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句法:以汉语主位句中的多指代词为例_命题逻辑论文

动态句法:以汉语主题句复指代词的隐现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句法论文,为例论文,动态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动态句法(dynamic syntax,以下简称DS)是由英国语言学家Ruth Kempson及其合作者创立的句法理论(Kempson,et al.2001)。这一句法理论认为语言理解涉及“把声音切分为单位,从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推导说话人传达的意义的能力”。基于这种关于语言理解力的认识,DS把句法定义为构建句子语义逻辑式的过程,并试图在构建语义的过程中考察自然语言的句法特征。在构建句子语义逻辑式的过程中,DS也考虑了语用的因素。从这种语言观和句法观出发,DS为自然语言中的一些句法难题,比如长距离依存(long-distance dependency),提供了相对统一的解释(Cann,et al.2005:12)。

由于上述特点,动态句法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被称为“句法学界近年来最令人激动的新发展” (Simon 2002:467)。最近国内部分学者也开始关注动态句法,如刘伟(2003,2005),刘乃实、张韧弦 (2004)。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动态句法的介绍仅限于评述,还没有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汉语语言现象的研究。本文选取汉语主题句复指代词隐现这一语言现象,依照动态句法的基本原理,针对汉语的特点 (如名词无格标),构建适合汉语的动态解析模型,并尝试在这一模型中解释主题句代词隐现对句子合格性的影响,以图进一步说明动态句法的工作原理,并探索动态句法应用于汉语研究的可能性。

2.现代汉语主题句复指代词的隐现及生成语法解释的不足

现代汉语主题句的述题部分中是出现复指代词还是论元性空位(gap)有三种情况:复指代词和空位自由出现,即既可以是复指代词,也可以是空位,如例(1);必须出现复指代词,如例(2);必须出现空位,如例(3)(顾钢2001:78-9)。

生成语法学家对此类现象的解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认为主题全部由移位产生,这样述题部分中出现的复指代词就是显性语迹;另一类是认为有些主题由移位生成,有些则是由基础生成的。由移位产生的空位不能由复指代词填充;允许复指代词出现的是假性空位,占据其位的是隐性复指成分;隐性复指成分可以在语音部分由于话语的强调标记恢复成显性成分(顾钢2001:78-9)。例如,例(1)各例中主题化产生的空位是假性空位,当句子表示强调时复指代词呈现显性状态;例(3)中各例的主题移位后产生的空位是真性空位,不能由复指代词填充。例(2)的主题由基础生成,不涉及移位。

生成语法的解释存在一些问题。按第一种解释,即主题均由移位产生,那么代词的属性无法保持一致,有些代词必须充当显性的语迹。按第二种解释,即部分主题由移位产生,部分由基础生成,那么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首先,对主题的生成过程不能做出统一的解释,有些主题由移位产生,有些则由基础生成。另外,空位的属性也是不同的,有些空位是移位后留下的真性空位,不能由复指代词填充;有些则为假性空位,在强调时可由复指代词填充。可见,生成语法对于复指代词隐现不能提供统一的解释。

3.DS基本原理

DS采用树图来模拟释义的过程,树图上的节点描述(decorations)主要包括三种信息:节点位置、逻辑公式、语义类型,分别表示为Tn(α),Fo(α),Ty(α)。此外还有表示节点之间关系的模态算子,如〈↓〉表示女儿节关系,〈↑〉表示母亲节关系。分别表示当前节点的论元女儿节和函项女儿节,而则表示支配关系,包括当前节点的女儿节和孙女节。这些模态算子的作用之一是对当前节点的女儿节或母亲节上的描述提出需求。表示释义过程的树图是一步步构建起来的,最初仅有一个节点,这一节点上的描述为?Ty(t),意思是释义的目标是建立类型为t的命题公式,其中“?”表示这是一个尚未实现的需求(requirement)。接下来,在计算规则(computational rules)、词项行为(lexieal actions)和语用行为的驱动下,树图节点逐渐增加,节点上的公式值逐渐丰富,最终得到根节点类型为t的树图,从而满足最初的需求?Ty(t)。此时的树图是完整的树图(complete tree),而在此之前的树图都是部分树 (partial tree),在部分树中可能含有未定的节点(unfixed node)、描述不充分的公式(underspeeification,如代词投射的元变量)或者没有满足的需求。驱动部分树扩展的力量来源于上面提到的计算规则、词项行为和语用行为,其中计算规则是一个部分树向另一个部分树转换所遵守的普遍性原则,词项行为由句子内的词语投射。语用行为与语境因素相关联,例如替代这一语用行为可以为代词投射的元变量赋值(注:本节对DS形式化过程的介绍比较粗略,具体技术细节可参阅刘伟(2003)和刘乃实、张韧弦(2004)。)。

