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显现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新自由主义到经济萧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危机论文,自由主义论文,萧条论文,资本主义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至今已准确地预测了7次国际经济危机。在国际经济危机阴影的笼罩下,近来当国际经济出现混乱时,许多人又担心“狼来了”。
然而,今天已无需预测,除欧美外的世界经济正处于衰退之中,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除欧美外,世界股价在1997年7月至1998年7月已普遍下跌了50%至75%,在1998年的8月和9月,市场股价又下跌了33%。在印度尼西亚,人们食不果腹;在俄罗斯,人们预期寿命下降了5岁,生活水平下降了一半多;在东亚,成千上万的人失业,贫困不堪;刚从“80年代失去的10年”中复苏的拉美经济,同样面临不断上升的压力;更为糟糕的是,作为国际经济增长火车头的美国,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1998年6月,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国会陈辞时宣称:“我们可能已经超越了历史”,认为美国已经超越了商业周期,获得了永久性的增长,连商业评论家也对此感到吃惊。到10月中旬,为了抵制不断增加的国际通货紧缩压力,格林斯潘不得不两次降息。同时,联邦储备局还协调数万亿美元风险金进行紧急救援,震惊了华尔街。格林斯潘解释说,如果基金崩溃了,那么有可能触发世界性金融危机。如今,美国经济正在衰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带来世界性的灾难。
然而,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引起了越来越严重的国际经济混乱呢?
时至今日,无论是美国主流经济学家,还是美国商业评论家,或者是大众传媒,都没有对这个问题作出任何回答,他们不愿意承认美国经济存在严重问题。然而,事实与美国媒体宣传报道的相反,美国经济不景气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上个世纪最后的1/4世纪时间里,美国劳动生产率(以每小时CDP计算)年平均增长率不到1%,也就是说,比以前的平均增长水平低了一半。在1973-1998年的25年中,美国工资增长率事实上比内战以来包括大萧条在内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低。1997年,工人小时工资(不包括利润)与1965年持平。在90年代,美国经济似乎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新时代”,显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优越性,然而,如果用标准的宏观经济指标如产出增长、投入增长、生产率增长和工资增长来衡量,那么美国经济比战后任何一个时期都要糟糕。
经济学家、商业评论家和媒体之所以忽视美国经济可怕的现实,是因为通货膨胀得到了抑制,迎合了财政部门的意愿;利润率在长期衰退后也有了显著的回升;尤其股票市场创造了历史的新高点。
二、华盛顿共识的打破
华盛顿共识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被打破了。亚洲经济危机诱发俄罗斯经济崩溃,进而威胁了全球经济,美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们,包括倡导休克疗法和跨国自由化的杰弗里·萨克斯,四处寻找籍口。令人吃惊的是,他们谴责美国财政部、华尔街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所作所为造成了资本逃逸的灾难性后果。
他们提出了两条理由:第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东亚的干预反而引起了更大的灾难。国际游资在触发亚洲经济危机之后大量逃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本应该注入资金,阻止危机向其他国家蔓延。1987年股市发生危机时,美联储和日本注入了大量资金,从而挽救了危机。这次也本应如此,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却反其道而行之。就像1929年赫伯特·胡佛执政时期,当时股市崩溃,而胡佛却提倡预算平衡,这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照常要求高利率和经济紧缩。这使国际投资者更加恐慌,资本加速逃逸,造成灾难性连锁反应,企业还不起贷款,失业上升,进而使更多企业破产。第二,短期游资的无序性是国际危机的源头。当经济前景看好时,资本流入东亚,而当经济稍有不景气的迹象时,资本迅速抽逃。这种情况加速了危机向其他国家蔓延,进而威胁了全球经济。
