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王乃聪

论“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王乃聪

天津市排水管理处第三排水管理所 天津 300402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部分面临巨大挑战和契机。只有不断完善其质量和给排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确保道路交通和人们正常生活不受影响。本文将主要围绕"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展开分析,并提出具体应用措施,旨在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引言

水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资源,城市给排水是城市的命脉,其设计与建设直接影响城市的运行和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存的问题逐渐凸显。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则极大的提高了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的设计质量,奠定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城市排水系统现状

从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情况看,排水设施还存在较多问题,尤其城市,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具体问题如下:

1.1给排水设施不完善

老城区给排水设施建设年限较久,随之城市的快速发展,现有管道的结构构造、管道长度、管道质量等均无法满足城市给排水负荷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同时由于给排水、地下结构专业性和复杂性,建设资金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地下管网建设和管理严重落后。

1.2极端天气下排水难度增大

我国是内陆国家,极端天气增多,给城市排水系统很大压力。极端天气具有突发性,易逝性和小尺度等特点,易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瘫痪,出现供水污染和内涝。

1.3雨洪资源没能充分利用

我国水资源分配不均,需要雨洪资源的综合利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地面硬化率增大,雨水无法下渗,直接排到地下排水管道,资源没有得到综合利用,还增大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2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的重要作用

(一)提供科学的设计和规划导向

对于目前我国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不规范问题,特别是在下雨过后,城市就像一个巨型水坑,排水速度较慢,这些问题的发生足以说明排水体系中存在诸多不足,比如雨水累积、难以下渗造成的排水停滞等,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然而正确运用海绵城市观念,却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方式在老城区中主要体现在对排水体系的整改方面;针对新城区则主要体现在科学设计中,以此提升城市自我恢复能力,轻松避免雨天难排水的难题。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市政道路给排水中引入这种观念,不但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水资源,保持生态环境。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兴的城市建造观念,其不但结合生态、环保、自然和谐等要素,还直观表现出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不动摇的态度。所以在市政道路给排水体系中按照海绵城市观念能大大加快城市发展进程,同时能提高水资源使用率。无论是在城市用水还是吸收用水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

(三)提升资源综合使用率

将海绵城市观念成功应用到给排水设计中,能最大化充分利用城市资源。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市政道路排水承受巨大压力。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改善和增加已有的排水设备和管道,依据实际情况搭建健全的、先进的、通透性能好的排水体系,提升道路渗透力,聚集比率而且进行反复使用,从而高效提高我国城市水资源的综合使用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措施

(一)车行道

目前,我国的市政道路建设中,非透水性路面是车行道核心应用的路面。然而这种路面不但能导致路面产生积水,还会隔断地下水的供应,形成热岛效应。在海绵城市给排水的基础观念指引下,车行道的路面需要充分体现透水性的作用,这样不但能降低径流量,还能针对地下水给予循环补充。因此在进行设计和具体施工时,在表面层应该对其透水沥青混凝土的加以正确使用,同时针对基层和底部层,可以选用非透水性的材料进行实施,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因为雨水下降而造成的路基损坏。当雨水与路面紧密碰触时,顺着横坡,水体会向着盲沟排解,同时流入到检查井和绿化带内。

(二)人行道

假设人行道引用非透水性的路面,那么在雨季必然会产生泥泞和积水现象,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和人身安全造成不良影响。但是在海绵城市观念的正确引导下,应该积极对透水性的路面加以建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地面下的雨水得以渗透,进一步对路面温度和湿度进行合理调控。这样不但能降低积水量,还能把排水管道布置在基层中。在计划坡度时,需要把路拱横坡把控在1.0%-2.0正常范围内,将纵坡把控在2.6%以内[2]。

(三)绿化带

在建造海绵城市过程中,无论是人行道,车行道都对绿化带进行了规划。只有在保证足够的水分时,才能对绿化带进一步种植,因此要掌控好绿化带的生长高度,然后把排水设备设施布置到绿化带中,而且要及时对雨水聚集区进行策划,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能让路面雨水向着雨水聚集区流动,对自然水资源能充分有效的利用。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杜绝雨水腐蚀路面的现象发生。

第一:聚集雨水。要对透水路面的柔韧性和地表径流做到有效利用,保证可以在绿化带的雨水口聚集水体。通常情况下,雨水口的高度应该控制在栽培土和道路高度中间。

第二:过滤水体。针对降落在地表面的水体,要对其实施过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确保其整洁性。在现实的策划中,要对栽培土进行布置,同时对砂石层进行合理规划,进而安装渗透管。这样不但能实现雨水的有效过滤,还能让其顺利渗透到地下,补充自然水体。

第三:滞蓄缓排。针对绿化带的构造特征和地势展开探索,同时保证雨水可以有序按照一定层次渐入地下。为使雨水沉积,在安排雨水口时要对明沟进行处置,并且要将沟渠布置在明沟两侧,以此引导雨水流入明沟。在雨水十分充足的情况下,雨水口的功能得以发挥,在绿化带中起到水体滞留的作用。

第四:排解。为能加强雨水管道和排水管的联系,需要对溢流系统展开充分考虑。在降水量十分富裕时,仅仅依赖雨水口难以改善积水难题。而此时地形较低的绿地会存储雨水,经过溢流系统让雨水流入市政管网,从而排解大量水体。

(四)搭配设备

道路排水中最为重要的设备就是路缘石,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平缘石,另一种是立缘石。其中平缘石的高度要和附近地表维持相同,而且能使雨水顺着雨水口或者绿化带方向流动,以防产生积水。立缘石则比较不同,可以微高出其他地表,当雨水降落到路面时能朝雨水口出聚集。然而结合其自身特征,不能保证雨水顺利流入绿化带内。要想有效解决这种问题,必须使用打孔式或间隔式的立缘石。

另外,在传统施工设计中,路肩边沟的布置也是利用混凝土材料的表现。但在现实中却容易造成堵塞,不但破坏其美观,而且在过滤雨水方面没有任何意义。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对植草沟展开合理使用,也就是说在地表沟中栽种植物,以此达到收集雨水和传送、过滤和排解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建造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项目建造过程中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水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在这种观念指引下,在进行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时,要格外注重对特殊位置的合理规划,确保城市绿地和道路的有效连接,从而推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洁.“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0):87.

[2]张富敏,王卓诚.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9):266-267.

论文作者:王乃聪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2

标签:;  ;  ;  ;  ;  ;  ;  ;  

论“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王乃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