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备课的实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备课,就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它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对教参的照抄,而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点难点,对课本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要点的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总之,它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的准备过程,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
“教师备课的质量高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确保备课质量是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备课功夫的深浅,方向的正偏,技巧的高低,决定上课的成败。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区在学科教师活动中,长期狠抓了认真备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从而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连续五年初中毕业统考成绩名列全市之首;同时也涌现了一批省、市、区级优秀教师,他们所上的课分获省、市、区级领导的好评。怎样才能备好课,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备课实效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教研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钻研教材是备好课的核心
钻研教材包括研究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阅读其他有关资料,这是教师备课的基本功。在钻研教材时需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吃透教材,把握大纲。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只有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学习大纲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通读、精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内容,弄清教材基本结构及内在联系,搞清每一节和每一框题中包含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观点,从而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解决好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2.搞好对教材的“再创作”。
教材只是给教学提供依据,至于重点教什么,怎样教,学生掌握程度怎样,教材都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首先确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德育目标、能力目标)及重点和难点。重点部分要详讲多练,非重点部分要略讲,必要时还可做一些增删取舍,从而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实现教学目的的最佳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解决好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样学”的问题。目的明,方法对,上课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其次,教师还要注意教材中每一课、节之间和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按照教材基本结构编织知识网络图表。以便于教者思维清晰、观点明确,使讲述内容纲目清楚、层次分明,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讲初一下册第七课“青少年要为祖国勤奋学习”时,我们将教材中五个并列黑体字重新组合成下列形式:
以上形式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便于学生记忆。
3.阅读参考材料,深化理解教材。
为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更新观念,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适当阅读教参和其他参考资料。特别还要学习有关马列主义原著,有选择地阅读报刊杂志上的理论文章等,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备课中视野开阔,心中有底,备出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课。
二、了解学生是备好课的关键
了解学生就是教师深入学生实际,加强对施教对象的调查研究,并结合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现有的理论知识水平、现实思想状况和学生最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在备课中找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的复杂的双边活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只有当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能够引起所教学生的相应“共振”时,才能取得期望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做到胸中有教材,还要做到手中有学生,即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因为政治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不仅有个知不知、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更有一个信不信、做不做的问题。如不了解学生已有的观点、见解,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备课,而仅从书本出发,照本宣科,脱离学生实际,不仅不能完成政治课教学任务,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学习这门课的逆反心理,这必然会造成师生之间、教学之间的脱节,使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学习不相联系。因此,了解学生是备好课的关键。在备课中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去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内部的因素触及了学生的内在精神要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因此,从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任务出发,教师应首先找出中学生的成长需求与思想政治课的结合点,并从这个结合点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其次要了解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并用这些闪光点去回答他们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使书本上的科学理论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最后要了解学生思想认识上的薄弱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
2.了解学生的知识实际。
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爱好和习惯等。
3.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
包括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动手和应用能力等。
4.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实际及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和个性差异等。
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如进行专题问卷调查,典型调查,向班主任和家长了解学生情况,开展专题讨论等。还可搜集现有的各种文字资料,如学生作文、日记、读后感等。但更重的是,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机会在与学生共同生活中观察了解他们。
例如,在讲初一“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我们曾在课前做了“你为什么而学习”的专题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多数同学回答是为祖国和人民而学习;但也有的同学提出是为父母而学习,为金钱而学习;还有的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其中一名同学回答:“现在父母给钱花,长大了父母不给钱怎么办,所以我要学习。”了解到这些情况,我们就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述了少年时期的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鲁迅三改志愿等故事,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向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三、研究教法、学法是备好课的有效途径
俗话说:“方法正确,事半功倍”。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选择灵活的学法能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在备课中,教师要考虑如何把教材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内容,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法单一或平铺直叙的表达容易造成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因而在备课过程中要潜心钻研,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必须紧紧依据每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于转变学生思想,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保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提高备课实效。
在备课中,不仅要备教法还要备学法,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备学习方法也是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和手段,也是学生能掌握知识的桥梁。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有预习法、读书法、复习法、图解法等。
总之,教师只有在备课中同时研究教法和学法才能达到教学内容条理化,课堂结构合理化,教学效果优质化。
例如,在讲“维护祖国尊严和荣誉”时,针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多、课堂容量大的情况,我们在备课时精心构思,选择和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学法:
1.用讲故事法配合幻灯片导入新课。
2.用演示法,动情晓理。在讲述“公民要树立民族自豪感”时,教师巧妙地使用电教手段,演示了一组反映我国壮美河山、灿烂文化、悠久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幻灯片,同时还配上了诗一般的语言。这样声情并茂、讲与演的有机配合,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采用导读法,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分析戴洪祥和杨靖宇的实例,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从而提高了学生阅读、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4.用讨论法进行导行。如我们以一个学生不受金钱诱惑为例,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有递进关系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进行具体导行,做到知、行统一,提高觉悟。
综上整个备课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是备好思想政治课的一条贯穿始终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加强备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避免空洞的说教。联系实际,主要应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注意选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通过讲故事、引材料,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课本知识;同时,还应注意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性,找准教材的基本内容与现实问题在学生中的反映,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面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因此,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再提高。只有提高备课的实效,才能促进教师文化、业务素质的提高,才能为上好每一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标签:思想政治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