究[D]. 刘东. 中共中央党校. 2000
[2].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行与发展研究[D]. 赵永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3]. 我国信托公司业务定位研究[D]. 李廷芳. 同济大学. 2007
[4]. 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研究[D]. 洪毅恺.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 中国信托创新研究[D]. 陈赤.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6]. 中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研究[D]. 张文. 武汉大学. 2010
[7]. 基于产业生态位视角的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研究[D]. 李贵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8]. 浅谈投资银行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功能定位[J]. 马欣. 时代金融. 2014
[9]. 中国开发性银行规制改革研究[D]. 王烽. 辽宁大学. 2012
[10]. 中国信托业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促进作用研究[D]. 张立忠. 吉林大学. 2009
标签:金融论文; 不良资产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信托贷款论文; 中国投资银行论文; 投资论文; 资产管理业务论文; 信托理财论文; 金融论文; 企业定位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信托计划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信托公司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经济学论文; 赢利模式论文; amc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