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教子,为何意见分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子论文,分歧论文,夫妻论文,意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家庭生活中,夫妻教子毫无意见分歧的几乎没有。绝大多数夫妻教子,常在扯皮、磕绊中进行,且各行其道,常因矛盾激化致使家庭关系紧张,有的甚至发生婚变。实际上,夫妻教子不时发生争执与分歧是正常现象。不同的教子之道,只有通过实践来证明其效果孰优孰劣,通过取长补短来改变各自方法的不足。夫妻之间教子方法由分歧到统一,往往需要时间来磨合。夫妻教子中的“统一”,包括对孩子认识上的统一,眼光长短的统一,目标大小的统一,做法要求的统一等。教子过程中,夫妻双方存在的差异其实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夫妻之间性别和心理的差异
“子不教,父之过。”通常孩子父亲,在教育孩子时容易急躁。父亲要求孩子往往更为严厉,看不惯孩子软弱和拖拉的表现,惹恼时,常常忍不住体罚孩子,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母亲由于具有先天的母性与宽容,对孩子常常温和有余而强硬不足,孩子的一些小毛病也能听之任之,让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宽和严、冷峻与温和都同样重要,严父与慈母的合力,在教子中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才能教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好少年。有歌词唱道:“人生有三好,严父慈母永不老。”有些为人父母者没有意识到“严父慈母”对孩子成长的促进作用,往往因为孩子一有点“越轨”表现,两口子便互相责怪:你怨我不该“严”,我怪你不该“宽”。其实,一严一宽的结合,“黑脸”与“白脸”的搭配,正合孩子“口味”,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很好的鞭策与促进作用。
二、夫妻教子认识上的差异
夫妻二人的个性、素养、阅历和文化程度等的差异会影响其对于教子方法的认识。即使具有同等文化程度的夫妻,因为阅历的不同,认识上也存在差异。小兵的父母都具有大专文化,在对小兵的教育问题上,却常因认识不统一而争吵。父亲认为孩子该吃点苦,才能成材;母亲却说:“孩子有好条件,何必给苦头吃!我从小到大没吃啥苦,不也上了大学吗?”两口子的分歧就在于各人生活经历的不同而难统一。统一认识的方法是:让孩子先在实践中吃点小苦头,如果证明孩子吃苦后,更能干、独立性增强,两人的分歧也就解决了;反之,若实际情况已经说明吃苦不利孩子成长、成材,那就得从长计议,父母一起再商议锻炼孩子的方法,这样也能统一认识。
三、夫妻间眼光长短、目标大小的差异
通常,有些母亲过于疼爱孩子,却不懂得挫折也能锻炼孩子。比如怕孩子不开心而伤心怄气,亏了身体;怕孩子吹了风、淋了雨而患感冒,怕孩子被人欺负……总之,顾及孩子眼前的很多,至于孩子的“将来”,却并没有长远的打算。将来孩子能吃苦吗?将来孩子能经得起风吹雨打吗?将来孩子能够独立生活,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吗?做父亲的常会有这样的诸多考虑,为孩子“将来”的长远设想,于是夫妻之间难免发生争执。为什么夫妻教子中会有明显的分歧产生呢?原因在于,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是母亲身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血肉关系似乎比父亲更亲密。母亲对孩子的爱,有的甚至胜过爱自己的生命。这其中的慈心源于母亲生理和心理。因为母亲大多把家庭生活当作中心,过去的母亲更是大多待在家中,其生活环境与外面的社会环境不同,影响了她们如何作母亲,因而,在教子问题上,母亲多以温柔的面孔出现,孩子也更倾向接受母亲的影响,多半更易接受眼前的舒服和享乐。而严父与慈母在“眼光和目标”上,常常相反。在父亲心目中,孩子将来是要去“打天下的”,从小要严格要求。尤其作父亲的在社会生活中,不管事业成功与失败,都能深刻体会到:人,只有成为强者,才能更好立足于世!为此,父亲总会千方百计为孩子的将来,而严格要求孩子的眼前。
夫妻教子,即使各行其“道”也不应影响夫妻教子的共同目的:那就是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如果夫妻双方能懂得“阴阳相生”之道利于共教孩子的道理,懂得夫妻各具自身优势,并能各自克服自身不足的话,那么孩子成长成材之日,也是夫妻教子成功之时。相信在严父慈母的教育之下,即使再顽皮的孩子也能成为懂事上进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