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贫困:判断标准、成因及对策_绝对贫困论文

大学生贫困:判断标准、成因及对策_绝对贫困论文

大学生贫困:判断标准、成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对策论文,贫困论文,大学生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消费研究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研究者的重视。其中,对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强调是有代表性的研究理路。但也有论者持明确的不同意见,认为大学生消费带有传统的印记,同消费主义没有多少联系,并指出了关注大学生贫困问题的重要性(注: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1999.6。)。本文正是基于对大学生贫困问题的关注,依据经验材料,为深入探究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的贫困现象所作的尝试。

作为本研究基础的经验材料是通过统计调查获得的。笔者1998 年6月组织了这次调查。出于经济及实际操作技术的考虑,调查总体被限定为华中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由计算机按简单随机抽样方式选取220 名学生为样本,实际回收219份问卷。

一、消费水平与绝对贫困

调查表明,大学生月均总支出335元,其中主要是食品支出, 占63%(见表1)。无论从消费总额看,还是从消费结构看, 大学生消费基本上是现实合理的。

表1 大学生消费水平及其构成

食品穿着学习娱乐其他月总

支出支出支出支出出支支出

(元) 211 46 36 23 19 335

出(%) 63.013.710.7 6.9 5.7 100

由于食品支出在大学生消费中占有较大比重,并且也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因此可以而且应该以食品支出为依据来分析大学生的绝对贫困问题。根据武汉市同年物价水平及学校伙食价格,要满足一日三餐的饮食需求,男生每月食品支出不得少于150元, 女生每月食品支出不得少于120元。否则,其基本需要就得不到保障, 可视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之中。根据食品支出与月总支出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见表2),分别代入男女生食品支出的最低标准线150元及120元, 由方程(1)可得男大学生的绝对贫困线为233元,由方程(2 )可得女大学生的绝对贫困线为259元。统计结果显示,样本中月总支出低于270元的男生有16人,低于237元的女生有37人,合计53人, 占有效回答总数(213人)的24.9%。也就是说,按这里的估算, 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

表2 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月总支出的回归模型

(N=213)

男大学生 女大学生

(1)

(2)

常项27.433145.335***

食品

1.371***

0.944***

支出

(0.774)(0.699)

R[2]

0.599 0.489

(修正的)

说明:数值是非标准化的回归系数,括号内的数值是标准化的回归系数,***表示P<0.001

绝对贫困是以食品支出为基础、通过食品支出与月总支出的线性回归关系确定的,所以绝对贫困受消费结构的影响。男女生消费结构的差异,使得女生的食品支出尽管低于男生,其绝对贫困线却高于男生。男女生消费结构的差异以及大学生总体的消费结构都是现实合理的,所以根据表2中的回归方程确定男女生绝对贫困线的方法是可取的, 相应的绝对贫困线是可信的。绝对贫困线确定之后,贫困人数取决于实际支付能力低于该线的大学生数。又由于目前大学生的支付能力基本上取决于其家庭收入,大学生个人打工所得及奖学金没起多大作用,绝对贫困人数实际上取决于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

二、消费压力与相对贫困

消费压力是指消费主体在所处消费环境中或者说维持其消费方式的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和压迫感。对于大学生来说,消费压力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其心理状况,而且影响其大学学业的顺利完成。因此,探讨大学生贫困问题时,可以引入相对贫困这一概念,把存在消费压力的同学视作处于相对贫困状态。被调查的219人中, 感觉到消费压力的有62人,由此可认为有28.3%的大学生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由于消费压力受支付能力、消费方式等因素影响,其形成比较复杂,所以很难建立消费压力与月总支出的固定联系(下文将揭示月总支出较少的同学感受到消费压力的可能并不比其他同学大),进而界定出一个具体的相对贫困线。因此,只能透过消费压力的影响因素对相对贫困的形成作些粗略说明。

