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气压缩机防喘振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蒲斌,石耕睿,马永飞,马立峰[1](2021)在《西气东输三线RR机组防喘振控制程序优化》文中提出离心式压缩机防喘振控制是压缩机控制的核心内容,西气东输二、三线RR机组在运行中存在防喘振控制响应慢的缺陷,在降速或停机过程中会导致压缩机发生喘振,通过对西三线RR压缩机防喘振系统进行测试,RR防喘振系统防喘阀阀位控制输出偏小,导致防喘阀响应过慢引起压缩机喘振,根据测试结果对西三线RR压缩机防喘振系统控制程序进行优化,在不改变硬件的基础上,通过修改防喘控制计算方式,调整防喘控制增益系数,限制防喘阀开关速率等方式提升防喘阀快速响应,并增加快速开阀、防喘控制裕度自动调整等方式提升防喘振系统的可靠性,防止压缩机发生喘振,提升了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寇志刚[2](2020)在《基于ITCC的氧压机连锁控制系统分析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氧气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资源,如果能利用它生产出想要的其它产品,不但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空分装置可以将空气中的氧气分离出来,氧压机可以把氧气的压力提高到生产其它产品所需的压力值,论文对氧压机的正常启动条件,正常运行以及事故状态下的停车保护进行描述。氧压机的运行状态对后续工况的生产影响非常大,只有保证了氧压机在正常的状态下运行,才能保证本厂甲醇的正常生产。本论文基于ITCC控制系统对氧压机的正常启动,顺序连锁控制,防喘振连锁控制,汽封压力控制,热井液位控制,以及其它连锁保护停车等进行分析。论文中包含仪表阀门选型,硬点的确定,现场仪表连接,机柜配置,供电电路,机架结构,对应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速度模块,通讯模块,硬件组态,工艺流程图绘制,软件程序设计,控制画面以及具体应用来完成对氧压机的控制及保护。其中控制方式大多采用的是单回路闭环PID控制方式。论文分析了氧压机的保护与控制方式,在实际生产中采用这样的控制措施与保护方式可以满足工艺要求。实现了氧压机的自动启车和连锁保护停车等重要功能,采用的PID闭环控制保证了氧压机的稳定运行,程序和画面中设定了对应的报警连锁值,连锁保护使氧压机在不正常的运行状态下采取对应的停车措施,既节省了人力资源,又保护了人身与设备安全。
李俊[3](2019)在《空压机防喘振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离心式压缩机是许多工矿企业广泛使用的大型关键设备,它能够为工业生产持续性的提供具有一定压力的压缩气体。然而离心式压缩机却不可避免的发生喘振,喘振的发生常导致压缩机组停机,甚至造成压缩机叶片的损毁甚至使压缩机损毁。所以对于防喘振控制系统是压缩机系统不可或缺的功能,由于技术经济条件有限,在我国这些系统的应用还较为落后,因此设计出可靠的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系统,提高控制品质,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离心式压缩机极易发生喘振的问题,在探索目前防喘振控制主流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对现有的防喘振控制系统作了优化改进,在流量接近防喘振线的控制策略上采取变频恒压逼近的控制策略,与传统的固定极限流量控制法和可变极限流量控制法相比,这种控制策略极大的拓宽了压缩机的有效工作区间,降低了能耗。对于防喘振阀的控制一般要求“快开慢关”。以往的控制方法都是单独使用模糊控制或PID控制,如果单独采用PID控制本文采用模糊PID,由于PID控制的三个参数都是固定不变的,导致开阀和关阀的速度是相同的,无法达到控制要求。而单纯采用模糊控制,虽然能解决上面的问题,由于模糊控制存在积分饱和现象,也无法满足控制要求,所以本文采用模糊控制与常规PID结合的控制方法,经MATLAB仿真对比,模糊PID的控制性能明显优于传统PID。本文又对压缩机防喘振系统的控制网络进行了设计,经过综合考量选择了以西门子Profibus-DP现场总线为核心的控制网络,主控制器选用西门子S7-1500PLC,使用Profinet工业以太网实现管理层与控制层的数据通信。采用了西门子的组态软件TIA Portal进行组态监控,该组态软件直接面向控制对象,简单方便,组态监控画面与PLC相连进行通讯,在管理层和控制层不仅可以实时监控,还可以对现场进行调控。增强了管控的实时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蔡高辉[4](2019)在《空分设备系统节能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随着世界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氧、氮、氩等工业气体的需求大增,用气量也越来越大,使得空分设备的规模也不断向大型化发展。