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脑流失”的有益探索——评《中国脑流失在美国——90年代中国留学生、学者的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中国留学生论文,有益论文,学者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赶上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中国从1979年开始,决定派遣大量学生和学者到西方国家学习。这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第一次大量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和学者。1986年以前,在国外学习的人大多数都回国了,1987年以后回国人员的比例大幅度下降。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美国政府决定当时在美国的任何大陆中国人都可以申请永久居留,这样,留美人员中回国的比例更急速下降。
导致大批留学生留在国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这种脑流失给中国造成的真正损失是什么?如果中国国力富强、政治稳定,脑流失能得到遏止吗?这些留学生、学者目前在美国的景况如何?什么政策最可能吸引他们回国?他们是否打算通过和国内同事的密切联系来帮助他们的祖国?这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有一批相关论文和有关中国脑流失的专著发表、问世,但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中国脑流失的著作却尚不多见。 戴维·兹韦格(DavidZweig)和陈昌贵(Chen Changgui )合著的《中国脑流失在美国——90年代中国留学生、学者的观点》(China's Brain Drain to theUnited States:Views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in the 1990s,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1995年出版)一书是探索中国脑流失的最新著作。这是一本以问卷调查为基础,资料可靠、结构合理、见解独到的专著。
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介绍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学者对中国脑流失的看法,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作者自己的观点,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中国脑流失在美国——90年代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学者的观点》(以下简称《脑流失》)一书是两位作者于1993年1月至10月, 在斯坦利·罗森(Stanley Rosen)教授的帮助下,由福特基金会提供资助, 对在美国的273个中国留学生、 访问学者和其他一些以前曾是中国公民但目前居住在美国的人进行访问后写成的。访问的地区是:波士顿、纽约、布法罗、阿布奎基和加利福尼亚的几个中心城市,包括洛杉矶、圣地亚哥和旧金山等。访问采取逐一会谈的形式。访问内容按照1992年秋曾经在多伦多调查过的105个问题进行。
为了使调查尽可能地具有代表性,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可能,作者对在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尽量采取随意抽样技巧进行调查。对于访问学者,主要采取个人联络的方式进行访问。但对在美国工作的中国人则采取“雪球”抽样技巧(“snowball”sampling technique), 通过他们了解和收集在美中国人的名单、住址,然后有选择地对他们进行随意调查。 在数据分析方面, 作者采取双变量(bivariate )和多变量(multivariate)的分析方法。这种注重实证研究的方法,值得提倡。的确,对于民族学来说,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是研究工作的基石。这一点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其它领域的研究也颇有启发。任何理论,只有植根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才有价值。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结构合理、内容紧凑。全书共分八章,并附有五篇附录。本书第一章借助民族交叉学研究的成果,阐述了脑流失问题的主要特征,勾划了目前关于中国脑流失的研究状况,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第二章,作者叙述了中国政府有关留学生政策的沿革,指出中国脑流失从1987年已经开始,而1989年的政治风波加剧了这个问题。第三章作者概述了抽样调查中人们的背景,并反映了人们对中国脑流失性质的看法。第四章,对于留学生是否回国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然后勾划了不同群体对这个问题作出的不同反应。第五章,作者介绍了留学人员在是否选择回国的问题上,个人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以及经济和政治状况等因素对他们本人产生的重要影响。第六章,评价脑流失的范围和给中国造成损失的程度。第七章,作者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认为中国必须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减少或遏止脑流失,还必须依靠经济的逐步发展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作者在结论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脑流失并不是一种特殊现象,而是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样,是一种将最好的、最优秀的人才流失到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的普遍现象。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见解独到、评析公允。看一本书是否有价值,关键在于看它是否有独到的见解。从这方面看,该书中不乏许多成功之处。有些分析是比较深入细致和中肯的。如对大批中国留学生滞留美国的原因分析。