表3是大学生消费压力状况的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1表明, (1)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更有可能感受到消费压力(或出现相对贫困),家庭经济条件通过影响大学生的支付能力而影响消费压力(或相对贫困)的产生。(2 )月总支出的多少与消费压力(或相对贫困)之间的关系不具有统计显著性,消费压力(或相对贫困)无法由月总支出水平得到说明。也可以说,月支出少并不必然导致消费压力(或相对贫困),真正有压力者可能是支付能力差(或者说家庭条件差)却又因为攀比而要维持与参照群体相一致之消费支出水平的那些学生。支付能力与消费追求的反差才是消费压力(或相对贫困)的根源。因此,固定的相对贫困线是不存在的。(3 )男生感受到消费压力(或出现相对贫困)的可能性大于女生。由于男女大学生的月总支出没有差别,(注: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1999.6。)他们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也没有统计显著性(男生家庭人均月收入420元, 女生家庭人均月收入513元,F检验显示P值大于0.05), 且男生的绝对贫困线并不比女生高,所以男女生支付能力的强弱、两性生理差别及与其相关的消费额的大小就不能构成男女生消费压力差异的原因。只能从两性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分殊进行解释,即认为主流文化对男女两性消费方式的不同模塑是导致消费压力差别的根源。(注: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1999.6。)大学校园的日常消费与开支中,男生就象社会上其他成年男性一样,往往被期待着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男女交往中更应该充当货币支付者的角色,而他们事实上又并不比女生更具有这种能力,因此,男生的消费追求便更容易同实际支付能力脱节,更有可能感受到消费压力(或出现相对贫困)。

模型2表明, 消费支出缺乏计划的学生感受到消费压力(或出现相对贫困)的可能性更大,而消费行为的依赖性以及消费过程中对符号性、象征性的追求程度与消费压力(或相对贫困)没有相关性。这就说明,大学生支付能力与消费追求的反差主要同他们自我管理及约束能力不足以至开销缺乏计划有关,与消费主义没有多少联系。(注: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1999.6。)综合模型1、2可知,在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生因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对主流文化的角色期待的顺从很容易促成超出实际支付能力和消费计划的,导致消费压力(或相对贫困)。

模型3—4表明,大学生的打工经历、奖学金获得状况、人际关系等因素对消费压力状况(或相对贫困)的影响都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模型5表明,将月支出细分为食品支出、穿着支出、 学习支出和娱乐支出后,并没有显示出消费结构对消费压力(或相对贫困)的影响,模型的解释力也没什么改善。

此外,大学生的消费压力状况(或相对贫困)与年级的高低无关,因而也就与接受大学教育的深浅无关,大学教育没有改善大学生的消费追求。

表3 大学生消费压力状况的LOGISTIC回归模型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N=198)(N=198)(N=195)

常项 3.339***

7.537***

9.560***

月总支出 -0.001 -0.003 -0.003

(0.002)(0.002)(0.002)

家庭人均月收入-0.002**

-0.002**

-0.002*

(0.001)(0.001)(0.001)

性别 -1.674*** -1.853*** -1.873***

(男=1,女=2)

(0.383)(0.418)(0.426)

学生年级高低 -0.280 -0.183 -0.109

(0.219)(0.233)(0.247)

消费依赖性的强弱 -0.143 -0.176

(0.145)(0.151)

消费计划性的强弱 -0.707*** -0.726*** -0.724***

(0.211)(0.217)(0.217)

象征性消费的多少 -0.225 -0.154 -0.147

(0.184)(9.189)(0.191)

打工与否 0.020 0.006

(打过=1,未打过=2)(0.414)(0.418)

奖学金多少 -0.769

(0.462)

人际关系好坏

卡方值39.961*** 54.668*** 55.861***

模型4 模型5

(N=195)(N=185)

常项 9.415***

9.581***

月总支出 -0.003

(0.002)

家庭人均月收入-0.002*

(0.001)

性别 -1.865*** -1.722***

(男=1,女=2)

(0.427)(0.489)

学生年级高低 -0.106 -0.153

(0.247)(0.258)

消费依赖性的强弱 -0.177 -0.128

(0.151)(0.158)

消费计划性的强弱 -0.763***

(0.229)

象征性消费的多少 -0.171

(0.204)

打工与否 -0.046

(打过=1,未打过=2) (0.448)

奖学金多少-0.785 -0.800

(0.468)(0.486)

人际关系好坏

0.068 0.055

(0.287)(0.294)

食品支出 -0.003

(0.004)

穿着支出 -0.008

(0.008)

学习支出 -0.001

(0.008)

娱乐支出 -0.005

(0.010)