从长远来看,这次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知识界和普通市民对新自由主义的看法。显然,这些经济学家的分析是片面而不完全的,他们只看到冰山一角,不过,对于左派而言,绝不能忽视他们的观点。首先,他们对短期资金自由市场的批评是正确的。大规模和无序的短期资本流动,即使不是危机的罪魁祸首,毫无疑问也加剧了东亚经济危机。其次,他们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东亚贷款条件的批评,直接揭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干预该地区的帝国主义特征。这种干涉不只是迫使这些国家提高利率和采取紧缩政策,还企图摧毁这些国家的经济规则和保护措施,这在韩国尤为明显,而正是这些规则和措施创造了世界史中经济增长的奇迹。正是由于东亚经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才加速了在东亚国家推行所谓的改革计划,迫使这些国家开放市场,推行市场化,为大银行和跨国公司渗入东亚国家市场创造条件。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们的批评带有意识形态色彩。他们在无意间挑战了主流观点,即通过自由市场配置资源可以获得最大产出的观点。他们把对自由市场的批评集中于短期的投资行为。一旦不把所谓的主流观点看做一成不变的教条,那么就可以质疑市场配置在长期投资、商品市场以及最为重要的劳动力市场领域里的作用。换句话说,他们为左派提供了一点非常重要的启发,使左派再度为其重要论断辩护。随着共产主义的崩溃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许多人曾对此失去了信心。这个论断对于人道的社会秩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即由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对国家经济体进行民主和社会控制。
三、左派的观点
左派认为,主流经济学家对国际经济危机的解释是片面而肤浅的,仅仅指出了短期资本的流动性和不负责性。短期资本流动自70年代末就积聚起来了,显然只是更为广泛的新自由主义计划的一部分。一方面,新自由主义尽可能使资本和商品在全球自由流动;另一方面,摧毁了福利国家提供给劳动阶级的来之不易的保护措施。他们认为,新自由主义应该受到指责,它带来的许多问题造成了世界经济灾难,在很大程度上说,执行新自由主义计划是造成当前经济危机的根源。
他们的观点大致如下: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不断增强。因此,保护和扩张金融资本和跨国公司的利益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基本逻辑。但是,保护金融资本利益的政策是以牺牲一般的经济体、尤其是工人阶级的利益为代价的。首先,为了保护借贷资本的利益,弥补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执行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紧缩信贷,平衡预算。而这些政策正是导致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的主要原因。其次,为了使金融资本获得高额利润,资本流动的壁垒被不断减少,资本能够迅速进入和撤出市场。资本的自由流动使国家的经济增长政策很难奏效,尤其是很难采用赤字财政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就业。第三,如果按萨克斯和跨国公司的经济逻辑,即资本能迅速进入前景看好的领域,迅速撤出前景黯淡的领域,那么自由资本市场就很难使经济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因为生产资源是特定生产线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经济发展需要长期的资源保证,而资本撤退将导致供应中断。然而,资本的突然撤出成为新自由主义生活秩序无法更改的事实。
四、生产能力和生产的过剩
现在似乎对前述的经济形势有了深刻的理解,然而还远远不够,如果不进一步阐述,可能会引起误解。简而言之,金融资本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即使加剧了经济危机,也只是国际经济危机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国际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长期的利润率危机,而利润率危机是由国际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过剩造成的。
首先,资本向金融领域转移是由于现实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利润率低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生产能力和生产的过剩导致了制造业利润下降,70年代后期以来金融资本急剧增加。其次,在20世纪7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政策的采用是凯恩斯政策失败的结果,因为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已经不能恢复利润率和刺激资金积累。从资本的角度来看,货币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是对凯恩斯赤字财政政策失败的回应。第三,新自由主义倡导紧缩信用和平衡预算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金融资本的利润。其主要的逻辑是,通过降低需求的增长从两个方面来恢复利润率:一是提高失业率以便削弱劳工和降低工资增长率;二是迫使高成本、低利率公司撤出市场,让低成本、高利率的公司控制市场,从而提高平均利润率。最后,即使金融资本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是长期经济停滞和不稳定的结果,但也不能否认,在从长期低利润和停滞向严重经济危机转化的过程中,新自由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起了不可推卸的作用。直到90年代,这个问题才暴露出现,在里根的赤字财政向克林顿的预算平衡政策转变时,更多的发展和不稳定问题发生了。
