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谢人生的三个方面研究_刘勰论文

刘谢人生的三个方面研究_刘勰论文

刘勰生平三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8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48(2009)04-0029-03

刘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思想家。但是,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载过于简略。本文拟就他的世居地、少年成长以及从政的实践与政论著作等方面予以考证,请方家识者指正。

1 世居京口

刘勰(约465-约532年)[1],字彦和,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鸿篇巨制——《文心雕龙》的作者。关于刘勰的籍贯,在《梁书》及《南史》本传中有着相同的记载:即刘勰“东莞莒人”[2]。而近代《中国人民大辞典》亦称刘勰“莒人”[3]。东莞为郡,莒为县。《晋书·地理志》载,“西晋太康十年(289年)置东莞郡,莒县在属。”地望为今山东莒县。可是,上引关于刘勰籍贯的表述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今山东莒县即是刘勰出生、生长的地方。其实,本传中所载的“东莞莒人”只是指原籍,而刘勰家族在江南的世居地则完全被忽略了。

当西晋末年,江淮以北战火连绵,先后有数十万的百姓大举南迁,并且在江南侨置了一批与本土同名的州、郡、县,其中即包括徐州及其所属的东莞郡及莒县。而东莞郡及莒县的侨寄治所被安置在今江苏常州市区以南。《读史方舆纪要》有:“于晋陵(今常州市)南境,侨置莒县为治。又侨置姑幕等县属焉。此其旧址也。……无实土,宋、齐因之”[4]。有学者又循此误将常州南境当成刘勰的出生处所。其中,持这一观点的如《刘勰传》作者,他在书中写道:“东莞郡莒县设在江苏省武进县(今改属常州市)南廿里处。在侨置莒县境内有一村名长贵里,这里是刘勰家族的聚居地,到刘勰辈上已是传到七世或八世了。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刘勰就诞生在这里”[5]。而持这一观点者主要是混淆了侨县治所与侨民住址的地望区别,缺乏对于侨置莒县性质的了解。《南齐书·州郡志》有着明确的记载,“南东莞郡”(侨置江南的郡名前加南)等“散居无实土”[6],也就是说,只有寄治的县署,并不拥有实际土地,而所属侨民皆散居各地。

那么,刘勰先世南下后的定居地究竟在何处?而《梁书》本传中有关刘勰的家世交待得十分简略,只知道祖父名灵真,南朝宋司空刘秀之之弟;父名尚,曾任越骑校尉。至于刘勰的世居地未见有所披露。这一谜团终于被一次考古发现揭开了面纱——在1969年江苏句容出土了一方刘勰的堂叔刘岱墓志石刻(现藏镇江博物馆),其中详细地记述了刘勰前五代的家世:即第一代刘抚,任彭城内史,于永嘉(307-313年)之乱后率家族南迁;第二代刘爽,任山阴令;第三代刘仲道,任余姚令;第四代刘灵真,还有刘岱的父亲刘粹之以及司空刘秀之等同为兄弟;第五代刘尚(刘勰之父),与刘岱为堂兄弟。刘岱墓志提供了一份刘勰先辈迁居江南的五代谱系。

翻检史志,发现刘勰先辈定居之地多有记载:其中,如第二代刘爽(刘勰高祖),宋《嘉定镇江志》称“居京口”[7];第三代刘穆之,南朝《宋书》本传载“世居京口”;第四代刘秀之(刘勰从祖父),在《宋书》本传中亦记载“世居京口”[8]。上述史料皆言之凿凿,可以确证刘勰家族五世皆定居京口。

现在看来,《梁书》、《南史》所记载刘勰籍贯“东莞莒人”,是不完整、有局限的。因为,依照南朝对侨民户籍的规定,只需登记南下前的原籍,并不标明乡贯(居住地)的资料。因此,如果完整地表述刘勰的籍贯,他的原籍是东莞郡莒县,乡贯为京口。

2 学业摇篮

六朝时期,京口是侨置南徐州的治所,此处及其附近曾安置有数以十万计的南迁侨民,成为江南最大的侨民聚居地。而北方侨民带来诸多中原文化因素,京口亦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刘勰出生于南朝刘宋后期,从祖刘秀之任司空,权倾朝野,这对刘勰父辈多有庇护。父亲刘尚任越骑校尉,为皇室侍卫。可是,刘勰7岁时,父亲在一次平叛的战斗中丧生。不幸立即降临到这个家庭,剩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家境日趋贫穷。但是,少年刘勰“笃志好学”,勤奋读书。而刘氏家族更是有着读书好学的传统门风。《宋书》本传记载,从曾祖刘穆之便是“裁有闲暇,手自写书,寻览篇章,校定坟籍。”另有族兄刘祥,在刘勰17岁时就已完成《宋书》书稿的编撰。可以想见,刘勰从小便受到读书治学的家风影响。

当时,居住于京口的侨民中出有两位著名学者,一位名臧荣绪,亦是莒县人,一位名关康之,河东人。《宋书》记载两人家族皆是“世居京口”。他们都不肯做官,却热衷于教育,开办私人学馆,广为传授学习,时称“京口二隐”。臧荣绪不仅开馆讲学,而且还著书立说,撰有《晋书》百一十卷。刘勰从小生活在京口浓厚的学业氛围之中,并且,由于他与臧荣绪都是世居京口的莒县同乡,其间当会受到臧、关等学者的教诲和影响。

