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外贸驱动模式比较:宁波与深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宁波论文,深圳论文,外贸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浙江宁波与广东深圳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优惠政策下发展起来的开放城市。2004年,宁波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61.1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2.26%;出口总额166.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81%,居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第11位,出口增幅居计划单列市之首。2004年深圳市累计完成外贸出口总额778.5亿美元,连续12年在全国大城市中居首位。 虽然两个城市的贸易总量差距较大,但是一个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一个作为特区,其外贸的发展基本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外贸发展的两种驱动模式。
从宁波与深圳进出口贸易的统计数据来看,宁波对外贸易方式是以一般贸易为主,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值近三年来平均值为76.66%,而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值近三年平均值为18.11%,远远低于一般贸易所占的比例;而深圳则不同,其对外贸易方式是以加工贸易为主,三年来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平均值为72.09%,而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平均比值仅为18.37%,远远低于加工贸易所占的比例。两个城市的外贸发展的驱动模式差别很大,宁波是以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外贸发展、一般贸易为主的“内源式”的驱动模式,而深圳则是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以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为主的“外源式”的驱动模式。
一、宁波与深圳外贸发展的驱动模式及其效应比较分析
(一)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内源式”驱动模式
宁波对外贸易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其集体和私营企业的进出口在全市外贸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宁波外贸发展主要是依靠改造传统产业增强外贸出口竞争力,以民营资本的投入和技术设备的引进推动发展。我们把这种依靠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发展起来的外贸发展模式称为“内源式”驱动模式。其特点如下:
1.外贸企业多数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对国际市场动态的反应比较敏捷和灵活,能够比较及时的转换产品品种和开辟新的国外市场。主要从事纺织服、玩具、文教用品、塑料模具、灯具等行业,逐步形成“轻、小、民、加”(即产品以轻纺产品为主,形成小商品大市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和分工协作的加工业发达)的产业特点,个私经济占比例高的经济格局,其集体和私营企业的进出口在全市外贸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随着外贸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在出口退税等政策的鼓励下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国外市场。如天安集团、金轮集团公司等,最初都是由乡镇企业开始,利用其自身经营机制灵活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然后走向国际市场。
3.国际贸易对宁波市外向型经济启动的一种主要的基本的模式是外贸启动港口、港口联动产业发展模式。如图一所示,我们可以用一个简明的图来反映外贸启动港口、港口带动产业的区域经济驱动模式。
图一 外贸启动港口、港口带动产业流程示意图
(二)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源式”驱动模式
深圳外贸进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逐步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高外贸竞争力。笔者把深圳这种依靠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外贸发展模式称为“外源式”驱动模式。其特点如下:
1.一开始利用加工贸易方式,将外方与我方的利益捆在一起。让外方主动提供世界先进的技术,并利用外方的国际销售渠道,形成生产规模,占领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然后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加快自己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创立自己的品牌,逐步占领国际市场。经过20多年的积极支持引导,深圳加工贸易制造业紧跟世界新技术,创立自己品牌,涌现出一批象康佳、创维、中集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实现了企业由单一的OEM形式向自有品牌的逐渐转变。
2.有效利用产业配套,引领国内企业加入国际高新技术产品生产链条。深圳加工贸易依托国际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多层次深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向基础产品伸延的产业配套群。通过外资企业使用国产料件,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目前,深圳和周边地区的产品本地化配套达到较高水平,以电子信息行业的主导产品为例,打印机本地配套率达91%,PC机达80%,激光机视盘机达64%。