下文将进一步阐述前面的观点,说明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和生产过剩的产生、持续和加剧是怎样在经济危机中发挥作用的。
(一)停滞的根源。生产能力和生产过剩导致制造业利润率下降是经济长期停滞和发生危机的根源,这是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可避免的现象。20世纪60年代后期,德国尤其是日本等后起的低成本生产者迅速增加产量,对高成本竞争者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德国和日本公司通过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维持了可观的利润率,而其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减少,利润率下降。结果,整个制造业生产能力和生产大量过剩,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总利润率减少。美国的高成本制造商最先遭受了利润下降的冲击,从1965-1973年,美国制造业的利润率降低了约40%,整体经济利润率下降了25%-30%。到了1973年,日本和德国被迫承担了部分利润率下降的后果,成本大幅度增加,对美元的货币大幅升值,导致1971年至1973年国际货币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德国、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利润率的长期低落造成资本积累率长期低下,资本积累率低导致生产和生产力增长缓慢,而生产力增长缓慢意味着工资增长滞缓。生产和投资增长缓慢最终导致失业率上升。
既然生产能力和生产过剩造成了利润率长期低下,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持续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过剩呢?换句话说,为什么那些利润率下降的公司不转向其他生产领域以减轻生产能力过剩的压力呢?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大公司控制全球制造业,只要在这个行业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能比转向别的行业更有前景,可以维持和提高利润率。在制造业领域它们已经支付了大量的沉淀资本。与供应商和客户有长期的联系,这种联系很难在别的领域获得。通过长时间的开发,他们掌握了很难获得的专业技术知识。因此,70年代后德国和日本企业总体上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地位,没有充分退出,所以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压力没有得到减轻。第二,尽管世界制造业的利润率减少,但低成本的生产商,尤其是东亚生产商却发现进入该行业有利可图。第三,凯恩斯主义政策在70年代扩展到整个世界,90年代早期美国依然推崇,对世界生产能力和生产持久过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导致了利润率的进一步下降。赤字财政和扩大信用等扩大需求举措,使许多高成本、低利润的企业继续维持下去,否则高利润的生产商就会取代它们的地位。毫无疑问,凯恩斯主义使低迷经济有所缓和,但也延长了低迷时期。虽然避免了30年代那样的经济大萧条,但低利润率和低投资企业的存在也减少了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从停滞到危机。需要强调的是,直到90年代新自由主义才与凯恩斯主义彻底决裂,从而使东亚经济陷入混乱,使国际经济从长期停滞转向严重的危机。生产能力和生产过剩导致利润率下降,资本积累减少,因此自1973年以来投资需求不断下降。随着利润率的下降,雇主大幅降低工人工资,消费需求增长停滞。70年代末,当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和英国首相撒切尔要求紧缩货币时,迅速上涨的利率使经济变得更糟。如果不是里根政府大幅增加军费开支,增加政府的需求,那么80年代世界经济的萧条就不可避免,尤其是1981-1982年国际债务危机之时及以后的情况更是如此。克林顿上台后,美国政策转向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预算平衡和经济紧缩,不再通过政府赤字扩大需求来平衡国际经济。美国政府在90年代年均开支仅仅增长0.1%,而在过去30年美国政府年均开支增长2.4%。美国政府需求增长减缓,政府消费和投资停滞不前。欧洲各国政府由于要为货币联盟做准备,也采取甚至比美国更加紧缩的财政政策,因此整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增长十分缓慢。为了弥补损失,各国的生产商只好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出口。然而,出口主要来自制造业,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剧了长期以来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
