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对话商谈十年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汪辜会谈”开启历史
1993年4月27日,花木葱茏的新加坡阳光灿烂。上午10时许,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 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一起出现在新加坡海皇大厦4楼会谈大厅。二 百多名中外记者将2人团团围住,话筒、摄像机林立,照相机灯光闪烁。两人并肩步入 摆满鲜花的会议室,在放着鲜花的大会议桌两边分坐了下来。海协与海基会各10位代表 也一一落座。接着,汪道涵与辜振甫两人起身伸出手,越过宽不足两米的橘红色会议桌 紧紧握手。无数的照相机、摄影机灯光闪烁,“咔嚓”声此起彼落,纪录下这一个历史 性的时刻。在频频亮起的闪光灯之后,众所瞩目的海峡两岸受权民间机构领导人的首次 会谈——“汪辜会谈”拉开了帷幕。
“汪辜会谈”3天的会议共达成四项协议,在会谈结束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江泽民评价“汪辜会谈”“是成功的,有成果的,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 重要一步”。
两岸首份协议《金门协议》的签订
海峡两岸的首次公开接触商谈始于1985年的华航货机事件。这一年的5月3日,台湾“ 中华航空公司”B198号波音747货机机长王锡爵架机自泰国曼谷飞往香港途中,折回大 陆,在广州白云机场降落。王锡爵要求在祖国大陆定居,机上其他两位机组人员希望返 回台湾。为了更好地处理“华航”货机及协助两位台胞返回,中国民航两次电邀“华航 ”就此事接触商谈。台湾当局终于同意“华航”代表与中国民航代表进行商谈。从5月1 7日至20日,双方在香港进行了4次商谈,达成了协议,并在香港进行了“人机交接”, 两位机组人员顺利返回台湾。这是37年来,海峡两岸有关方面就处理具体问题进行的第 一次公开商谈。两航会谈打破了台湾当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 ,两岸通过友好协商顺利解决问题的事实,也对当年仍处在冰封时期的两岸关系产生良 好影响,长期受到台湾当局“恐共”教育的台湾民众第一次对两岸协商谈判有了良好的 印象。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两岸人员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包括两岸民众的婚姻、继承、定居、求学等, 以及诸如偷渡、走私、劫机、海上事故、民间纠纷,两岸经贸往来与人员交流中的法律 问题等,直接影响两岸间的正常交往。两岸间原由红十字会出现协助处理两岸民间交流 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交流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成立专门机构来协 调处理两岸交流衍生问题成为必要的选择,两岸事务性商谈已无法回避。两岸双方专门 处理两岸交流的事务性、功能性事务的民间受权机构因此应运而生。
1990年台湾海峡接连发生了两起震惊两岸、导致46名大陆渔民死亡的骇人听闻事件。7 月22日,福建省平潭县澳前镇光裕村渔民在海滩上发现一艘搁浅渔船,船的编号为“闽 平渔5540号”,在船上两个被钉死的密封舱内发现了25具尸体和1名奄奄一息的幸存者 。经过查明,这些罹难者是因为私自渡海到台湾做生意时被台湾军警查扣,而台湾军警 在遣返这些私渡者时采取了极不人道的做法,钉死船舱导致被关在船舱中的人被活活闷 死。事件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在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岛内舆论哗然,台湾各界纷纷谴 责军警当局对大陆渔民的遣返方式。台湾有关方面则竭力否认并试图推卸责任。但台湾 当局尚未对“闽平渔5540号”死难者家属作出交代时,又一起惨案发生了。8月13日, 台湾方面的遣返作业再次发生人命惨剧。载有50名被遣返大陆渔民的“闽平渔5202号” 在驶回福建途中,与押送的台湾军舰相撞,断成两截。50人全部坠海,后来29人获救, 其余21人失踪,事后证实已葬身大海。
两起惨案共46条人命令海内外同胞极为愤慨与震惊,包括大多数台湾媒体在内的海内 外舆论纷纷指出,惨案是台湾当局错误的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台湾当局必须对这两起 惨案切实负起责任来,作出使大陆同胞可以接受的交代,并采取切实措施以保证今后此 类事件不再发生。
在长达近两个月的舆论压力下,台湾当局终于派出红十字组织代表前往平潭处理善后 。同时接受了大陆方面的建议,由台湾红十字组织的代表和中国红十字会的代表于9月 中旬在金门举行闭门协商,磋商有关由两岸双方授权代表参与见证其主管部门执行海上 遣返事宜的问题。这是海峡两岸继“两航谈判”以来第二次针对具体事务接触谈判。参 与协商的中国红十字会代表有韩长林、乐美真等人,台湾方面的代表则有陈长文、常松 茂等人。双方经充分交换意见后达成协议,签订了两岸40年来第一份长期合作执行的事 务性协议——《金门协议》。
《金门协议》针对遣返问题作了5项规定,包括遣返原则、对象、交接地点、遣返程序 和其他事宜。规定遣返作业必须“符合人道精神与安全便利的原则”;“遣返对象”包 括“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的居民”、“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遣返地点为马祖 —马尾、金门—厦门;遣返作业由双方事先约定的代表见证交接等。
1990年10月8日,两岸根据《金门协议》开始实施第一次海上遣返工作,第一批55名私 自渡海去台的大陆居民从马祖回到福州马尾港。迄今这个协议已执行了10年,遣返了大 批私渡去台人员,也遣返了多批台湾犯罪嫌疑人和通缉犯,遣返了多批两岸劫机犯,成 为得到有效遵守执行的、成功的第一份两岸协议。
两会成立
由于认识到协商处理两岸交流中衍生问题的重要性,又不肯大大方方地展开两岸正式 的接触谈判,台湾当局于是筹划成立了授权中介机构“海峡交流基金会”。1990年11月 21日,“海峡交流基金会”在台北正式成立,推举国民党中常委、台湾工商协进会理事 长辜振甫出任海基会董事长,台湾红十字组织的副秘书长陈长文任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 书长。海基会是台湾当局授权与大陆方面联系、协商“处理涉台公权力的两岸事务的惟 一机构”,是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重要工具,与“总统府国家统一委员会”、“行政院 大陆委员会”构成一套“对大陆工作”的体系。