空分设备属于高能耗设备,我国每年用于空分设备的能源消耗很大,约占空分设备装置成本的65%80%,通过合理手段提高设备能源利用率,降低设备运行能耗,可以显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本论文以低温精馏空分生产设备为研究对象,对空分工艺流程以及各设备功能做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了生产过程中主要的耗能设备及其能耗因素,结合设备在不同工况下的实际生产运行数据,从工艺流程的改进、操作方式的优化以及主要参数的控制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再结合生产实践探寻空分设备最佳运行状态,达到系统节能优化的效果。通过对空分系统的能量损失进行分析,探索系统节能原理及寻求最佳节能途径。最后对空分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工序下自动化控制原理及控制方案,对空分系统自动变负荷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自动控制优化,达到最好的节能效果。
欧世兴[5](2018)在《海上气田降压开采技术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海油近年来在南海发现不少大的天然气田,特别是在沿海南岛区域。由于海上装置的特殊性,生产的天然气一般通过海底管线输送到香港或海南等下游用户。随着气田的持续开发,往往在气田生产的中后期,随着生产年限的增加,气藏压力不断下降,产能快速递减。为保证下游用户用气需求及提高本身气田采收率需要,本文通过对气田地下油气储藏状况的分析研究,在地下油藏能量逐步衰减,井下调整措施效果不够明显的情况下,结合平台空间有限的特点,研究设计了海上气田降压开采技术方案,在地下油藏工程和地面气体处理的有机配合下,通过地面设施进行挖潜,其核心技术是通过压缩机转子更换改造,从而实现气田的初步整体降压开采,在此基础上,应用天然气喷射器技术方案,实现气田进一步的局部深度降压开采,并对相关工艺子系统如生产水、凝析油处理流程等进行优化改造,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设备和最大限度减少工艺流程改造,综合考虑主体与辅助配套的系统工程设计,包括工艺、设备、自动控制的全面技术改造,从而降低井口整体回压和单井生产压力,实现气田的降压开采和生产,最后达到提高气田产能、延长气田经济生产年限和提高气田整体采收率的目的,对解决海上老气田的后期开发生产中面临的常见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同时本文在降压开采工艺改造优化方案设计中,根据国家对海上平台节能的要求,实施闪蒸罐低压燃料气再利用方案,这些设计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还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邢艳萍[6](2018)在《压缩机组智能控制与节能增效》文中认为某煤制甲醇项目的空气压缩机和增压机同轴串联运行,在原先的控制方案中,压缩机组防喘振控制对主装置生产的影响较大。针对防喘振控制存在的缺陷,改进了压缩机组的控制方案,使该机组各段出口压力均实现了自动控制,同时防喘振也实现了精准控制,压缩机组运行过程中回流阀可全部关闭。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改造方案不但实现了压缩机组的智能控制,同时也起到节能增效的作用。
王志鑫[7](2017)在《离心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离心压缩机是石油化工、化肥、制药、冶金之类行业当中被普遍应用的流体叶轮式旋转机械,属于透平类压缩机。在化工产业生产当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随着近几年来国内化工冶金等行业的飞速发展,离心压缩机朝着宽流量范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喘振是离心压缩机固有的一种特征,它限制了离心压缩机的发展。因为机组一旦发生喘振对整个工艺流程的波动是剧烈的,有时需要若干小时才能再次将工艺流程调节到发生喘振前的状态,喘振对于压缩机的伤害则更大。在文章当中,介绍了江苏镇江某一现场氨压机组存在的运行问题。这台氨压缩机组的防喘振控制系统存在问题,导致其防喘振回流阀常年关不死。两个防喘振阀开度都在30%左右,回流量大,经初步计算大约40%的压缩气体都用于打回流,能耗浪费严重。这类压缩机运行现场问题的遍及全国,而且绝大多数客户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国家如今正在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一套优秀的压防喘控制系统每年可以节省大量的能耗,减少碳排放量。固定极限流量法和可变极限流量法是当今最惯用的防喘振方案,对机组进行PI或PID防喘控制。第一种方法的缺陷是造成主机多变效率的下降,造成能源的浪费;第二种方法的缺陷是它的稳定性较差。传统的PID控制器在控制压缩机防喘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控制性能受参数的整定情况的限制,且反应迅速性和超调量两者存在着问题。与此同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等先进的控制技术随着控制理论的发展出现。