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探析_经济论文

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探析_经济论文

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不利因素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应当认定,金融危机一年后的俄罗斯经济开始复升,是有其内在原因的。普京总统选择务实的政策,把振兴经济作为国家的第一要务,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一是大力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快速增长,实行市场机制与国家刺激相结合的投资政策,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二是实行积极的工业政策,优先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扶持轻工、食品等国内必需部门,提高能源和原料等优势部门的出口能力;三是把国家扶持同农业和土地的改革结合起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四是实施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结构政策,努力创造新的经济优势;五是加强国家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俄罗斯经济的复升。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诸如卢币贬值等做法,都是俄罗斯政府面对突发的金融危机而被迫采取的措施,大多属于不得已的短期行为。尤其是叶利钦时代留下的政局多变、经济跌落、国威不振、难以驾驭的复杂局面,更使普京政府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要想使其经济真正有起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普京政府还要下大功夫理顺在长期经济转轨转制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许多矛盾,诸如金融、财政、税收、政府腐败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由于俄罗斯经济是否复苏关系到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对于中俄两国间的经贸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阻碍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加以探讨与研究,以利于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第一,俄罗斯政局持续动荡,发展经济力不从心

自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进入了政治和经济转轨转制的时期,社会政治领域斗争频繁。尽管俄罗斯各届政府均力求发展经济,但由于一系列的政治风波和内阁的频繁更迭,使其对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力不从心。1993年,叶利钦总统炮轰议会大厦,开创了行政机关向立法机关动武的恶劣先例。1994年到1996年的车臣战争,不仅激化了民族矛盾,又进一步增强了俄罗斯联邦国家的民族分裂倾向。1996年,围绕总统选举,各派力量进行了一场耗费巨大的政治角逐。1998年秋,虽然国家杜马弹劾总统的动议未予通过,但进一步加深了总统和杜马之间的矛盾。1996-1999年期间,俄罗斯政府3年时间内6次更换总理,3个月内6易内阁成员,更是创下了俄罗斯政坛更迭的纪录。激烈的政治斗争,使政府无暇顾及经济发展问题,或者已制订出的经济政策,也得不到切实的执行: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这个关系到国家富强昌盛的根本利益问题,被置于次要位置,使政治斗争严重阻碍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进程。这样,一旦卢布贬值和石油价格上涨的效应失去后,其经济又有可能陷入泥潭中。各派在1999年杜马选举和2000年总统选举中的政治较量以及在军臣的军事行动,也影响了俄罗斯经济改革的继续深入和发展。

虽然目前普京已经就任俄罗斯总统,并也很快组阁,但是其过分保留叶利钦时代的权力人物,又对一些金融市场寡头政策不力,所以其可能在半年的“团结过渡”时期后重新把自己的官僚充实到权力机关中去。这很可能再次引起权力之争,妨碍经济的发展。

第二,俄罗斯资金匮乏,经济发展难出奇迹

应当明确,在现代工业中,资金历来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对于俄罗斯来说,要摆脱目前的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必须对现有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调整。但要改变现有经济结构,就需要大约数千亿美元的投资额。到目前为止,俄罗斯经济部门总共获得外国投资278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只有117亿美元。与之相比,中国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共吸引外资合同金额5000多亿美元,吸引直接投资3200多亿美元,近两年来每年引资就达400——500亿美元。而近10年外国在俄罗斯的投资只有200亿美元左右,近年又呈现下降的趋势。进入2000年以来,外商对俄罗斯的投资逐渐增多,头4个月大约有90亿美元。一些国际投资商把其战略利益与俄罗斯的政治局势联系在一起,不急于在俄罗斯投资,这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据德国专家考察,“要达到正常、稳定的经济增长,俄罗斯每年还需要100亿至12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却借口车臣战争问题向俄罗斯施加压力,这对俄罗斯经济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还要看到,俄罗斯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实行证券私有化改革,使得国库未获分文,人民也未受益,反而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外资金纷纷抽逃,致使其在经济发展上难有作为。相反,据国际银行信用社估计,前苏联时期大约有数百亿美元流失到国外;而在1993年-1999年期间,又有大约1360亿美元从俄罗斯流出,大大超出外国投资者和国际经济组织向俄罗斯注入的资金数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俄罗斯现在是全球最动荡的国家之一,更迭频繁的政府和反复无常的政策,使俄罗斯商人和腐败官僚千方百计地将卢布兑换成美元,再将美元转移到国外,以此来保护自己来之不易的收入和不义之财。同时,由于腐败的官僚和不断曝光的洗钱丑闻,使得世界各国对俄罗斯投资的信心大降,导致大量投资抽出外逃,一些国外贷款也很难实际到位。事实上,由于洗钱丑闻和俄罗斯在车臣的军事行动,已经使IMF原定于1999年9月底发给俄罗斯的6.4亿美元的贷款的计划暂时搁置。另外,据伦敦国际研究所认为,由于前苏联的基础设施今后几年将渐渐老化,而同时没有资金进行相对足够的设备更新,以使俄罗斯经济复苏道路任重道远。进入2000年以来,外商对俄罗斯的投资逐渐增多,但这对于迫切需要资金的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杯水车薪。因此,缺少资金会影响俄罗斯在抢占发展经济的制高点上有所作为。