海基会以民间财团法人基金会的形式出现,接受台湾当局“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的委 托,办理台湾当局“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但规定海基会不得“从事任何政治 性的谈判与接触”。1991年3月9日海基会正式挂牌运作,标榜“中国的、善意的、服务 的”宗旨。董事长辜振甫在讲话中表示,海基会面临的任务是无前例可循的,希望成员 能以务实诚恳的态度,解决两岸民间往来所衍生的问题,经由了解以建立交流沟通的管 道。
海基会成立前夕,11月6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曾发表谈话表示,“对于台 湾省的任何团体和个人,只要是真正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促进‘三通’和双向交流, 我们都愿意与之接触,进行讨论。”
海基会成立不久,通过红十字会的联系与安排,于1991年4月28日至5月3日由秘书长陈 长文率团访问北京,拜会了国台办等7个政府部门和2个民间团体。
陈长文原籍福州,是台湾有名的律师,开办有“理律律师事务所”,并身兼台湾红十 字组织的副秘书长,因而从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时就开始接触两岸事务。
4月29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唐树备会见了陈长文一行,并提出了处理两岸 交往中具体问题应遵循的五项原则:
一、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统一是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和神圣使命,两岸同胞都应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
二、在处理海峡两岸交往事务中,应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 国”、“一中一台”,也反对“一国两府”以及其他类似的主张和行为。
三、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考虑海峡两岸存在不同制度的现实,应消除敌意,加 深了解,增进共识,建立互信,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处理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各项具体 问题,维护海峡两岸同胞的正当权益。
四、积极促进和扩大两岸同胞的正常往来,尽早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鼓励和 发展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体育、科技、学术等方面的双向交流。
五、海峡两岸许多团体和人士致力于促进直接“三通”和双向交流,应继续发挥他们 的积极作用。同时,为解决两岸交往中各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应尽早促成海峡两岸有关 方面以适当方式直接商谈。
5月3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兆国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陈长文一行。王兆国表 示,这次海基会访问团来北京,和我们交换了意见,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共识,取得了 初步成果,希望海基会和岛内其他团体、人士继续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直接“三通” 和双向交流而努力。
海基会第一次大陆之行在台湾岛内引起热烈反响,社会各界给予高度肯定。台湾《工 商时报》曾发表题为《今天,我们揭开历史的新页!》的社论指出,海基会首次访问北 京,“准正式地恢复了中断长达42年的两岸当局的关系”。国民党《中央日报》的社论 也认为,海基会此行具有重大意义,显示海峡两岸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便于与海基会联系,1991年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海协以促 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在成立会上,前中共上海 市委书记汪道涵当选会长,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任名誉会长,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 任唐树备任常务副会长,国台办综合局局长邹哲开任秘书长。海协作为授权民间团体, 负责与台湾有关授权团体进行两岸事务性协商。
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国台办主任王兆国等出席了海协成立大会。王兆国在大会上讲 话时表示,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下,海协的成立必将推动和扩大两岸多方面的 交往和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国台办将根据两岸关系发展的实际需要,委托海 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有关部门授权团体、人士商谈海峡两岸交往中的有关问题,包 括签署协议性文件。
海协成立的消息在台湾岛内受到欢迎。台湾舆论认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成立有助 于两岸关系的发展。《联合报》在题为《中共成立海协会与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的社 论说,“任何能够增进两岸接触,从事功能性事务合作的做法,都是有利于两岸关系的 发展,也正是全体中国人所乐见的。”
唐家璇谈两岸对话与谈判
国务委员唐家璇4月26日发表《两岸同胞团结起来,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 署名文章,纪念汪辜会谈10周年。
