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水无香”是汉语--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_真水无香论文

“真水无香”是汉语--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_真水无香论文

“真水无香”是语文——关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课堂教学论文,真水无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我们欣喜地发现,这场新课程的变革,让我们的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对当前的语文课堂进一步反思时,我们感觉到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缺乏深入全面的理解,一些语文公开课太强调新颖,追求前卫;太注重形式,盲目跟风,而全盘否定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该讲解时不敢讲解,该训练时不去训练,课堂上赶时髦,走形式,摆花架子现象较为严重。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呢?老子曾说“真水五香”,即真正的水是没有任何香味的,它无色透明、自然天成,这是一种原生态的美。这种自然、和谐、不事雕饰的美,是否应是我们语文课堂所追求的呢?

一、“真水无香”的课堂是求“真”的课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应是一个“求”真的课堂。

1.真“自主”。一提“自主学习”,不少教师便将之理解为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定,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挑,学习方法由学生自己选,结果走入了自主学习的误区。自主学习成了自由学习、自愿学习。学生表面上获得自主的权利,可都没有突现真正的自主。长期如此,反而造成了学生能力低下,智力发展一般。我国教育专家庞维国在《论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文中指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识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因此,我认为真正的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如何,关键是教师的“导”,要导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导在学生困惑迷茫时,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兼顾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

2.抒真情。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气”之所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而不是那种做作的虚情,矫情。学生在课堂中,与老师、与同学、与文本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对话,从而让那种源于儿童本性的真情在课堂中汩汩流淌。笔者曾读过这样的教学案例:一青年教师在教《游子吟》这首诗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记得自己过生日的情景吗?”教室里小手如林,个个争着发言,“我过生日时,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大蛋糕。”“我过生日爸爸妈妈为我买了新衣服。”……“你们有谁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吗?”老师接着问,热闹的教室安静了下来。“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依然寂然无声,孩子们沉默着,老师亦沉默着,但不少学生脸上已有一丝歉疚、自责和不安。老师接着说:“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点滴进步都饱含着爸爸妈妈的心血,每一天成长的背后都有爸爸妈妈充满期望的目光,让我们记住他们的生日,好吗?”孩子们都点点头。最后,再次背诵了《游子吟》这首诗。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3.明真理。《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和创新能力是有意义的,但尊重不等于盲从。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不全面,甚至出现是非不分,以偏概全的现象。如一教师执教《一夜的工作》让学生总结自己对周总理的看法时,有的学生说周总理应让秘书来处理“我”的稿件,不必事必躬亲,有的说周总理当时应立即处理“我”的稿件,为什么让“我”等到天明。又如一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时,一学生认为狐狸很聪明,能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应该说学生出现认识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鼓励多元解读的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而决不能置之不理,袖手旁观,让错误的思想认识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而应主动引导、点拨,做到去伪存真,让蕴含在课文中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给予学生真的自主,以真情和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以真理的光辉去开启孩子们的智慧之门,那我们的语文课堂又该是一种怎样的风景?

二、“真水无香”的课堂是求“实”的课堂

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的“保底工程”。然而看一看当前的一些语文公开课教学的课堂,你会发现,语文课堂已不堪重负,强加在语文身上的非语文的东西太多了。庄子说:“文灭质,博溺心。”意思是花样、名堂太多会掩盖事物的本质。现在语文课已失去了本真,失去了“语文”味。有一位青年教师教《赠汪伦》这首古诗,他先让学生读一读,读完后再让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接着让学生想象并分组表演各种赠别的场景,画一画赠别的画,最后读一读两首赠别诗,唱一唱《朋友啊朋友》,课堂的确热闹,形式多样,但却没有让学生从文字本身去体悟,忽视语言文字和形式的积累,学生一节课真正得到的东西少之又少。这样的语文课,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得到提高吗?

1.语文课应上得扎实。即语文课应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该训练时要大胆训练,该讲解时要主动讲解。前段时间,随着《语文课程标准》中删去了“训练”二字后,人们讳言训练,不敢训练,而是大谈语文的人文性,整堂课让学生感悟来感悟去,谈自己独特的感受,而忽视弱化了语文文字的训练和运用。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没能悟出什么东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没能提高。其实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离开了“工具性”,离开了语言文字来谈人文性,那只能是空中楼阁。正确的态度是在“训练”与“感悟”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让“训练”与“感悟”并举,有机融合,训练之中有感悟,感悟之时有训练。我们语文教师应具有哲学的思想和辩证的眼光,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真正地让语文学习实在起来。

2.语文课应追求朴实。那种追求场面热闹,形式花哨的语文课终究不长久。我们应追求那种朴素、真实、有效的课堂。如关于小组合作,是否每堂课都要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小组合作的成员是否在合作中有碰撞,而不仅仅是几个优秀的学生在撑场面。笔者曾多次听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有一次,于老师到我校上《庐山的云雾》,电话联系时特别关照不要让学生预习。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感受庐山云雾的变幻莫测和虚无缥缈的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他向我们展示了一节朴实、扎实而又有实效的课堂,而所用的媒体也仅仅是一段庐山云雾的录像而已。最近,于永正老师在扬州上了《水上飞机》这一课,他在第二课时大部分时间中都是指导学生用词造句,不少青年教师非常不解,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但我想,这是否是于老师上课所追求的一种新境界:语文课要上得自然、朴实,不刻意雕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三、“真水无香”的课堂是求“简”的课堂

现在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玄乎,形式多,花样多,让人觉得繁花满目,流光溢彩,但一细咀嚼,却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和品位。而有一些简单朴实的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味,越嚼越有文化气息,书卷气浓。“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让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吧,这种“简单”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并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简化教学过程。它需要教师有丰厚的教学修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因此,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变简单,就是不简单。简单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我觉得,一堂简单的语文课应该是:

1.教学内容须简约。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在深入上下工夫,在浅出上做文章。准确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科学补充教材,善于使用教材中最具价值的地方,合理裁剪,大胆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2.教学过程求简化。有的语文课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虽条理清晰,却让人感到复杂、深奥,我们是否让教学环节再简化一些,去掉那些不必要的环节,突出重点。

3.教学媒体要简便。即简单方便,为教学所用,克服浪费作秀。实际上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如使用不当,反而局限了学生的想象,扼杀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力。语文课还是让学生用大多数时间去读,潜心体会吧。

4.教学语言应简洁。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炼、简洁、准确。用最简洁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内容,避免啰嗦、杂乱,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真实、朴实、简单、高效,真正返璞归真,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达到“真水无香”的境界,这便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语文课堂。

标签:;  ;  ;  

“真水无香”是汉语--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_真水无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