4.与主题句及代词相关的汉语计算规则和词项行为

DS强调语言的相似性,认为自然语言的普遍性在于所有语言释义的过程都是树结构动态扩展的过程。但是,不同语言的计算规则可能受到不同的限制,词项行为也有所不同。本节探讨与汉语主题句相关的计算规则所受到的限制,以及汉语动词的词项行为,这些是解释汉语主题句复指代词隐现的基础。

4.1 汉语的计算规则

计算规则涉及树图中节点的构建、节点上描述的累加和消除、需求的引入与消除等。其中与主题句及代词相关的计算规则有*加接规则(*adjunction)、后*加接规则(final adjunction)、合并规则 (merge)和链接规则(link)。

4.1.1 汉语的*加接规则

*加接规则用来引入待定节点,即一个含于最终所构建的树图中但确切位置暂时未定的节点,也就是说,暂时无法确定这个节点处于命题结构中的主语论元节点还是宾语论元节点。

考察汉语句子,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动词前有两个名词组的句子,而且这两个名词组的位置可以很灵活。例如:

(4)a.小明那本书看过。

b.那本书小明看过。

汉语名词组没有格标记,例(4a)和例(4b)中的名词组也没有任何其他可以明示它们在最终构建出来的树图中处在主语论元节点还是宾语论元节点的标记,因此,我们假设,汉语的*加接规则受到的第一个限制是:在没有任何标示论元位置的标记时,不能连续应用*加接规则引入多个待定节点。也就是说,不能把例(4a)和例(4b)中动词前的两个名词组同时分析为待定节点的修饰。如果把其中一个名词组分析为待定节点的描述,则需要另一种技术手段来分析另一个名词组。除了受到应用次数的限制,汉语的待定节点还受到修饰它的名词的指称性质的限制。例如:

(5)a.*小明一本书看过。

b.*一本书小明看过。

c.书小明喜欢看。

d.小明书喜欢看,(字不喜欢写)。

例(4a)和例(4b)中的“那本书”换成例(5a)和例(5b)中的“一本书”时,句子就不合法了。另一方面,例(5c)和例(5d)中表示类指的“书”也可以放在主题或次主题的位置。如果按照DS的处理把主题分析为由。加接规则引入的待定节点的描述,那么汉语中引入的待定节点上的描述不能是无定的。这种要求可以通过对所引入的待定节点增加一个需求?Indef(-)来表示,即要求引入的待定节点上的描述不能是无定的。

经过对汉语语料的初步观察,我们假设汉语的*加接规则受到两条限制:(1)在名词组没有任何提示它在树图中所处的位置的标记时,不能同时引入两个或两个以上待定节点;(2)*加接规则引入的待定节点上的描述不能是无定的。

4.1.2 汉语的后*加接规则

汉语的语序变化丰富,有时名词组可以出现在动词后。例如:

(6)来了一个人。

对于例(6)这样的句子,DS提供的解释工具是后*加接规则(注:一般二价动词或三价动词的宾语是否由后。加接规则引入,取决于具体语言动词的词项行为。如果动词的词项行为所构建的命题结构中的宾语节点由一个需求?Ty(e)修饰,则需要把宾语处理为直接满足这一需求的成分;如果动词构建的命题结构的宾语节点由元变量修饰,则要把宾语处理为由后*加接规则引入的待定节点上的描述。汉语动词的词项行为将在下文定义。)。后*加接规则是在一个命题结构已经构建完成时引入一个待定节点。与在解析一开始就可应用的*加接规则一样,当名词组没有任何标示它在最终命题结构中的位置的标记时,也不能连续应用后*加接规则。

我们注意到,代词不能出现在一价动词的后面,如:

(7)*来了他。

对于这一限制,以往的理论解释为存现句动词后的名词组必须不定指,而代词是定指的,因此例(7)不合法。但是考虑到二价动词或三价动词的宾语也可以由后*加接规则引入(注:宾语是否由后*加接规则引入,取决于具体语言动词的词项行为。),而且二价动词的宾语不是必须不定指,所以,在DS中,我们不把名词组的指称性质看成后*加接规则的限制条件。对于例(7),DS的解释是,后*加接规则是在一个完整的命题结构已经建立的情况下才应用,引入的待定节点上的修饰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命题结构内的信息,因此后*加接引入的节点应该有更丰富的语义信息,不应是由代词投射的元变量。

总之,我们假设汉语的后*加接规则所受的限制是:(1)在名词组没有任何提示它在命题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的标记时,不能递归应用后*加接规则;(2)后*加接规则引入的待定节点上的描述不能为元变量。

4.1.3 汉语的合并规则

合并规则的作用是把加接规则引入的待定节点与树图中某个固定节点合并起来,并把待定节点上的描述转移到树图中的固定节点,从而确定待定节点在树图中的位置。合并规则在不同的情况下受到不同的限制。

(1)应用合并规则时,待定节点上的信息和固定节点上的信息不能相互矛盾,比如,如果某个待定节点的描述中含有[-有定],而固定节点的描述中含有[+有定],那么不能把这两个节点合并。(2)固定节点应该暂时没有公式值或者其公式值为元变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用待定节点上的公式值来修饰固定节点。(3)DS用指针(pointer)来标示当前正在处理的节点,只有在指针位于固定节点时才能应用合并规则。(4)DS把代词投射的公式值设为元变量,而名代可省语言(pro-drop languages)中的动词投射的命题结构中的论元节点(主语节点和宾语节点)也由元变量修饰,但这两种元变量对合并的限制有所不同。由代词投射的元变量,处在一个终端节点上,记作[↓]⊥,这是一种终端限制(bottom restriction)。所谓终端限制,是指由代词投射的元变量修饰的节点不能与待定节点合并(注:DS认为终端限制是语言的参数之一。有些语言代词投射的元变量有终端限制,有些则没有这一限制。)。与此相反,由动词投射的命题结构中论元节点上的元变量没有这种限制。

这样,我们可以把汉语的合并规则所受的限制归纳如下:(1)合并的固定节点和待定节点上的描述必须相容;(2)固定节点的公式值为元变量或暂时没有公式值;(3)指针处在固定节点的位置;(4)代词投射的元变量有终端限制,不能应用合并规则把一个待定节点与代词修饰的节点合并。

4.1.4 汉语的链接规则

链接规则描写的是两个树图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树图中的信息在另一个树图中有拷贝,即这两个树图共享某些信息,如关系从句与主句共享的部分是关系从句修饰的中心语,主题结构的主题是述题部分应该包含的信息。

链接规则要求链接结构中含有链接起始节点或起始节点所支配的某个节点上的信息的拷贝。这一要求可以通过一个代词或者动词投射的命题结构论元节点上的元变量取值来实现,有时也可以通过一个有定名词组来实现,甚至也可以重复需要拷贝的信息。例如:

(8)a.小明啊,我不认识他。

b.小明啊,我不认识e。

c.小明啊,我不认识这个人。

d.小明啊,我不认识小明。

例(8)中的“小明”由语气词和停顿与后面的句子分隔开来。我们可以这样解析这组例句:句首的名词组“小明”投射一个根节点为Ty(e)、公式值为Fo(小明’)的树图,然后从这个节点链接出另一个树的根节点,同时要求链接的树图上含有由Fo(小明’)修饰的节点。为了满足这一要求,例(8a)中的“他”、例(8b)中的空代词以及例(8c)中的“这个人”必须解读为“小明”。

下面我们考察汉语的链接结构可能受到什么限制。

首先,汉语中的链接规则要求,当被链接的树图的根节点由类型为e的公式修饰时,这个根节点必须同时具有[-无定]的特征。例(9)中各例都不合法。

(9)a.*一个学生啊,我不认识他。

b.*一个学生啊,我不认识e。

c.*一个学生啊,我不认识这个人。

进一步观察语料,我们发现由显性代词和空代词实现的主题的拷贝所受的限制并不相同。例如:

(10)a.大腕啊,我见过e。

b.*大腕啊,我见过他们。

(11)a.小明啊,我没看过他读过的那本书。

b.*小明啊,我没看过e读过的那本书。

由例(10)可以看出,当主题为表示类指的名词组时,可以由空代词回指,但不能由显性代词回指(注:有时,代词可用来泛指名词,如“大腕啊,我见了他们就头疼”。我们认为,这类代词是一种虚化代词,因为它已经失去了一般代词定指的属性。这类代词的处理与用于定指的代词有所不同,本文暂未考虑。);例(11)则表明显性代词不受区域性限制,而空代词则受到区域性限制。

例(10)中的类指名词组“大腕”,也可以分析为链接于一个命题树图上的树图的根节点上的描述,说明当一个节点上的描述为类指时,也可以从这个节点引入另一个链接的树图。为了排除例(9),我们假设,汉语的链接规则要求链接位置的名词组必须不是无定的,但可以是[+有定]或类指。我们可以用[-无定]来表示有定和类指这两种情况。例(10a)合格而例(10b)不合格,说明代词不能用来指代类指的名词组。这种限制可以由代词的指称特征来解释,代词本身具有[+有定]的特征,要求它所回指的名词组也必须具有[+有定]的特征,否则无法通过合并为代词取值。因此,表示类指的名词组无法与代词同指。

概言之,我们可以把汉语链接规则所受的限制归纳如下:(1)链接规则要求根节点为Ty(e)的树图的根节点有[-无定]的特征;(2)链接规则所要求的共享信息如果由代词实现,则链接不受区域性限制;如果由空代词实现,则链接受到区域性限制。

4.2 汉语动词的词项行为

4.2.1 二价动词的词项行为

DS认为,不同类型语言动词的词项行为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有些语言中的动词所构建的树图的节点较少,修饰的节点也较少。比如英语中的动词,如upset,只构建一个类型为e→(e→t)的谓词节点并引出一个宾语节点,但这个宾语节点上只有一个需求?Ty(e),并没有相应的公式值,表示需要一个类型为e的成分作宾语。这种分析可以说明英语这类名代不可省语言(non-pro-drop languages)中为什么不能省略主语和宾语。

与英语不同的是,有些语言中的动词对于构建命题逻辑式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比如在日语等名代可省语言中,一个句子可能只含一个动词,这就要求动词本身就能提供构建一个命题逻辑式所需的完整结构。DS对这类动词的处理是允许它们投射一个完整的命题结构,包括构建命题结构主语位的节点、谓词位的节点和宾语位的节点,同时主语位的节点和宾语位的节点全部由元变量修饰,这些元变量可以在一定的语境中通过替代这样的语用行为取值。

还有一些语言,如阿拉伯语,主语可以省略,但是二价谓词的宾语不能省略。DS把这类动词也处理为可以投射一个完整的命题结构,即所有的节点,包括主语位、谓词位和宾语位的节点都由动词投射。但是,阿拉伯语中的动词所投射的命题结构的主语位节点由元变量修饰,而宾语位的节点则像英语一样只由一个需求?Ty(e)修饰,也就是说,宾语必须由一个类型为e的成分来充当,不能省略。

可见,考察主语或宾语是否可以省略是判断一个语言中的动词的词项行为的依据。汉语含二价动词的句子的主语和宾语都可以省略,如:

(12)甲:小明喜欢京剧吗?