唐家璇强调:为早日打破两岸政治僵局、开启两岸关系新局面,我们党的十六大充分 展现了继续推动两岸对话与谈判的诚意,提出了新主张、新倡议,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 基础上,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提出了“在一个中国前提 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的三个重大议题。第一,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这 是全面发展两岸关系的必经之路,可以为两岸同胞正常交往创造一个良好、安全的环境 ,满足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愿望,并且为双方共同规划两岸关系发展前 景创造新的条件。第二,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 空间问题。凡是涉及台湾同胞对外交往中的切身利益问题,都可通过平等协商,积极寻 求解决办法,作出适当安排,以增进台湾同胞的福祉,使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共享伟大 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与荣誉。第三,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问题。只要双方以诚相 待,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就可能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找到共识。我们的主张充分表明 ,只要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谈起来,议题是开放的,谈判空间是广阔的,即使是 敏感的政治问题也都可以充分讨论。
关于“三通”问题,唐家璇强调:当前,两岸直接“三通”已经出现新的形势。两岸 “三通”是经济问题。当前应当通过两岸民间组织进行平等协商,协商中可以不涉及一 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当然也不能把“三通”说成是“国与国”之间的事情。应以这种灵 活务实、简单易行的办法先谈起来,尽早通起来。这既可为实现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拓 展更广阔的空间,又可增进互信,累积共识,为今后的对话与谈判创造条件与氛围。
陈云林谈两岸对话与谈判
国台办主任陈云林4月26日发表《积极促进两岸对话与谈判,开创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 》的署名文章,纪念汪辜会谈10周年。
陈云林强调:对话与谈判是改善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江泽民同志在 十六大的报告中就两岸对话与谈判再次提出了重要的主张和倡议,充分体现了不回避任 何矛盾的务实态度、愿意平等协商的善意精神,体现了对台湾同胞利益的高度关切和努 力维护两岸和平统一前景的历史责任感,为两岸对话与谈判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当前, 只要台湾当局明确承认“九二共识”,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将立即授权海协,恢复与 台湾海基会的商谈、对话和正常交往。只要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得以恢复,凡是有利于 维护两岸同胞权益,有助于推进两岸交流与合作,有益于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议题,都 可以广泛讨论,平等磋商。
回顾10年前的汪辜会谈,当时达成的“双方均认为应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的重要共识,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0年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两岸 先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两岸同胞也从日益密切的两岸经贸关系中获得了实际的利益 。新的形势,更加迫切地要求两岸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共同开创 两岸经济互利双赢的新局面。当务之急是尽早实现两岸直接“三通”。“三通”作为经 济问题,不应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在两会对话和谈判未能恢复的情况下,可以由两岸 民间行业组织协商解决“三通”问题,搁置政治争议,及早达成协议,尽快通起来。台 湾当局领导人既然明确表示两岸“三通”是必走的一条路,就应当尽快采取实质性的步 骤。
海协成立后,积极推动两岸事务性协商。1992年元月8日,成立不到21天的海协首次致 函海基会,邀请海基会的董事长、副董事长、秘书长率团访问大陆,就双方联系与合作 事宜交换意见。对此,海基会回函表示,“将于双方便利之时机专程拜访”。8月4日, 海协汪道涵会长致函海基会辜振甫董事长,再次表达了与辜振甫见面的愿望。信中说: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中,东南亚地区蔚然挺秀,顺此潮流,两岸携手共济,前景未可限 量”,两岸“急需加强沟通,协调配合,促进关系。是以深盼早日会晤,就当前经济发 展及双方会务诸问题,交流意见,洽商方案,共利两岸。”8月22日,辜振甫回函表示 “至感盛意”,愿“就有关双方会晤及两岸文化经贸交流”等问题进行磋商。在信函中 ,辜振甫还主动建议双方于1992年10月中下旬或其他适当之时日,就有关双方会务及两 岸文化经贸交流等,在新加坡举行会谈。
“九二共识”的达成
从1992年3月至1993年4月,海协与台湾海基会在北京开始了事务性商谈,主要进行“ 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和“开办海峡两岸挂号函件遗失查询及补偿业务”两项商谈,并 协商筹开“汪辜会谈”。中国公证员协会和中国通信学会邮政专业委员会分别参加了两 项事务性商谈。
海基会带队前来商谈的海基会法律处处长许惠祐等一行6人于3月21日抵达北京 ,首次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人员会面商谈。然而,在复杂的两岸关系中,即使是事务性 商谈,也面临如何定位两岸谈判关系问题。两会第一次商谈就出现了因“一个中国”的 原则性问题未达成共识而触礁的局面。这次会谈未能取得任何进展。
海协认为,两岸进行的共同打击海上犯罪和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挂号函件查询补偿 等商谈,都是中国的内部事务,是在一个中国内进行的。这一点是原则,双方必须坚持 一个中国的原则,方能进行上述商谈。但台湾方面却不愿意做出这一承诺,致使商谈一 开始就出现分歧。此后,国务院台办和海协负责人多次公开表示,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 谈中应表述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表述方式可以充 分讨论协商。