3.随着本身实力的增强,鼓励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外贸出口。深圳市从1999年上半年开始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截至2000年4月,共组织了26个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其中已实际投入运作的项目有16个,中方协议投资额6000多万美元。
(三)两种外贸驱动模式的形成背景
1.宁波与深圳两种外贸驱动模式背景的相似点。两种模式都是在发展之初国家优惠政策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1984年4月,宁波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93年,宁波又被国家列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1994年中央明确宁波市为副省级城市,定位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对于深圳,为了给对外开放探索经验,1980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常委会决定,在深圳市划出一定区域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广东省和外经贸部相继出台了鼓励发展加工装配业务的政策,形成了深圳市引进外资的一个高峰时期。两者都是港口城市,拥有贸易发展的地理优势。
2.宁波与深圳两种外贸驱动模式背景的不同处。宁波外贸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历史上,宁波由于“航海梯山”、“襟江带海”的地理格局,因此“冒险犯难”的开拓精神曾经一度是宁波人的重要地域性格特点。经过千百年的曲折发展,形成以商为业、以商为荣的社会风尚。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善于开拓经商的宁波人纷纷成立了乡镇企业和民营私营企业,并逐步发展壮大,从而走向国际市场。目前,宁波这些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在对外贸易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宁波帮”在宁波外向型经济启动之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深圳的外贸发展完全开始于一穷二白的基础之上,基本上是依靠外资企业的引入“腾飞式”发展起来的。深圳特区建立之初,曾确定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产品生产以外销为主,以利用两个市场(国际国内市场)、两种资源(国际国内资源)来发展特区的生产力。深圳吸引外资,直接导致贸易扩大,在当时深圳经济特区走的是发展加工贸易的道路,以“三来一补”的方式引进外资,实行外向型经济。
(四)对外贸易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两城市贸易总量差距显著。尽管两个城市在全国省会和计划单列城市中排名都很前,但深圳的总量和宁波还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从表1、2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3年宁波市进出口贸易额为188亿美元,深圳则高达1174亿美元。从贸易方式看,宁波以一般贸易为主,深圳则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宁波的一般贸易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占75%以上,而深圳的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占70%以上,比重都在2/3以上。
表1 2001~2003年宁波贸易方式结构 单位:万美元
年度
2001
2002
2003
\ 总值
比重% 总值比重% 总值比重%
进出口贸易总值 889108
100 1227344
100 1880963
100
其中:一般贸易 679520
76.4394640777.111438051
76.45
加工贸易
172718
19.4221833917.7932211517.13
其它贸易
368704.15 62598 5.1 1207976.42
数据来源:根据海关数据整理而成。
表2 2001~2003年深圳贸易方式结构 单位:万美元
年度 200120022003
\ 总值比重% 总值 比重% 总值
比重%
进出口贸易总值6860630100
8723149100 11739941
100
其中:一般贸易 120480417.56 159238518.26226472419.29
加工贸易 508254674.08 628947772.1 822699970.08
其它贸易 573281 8.36 841286 9.64 124821710.63
数据来源:根据海关数据整理而成。
(五)出口商品结构的差异
如表3所示,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 无论从出口规模还是从二者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看,深圳都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其中,在规模方面,深圳的机电产品出口额是宁波的8倍之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深圳是宁波的15倍之多;出口贸易中,深圳和宁波的机电产品比重都相对较高。但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宁波表现不佳。
表3 2003年宁波与深圳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
占出口额的比重(%)
单位:亿美元
城市出口
机电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
总额
出口额
占出口总出口额占出口总
额的比重 额的比重
宁波
120.74 57.58 47.69 16.07
13.31
深圳
629.62 461.3473.27 251.55 39.95
数据来源:宁波与深圳统计公报。
(六)出口企业性质比较