(三)危机恶化。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剧,为东亚经济危机奠定了基础。在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美国经济比较景气,长期萧条的制造业利润率得到一定的恢复。但美国制造业利润率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为代价的,因为只有通过迅速增加出口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才能实现。在国际需求减速尤其是在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美国生产者所获得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主要竞争者所失去的利益,因为市场竞争是一种零和博弈。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制造业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90年代美元的贬值,在此期间,美元对马克和日元分别贬值了40%和60%。因此,90年代美国经济恢复时,德国、尤其是日本制造业出口特别困难,处于战后最艰难时期。事实上,到了1995年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是80:1,日本经济濒临破产的边缘,而在10年前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是240:1。1995年春,美国、德国和日本达成协议,允许日元大幅贬值以便挽救日本的经济。然而,对日本的挽救行动出现了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即引发了亚洲经济危机。因为一国生产商获利是以他国生产商的损失为前提的,对日本这样的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90年代前半期,东亚国家经济蓬勃发展与美国遥相呼应,而日本生产商却遭受重创。东亚国家得益于它们的货币与美元挂钩,随着美元对日元的贬值,它们的货币对日元汇率下降。当美元下跌时,韩国提高了竞争力,因而成了赢家,外资注入韩国仿佛没有限制。然而,1995年当日元对韩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货币开始迅速下跌时,韩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投资大量过剩。由于货币升值使成本上升了,他们发现自己的生产能力也严重过剩,出口赢利非常困难。1997年上半年,国际贷款人资本开始注意到东亚生产商利润率迅速下降,进口增加而出口迅速下降,他们迅速撤除资金。结果,东亚国家货币迅速贬值,生产商遭受灾难性打击,深陷国际债务之中。此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动加剧了东亚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逼迫它们迅速提高利率,使本已困难重重、负债累累的企业雪上加霜,银行倒闭,工人失业,企业无力还债。这样,东亚危机变成了东亚萧条。1996年东亚地区总投资同美国一样多,而在东亚陷入萧条时,市场崩溃,出口环境恶化。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日本于90年代转向东亚寻求出路,现在面对萎缩的东亚市场又陷入困境中,只希望扩大对其他地方的出口来恢复经济。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也在寻找出口途径,摆脱经济衰退。大家都把眼光盯着一个国家,那就是美国这个过去一直在扩大内需的国家。1997年美国国内经济开始加速增长,工资大幅度上涨,但它的成功却是以加速扩大制造业出口为基础的。因此维持美国的发展动力立即受到怀疑,美元上涨势必成为美国经济成功的孪生兄弟。1998年上半年,随着美元升值,大量商品涌入美国,美国出口受挫,面对不断萎缩的亚洲市场,美国出口停止增长,制造业利润减少,繁荣结束,经济迅速下滑、衰退、甚至更糟。1998年上半年,作为美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制造业,其利润经过多年增长后已经萎缩,美国整个经济受到牵连,最重要的是引起了美国股市泡沫的破裂。
制造业出口的迅速增加和利润上升,刺激了股价迅速上涨;股价上涨促进了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为美国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股价增长如此之快,消费者认为财富增加了,不需要节约。最近几年,他们的储蓄率大大降低,而消费迅速增加。股价增长如此之快,公司可以通过出售股票非常容易地募集资金,因此投资飞涨。但一旦股票市场下跌,所谓的“财富效应”就会背道而驰。据美联储估计,从1998年7月股市最高点以来,美国金融资产的净损失已经达到了1.5万亿美元。正如大家所见,他们的财富比起他们近来所想像的要少得多,他们不得不增加储蓄,减少消费。随着公司股价的下跌,筹资的成本越来越高,投资也因此减少。更加糟糕的是,伴随着股票市场泡沫的结束,市场信心大跌,贷方怀疑借方的偿还能力,为了减少风险,他们要求从市场撤出资本,换成硬通货。隐约的“信用危机”使企业和个人很难借到贷款,极大地影响了生产和消费。出口和制造业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美国经济下滑的根源。在世界大多数地区,生产继续下降,市场正在萎缩,贷款越来越难获得,各地生产者只有更多依靠出口来维持。世界经济指望美国经济来驱动,但在世界制造业出口泛滥的情况下,一旦美国扩张结束,就很难找到其他力量来阻止严重的经济衰退。
(本文编译自英国Against the Current杂志1998年11/12月号)
标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新自由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美国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经济自由主义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