3月30日,海协常务副会长唐树备举行了记者会,阐述了大陆方面的立场。他表示,“ 双方分歧的关键在一个中国的提法上”,“由于现在两岸没有统一,所以首先应明确我 们商谈的、或要解决的是一个国家内的事情。众所周知,国共两党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方面通过的有关文件也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一个中国既然是双方的共识,为何双 方不能本着这个原则来处理两岸具体事务性问题呢?我们并不是要和海基会讨论政治问 题,我们只是要确认一个事实,这就是一个中国。至于‘一个中国’的含义,我们没有 准备也不打算和海基会讨论。两岸没有统一,但我们是一个国家,这个原则我们是坚定 不移的,至于用什么形式来表述这么一个原则,我们愿意讨论。”
上述建议在台湾产生反响,也引起台湾当局的重视,置身商谈第一线的海基会也希望 当局能对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一个中国”的问题作出政策上的“适当说明”。因此,从 1992年4月22日开始,台湾当局所设立的“国家统一委员会”花了3个月的时间对“一个 中国”问题展开深入持久的讨论,并于8月1日通过了“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的政 策文件。文件认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 不同。中共当局认为‘一个中国’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来统一后,台湾将成为 其管辖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 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但目前之治权,则仅及于台澎金马。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 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并称台湾当局制订“国家统一纲领”,“开展统一步 伐”。这个政策文件表明,台湾当局主张两岸为“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但也明确表示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而且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要追求和平 统一。
8月27日海协负责人发表谈话表示,台湾这个政策性文件确认“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 国之原则”,“明确这一点,对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表明,在 事务性商谈中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已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
有了这样的基础,两会商谈继续展开。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海协与海基会在香港 就“两岸公证书使用”等问题展开新一轮工作性商谈。双方就如何在协议文本中表述“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各自提出5种文字方案,但未能形成一致。11月1日, 台湾“海基会”代表发表书面声明,就有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问题 ,“建议在彼此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各自以口头方式说明立场”。同时在原有5种文字 表述方案的基础上,又提出3种口头表述方案。其中第八案的表述内容是:“在海峡两 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 涵义,认知各有不同”。这一口头表述内容,由海基会的代表逐字逐句念出,海协的代 表现场记录下来。
11月3日,海协副秘书长孙亚夫以电话通知台湾海基会秘书长陈荣杰,表示海协充分尊 重并接受海基会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的建议,并建议就口头声明的具体内 容进行协商。台湾海基会随即发布了新闻稿,声称海协已表示尊重并接受“本会日前所 提两会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达‘一个中国’原则的建议”。并声称海基会对“口头声 明的具体内容”,“将根据‘国家统一纲领’及国家统一委员会本年8月1日对于‘一个 中国’涵义所作决定,加以表述”。
11月16日,海协致函台湾海基会指出,鉴于海基会在表述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明 确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因此同意以各自口头表述的方式表明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的态度。海协并将海基会曾提出的口头表述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 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函义 。”附在这份函件中,作为双方彼此接受的共识。12月3日,台湾海基会回函海协,对 此未表示任何异议。
这就是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成为两岸 两会日后会谈的重要基础,也是“汪辜会谈”得以举行的重要基础,是两岸关系发展的 重要基础。
“汪辜会谈”的预备性磋商
虽然两会为两岸事务性商谈积极奔走,台湾当局也希望两岸商谈继续下去并建立起“ 两岸沟通管道”,但由于李登辉主导台湾当局开始推行“分裂分治”政策,岛内“台独 ”势力的活动不断升级。在岛内多次选举中,一批“台独”分子进入了“立法院”,公 开借“监督”之名对海基会的商谈事务和主要负责人进行刁难和抵制,而由李登辉的亲 信所主持的“行政院陆委会”也对海基会不信任,公开与海基会发生争执。由于无法忍 受工作环境的恶劣,海基会先后两任秘书长陈长文和陈荣杰相继被迫辞职。1993年2月 ,台湾当局派出“总统府副秘书长兼发言人”邱进益接掌了海基会秘书长一职。
邱进益原籍江苏,1950年14岁时从舟山群岛到台湾,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和外 交研究所,曾长期在台湾的“外交系统”工作,1988年获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后转 任“总统府副秘书长”。邱进益在两岸协商问题上态度积极,在出任海基会秘书长之前 就曾提出“促成两岸三边会谈、两岸签署停战协议”等“个人构想”。
1993年4月8日至10日,邱进益率团访问北京,同海协常务副会长唐树备进行了两会负 责人“汪辜会谈”预备性磋商。在此之前,两会一直在积极推动“汪辜会谈”,双方就 此进行的信函磋商达数十次之多,并举行了不同层次的磋商。