就在刘勰20岁左右的时候,不幸又一次降临到他的头上,母亲去世,撇下他一个人孤独地面对人生。可是,贫穷和丧母没有能夺去刘勰的志向,他始终牢记孟子的名言,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来要求和鞭策自己。并且,他还为自己的人生设计两大目标:一是“穷则独善以垂文”,著书立说,“树德建言”;二是“达则奉时以骋绩”,有机会入仕一定报效社会,建功立业[9]。

刘勰为母守丧3年,即从21岁至23岁。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三年应是他搜集资料、博览群书、剖析文章、积累心得,为后来撰写《文心雕龙》做好各项准备的过程。几乎与此同时,刘勰大家族却先后发生了两次政治事件:《宋书》记载,一是族兄刘祥,时为临川王骠骑从事中郎官,因写了《连珠》十五首,文中表示出对朝廷的不满,经告发交付廷尉处置,被发配广州,不久死去;另一件是从叔刘岱,时任山阴令,因草菅人命,事发后本当办重罪,后被从轻发落,撤职降为“白衣监余杭县”,不久亦去世。这样看来,原来有权有势的亲戚族人已经自顾不暇,刘勰要想通过他们的举荐步入仕途已是难以实现。

大约在南齐永明八年(490年)前后,也就是刘勰二十四五岁的时候,他为了寻找发展的机遇,告别家乡京口,来到首都建康(今南京),踏上人生新的征途。在建康北郊的钟山上,建有一座香火鼎盛的皇家寺院——定林寺,这就是刘勰投奔的栖身之所。此处吸引他的有学问高深的大师僧祐,还有浩瀚丰富的卷帙藏书。他在定林寺受到僧祐的关心和倚重,一方面协助僧祐校经编目,“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一方面利用时间构思和写作《文心雕龙》,大约在梁天监初年书稿终于完成。

3 政治抱负

我们熟知刘勰是一位文学理论家,他的《文心雕龙》一书堪称我国文学理论史上重要里程碑。但刘勰的抱负还不止于此,他在实现“穷则独善以垂文”之后,又在为“达则奉时以骋绩”而努力。他的理想要为“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在刘勰的《文心雕龙》问世以后,他希望能得到当时文坛领袖、身居高官的沈约的评价,便背负书稿,拦车献书。之后,沈约对刘勰大为赞赏,认为他“深得文理”。不久,经沈约的推荐,刘勰被任命为奉朝请(为闲散官职,可以参加朝会),后又兼为临川王萧宏军府记室(类似今秘书)。这标志着刘勰开始正式步入仕途。

几年后,刘勰改任车骑将军王茂的“仓曹参军”,掌管军中后勤。天监九年(510年)又被调任太末县(今浙江衢县境内)令。通过一系列仕途及社会的实践,刘勰在政治上当更加练达,对民情有了更多了解,也更加通晓安邦治国之道。

天监十一年(512年),刘勰离开太末,出任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南康王萧绩,为梁武帝第四子。天监十年他年仅7岁时,被任命为南徐州刺史,进号仁威将军,驻镇京口,直至天监十六年调离。在此五、六年中,刘勰成为萧绩的主要助手之一,参与了南徐州及京口的各项政治活动。天监十六年,萧绩调离京口,刘勰转而去东宫专任通事舍人的职务。东宫是太子宫,其时萧统立为太子。萧统酷爱文学,对刘勰亦十分敬重,他们相互引为知音。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政治上,刘勰对太子都寄予很大的期望。

刘勰在从政的后期,曾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实践经验总结成书,题名《刘子》。他在书中“泛论治国修身之要”,内容包括“明阴阳,通道德,合名法,苞纵横,纳农植,触类取与,不拘一绪”[10]。此书在《旧唐书》“经籍”[11]及《新唐书》“艺文”[12]中都载有“《刘子》十卷刘勰撰”的目录。可证,刘勰为《刘子》一书的作者是史传有序的。

但是,古来对《刘子》作者亦存有争议,另一说如唐袁孝政《刘子注序》,全文已失,今仅见宋陈振孙的引文:“(刘)昼伤已不遇,……故作此书”[13]。认为是北朝刘昼所作。刘昼,北朝人,《北齐书》有传[14]。“少孤贫爱学”,“缉缀辞藻言甚古拙”。“入京考策不第”,因其“举动不伦”,由是“竟无仕进,天统中卒于家,年五十二。”推知刘昼生卒年为513-565年。而对照他的本传,有诸种因素如终身未仕、为文言甚古拙,举动不伦,反映出与《刘子》撰写的条件相违。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刘昼的年龄与《刘子》的成书时段不合。据当代学者林其锬、陈凤金考证:梁普通四年(523年)阮孝绪成书的《上录》中已收录《刘子》一书,而其时刘昼年方10岁,怎么可能去撰写政论巨篇[15]。因此,可以肯定《刘子》当为刘勰撰写,它与《文心雕龙》并列,成为刘勰人生著作中的双子星座,这对于探讨刘勰的生平及思想成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勰终生未娶。早年,可能因为家贫而耽误,但到从政以后也一直没有成家,当是以事业为重之故吧。他将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文学和社会。昭明太子萧统突然去世,这对七十余岁的刘勰的身心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对从政失去了信心,正式向朝廷申请皈依佛门。不久,即圆寂于建康定林寺中。

标签:;  ;  ;  ;  ;  

刘谢人生的三个方面研究_刘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