乙:e喜欢e。

例(12)表明,汉语动词可以构建完整的命题结构树,其中二价动词投射的命题结构中的主语位节点和宾语位节点由元变量修饰,然后需要在语境中为元变量找到相应的语义值。

此外,汉语也可以像阿拉伯语那样只省略主语而保留宾语,如例(13),或者主语和宾语都不省略,如例(14),或者只省略宾语而保留主语,如例(15):

(13)e喜欢京剧。

(14)小明喜欢京剧。

(15)小明喜欢e。

从这些例句可以看出,汉语动词是一种混和系统。为了描述上述三种不同的情况,我们假设:在宾语省略的时候,汉语动词投射的是完整的命题结构,其中论元节点由元变量修饰,这些元变量可通过语用规则在语境中取值;在宾语不省略的时候,汉语动词投射“半完整的”命题结构,其中只有主语位的节点由元变量修饰,而宾语位有一个需求?Ty(e),要求有一个显性的名词组做宾语。这样,在主语省略的情况下,如例(13),可能通过语用替代规则为动词投射的命题结构主语节点位上的元变量赋值;在主语不省略的情况下,如例(14)和例(15),可把主语位上的名词处理为一个树图上根节点的描述,这个树图与“喜欢”及其后的成分一起投射的另一树图相链接,通过上文提到的链接规则,要求“喜欢”投射的命题结构主语节点上的元变量取值为“小明”(注:DS中,解析的目标是构建类型为t的完整命题。如果一个句子有些成分省略了,可以通过替代这样的语用规则在语境中补全相应位置所需的信息,最终得到类型为t的完整命题。这一点体现了DS没有完全忽略语用因素的特点。)。

4.2.2.三价动词的词项行为

与二价动词一样,汉语的三价动词可以独立成句,最典型的例子是日常会话中的答语,如例(16):

(16)甲:你送了小明一本书吗?

乙:送了。

例(16)提示汉语的三价动词应该能投射包含三个论元节点的完整命题结构,而且论元节点由元变量修饰,这样可以从语境中为元变量赋值。

可是,汉语含三价动词的句子也可能主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都齐全。例如:

(17)我送了小明一本书。

如果汉语的三价动词投射的是完整命题结构,那么例(17)动词后的两个名词组只能修饰后*加接规则引入的待定节点。由于“小明”和“一本书”都没有格标记,无法确定它们在已经构建出来的树图中到底与哪个论元节点合并。因此,在解析例(17)时,不宜把动词“送”的词项行为定义为投射完整的命题结构,而是应该把“送”处理为构建“半完整”的命题结构,即有些论元节点上的修饰应该只是一个需求,要由一个有形的词汇来满足,而不是动词投射的元变量。

我们假设汉语的三价动词除了可以投射完整的命题结构,其中论元节点均由元变量修饰,也可以投射“半完整”的命题结构,其中间接宾语位由?Ty(e)修饰而直接宾语位由元变量修饰。不过,在这样的假设下,我们需要解释,显性的直接宾语论元是怎样融入最终的树结构中的。我们的假设是,动词后的直接宾语修饰的是后。加接规则引入的待定节点,这个待定节点与树图中合适的固定节点合并,从而融入树图中。这种假设可以解释位于动词后的三价动词的直接宾语(注:在一些特殊句式中,直接宾语可以是代词,如“我把它给了张三”。这类句子的解析与直接宾语在动词后的句子的解析过程不同,不必应用后*加接规则,因此不受后*加接规则引入的节点上的描述不能是元变量的限制。)为什么不能是代词,而二价动词的宾语却可以是代词。例如:

(18)a.*小明给了小王它。

b.小明喜欢它。

例(18a)和例(18b)说明,三价动词的直接宾语和二价动词的宾语解析应该有所不同。前面我们假设二价动词可以投射一个半完整的命题结构,其中宾语论元由?Ty(e)修饰。代词的词项激发条件是?Ty (e),因此例(18b)中由代词“它”来满足这个?Ty(e)的需求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例(18a),我们假设直接宾语修饰的是后。加接引入的节点。后*加接要求新加入的待定节点的信息可以取代树图内某个元变量,因此,后*加接规则引入的节点上的描述不应是元变量,因为元变量修饰的节点与树图中的某个由元变量修饰的节点合并时不会增加信息量,这不符合DS所遵循的信息递增的原则。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位于三价动词后的直接宾语不能是代词了。

5.主题句复指代词隐现的解释

本文解释主题句代词隐现的总的思路是:依照DS框架下确定的适合汉语的计算规则及词项行为,对句子进行语义解析。如果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命题逻辑式,则句子合法;如果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命题逻辑式,比如解析过程无法进行下去,或者还存在不能满足的需求,或者句子中还有未得到解析的词语,则句子不合法。

5.1 主语作主题

5.1.1 如果一个主题句的主题与述题的主语位相关,而且在主题和动词的主语位之间不再有另一个作为次主题的名词组,那么复指代词可用可不用。例如:

我们可以为例(19a)和例(19b)构建出根节点由类型为t的公式修饰的完整树图,从而证明它们都是合法的句子。具体构建过程(注:我们所构建的解析过程是为了说明是否应该出现复指代词,主要涉及名词组和动词。因此,在我们的构建过程中,对句子中的有些词语,如副词或语气词等,不予考虑。此外,为简便起见,我们把所有名词组投射的公式都表示为X’,其中X为任一相关词组。)如下:

在例(19a)中,动词前有两个名词组,根据汉语,加接规则的限制,不能把“小明”和“他”都解读为待定节点的修饰。因此,我们把句首的名词组“小明”解析为一个类型为e的树图的根节点,通过链接规则引入另一个链接树图,要求这个树图的某个节点上含有这个根节点的公式。“他”解析为由*加接规则引入的待定节点的描述。“把功课”也解析为引入的待定节点的修饰,但是,介词“把”将这个待定节点的位置固定在命题结构的宾语论元节点上。“做完”投射一个完整的命题结构,其中主语论元节点和宾语论元节点都由元变量修饰。在扫描了所有句中的词语后,得到如例(20)所示的树图。

(20)

然后,把待定节点上的修饰{Fo(U),Ty(e)}与命题结构内的主语节点位合并,得到链接的树图的根节点的公式值Fo(做完’(功课’)(U))。这个公式中的元变量需要取值,由于链接的树图有一个需求?〈D〉(Fo(小明’),必须把这个元变量取值为“小明’”才能满足这一需求,最后得到公式值为Fo(做完’ (功课’)(小明’))。

例(19b)与例(19a)的唯一区别在于,没有代词“他”投射修饰待定节点的元变量。但是我们假设汉语动词本身就可以投射一个由元变量修饰的主语位节点,当这个元变量的取值是“小明’”时,也可以满足需求?〈D〉(Fo(小明’)。最后得到的类型为t的逻辑式仍然为Fo(做完’(功课’)(小明’)),因此,例 (19b)也合法。

5.1.2 如果主题句的第一个主题与述题的主语位相关,而第二个主题与述题的宾语位相关,那么不能用复指代词。如例(21a)合法,例(21b)不合法。

例(21a)的解析过程为:把“学生”解析为需要通过链接规则与另一个树图链接在一起的树图的根节点上的描述,“功课”解析为链接的树图中的待定节点上的描述。“做完”还是投射完整的命题结构。在扫描了全部词语后,构建的树图如例(22)所示:

(21)