邱进益与唐树备此次磋商,就“汪辜会谈”的性质、议题、时间、地点、人员等事项 达成了8项共识,其中确定“汪辜会谈”的性质“是民间性的、经济性的、事务性的与 功能性的会谈”,商定会谈将于4月27日至28日在新加坡举行。双方还草签了“两岸公 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及“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份协议文本,将待“汪 辜会谈”时再正式签署。汪道涵会长在邱唐会谈结束后会见了邱进益等一行,对这次预 备性磋商予以肯定。
虽然台湾当局积极推动“汪辜会谈”,但李登辉的意图却并不单纯。1993年3月19日, 李登辉在会见一名美国加州大学学者时首次对“汪辜会谈”公开发表意见。李登辉说, 基本上,这项会谈是属于民间性质,非政治层面的接触。但是两岸总是要谈的,没有接 触不行。所以这次辜汪会谈是一个基础,也是为将来两岸接触发展跨出重要的一步。后 来,李登辉在接见台湾杰出青年时又表示,举行“汪辜会谈”并不代表台湾当局的大陆 政策有了大转变,台湾当局积极推动两岸交流活动,是要使大陆方面“重新认识与尊重 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历史与现实”。李登辉的讲话透露,台湾当局是本着“对等政治实体 ”的目标来筹划“汪辜会谈”的。这就为后来的两岸协商埋下重大障碍。
“台独”分子也在岛内掀起反对声浪,采取各种方式企图干扰甚至阻挠“汪辜会谈” 的实现。台湾朝野也对李登辉为首的台湾当局所谓“一个中国涵义”、“三不政策”、 “双重承认”、“政治实体”等政策与政治概念争论不休。民进党籍“立法委员”攻击 辜振甫“卖台”,要求撤换辜振甫,在要求派人参加会谈不成后又宣布要组织“观察团 ”赴新加坡去监督会谈。
尽管岛内风浪不断,但“汪辜会谈”符合民心、符合两岸交流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时代 潮流,在海内外都引起热烈反响,受到热烈欢迎,并不是一小撮“台独”分子所能阻挠 的。
“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
1993年4月25日,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拉开帷幕。25日下午,汪道涵等人乘坐新加 坡957次航班飞抵新加坡樟宜机场,先期到达的唐树备和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代办在机 场迎接汪道涵一行。汪道涵会长在机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为了中华民族 包括2000万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两岸同胞应更具前瞻性地去面对未来,把握住国际发 展趋势所赋予我们中国人的历史机遇,以宽阔的胸怀向前看,加强合作,携手努力,共 同振兴中华。”
汪道涵谈两岸对话与谈判
作为汪辜会谈和两岸谈判进程的亲历者,海协会会长汪道涵4月26日发表《两岸对话与 谈判是和平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的纪念文章,就两岸同胞关心的对话与谈判问题谈了 三点看法:
第一,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说明,从来不存在所谓没有共同基础和既定目标的对话与 谈判。在两岸谈判中,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坚持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整个中国 。这样的坚持,体现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客观现实。对于这样的一个中国 ,绝大多数台湾同胞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如果仅仅因为台湾当局更换了领导人和执政党 ,就单方面推翻双方长期以来的共同基地,甚至要求就大陆和台湾是不是同属一个中国 进行讨论,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以什么为基础进行谈判,关系到两岸关系的性质与和 平统一的前景。如果不是以“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理念和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做 基础,海峡两岸的谈判就失去了改善两岸关系与追求和平统一的意义。
第二,“九二共识”是两岸在具体谈判活动中,为凝聚共同基础而暂时搁置重大分歧 的实例。它说明,双方对一个中国政治含义看法上的分歧,并不影响对“大陆和台湾同 属一个中国”的认同;也说明,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双方完全可以通过平等协商,妥善 解决两岸同胞共同关心的问题。“九二共识”是历史事实,包括辜振甫先生在内的台湾 方面许多当事人都承认这个共识的存在。只要台湾当局领导人尊重历史、有改善两岸关 系的真诚意愿,在“九二共识”的既有基础上重开谈判,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与辜 先生两次会谈,备受两岸同胞和海内外舆论的普遍欢迎,充分反映了两岸同胞希望改善 两岸关系、谋求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我愿意再次表明,在“九二共识”基础上重开对 话,我们没有提出任何其他超出共识范围的要求,并愿意充分尊重台湾方面的意见,继 续搁置政治争议,这样,双方的对话与协商就能够得到“双赢”的结果,必将有利于改 善两岸关系,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的缓和与稳定。
第三,长期以来,台湾方面关注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和“国际活动空间”等问题。对 此,我们一再呼吁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通过政治对话与政治谈判,找到双方都 能接受的解决办法。然而,台湾当局一方面回避这样的讨论,另一方面却执意在国际上 从事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的活动,这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 办法。1998年10月,我与辜振甫先生在上海会晤,双方开始尝试在坦率的气氛中就双方 关心的一些政治问题交换意见。为持续推进这样的对话,我也做好了于1999年秋天到台 湾访问的准备。如果不是李登辉的蓄意阻挠,很可能双方已经积累起一定程度的共识。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可以谈”的具体主张,表明我们对台湾方面关心 的重大问题的重视。我们一再重申,愿意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务实、平等地进行 协商,妥善处理台湾方面关心的问题。两岸中国人之间,一切问题都好商量。