学术界对此的解释有的只强调政治因素,有的仅强调经济因素,也有的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性。而作者则根据调查结果强调了四个因素,即家庭因素、经济考虑、政治考虑、对个人进步的要求等(第45页)。家庭因素包括父母对回国的看法,对孩子前途的考虑,某人的配偶对回国的态度。与个人发展相关的诸因素包括在中国缺乏事业进步的机会,较差的工作环境,有限的工作流动,缺乏现代设备,太低的生活标准等(第3页)。特别是某些经济因素, 也是人们打算留在美国的重要原因。抽样中“几乎2/3的人相信他们已经改善了住房条件”(第54页)。根据家庭的总收入,抽样中中国学生和学者的收入相当可观,即每个家庭的平均收入是20000—25000美元(第54、2页)。 有些人留在美国也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即要求政治自由,担心中国政治不稳定,缺乏对政府的信任(第58页)。关于说到中国脑流失究竟是政治因素还是经济因素起作用,作者认为两种因素都在起作用(第86页)。但就政治因素而言,人们主要考虑的是政治稳定而不是抽象的政治自由。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作者进一步指出,“有孩子的人对政治考虑比较淡薄,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房子问题,也许还要考虑孩子的未来。由于中国对女性和男性持不同的态度,女性对回国的看法不同于男性。事实上,不打算回国的女学生和访问学者比男性多”(第86页)。
脑流失给中国造成了什么损失?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即一方面承认脑流失对中国造成了某些损失。“学而不归”既直接造成了国内的人才层断裂,也造成了经济效益的流失。留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的教育都是在国内靠公费完成的,其费用十分可观,公费留学生在国外生活学习,还要花费一大笔外汇,如果“学而不归”,上述教育投资就难以收回。另一方面,作者又指出中国脑流失造成的损失不如其他第三世界国家蒙受的损失大,中国损失的主要是大学本科生,因而是一种“潜在脑力”的损失。作者进一步指出,流失到美国的许多中国人属于“先移民后受教育”的类型,他们在美国以昂贵的费用接受了训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蒙受的真正损失不大。如果较多的中国学生、访问学者在长时期以后回国,中国将从美国学术机构花费的人类基金和资金中获利”(第87页)。
如果中国国力富强、政治稳定,脑流失能得到遏止吗?在作者看来,“如果中国经济和社会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如果中国政府以积极的态度吸引回国人民,如果后邓小平时代证明是相当稳定的,海外中国学生、学者回国的人数将是大量的,回国率将超过现在。但是,高工资的吸引力,优越的住房条件,舒适的生活环境,较容易的工作流动性,仍将使大量的中国人滞留美国。而且,由于持有J—1签证的中国人成功地将其签证转为其他签证的比例很高,并且一些人将继续这样做,所以,脑流失在美国将继续,甚至出现在访问学者中”(第86页)。应该说这种分析是比较冷静客观的。
什么政策可能吸引他们回国呢?作者在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独到的见解。作者认为,吸引人们回国,中国应该有宽松的政治环境;此外中国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对回国感兴趣的人也将大大增加。因此,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促进较大的改革,加速中国经济增长,这也许是吸引人们回国的最好战略(第79页);为了吸引海外人员回国,中国政府必须为回国人员提供优厚的资金、良好的住房、较高的工资和可供选择的工作(第80页);如果国内单位与国外留学人员保持联系,留学人员回国的可能性将增加(第78页)。
对于回国率低这个问题,作者的看法颇有新意。作者指出,尽管留学人员中回国率低,但许多中国人并没有关闭回国可能性的大门。因为抽样中的许多人说他们“最终将回国,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也许是在不远的将来(第6页)。如果抽样调查代表了所有在美留学生、 访问学者的观点,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短期和长期留美的一些学生和访问学者仍然在考虑回到祖国。作者进一步认为,一些中国人决定留在美国对中国发展有利,这是因为“目前太平洋两岸互相产生的影响,使得中国继续从其开放的教育政策中获利,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美国占据了重要位置,由于中国进一步实行改革,这些学者们将帮助发展中美关系,帮助促进中国大陆的经济、教育和政治的发展”(第87页)。
由上所述,可见这本书的见解与立论不仅较为公允,且言之有据,给读者诸多启迪,也给中国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了许多依据。
当然,该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作者在“吸引人们回国的战略”结论部分写道,“中国长期对海外学者不信任,伤害了留学人员并降低了中国吸引回国人员的能力”(第6页)。显然,这是一种偏见, 并非事实。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问题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邀请他们回国访问,并为回国博士制定优惠的住房政策,资助重点项目,帮助回国的博士建立研究所,也为回国但暂时不能找到合适工作的人建立“博士站”,等等。又如作者在本书的“主要结论”部分写道,人们不回国的原因之一是对中国政府制定的来去自由的政策不信任,其理由是有超过49%的访问对象表示不相信或怀疑中国政府能否遵守来去自由的诺言(第4页)。我的经历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说明。 我是1991年9月至1992 年底由国家教委公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系从事美国史研究的,回国后在国内工作了一段间,由于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移民研究中心邀请,1993年下半年我又作为客座研究员在该中心作了一年的课题研究。这说明中国政府对留学回国人员的政策是宽松的,回国人员来去是自由的。尽管该书的某些观点带有片面性和偏见,但它仍不失为一本好书。本书对中国脑流失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推荐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