基于丰富现场实际操作经验总结和用自然语言表述的控制方法就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模糊控制,模糊控制是一种通过模糊集合和模糊逻辑推理转化为数字或数字函数然后用计算机去实现预定的控制。本文使用模糊控制器构建模糊控制模型,利用输入量和设定值两者的差和差的变化率来完成。以某台空气为介质组装式齿轮压缩机为原型,构建出一套只针对入口流量为控制变量的防喘振控制系统,因为空压机入口条件相对其他机型比较稳定,入口直接面向大气故而入口压力、入口温度、介质组分都很稳定,其中入口温度可能会变化大些,但对机组喘振线的影响比较小。此套防喘振控制系统以入口流量和防喘振设定流量的差值e及差值的导数ec为模糊控制器的两个输入量,以防喘振阀门的开度u为输出值,其中防喘振设定流量是通过线上查点来完成的。第四章结尾再利用MATLAB对其进行了仿真,仿真模型的构建与实践情况有所区别,入口流量方面给出一个时间为50s的曲线,流量值每5s变化一次,有大于喘振流量的值,也有小于喘振流量的值。防喘振阀门以看作一个简单的比例惯性环节处理,它的延滞时间设置为0.05秒。模拟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根据机组进口流量的变化调整防喘阀门的开度,在距离防喘振线近的时候阀门开关速率比较缓慢,使整个压缩机出口压力波动不太大,在距离防喘振线远的时候,防喘振阀开的快,迅速脱离危险区,保证了机组的安全运行。文章最后用西门子PLC实现了防喘控制系统,这套系统在现场的运行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过去大部分齿轮空压机用户都把防喘振控制系统打到手动模式,自动模式如同鸡肋,原因是控制系统不够只能智能:如果在自动模式下运行工艺管网波动过大,不利于生产;手动模式下虽然能保证工艺管网波动不大,但是当发生喘振时需要操作人员手动打开防喘振阀,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强度,也不能保证第一时间退出喘振区,给机组运行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防喘振模糊控制系统有效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既不让工艺管网波动过大,也保证了机组的安全。
陈征[8](2016)在《离心式空气压缩机组防喘振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压缩空气在现代化冶金、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的生产制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空气压缩机作为压缩空气的生产制造设备,具有非线性、时变性等特点,因此很难建立精确地数学模型。喘振是离心式压缩机本身固有的一种特性,压缩机在生产运行中一旦出现喘振状况可能会导致压缩机受到严重损坏,甚至将会给整个生产系统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所以对离心式空气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某公司空压机项目为试验背景,采集现场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不同转速下压缩机的喘振线。本文在固定极限流量法和可变极限流量法的基础上,设计出了试验背景下的空气压缩机的防喘振控制方案。这种方案中心思想是根据入口流量始终大于某一定值流量,以此作为此转速及其以下一段转速范围的设定值。这种方案只需要对若干个转速下的喘振点进行计算,不需要建立精确地数学模型,简单方便容易被现场的技术人员所接受。模糊控制技术是一门新兴科学,在机械、冶金、化工、医药等智能控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喘振是压缩机固有的一种属性,压缩机的防喘振控制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传统的PID控制器对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采用了模糊控制技术,利用进气流量和设定量之间的偏差及偏差的变化率作为输入,防喘振阀门开度的大小作为输出构建二维模糊控制器,设计出压缩机防喘振模糊控制方案。并利用MATLAB软件中模糊工具箱和Simulink对其进行了建模仿真。同时通过对PID控制器与模糊控制器的单位阶跃响应比较分析,可以得出模糊控制器效果更佳。