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26日中午起程前往新加坡。临行前,辜振甫在桃园机场发表讲 话,他深有感触地表示,“我过去40年来参与了很多会议,但这一次将是前所未有的具 有历史意义的会议,虽不感到紧张,却深知责任重大”。14时10分,辜振甫抵达新加坡 ,在机场散发了一份书面发言稿。其中写道,“企盼海峡双方都能以开阔的胸襟、理性 的了解、高度的智慧、务实的态度以及稳健的步伐”来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4月27日上午10时许,“汪辜会谈”正式开始。首次会谈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海协会 长汪道涵首先转达了江泽民先生、李鹏先生向辜先生的问候,并请辜先生转达他们对李 登辉先生、连战先生以及曾支持这次会谈的郝柏村先生的问候。会谈中,海协积极主张 进行两岸经济合作,提出现阶段应把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放在两岸关系的首要位置上, 政治上的歧异不应当妨碍经济合作;提出直接“三通”应当摆上议事日程;并且提出两 岸劳务合作、浦东与三峡建设、能源与资源开发、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和共同筹开民间性 经济交流会议等具体建议。但台湾方面却对海协提议将“三通”摆上议事日程一事十分 紧张。在台北的“陆委会”负责人等都发表谈话,指责海协此建议“政治意涵相当高” ,称海基会此次会谈“三通不在授权之内,不可能谈”。
两天的会谈基本保持气氛良好,进展顺利,达成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 系与会谈制度协议》。4月29日汪道涵与辜振甫签署了这两项协议和《两岸公证书使用 查证协议》与《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汪道涵、辜振甫在热烈的掌声中再 次握手。
“汪辜会谈”成功结束后,汪道涵与辜振甫分别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汪道涵会长在会 上表示,“这次会谈是两岸历史性的重要一步,走出这一步应是今后两岸关系继续发展 的一个重要阶段”。辜振甫也表示,“这次协议正式签署为两岸民间交流事务揭开了新 的一页,为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奠下了良好的基础。”
“汪辜会谈”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两岸经济交流问题上,达成了“双方均认为应加 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的重要共识,并确定择时择地继续商谈台商在大陆投资权 益及相关问题,在两岸工商界人士互访等问题,磋商加强能源、资源的开发与交流的问 题。在两岸科技交流问题上,商定促进科技名词统一与产品规格标准化,共同促进电脑 及其他产业科技交流。在文教交流方面,进一步商定了青少年、新闻界交流的具体项目 。两会还商定了建立联系与会谈制度,包括双方相互给予经商定的两会会务人员适当的 入出境往来与查验通关等便利。
“汪辜会谈”是两岸第一次由官方授权民间团体负责人举行的商谈,既是两会最高负 责人直接见面与会商,也是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的最高层次的 会议。这次会谈的成功,对扩大两岸经贸、科技合作和人员往来、各项交流产生了积极 的作用。“汪辜会谈”在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均产生很大反响,采访会谈的中外记者达 300多人,其中台湾记者100人,美、日、德、法、英等国的主要通讯社都作了大量报道 ,海内外中文媒体都对会谈高度关注并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评价。“汪辜会谈”的历史意 义与影响则远远超出了会谈成果之外。它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 的潮流和两岸人民要求发展两岸关系的愿望,反映了两岸同胞及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 人要求两岸接触商谈,团结携手、振兴中华的愿望。5月6日,江泽民在会见台湾一个大 陆考察团时,对“汪辜会谈”评价说:“汪辜会谈是成功的,是有成果的,它标志着海 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然而,两岸关系的发展,几十年形成的历史隔阂与敌对状态,是不可能“相逢一笑” 就能完全消除的,也不是一次会谈就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从“汪辜会谈”的筹划到谈判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两岸双方在一些政治性的原则问 题上仍存在着相当大的歧见。台湾方面时刻凸显两岸“对等”,希望借会谈在国际社会 上造成两岸为“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印象,以便到国际上推销“双重承认”。而台湾 当局的这些图谋都是损害一个中国原则的,也都是大陆方面所坚决反对的。
同时,民进党和“台独”分子的抗议活动,更显示了两岸问题的复杂性。民进党在“ 汪辜会谈”期间,派人到新加坡滋事。当台湾驻新加坡代表处在新加坡费莱士酒店举行 欢迎辜振甫及海基会代表团的酒会时,十多名民进党人在酒店门口打出“反对国共统一 会谈”等大字标语,进行抗议。27日“汪辜会谈”开始后,民进党人在海皇大厦前散发 所谓“独立建国纲领”等传单。28日,民进党人穿着印有“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 字样的汗衫,再次到会谈场地企图闹场。充分暴露民进党的“台独”本质和对两岸关系 发展的破坏性。
两岸商谈一波三折
功亏一篑的事务性商谈
1993年5月29日,“汪辜会谈”四项协议正式生效。两岸挂号函件查询业务,两岸公证 书使用查证业务已经展开。海协邀请海基会秘书长访问大陆,协商具体安排各项、各层 次的商谈事宜。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汪辜会谈”各项协议,海协提出一方面举行有关促 进两岸经贸、科技、文化交流的商谈,一方面也举行解决两岸同胞交往中产生的事务性 问题的商谈。但台湾方面却采取“连环套”的手法,要求优先解决“两岸劫机犯遣返” 、“协商处理两岸海上渔事纠纷”、“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人员遣返及相关事宜 ”三项事务性问题,否则不能进行两岸经贸、科技、文化交流方面的商谈。
