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四绝论文

浅析孔子四绝论文

浅析孔子四绝

李 帆*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0)

摘 要: 《论语》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就是说孔子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能够做到不主观、不片面、不固执、不以自我为中心。孔子的“四绝”思想充分体现了孔子与人相处的方式和态度,全面深刻的学习孔子“四绝”思想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和工作学习具有极大的启发,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张载《正蒙·诚明》中曰:仲尼四绝,自始学至成德,竭两端之教也。“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为不相似矣。其实这段话的原文是出自于《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选中这句话,是因为这句话包含了极大的人生哲理,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斟酌学习一生的。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子罕所说的一种日常生活态度,本是孔子说给学生听的,其实也是反映了孔子本人的一个生活态度。

缺血性脑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主要是由于脑部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或椎动脉出现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或局部形成血栓,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及神经功能障碍[1] 。缺血性脑中风的特点是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及病死率高等[2] ,且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趋势,需要积极的治疗。笔者近年来运用《永类钤方》大八风汤化裁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千百年来,不同学者对此句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如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毋意,是说孔子作人处世,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毋必,是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能适应,能应变。毋固,是不固执自己的成见。毋我,是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他认为孔子的这一思想就是佛教的平等相,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惮初难。”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中译为:“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认为,什么是我,是最关键的,此处的“我”应是“不自以为是”,包括不自以为是和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为原则或准绳。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则译为“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臆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李零先生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

综合以上各位大家之言,在此我提出自己对此句的一些浅薄的看法。首先,对“毋意”的思索能使我们不为现象迷惑。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艰难的是在这世上的行为处事。而我们人在宇宙之间,是非常渺小的存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容易被物质表面现象所迷惑,世界本来处处就有诱惑,加上人心欲望难以轻易被满足,总是不断试图从世界带走某些东西,有意于征服一切,结果却是身心俱疲。所以,唯有“毋意”的思索才能使人生中不为物质所累,不为欲望所困。

其次,“毋必”的心态才能使我们不为欲望所迷痴。我们都有七情六欲,欲望贪念不止,痴迷于世间的花花绿绿,不断追逐功名与地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得最多的东西,却不去付出实际的行动来获取,懒惰贪婪,无耻嫉妒。每个人对自身渴求太多,要求也十分苛刻,便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唯有“毋必”的心态才能使人际协调共赢,利己利人。为人处世中要懂得灵活变通,这也是人生哲学的一种修养,天下的事物没有一个“必然”的,世间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没有“必然”的事情,唯一的不变就是变。《易经》中的八卦也说明了变易的道理。天下事无一不在变动,宇宙在变,万物在变,甚至人的思想、感情和身体也在变。因此,我们需要懂得变通,能适应,能应变。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圣诞节前的一天,方勋梅突然没有开车来,下班后站在厂区外面等出租车回家。程晓终于鼓足勇气,把车开到她身边,打开车门,在众人的瞠目结舌中把方勋梅拉上了车,说:“以后就别开车了,由我接送你好吗?”“凭什么啊?先要看看你的表现!”方勋梅说着,脸上不禁泛上一层红晕。方勋梅的态度让程晓内心无比激动,很快把车飚出了城,在高速公路上,他一路加速,好多名车都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他们像坐在一片平缓浮动的浮云上一样……第二天,方勋梅接受了程晓送上的玫瑰花。

再次,“毋固”的思想才能使我们不为顽固所迷失。每个人的性格都不相同,我们在做事的过程往往受到自己的性格的影响,因此看问题总是会有自身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无论自身地位、声望、知识等等有多高,我们都要承认个人的局限。“毋固”的思想也非常适用于钻研学问和为人处世方面,我们都应该有集思广益的精神,善于从别人的意见中摄取“精华”和优秀品质,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修正自己的看法或意见,丰富自己的思想内容,提高自己的修养境界。所以,唯有“毋固”,才能使我们人情沟通,笑面人生。

最后,“毋我”的智慧才能使我们不为自己所困,不唯我独尊。孔子反对自以为是,他虽然学问好,修养很高,但却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不上他的学生。比如他认为颜回比他更了解仁或者接近仁的境界,子贡比他更善于辩论,子路比他更勇敢。当然我们无法做到完全的“无我”,其实大家都是这样的,这也是佛学所说的“平等相”,也是“毋我”的境界。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要做到不以我为中心,要超越自我、忘我、无我,这其实是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从平时的烦恼中摆脱出来。孔子的“四绝”观念与佛教《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观念是一致的,四相中,“我相”一除,其他的三相就容易消除,也就是说“我”乃烦恼之根源,转“有我”为“无我”即可解脱。那么同样的“毋我”做到了,其他的“毋意、毋必、毋固”也就不难到达了。所以,唯有”毋我”的智慧才能使得人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一切之事情,才能实现人生真谛。

孔子的“四绝”思想至今对我们仍大有益处,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价值不菲的财富,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将其深入贯彻。其实人都是不完美的,也允许有小缺点,但是一切要有度,如果把“意”“必”“固”“我”发挥到了极端,必然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尽的苦恼和麻烦。同时我们需要做到不主观行事,不片面肯定与否定,不固执于一个判断,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唯我独尊。当我们将这“四绝”充分运用到为人处世与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去,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人际关系会更加的和谐与美妙,世界也会充满美好。

[ 参 考 文 献 ]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钱穆.论语新解 [M].上海: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3]李泽厚.论语今读 [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

[4]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李帆(199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山西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伦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应用伦理。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05-0135-01

标签:;  ;  ;  ;  ;  

浅析孔子四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