最终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压缩机的实际运行中能够及时地对压缩机运行状况进行判断补充进气流量,可以有效地避免空压机喘振工况的发生,给用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何家辉[9](2016)在《氮气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系统设计优化及DCS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氮气在金属冶炼、化学工业、石油开采、煤化工、机械加工等领域中使用越来越广泛,对氮气生产中的关键设备氮气压缩机防喘振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怎样控制氮气压缩机使其最稳定、高效、节能、环保是目前氮气工业生产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以兰州石化公司4#6000空分装置氮气压缩机防喘振控制为研究背景,以目前防喘振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对离心式压缩机产生喘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目前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几种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比较,并结合4#6000空分装置氮气压缩机喘振曲线方程,确定出针对此机组最适用的防喘振控制方案。根据确定的方案分解参数后,运用分类递进的方法设计出了最优的防喘振控制的算法,并绘制出了氮气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的方框图。通过与传统控制方式的比较,将防喘振控制由传统的控制防喘阀,改变为控制入口导叶。此外,方案确定后又进一步分析了防喘振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介绍了压缩机安全保护逻辑。最后又利用横河CS-3000 DCS系统实现了防喘振控制,通过现场实际运行,检验了控制效果并提出了下一步优化的方向。本文对类似机组的防喘振控制设计、DCS编程组态及机组操作控制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伟[10](2015)在《基于无量纲坐标系的富气压缩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离心式压缩机是目前国内大型工厂中提供动力的核心设备之一。离心式压缩机相对其他压缩机的优点很明显:有平滑的性能曲线,操作范围广,可达到更高的压比,易于实现自动化和大型化;同时离心式压缩机的缺点也同样明显:有喘振现象,气体分子量的变化对压缩机操作影响很大。解决分子量变化对压缩机操作影响的问题可以使工厂生产更平稳,同时节能增效。本文首先阐述了离心式压缩机在国内的重要地位,简单介绍压缩机控制系统的现状。然后从压缩机厂家设计、压缩机控制系统算法、实际工厂操作等几方面详细分析了压缩机入口气体分子量变化对离心压缩机控制和操作的影响。从解决分子量变化对压缩机控制影响的方面详细介绍了美国压缩控制公司的无量纲坐标系防喘振控制系统。最后通过一个详细的富气压缩机现场改造实例阐明分子量变化对压缩机控制的影响问题是可以通过改造压缩机控制系统来解决的。首先,由设计部门对离心压缩机的回流管路进行重新设计,由厂家专业工程师根据收集压缩机性能曲线、相关仪表、阀门资料数据进行重新核算;其次,在装置检修时,由厂家与现场人员共同完成完成现场接线,确认现场仪表、阀门,系统联调、汽轮机单试、压缩机空负荷试车等工作;再次,在装置正式开工时,由厂家专业工程师在线进行喘振实验,找出工厂环境下该压缩机真实的喘振曲线,将系统全部投自动,并进行精调;最后,在工艺负荷变化、压缩机入口分子量变化时,调整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参数,确保压缩机安全平稳运行且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二、空气压缩机防喘振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气压缩机防喘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西气东输三线RR机组防喘振控制程序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离心式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简介 |
1.1 喘振 |
1.2 防喘振控制 |
1.3 RR机组防喘振现状 |
2 RR压缩机防喘振系统综合测试 |
2.1 输入信号特性 |
2.2 防喘阀特性 |
2.2.1 防喘阀控制原理 |
2.2.2 防喘阀全开响应特性 |
2.2.3 防喘阀不同开度信号响应特性 |
2.2.4 防喘阀开阀速率响应特性 |
2.3 RR机组防喘逻辑 |
3 RR压缩机防喘振程序优化 |
3.1 优化防喘控制裕度计算方式 |
3.2 调整防喘阀增益输出 |
3.3 增加防喘阀开关阀速率限制 |
3.4 增加裕度变化率大时快速开防喘阀逻辑 |
3.5 增加压缩机组喘振检测逻辑 |
3.5.1 通过振动检测喘振 |
3.5.2 通过压缩机出口压力检测喘振 |
3.6 动态调整防喘控制裕度 |
4 结语 |
(2)基于ITCC的氧压机连锁控制系统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2 工艺流程 |
2.1 氧气流程 |
2.2 汽轮机的工作原理 |
2.3 离心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方案及控制方法分析 |
3.1 总体方案 |
3.2 基于ITCC控制的优点 |
3.3 控制方法 |
3.4 氧压机汽封控制 |
3.5 氧压机热井液位控制 |
3.6 氧压机启动条件 |
3.7 氧压机调速连锁控制 |
3.8 氧压机顺序连锁控制 |
3.9 氧压机防喘振连锁控制 |