考察出口贸易的企业性质,可以看出,该地区的出口贸易对外资企业的依赖程度。表4中可以看出,深圳的出口贸易对外资企业的依赖程度高达64.12%,而宁波的出口贸易对本地企业的依赖程度比较高,为70.54%。说明深圳的出口贸易中,三资企业的贡献较大,而宁波的出口贸易则是以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为主。
表4 2003年宁波、深圳内外资企业出口额 单位:万美元
城市本地企业三资企业
出口额比重(%)出口额 比重(%)
宁波85.17
70.5435.57 29.46
深圳225.91 35.88403.71 64.12
数据来源:宁波与深圳统计公报。
(七)在贸易总量上外源式大,在增长速度上内源式后期明显加速
2000~2003年宁波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平均值为39.98%,其中出口历年增长平均值为37.02%;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年增长平均值为23.95%,其中出口历年增长平均值为22.58%。可以看出无论是进出口贸易还是出口贸易,宁波近年来增长速度都比深圳快。
表5 2000~2003年宁波与深圳贸易增长比较
指标2000年2001年2002年 2003年 平均增长
宁波进出口 50.68%
17.91%
38.04%53.30% 39.98%
贸易增长(%)
宁波出口48.61%
20.83%
30.73%47.90% 37.02%
贸易增长(%)
深圳进出口 26.80%
7.3% 27.10%34.60% 23.95%
贸易增长(%)
深圳出口22.50%
8.4% 24.20%35.20% 22.58%
贸易增长(%)
数据来源:宁波与深圳统计公报。
(八)出口区域结构上“外源式”起点高
由于深圳主要是加工贸易,所以深圳的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所占领的海外市场多为高级市场。以2003年为例,深圳对美国的出口139.89亿美元,占22.2%;而一般贸易为主的宁波的贸易出口区域层次相对低些,以2003年为例,宁波对亚洲的出口占37.24%;对美国的出口21.02亿美元,占17.41%;对日本的出口14.60亿美元,占12.10%。
(九)从出口贸易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深圳比宁波更依赖于出口贸易的拉动
从2003年的数据分析,宁波出口依存度(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0.56,而深圳的出口依存度为1.82。说明深圳经济增长对外贸出口的依赖度更大。其中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新增出口额/新增国内生产总值)来看,宁波为0.12,深圳为2.24。说明深圳经济增长对外贸出口的依赖度更大。
表6 2003年宁波与深圳外贸出口总额对城市GDP的贡献比较
单位:亿美元
城市出口 新增出 城市 新增 出口依出口对经济增
总额 口额GDP
GDP
存度 长的贡献率
宁波120.74
3.77214.2732.64 0.56 0.12
深圳629.62
164.05 346.3173.09 1.82 2.24
二、现阶段两种模式的潜力与问题
(一)两种模式发展的经验规律
宁波“内源式”模式,依靠自身力量发展,逐步壮大,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大,但起步较低,外贸企业大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必须调整外贸企业的结构,加快大型外经贸企业集团建设,加快小企业的兼并、联合、改组、改造;深圳“外源式”模式有利于快速首先进入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高级市场,这为以后本地品牌了解、打开国外高级市场积累丰富的经验。而宁波“内源式”模式则需要本地企业花费更长的时间去打开国外市场,而且成功率较深圳模式低。
(二)宁波“内源式”模式的加工贸易的作用有待充分发挥
合理的贸易结构是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宁波一般贸易发达,但加工贸易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当前一般贸易面临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调低等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宁波地区加工贸易进行分析和重新定位。另外,宁波出口贸易中,必须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向高附加值出口转变,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进而提高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深圳“外源式”模式存在潜在的政治风险,应积极推动“本地化”战略
深圳出口贸易中对外资的依赖度偏高。这种“外源式”模式存在潜在的政治风险,一旦外资撤资,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到影响。其加工贸易制造业应紧跟世界新技术,创立自己品牌,积极推动“本地化”战略,促进加工贸易扎根深圳;另外深圳应重视发挥乡镇民营企业的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融入全市的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整个民营经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都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目前发展的阶段
在加工贸易方面,深圳是成功的,宁波还处于起始阶段,应积极学习深圳的先进经验,加快自身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于深圳来说,必须努力实现由“引进和模仿国外技术”向“国内技术创新”模式转化,逐步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附加值的升级。宁波和深圳的加工贸易都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全面提高出口竞争力,形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拉动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机电产品出口拉动全国外贸出口增长的新局面,发挥加工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