劫机问题和劫机犯的处理问题,是1993年至1994年间严重出现的问题。1993年4月,就 在邱进益即将访问北京前夕,发生了一起大陆民航飞机被劫持到台湾的事件。2名劫机 犯一为河北唐山钢铁公司招待所采购员黄树刚,另一为河北丰润县农民刘保才,他们持 猎枪和剧毒品劫持了4月6日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深圳至北京的CZ3157航班到台湾,机上共 有乘客185人和13名机组人员。事件发生后,台湾海基会发电与海协联系,海协回电对 台湾方面的协助表示感谢,并要求台湾方面尽快让乘客和机组人员原机返回,尽快遣返 劫机者。但台湾方面为了避免发生“三通”联想,又试图凸显“管辖权”,虽然同意飞 机与乘客原机返回,又要求机长在驾机返回大陆时必须绕道香港;劫机犯则被台湾方面 扣留。台湾当局还为这两名劫机犯举行记者会,渲染他们所谓“投奔自由”等政治言行 。
台湾当局纵容庇护劫机犯的不当行径无异于鼓励劫机行为。于是,一连串以台湾为目 的地的劫机事件在1993年4月至1994年1月里相继发生,劫机频率之高创下了世界民航史 上的“奇观”:1993年6月24日,厦门航空公司2501号客机从常州飞往厦门途中被劫往 台北桃园机场;8月10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2554号客机从北京至厦门至雅加达国际班 机被劫降落在台北桃园机场;9月30日,四川航空公司2625号客机从济南至广州途中被 劫至台北桃园机场;11月5日、11月8日、11月12日……
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发生大陆民航机被劫至台湾事件10起!留置在台湾的劫机者及子 女14人。海内外为之震惊!阴谋劫机者将台湾视为“乐园”、“庇护所”,严重损害空 航、旅客的安全,国际国内舆论一致谴责台湾当局对劫机犯的纵容庇护行为,台湾各界 也强烈要求严惩劫机犯“以洗刷台湾‘劫机者天堂’的名声”。台湾当局在舆论压力下 ,不得不调整对现行劫机者不予遣返的政策。
大陆方面一再呼吁台湾当局依照《金门协议》早日遣返劫机犯,但台湾当局坚持遣返 劫机犯问题要由两会“专案协商”。从1993年11月初开始,两会协商纳入了“两岸劫机 犯遣返”议题,并在厦门就这一议题进行了第一次协商。
从1993年8月至1995年1月,两会于1993年8月在北京、11月在厦门、12月在台北、1994 年3月在北京、7月在台北、11月在南京先后举行了6次副秘书长级的工作性商谈,于199 4年2月在北京、8月在台北、1995年1月在北京先后举行了3次两会负责人会谈。
由于台湾方面的坚持,这些商谈都是围绕着“两岸劫机犯遣返”、“协商处理两岸渔 事纠纷”、“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人员遣返及相关事宜”这三项事务性议题进行 的。海基会在商谈中,一再企图制造所谓“两岸分裂分治、两岸为对等政治实体的现实 ”之目的,使会谈进展缓慢,争议不断。比如:在“劫机犯遣返”商谈中,海基会照搬 国家间引渡制度中的最主要规定,并且提出政治、军事、宗教因素的劫机犯不予遣返; 在“处理渔事纠纷”议题商谈中,海基会要求明确划分两岸各自的“管辖海域范围”和 “管辖权”,以所谓“台湾海峡中线”为界要求双方公务船只不得互相过线等。这些均 违背了一个中国的原则,遭到海协的明确反对。为了解决问题,海协进行了努力,并提 出一些合理建议。两会针对三项议题进行了1年5个月、先后9次商谈与会议,于1995年1 月两会负责人北京会谈时,已就“两岸劫机犯遣返”、“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人 员遣返”两项协议的文本达成一致,但就在两会负责人即将签署这两项协议前夕,台湾 当局又授意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焦仁和不得签署,终使两会的事务性商谈功亏一篑 ,未能获得成果。
1997年3月大陆方面依据《金门协议》首先遣返了劫持台湾民航客机到大陆的台湾劫机 犯刘善忠,同年7月台湾方面也依此协议首批遣返了大陆劫机犯黄树刚、韩凤英。事实 证明,按照《金门协议》本是可以解决劫机犯遣返问题的,同时,只要有诚意,两岸之 间的许多问题本来并不复杂,是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台湾方面刻意不肯签署 两会已达成的协议文本,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诚意。
第二次“汪辜会谈”的艰难筹备
1995年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 ,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鉴于“汪辜会谈”规 定的商谈议题由于台湾方面的阻挠而无法落实,为贯彻江泽民主席重要讲话精神,推动 两会商谈进程,海协倡议举行第二次“汪辜会谈”。
在此期间,海基会再次更换负责人,由前“陆委会副主委”焦仁和出任海基会副董事 长兼秘书长。两会负责人就二次汪辜会谈举行了3次磋商。
两会负责人第一次会谈“唐焦会谈”于1994年2月1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海协常务副会 长兼秘书长唐树备与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焦仁和就多项重要议题达成高度共识 ,会后发表了《唐树备焦仁和北京会谈共同新闻稿》,指出:“双方将继续全面履行汪 辜会谈各项协议,保持两会联系、会谈管道畅通,并为第二次汪辜会谈创造有利条件” 。
然而,就在两会会谈进行之际,海峡两岸关系却逐渐出现暗潮汹涌,政治分歧加深的 局面。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李登辉加快了推行两岸“分裂分治”政策的脚步,台湾当 局首次提出“参与联合国”,台湾军警在台湾海峡用枪炮驱赶大陆渔民造成的海上悲剧 不断发生,台湾当局还利用一切机会制造事端,激化两岸矛盾,宣扬反共分裂意识,制 造“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
1994年1月、5月、7月,台湾驻金门、马祖等守军接连4次炮击福建沿海大陆渔民捕鱼 的渔船,造成4人惨死,多人受伤。海协曾多次发电转达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广大同胞对 台湾军警暴行的抗议。1994年3月31日,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旅游区一艘名为“海瑞号 ”的游轮因歹徒抢劫纵火,造成船上包括24名台胞游客在内的32人全部遇难的惨案。台 湾当局在事件尚未查明之前就大肆散布谣言,误导岛内民众。李登辉更是借题发挥,以 “土匪”、“草菅人命”等激烈言辞恶毒攻击大陆方面,企图将事件政治化。“台独” 分子也趁机叫嚣,煽动“台湾独立”。两岸关系顿时陷入低潮,也给正在进行的两会商 谈蒙上阴影。
海协从维护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大局出发,同意海基会派员前往浙江实地踏看“千岛湖 事件”,以及派员协助罹难台胞家属前往浙江旁听“千案”的审理,消除台湾同胞的误 会。
1994年6月中旬,汪道涵致函辜振甫,再次呼吁尽快举行两会负责人会谈。按照《两会 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第二次“唐焦会谈”应在台北举行。