3.10 氧压机连锁跳车条件 |
3.11 本章小结 |
4 氧压机系统硬件设计 |
4.1 工作原理 |
4.2 机柜 |
4.3 系统供电及线路类型 |
4.4 机架 |
4.5 硬件选型 |
4.5.1 电源模块 |
4.5.2 主处理器 |
4.5.3 模拟量输入模块 |
4.5.4 模拟量输出模块 |
4.5.5 数字量输入模块 |
4.5.6 数字量输出模块 |
4.5.7 脉冲输入模块 |
4.5.8 通讯模块 |
4.5.9 数据采集板 |
4.6 电路板与卡件之间的连接 |
4.7 现场仪表与电路板连接 |
4.8 模块与上位机的连接 |
4.9 硬点确定 |
4.10 仪表选型原则 |
4.11 本章小结 |
5 氧压机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的介绍 |
5.2 氧压机的速度控制软件设计 |
5.3 氧压机的顺序控制软件设计 |
5.4 氧压机连锁跳车软件设计 |
5.5 氧压机防喘振软件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氧压机控制的具体应用 |
6.1 氧压机速度控制应用 |
6.2 氧压机连锁参数实际应用 |
6.3 氧压机顺序控制实际应用 |
6.4 氧压机工艺流程组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空压机防喘振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压缩机防喘振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离心式压缩机基本原理 |
2.1 离心式压缩机基本结构 |
2.2 离心式压缩机工作原理 |
2.3 离心式压缩机的性能曲线 |
2.4 压缩机的喘振 |
2.5 压缩机防喘振控制方法综述 |
2.5.1 被动控制方式 |
2.5.2 主动控制方式 |
2.5.3 通用特性曲线控制法 |
3 防喘振控制方案 |
3.1 恒压逼近喘振线的控制策略 |
3.2 PROFIBUS-DP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
4 现场总线及硬件设计 |
4.1 现场总线技术 |
4.1.1 PROFIBUS概述 |
4.1.2 MODBUS总线 |
4.1.3 Profinet技术介绍 |
4.2 硬件选型 |
4.2.1 西门子可编程控制器 |
4.2.2 主要硬件选型 |
4.3 硬件电路设计 |
5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5.1 模糊控制器概述 |
5.2 模糊控制器结构 |
5.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5.3.1 模糊PID控制器结构 |
5.3.2 模糊PID控制器构造过程 |
5.4 PID控制器MTALAB对比仿真 |
5.5 模糊PID控制器在PLC中的实现 |
6 PLC软件设计 |
6.1 TIA Portal V14 SP1 简介 |
6.2 TIA Portal V14 SP1 组态 |
6.3 监控界面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变频器参数表 |
附录B 硬件接线图 |
附录C 部分程序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空分设备系统节能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空分设备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国内空分设备的发展 |
1.2.2 国外空分设备的发展 |
1.3 论文概述 |
第2章 空分系统的组成及物质平衡关系 |
2.1 空分系统工艺流程概述 |
2.1.1 空气压缩系统 |
2.1.2 空气预冷系统 |
2.1.3 分子筛吸附系统 |
2.1.4 板式换热系统 |
2.1.5 增压透平膨胀系统 |
2.1.6 空气精馏系统 |
2.2 空分精馏过程中的物质平衡关系 |
第3章 空分系统的能量分析及节能措施 |
3.1 空分系统的有效能分析 |
3.1.1 传热过程有效能损失 |
3.1.2 压缩过程有效能损失 |
3.1.3 阻力损失带来有效能损失 |
3.1.4 精馏系统有效能损失 |
3.2 空分系统的节能措施 |
3.2.1 空压机系统的节能措施 |
3.2.2 预冷系统的节能措施 |
3.2.3 分子筛吸附系统的节能措施 |
3.2.4 精馏系统的节能措施 |
3.3 目前系统节能方面存在的不足 |
第4章 降低系统能耗的优化研究 |
4.1 压缩系统的优化 |
4.1.1 影响透平压缩机组喘振的因素 |
4.1.2 预防透平压缩机喘振原理 |
4.1.3 透平压缩机喘振控制器 |
4.1.4 透平压缩机喘振保护系统 |
4.2 精馏系统的优化 |
4.2.1 控制目标和扰动分析 |
4.2.2 精馏过程被控变量的选择 |
4.2.3 精馏塔的新型控制方案 |
4.2.4 精馏系统的优化设计 |
4.3 空分系统变负荷优化 |
4.3.1 空分系统自动变负荷技术 |
4.3.2 基本设计思路 |
4.3.3 先进控制系统及自动变负荷原理 |
4.3.4 变负荷控制时的能耗计算 |
4.3.5 变负荷控制的节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5)海上气田降压开采技术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有工艺直接整体降压生产 |