然后,Fo(功课’)修饰的待定节点与Fo(V)修饰的宾语论元节点合并,主语论元节点上的元变量U取值为“学生”,最后得到命题公式Fo(做完’(功课’)(学生’)),因此例(21a)合法。

例(21b)动词前有三个名词组,如果第一个名词组通过链接规则与后面的结构联系起来,第二个名词组修饰*加接规则引入的待定节点,那么第三个名词组“他”就不能再做待定节点的修饰了,因为 *加接规则所受的限制是不能同时引入两个无法确定位置的待定节点。这样解析过程到了“他”的时候就不得不中断,无法进行下去。因此例(21b)不合法。

5.2 二价动词的宾语作主题

5.2.1 当主题与以二价动词为谓语的述题部分中的宾语位相关,而且主题为有定名词组时,复指代词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如例(23):

例(23a)的解析过程为:把“老张”解析为类型为e的树图的根节点,由这个根节点通过链接规则引入一个链接的树图,要求新引入的节点中含有Fo(老张’);然后构建链接树,在这个树里,先由*加接规则引入一个待定节点,由“我”投射的元变量Fo修饰,然后“认识”投射一个“半完整的命题结构”,其中主语论元节点由元变量修饰,而宾语论元节点由需求?Ty(e)修饰,这个需求由代词“他”投射的词项行为满足。在扫描了所有句中词语后所得到的树图为例(24):

(24)

随后,把待定节点与主语位节点合并,然后宾语位中的元变量必须取值Fo(老张’),这样才能满足?〈D〉(Fo(老张’)的需求。最终得到的逻辑式是:Fo(认识’(老张’))。

例(23b)的解析过程与例(23a)相似,只是在这个句子中动词“认识”投射的是完整的命题结构,其中主语论元节点位和宾语论元节点位都由元变量修饰。这样在扫描所有词语后所得到的树图与例 (24)完全相同。所以最终得到的逻辑式也是Fo(认识’(老张’))。由于可以得到类型为t的命题公式,例(23a)和例(23b)都合法。

5.2.2 当主题结构内存在两个主题时,如果次主题与述题的宾语位相关,那么述题中不允许出现复指代词,如例(25b)不合法:

例(25a)的解析过程与例(23b)相似,只是“这种鱼”修饰的节点先与动词投射的命题结构中的宾语节点合并,然后再由“张三”为命题结构中主语位的元变量赋值,可以得到全句的释义公式:Fo(早就养过’(这种鱼’)(张三’))。

例(25b)不合法,这与代词词项行为中的终端限制有关。前面提到,汉语代词有终端限制,这种限制使代词投射的元变量所修饰的节点无法与待定节点合并。例(25b)之所以不合法,是因为第二个名词组“这种鱼”修饰待定节点,要把它所修饰的待定节点合并到动词投射的命题结构的宾语论元节点。但是宾语论元节点由代词投射的元变量修饰,由于代词的词项行为带有终端限制,合并不能完成。如果待定节点找不到一个固定的位置,这是一种结构上的标示不足(structurally underspecified),无法为句子继续构建不含任何需求或标示不足信息的完整树图,句子不合法。

5.3 三价动词的宾语作主题

5.3.1 直接宾语作主题

当主题与三价动词的直接宾语相关时,述题中不能用复指代词。如例(26b)不合法:

我们假设例(26a)的解析过程为:“那张罚款单”修饰的是一个类型为e的树图的根节点,通过链接规则,要求新链接的树图中含“那张罚款单”的逻辑式。“张三”修饰一个待定节点,“给”投射的是间接宾语位由?Ty(e)修饰的命题结构,“吴先生”投射的词项行为恰好可以满足间接宾语节点上的需求?Ty(e)。这样,在扫描了所有词语后,可得到树图例(27):

接着,Fo(张三’)修饰的待定节点与主语位节点合并,而直接宾语节点上的元变量V必须解读为Fo(那张罚款单’),以满足需求?〈D〉(Fo(那张罚款单’))。这样可得到例(26a)的语义逻辑式为:Fo (给’(吴先生’)(那张罚款单’)(张三’)),从而证明例(26a)是合法的。