第三,俄罗斯宏观调控失灵,微观经济成效不佳

在俄罗斯经济转制的进程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控制作用大大弱化,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也未发育完全。“休克疗法”的结果是: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市场无度开放,国家宏观调控失灵,使得税收大量流失。由于国家制定的法制法规杂乱而不健全,造成企业偷税漏税现象十分严重,而中央政府又没有能力使大企业缴纳拖欠的税款,从而大大地限制了恢复正常经济秩序的努力。在俄罗斯激进的转轨期间,一些小型企业快速实现私有化;近些年来,一些大型企业也逐渐被所谓“新兴阶级”以廉价的资本购买。由于以较快的速度实现私有化,非国有经济在俄罗斯GDP中所占的比重已达70%左右,从而打破了国家对经济的垄断地位,形成了私营、个体、集体、合资、股份制与国有经济多种经济并存的多元化格局,致使国家对经济控制作用明显减弱。

长期以来,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俄罗斯联邦政府一直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样导致居民收入下降。1998年新一轮金融危机以来,俄罗斯居民收入进一步下降,国内出现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大多数俄罗斯人不能按时拿到工资,有58%的居民达不到最低生活标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的月收入不超过1050卢布(不到42美元),残疾人每月的收入为983卢布,有些地方的退休金甚至只有350-500卢布。相反,高收入的人每月不少于7000-8000卢布,而公司和资产在国外的人的收入就更加难以计算。与此同时,其微观经济改革方面成效甚微,特别是银行的资产重组和经济结构优化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全俄罗斯2500家商业银行与企业间的货币拨款过程复杂而混乱,造成很多企业的资金严重困难,使它们既无钱发展生产,更无钱更新早已陈旧的设备。因此,俄罗斯目前有一半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此外,由于投资和信贷的风险很大,1999年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比1998年同期下降0.7%。因此,普京总统和卡西亚诺夫总理都已意识到,要想使俄罗斯经济发展,必须对其经济进行结构性改革,一是改革税制,现存的税制结构复杂,税基范围狭小,这就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拓宽税基,进行税制改革;二是改革银行制度,实行银行重新资本化;三是改革土地法,由于目前占俄罗斯可耕土地15%近2200万公顷的土地掌握在私人农场主的手中,土地不能进行买卖,阻碍了农业发展,所以必须进行改革。

第四,俄罗斯政府财政赤字庞大,经济境况雪上加霜

据统计,1999年,俄罗斯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增加,债务危机更加突出。至1999年底,俄罗斯外债达到1650亿美元;在内债方面,普京政府虽然基本解决了退休金拖欠问题,但支付工资欠款的压力仍然很大,光拖欠生产部门和社会领域的工资额就约达481.2亿卢布。目前,俄罗斯到期要偿还的债务为175亿美元,而俄中央银行外汇储备仅有176亿美元。今后10年,其每年应还的外债约为140——180亿美元,其财政状况必然是捉襟见肘,寅吃卯粮。与此同时,俄国家大银行中有5家因无能力兑现对债权人和顾客的债务而濒临破产。再加上在最近镇压车臣叛乱分子的巨额费用,已迫使莫斯科预支了2000年国防预算中的10亿美元。据统计,俄罗斯每月用于北高加索地区军事行动的额外开支高达40多亿卢布。

事实上,俄罗斯政府的债务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联邦政府出于无奈,只能借新债还旧债,实际上是在维持着一种“举债经济”。因此,俄罗斯在极度困难的财政情况下,要增收节支,就必然要减少生产性投入,这样做必然要使生产受到限制,庞大的财政赤字,薄弱的外汇储备,北高加索地区的财政负担,以及银行破产的危机,已使俄罗斯的金融形势不容乐观,难免会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制约因素。

第五,俄罗斯寻求加入世贸组织,道路并不平坦

应当明确,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信息化的大潮中,俄罗斯显然还要力图早日克服各种阻力,主要是来自美国的阻力,实现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宿愿。目前,俄罗斯已经取消了对外贸易的限制,并正在继续努力靠近世贸组织。但是,美国一直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资格问题上,表现出双重标准,从中作梗。美国担心俄罗斯在美国人占领的市场上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对俄罗斯等一些国家在市场改革方面的真实情况视而不见,相反却一次又一次地拒绝承认俄罗斯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

另一方面,美国无视世界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目前没有也不想取消在冷战时期通过的臭名昭著的“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正是它阻碍着俄罗斯获得正常的对外贸易关系。1999年12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上,俄罗斯提出了一揽子彼此进入对方服务市场的建议,业已表现出了良好的愿望和真诚的善意,但并未得到应有的答复。普京政府正在进行改革,力图使国家立法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如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俄罗斯每年将避免损失18亿多美元,并有助于俄罗斯参与制定2001年至2002年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解决方案。但问题是俄罗斯能否克服重重阻力,尽早踏入世贸组织的大门。普京总统从俄罗斯的现实出发,提出强国富民的思想,走人类社会经济共同发展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三条道路,既不回归计划经济,也不照抄别国模式和经验,寻求自己的发展模式。

总之,俄罗斯在长期而又艰苦的转制和转轨过程中,没能建立起一种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缺乏明确的经济改革目标;废除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形成新的市场经济框架和机制;经济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规范经济活动的法规、政策还不够完善;缺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企业内部还没有普遍建立起严格的经济核算制度;私有化过程中由于政策失误而造成的经济失控等严重后果,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不利因素。其他方面,比如政府腐败现象,以及俄罗斯农业连年歉收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等,也会给俄罗斯经济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有鉴于此,俄罗斯要想尽早摆脱危机并走出低谷,普京政府当务之急是恢复生产,扩大内需,增加投资,并制定一整套符合俄罗斯国情的经济政策,这样才有利于俄罗斯经济在新世纪的复苏和发展。目前,普京政府的经济政策框架已经形成,相信他会引导俄罗斯人民审视历史,衡量现实,筹划未来,开创出一个经济的复兴时代。

标签:;  ;  ;  ;  ;  ;  

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探析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