1.2.2 增加压缩机组进行降压开采 |
1.2.3 分阶段降压开采 |
1.2.4 天然气喷射引流技术 |
1.3 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XX气田降压开采可行性研究 |
2.1 XX气田开发现状 |
2.1.1 XX气田简介 |
2.1.2 XX气田勘探开发及调整措施阶段 |
2.1.3 XX气田产量递减阶段 |
2.1.4 降压开采前气藏现状 |
2.2 XX气田生产流程与降压开采面临的问题 |
2.2.1 海上气田及生产装置的特殊性 |
2.2.2 XX气田天然气生产流程 |
2.2.3 XX气田主要工艺设备及处理 |
2.2.4 XX气田生产压力控制流程 |
2.2.5 XX气田生产瓶颈 |
2.2.6 降压开采面临问题 |
2.3 降压开采时的气藏数值模拟与增产潜力分析 |
2.3.1 降压开采气藏理论分析 |
2.3.2 降压开采气藏治水分析 |
2.3.3 降压开采气藏数值模拟研究方法 |
2.3.4 降压开采气藏数值模拟流程 |
2.3.5 降压开采气藏数值模拟结果 |
2.4 降压开采的流程运行模拟与可行性分析 |
2.4.1 生产产能及湿气压缩机串联测试 |
2.4.2 降压开采流程运行模拟分析 |
2.4.3 降压开采主要工艺设备校核 |
2.4.4 压缩机及附属设备评估校核 |
2.4.5 流程运行模拟及可行性分析结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降压开采技术方案设计 |
3.1 总体设计和基础数据 |
3.1.1 设计原则和研究内容 |
3.1.2 设计基础数据 |
3.2 总体工艺改造方案设计 |
3.2.1 生产分离器降压操作方案设计 |
3.2.2 天然气流程改造方案设计 |
3.2.3 凝析油流程改造方案设计 |
3.2.4 闪蒸罐低压天然气流程改造方案设计 |
3.2.5 生产水流程改造方案设计 |
3.2.6 总体工艺流程改造方案设计 |
3.3 压缩机改造方案 |
3.3.1 机组本体的改造 |
3.3.2 机组改造方案设计 |
3.3.3 压缩机附属设备的改造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然气喷射降压技术方案研究 |
4.1 热力压力机及喷射技术原理 |
4.1.1 热力压力机及喷射技术基本原理 |
4.1.2 天然气喷射技术应用 |
4.1.3 海上气田天然气喷射技术可行性分析 |
4.2 天然气喷射技术方案设计 |
4.2.1 方案设计基本条件 |
4.2.2 设计工况选择 |
4.2.3 工艺流程方案设计 |
4.2.4 具体方案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降压开采技术应用及效果分析 |
5.1 压缩机改造降压开采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
5.1.1 压缩机机组改造方案设计工艺测试 |
5.1.2 工艺流程优化方案设计的工艺测试 |
5.1.3 气田降压开采技术效果分析 |
5.1.4 降压开采技术方案的效果预测及经济效益 |
5.2 天然气喷射降压开采技术方案应用效果分析 |
5.2.1 喷射器效率及降压效果测试 |
5.2.2 天然气喷射降压开采技术方案的气田产量预测 |
5.2.3 节能及经济性分析 |
5.2.4 推广性分析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压缩机组智能控制与节能增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压缩机组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
2 压缩机组控制系统改造 |
2.1 压缩机组控制系统改造方案 |
2.2 压缩机组控制系统改造实施 |
2.2.1 压缩机组控制系统主要改造步骤 |
2.2.2 压缩机组控制系统智能控制实施 |
2.2.3 实测压缩机组喘振曲线实现精确控制 |
3 改造后的压缩机组控制系统效果 |
3.1 改造后的压缩机组控制系统工艺效果 |
3.2 改造后的压缩机组控制系统节能效果 |
4 压缩机智能控制系统发展 |
5 结束语 |
(7)离心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离心压缩机介绍 |
1.1.1 离心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
1.1.2 离心机组的性能曲线 |
1.1.3 离心压缩机性能试验 |
1.1.4 离心压缩机的管网特性 |
1.2 离心压缩机防喘振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离心压缩机现场运转实例调研与分析 |
1.3.1 氨压机组现场运转情况概述 |
1.3.2 氨压机组现场喘振试验 |
1.3.3 实测喘振点数据处理 |
1.3.4 防喘振线修改方案 |
1.3.5 防喘振线修改后效果 |
1.4 离心压缩机控制系统的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离心压缩机防喘振控制原理及要点 |
2.1 喘振现象 |
2.2 影响压缩机喘振的因素 |
2.3 离心压缩的性能曲线 |
2.4 喘振控制技术 |
2.5 防喘振控制要点 |