卡方值55.981*** 52.785***

说明:1.因变量指大学生的消费压力状况,1代表有消费压力,0代表没有消费压力或说不清是否有消费压力。

2.数值是非标准化的回归系数,括号内的数值是标准误差。

3.*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三、结论与建议

绝对贫困涉及的是大学生的基本生理需求能否得到保障,相对贫困涉及的则是消费压力及其对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所构成的障碍。本文的研究揭示,24.9%的大学生处于绝对贫困状态,28.3%的大学生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由于各自的成因不完全一样,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学生不一定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学生也不一定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无论从绝对贫困人数看,还是从相对贫困的人数看,大学生贫困都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大学生贫困问题是应该受到重视的,它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而也关系着高等教育的成效。因此,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其成果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缓解这类问题。从本文的研究对象来看,绝对贫困问题源于学生较弱的支付能力,相对贫困问题源于学生支付能力与消费追求的反差。因此,当代大学生贫困问题的对策可概括为两点:提高学生的支付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与行为。

1.提高学生的支付能力 学生支付能力的提高,是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根本方向,也是缓解相对贫困的有效途径。对于高校来说,可以在两个方面采取措施:给钱、给政策。

给钱就是要努力提高、扩大奖学金、贷学金、贫困补助的发放量、发放面。虽然高校目前已形成一套由奖学金、贷学金及贫困补助等构成的资助体系,但由于资金量小、面窄等原因,这一体系对缓解大学生贫困问题没有取到足够的作用,应该努力予以改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扩大奖学金、贷学金及贫困补助的发放量与发放面,实际上就是要求学校改变消极等待国家拨款的被动局面,积极、主动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密切与金融、工商企业的关系,通过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获取企业赞助,设立企业奖学金;通过充当学生与银行的中介人,建立有效的助学贷款机制。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这些措施是很有潜力的,因为企业通过赞助教育而得以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有利于赢得市场,学生则能够得到资助和激励,有利于顺利完成学业,双方关系带有互利共赢的色彩;助学贷款既是消费贷款,更是教育投资贷款,既能拉动消费品市场的需求,又能改善未来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供给。

给政策就是要通过学生管理制度改革,让学生有机会、有条件通过劳动挣钱,勤工助学。目前,高校普遍认识到勤工助学的意义,并成立了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帮助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包括改革学校内部用工制度,使适合学生的临时工岗位尽量由学生承担;开辟学校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帮助开展家教等有偿服务活动;等等(注:王雄、董安民等:“农业院校学生经济状况调查”,《青年研究》1997.12。 )。这些措施都有较大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缓解大学生贫困问题。但是,这些措施也带有计划体制的烙印,不适应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也面临着精简机构、提高运作效率和后勤社会化,学校有关岗位人员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最优配置,学校配置人员根据的是自身的需要和效率,而不能仅仅考虑学生贫困问题的需要。因此,学校对勤工助学的支持主要应是制度上的,即改变学生管理制度,制定有利于学生勤工助学的政策。譬如,建立真正的学分制,按课程进行学生注册与管理工作,让学生能够自由支配课余时间,能够根据个人经济条件自主确定修业年限,边学习边工作;建立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勤工助学中介机构,开展勤工助学信息咨询与服务;等等。

2.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与行为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各种因素共同孕育而成的,校园环境特别是大学生间的相互暗示、感染、模仿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学校能够通过观念、行为上的教育和引导有效缓解大学生的相对贫困问题。但正如表3 所揭示的,大学教育并未起到这样的作用。这种状况应该而且能够加以改变。根据表3的结论, 学校当前主要应以两个方面为重点引导并培养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其一是设置一些实用性的课程,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并辅之以相关的具体措施(如按月而不是按学年发放奖学金、贷学金;鼓励学生写日常开销纪录),增强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自律能力,提高大学生消费的有计划程度;其二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其社会角色,理解角色规范和角色期待的形成与演化,理顺性别角色同大学生身份角色的关系,以大学生身份角色为内核整合性别角色、地缘角色等其他各种社会角色,主要根据大学生身份角色确定个人的消费追求及消费行为规范,进而指导个人的消费实践。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贫困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有关部门在采取各种措施缓解贫困问题的同时,应深切关注贫困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困难,引导他们在困难中前进,在“苦”海中扬帆,志存高远,自强不息。

标签:;  ;  ;  ;  ;  

大学生贫困:判断标准、成因及对策_绝对贫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