例(26b)不合法的原因在于:我们假设三价动词的直接宾语是通过后*加接规则引入的待定节点合并进入命题结构中的,而后*加接规则引入的节点不能由代词“它”投射的元变量修饰。

5.3.2 间接宾语作主题

间接宾语做主题,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类主题句受到的限制较多。间接宾语作主题,常常要求用复指代词复指。例如:

(28)a.小王我们送了他几本书。(陈昌来2002:187)

b.*小王我们送了几本书。(同上)

例(28a)的解析过程如下:“小王”修饰一个类型为e的树图的根节点,通过链接规则把这个根节点的公式值拷贝到链接的树图中,要求链接规则引入的链接树图中必须有Fo(小王’)。“我们”修饰链接树图内部的待定节点,“送”投射的是“半完整”的命题结构,其中主语节点和直接宾语节点由元变量修饰,而间接宾语位由一个需求?Ty(e)修饰。“他”的词项行为可以满足这个需求。然后经过合并,使“我们”投射的公式值修饰的待定节点与主语位的节点合并。接着为间接宾语“他”投射的元变量取值,取值为Fo(小王’),因为这样可以满足链接树中必须有Po(小王’)的需求。此时得到一个命题公式,其中只有直接宾语位是元变量,记作Fo(送’(小王’)(V))。在完成这个命题公式后,由于公式内仍然有元变量,可应用后。加接规则引入一个待定节点,由“几本书”投射的公式Fo (几本书’)修饰。这个待定节点与命题结构内由元变量修饰的直接宾语节点合并,得到类型为t的命题公式:Fo(送’(小王’)(几本书’)),因此,例(28a)合法。

例(28b)可以这样解释:在解析了动词后,由于指针处在间接宾语节点上,而且间接宾语位上有一个需求?Ty(e),这样在接着扫描词语时,动词后的第一个名词组是“几本书”,于是“几本书”就被放在这个间接宾语位置以满足需求?Ty(e)。这样,虽然在随后的构建过程中可以让间接宾语位的元变量取值与“小王”一致,最后得到的逻辑式是Fo(送’(几本书’)(小王’)),这个公式的意思是“我们送了几本书小王”。显然与原意“我们送了小王几本书”不符。可见,由于没有代词“他”占据间接宾语位,本来应该处在直接宾语位的名词组就只好填充到命题结构的间接宾语位,从而导致错误的解读。虽然得到了一个类型为t的命题公式,但它所表达的意思与原意不同,因此这个命题公式无效,例(28b)不合法。

5.3.3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同时前置作主题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不能同时作主题。例如:

(29)a.*书张三李四给了。

b.*张三书李四给了。

从动态解析的角度很容易解释这种现象。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名词组没有格来标记它在命题结构中的位置,因此汉语中不允许连续两次引入无法确定位置的待定节点。同样,链接规则也只能由一个树链接到另一个树,否则无法完成第一个树根节点的公式值必须出现在新引入的树图中的需求。也就是说,在名词组没有任何标记的情况下,动词前只能出现两个不同指的名词组(注:如果名词组同指,动词前也可以出现两个以上的名词组。例如:他张三那小子我可不喜欢。此类例句的解析方式与动词前名词组不同指的句子有所不同。)。因此把三价动词的三个论元都放在动词前是不合法的。

6.结语

本文以汉语主题句复指代词隐现为例,进一步介绍了动态句法的基本原理。我们遵循的是动态句法关于句子合格性的基本假设:一个句子如果合法,那么就一定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构建出表示这个句子意义的命题逻辑式;如果无法构建完整的命题逻辑式,则句子不合法。我们认为,汉语主题句代词隐现是否会产生不合格的句子,取决于汉语解析模型中计算规则、词项行为及语用行为所受的限制及彼此的制约。

标签:;  ;  

动态句法:以汉语主位句中的多指代词为例_命题逻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