第3章 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系统的设计 |
3.1 离心压缩机防喘振系统的设计 |
3.2 离心压缩机喘振试验 |
3.3 防喘振线的建立 |
3.4 一般快开线功能 |
3.5 防喘振系统中的工作点的建立 |
第4章 机组模糊控制器的研究与仿真 |
4.1 引言 |
4.2 模糊控制算法概述 |
4.3 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 |
4.4 输入模糊化隶属函数的确定 |
4.5 模糊规则的建立 |
4.6 仿真与结果分析 |
4.6.1 防喘振控制系统仿真 |
4.6.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章 离心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系统的实现 |
5.1 控制系统的概述 |
5.2 SIMATIC H系统的优点及应用领域 |
5.2.1 冗余系统的目的 |
5.2.2 H系统的优点 |
5.2.3 H系统的工业应用领域 |
5.2.4 S7-400H系统的架构 |
5.3 S7-400H系统概述 |
5.3.1 S7-400H可编程控制器概述 |
5.3.2 编程软件结构概述 |
5.4 数据采集及处理 |
5.4.1 数据采集 |
5.4.2 数据的软件处理 |
5.5 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的实现 |
5.5.1 压缩机入口导叶控制的实现 |
5.5.2 防喘振控制的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离心式空气压缩机组防喘振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离心式空气压缩机控制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2 模糊控制技术的发展 |
1.3 离心式空气压缩机结构及工艺简介 |
1.3.1 离心空气压缩机的结构 |
1.3.2 离心空气压缩机的工艺简介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离心式压缩机控制原理及喘振特性 |
2.1 离心式压缩机工作原理与性能曲线 |
2.1.1 离心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
2.1.2 离心压缩机的性能曲线与管网特性曲线 |
2.2 离心式压缩机调节控制 |
2.3 离心式压缩机的喘振特性 |
2.3.1 喘振的现象和危害 |
2.3.2 影响喘振的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离心式压缩机防喘振控制方案的研究 |
3.1 离心式压缩机喘振线的确定 |
3.2 离心式压缩机防喘振控制方案 |
3.2.1 固定极限流量法 |
3.2.2 可变极限流量法 |
3.2.3 通用性能曲线控制法 |
3.3 空气压缩机防喘振的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离心式空气压缩机组防喘振模糊控制系统的研究 |
4.1 离心式空气压缩机防喘振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 |
4.2 模糊控制理论 |
4.2.1 模糊集合、模糊逻辑及其运算 |
4.2.2 模糊控制器工作原理及其结构 |
4.2.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流程 |
4.3 离心式空气压缩机防喘振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空压机防喘振模糊控制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
5.1 防喘振控制器的单位阶跃响应分析 |
5.2 空压机防喘振模糊控制系统建模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氮气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系统设计优化及DCS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背景 |
1.1 空分装置简介 |
1.2 空分工艺原理及流程简述 |
1.2.1 工艺原理 |
1.2.2 工艺流程简述 |
1.3 电机拖动离心式压缩机工作原理 |
1.3.1 离心式压缩机喘振的概念 |
1.3.2 喘振产生原因及其危害 |
1.4 目前4#6000 空分装置氮气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的主要问题 |
1.5 本章小结及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4#6000空分装置氮气压缩机介绍及喘振线计算 |
2.1 4#6000空分装置氮气压缩机基本情况描述 |
2.2 压缩机加载曲线 |
2.3 压缩机工作周期介绍 |
2.4 氮气压缩机喘振介绍 |
2.5 现有防喘振技术分析 |
2.6 COOPER氮压机喘振曲线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氮气压缩机防喘振控制设计 |
3.1 氮气压缩机防喘振控制 |
3.2 传统压缩机控制方法 |
3.3 氮压机创新的控制方式 |
3.3.1 压缩机喘振控制硬件结构 |
3.3.2 核心PID控制 |
3.3.3 入口导叶控制方式 |
3.3.4 防喘阀控制方式 |
3.3.5 氮气压缩机最终控制方框图 |
3.4 压缩机启动过程及防喘控制投用说明 |
3.5 压缩机停车保护逻辑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氮气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组态实现 |
4.1 CENTUM CS3000 DCS概况 |
4.1.1 CENTUM-CS3000的主要特点 |
4.1.2 系统主要设备 |
4.1.3 控制图功能简要说明 |
4.2 组态控制图 |
4.2.1 各功能块含义及用法 |
4.2.2 最终组态控制图 |
4.3 组态画面 |
4.3.1 流程图功能 |
4.3.2 4#6000氮气压缩机流程画面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CS系统实现效果分析及系统测试 |
5.1 效果分析 |
5.2 系统测试 |
5.2.1 系统压力调节 |
5.2.2 排气压力调节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无量纲坐标系的富气压缩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分子量变化对离心式压缩机控制的影响 |
1.2 离心压缩机控制系统 |
1.3 无量纲坐标系专利防喘振算法 |
1.3.1 美国压缩机控制公司概述 |
1.3.2 无量纲坐标系专利防喘振技术 |
第二章 离心式压缩机控制系统 |
2.1 常见的离心式压缩机控制系统 |
2.1.1 DCS系统控制 |
2.1.2 PLC系统控制 |
2.1.3 专用的防喘振控制系统控制 |
2.2 离心式压缩机防喘振控制 |
2.2.1 简单防喘振控制 |
2.2.2 专用防喘振控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子量变化对离心压缩机的影响分析 |
3.1 压缩机厂家性能曲线设计方面 |
3.2 压缩机控制系统算法方面 |
3.3 分子量变化对压缩机运行实际产生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量纲坐标系专利防喘系统 |
4.1 专利防喘振控制系统 |
4.2 无量纲防喘振算法 |
4.2.1 无关坐标系算法 |
4.2.2 压缩机喘振线计算 |
4.2.3 压缩机入口流量量程计算 |
4.2.4 压缩机防喘振阀流通能力计算 |
4.3 专利防喘振控制策略 |
4.4 CCC系统控制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富气压缩机控制系统改造实例 |
5.1 判断压缩机改造的可行性 |
5.1.1 了解压缩机运行现状 |
5.1.2 相关仪表资料研究 |
5.1.3 相关阀门资料研究 |
5.1.4 其他相关资料 |
5.2 压缩机控制改造设计和计算 |
5.2.1 压缩机流程设计 |
5.2.2 压缩机相关计算 |
5.3 压缩机控制系统改造现场实施工作 |
5.3.1 现场仪表检查 |
5.3.2 系统联调 |
5.3.3 汽轮机单试和空负荷试车 |
5.4 装置开工阶段调试 |
5.4.1 在线实测喘振曲线 |
5.4.2 控制器精调与极限设置 |
5.5 系统改造后的效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附件 |
四、空气压缩机防喘振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气东输三线RR机组防喘振控制程序优化[J]. 蒲斌,石耕睿,马永飞,马立峰.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21(04)
- [2]基于ITCC的氧压机连锁控制系统分析及应用[D]. 寇志刚.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3]空压机防喘振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D]. 李俊.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4]空分设备系统节能优化的研究[D]. 蔡高辉. 南昌大学, 2019(02)
- [5]海上气田降压开采技术方案研究[D]. 欧世兴.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6]压缩机组智能控制与节能增效[J]. 邢艳萍. 石油化工自动化, 2018(05)
- [7]离心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系统的研究[D]. 王志鑫. 东北大学, 2017(06)
- [8]离心式空气压缩机组防喘振控制系统的设计[D]. 陈征. 东北大学, 2016(06)
- [9]氮气压缩机防喘振控制系统设计优化及DCS实现[D]. 何家辉. 兰州大学, 2016(06)
- [10]基于无量纲坐标系的富气压缩机控制系统设计[D]. 李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