1994年8月3日,唐树备率团赴台湾进行两会负责人会谈。这是海协负责人第一次访问 台湾,受到两岸同胞的高度重视。但台湾岛内“台独”势力极力加以阻挠,当唐树备率 团抵台时和两会进行商谈时,“台独”分子纠集一批人在机场和会场外叫嚣捣乱,狂呼 “台独”口号。这次会谈中,双方全面回顾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的落实情况,对一 个时期来两岸之间发生的严重事件交换了意见,并在多项议题上达成高度共识。会后双 方签署了《海协会与海基会台北会谈共同新闻稿》。
唐焦台北会谈在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扭转了“千岛湖事件”后两岸关系的 紧张局面,恢复和推动了两岸交流,也挫败了“台独”势力阻挠两岸商谈的阴谋。1995 年1月6日,海协致函海基会建议举行“第三次唐焦会谈”,就落实《台北会谈共同新闻 稿》事宜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交换意见,以及商定有关事务性议题协议文本,以便签 署协议。1月22日至27日,焦仁和率团访问北京,双方举行了第三次“唐焦会谈”。
1995年,两岸关系跌宕起伏。一方面,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农历新春发表了《为 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针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形势,充分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进一步推动两 岸关系的发展,在海峡两岸引起强烈共鸣与反响。另一方面,李登辉在美国的支持下, 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私人访问”,发表演讲大肆鼓吹“中华民国在台湾”,进行制 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两岸关系跌入谷底。
为了贯彻落实江泽民主席的八项主张,也为了推动两岸关系继续发展,国务院台湾事 务办公室于1995年5月发表谈话,表示支持举行第二次“汪辜会谈”。此时,李登辉即 将访美之事已闹得沸沸扬扬,两岸关系与中美关系日趋紧张。5月26日,心情沉重的唐 树备勉为其难再次率团赴台北,与海基会进行有关第二次“汪辜会谈”的预备性磋商。 台湾方面心虚胆怯,这一次较为痛快地加以配合,双方经过2天会商,初步确定第二次 “汪辜会谈”将于7月20日起在北京钓鱼台宾馆举行,并确定了会谈的议题。但这次会 谈的成效已注定要经受李登辉破坏两岸关系的考验,由于两岸商谈的基础——一个中国 的原则遭到破坏,第二次“汪辜会谈”至今仍未到来。
反分裂反“台独”的重大斗争
1995年6月8日李登辉访美,并在康奈尔大学发表讲话,宣扬“中华民国在台湾”,严 重损害了两岸关系。6月16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发表谈话指出,李登辉与 台湾当局“置民族大义于不顾、肆意毒化两岸关系气氛、破坏两岸关系发展、阻挠祖国 统一,激起了海内外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极大义愤和强烈谴责。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次汪 辜会谈已不能按原计划进行,这是完全由台湾方面一手造成的”。海协也通知海基会: “鉴于台湾方面的一系列破坏两岸关系的行动,举行第二次汪辜事务性磋商已受到严重 影响。举行会谈及其预备性磋商的时间不得不予以推迟。”
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冷冻期,两会所有会谈也被迫中断。自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发表以来不断趋于缓和的两岸关系发生重大逆转,台湾海峡再次出现了严重危机,战 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台湾当局的分裂行径不但使两岸关系错过了江泽民重要讲话所带来 的发展新契机,而且将两岸经过十几年努力培养起来的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互信基础丧 失殆尽。
从1995年中开始至1996年初,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 “台独”斗争。海内外的华文舆论也发表一系列文章,强烈谴责李登辉的分裂言行。中 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了三波军事演习,向企图干涉中国内政的外国反华势力和 岛内“台独”分子发出严重警告,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的 决心、信心与能力。
1996年,美国重新检讨对华政策与对台政策,要求与中国进行“建设性交往”的声音 逐渐占了上风。1997年中国顺利收回香港。中美两国首脑实现互访,江泽民主席访问美 国,中美双方确定“将致力于建立有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克林顿总统访问中国, 公开承诺美国“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台湾加入必须以 主权国家为条件的国际组织”。
1997年9月,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再次郑重呼吁台湾当局及早与我们进行政治谈判。
李登辉和“台独”分子的嚣张气焰受到沉重打击,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取得阶段 性的重大胜利,台湾当局被迫回到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的两岸商谈轨道上来。
“汪辜会晤”重开对话
1997年底,海协主动邀请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焦仁和参加在厦门举办的两岸经贸 会议,但台湾当局没有放行而且再次改组海基会,由副秘书长许惠祐取代了焦 仁和的职位。
许惠祐虽说是海基会服务最长的人员之一,但他忠于执行李登辉的分裂政策, 在两会协商中积极贯彻李登辉的“分裂分治”主张,常常对两岸协商“踩刹车”,起“ 守门”作用,因此被台湾媒体称为两岸谈判的“零蛋将军”。李登辉用许惠祐 而不用焦仁和,分明是以这样的人事任命来表示其继续分裂立场的态度。但两岸形势的 发展却不容台湾当局继续阻挠两岸商谈,强大的海内外压力迫使台湾方面回到两岸谈判 桌上。1998年初,台湾“行政院长”萧万长在“立法院”表示,台湾当局坚持“追求国 家统一”,也愿意促成两岸恢复协商。又表示可以由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访问大陆。
有鉴于此,海协致函海基会表示欢迎辜振甫先生来大陆访问,并向新上任的许惠祐发了祝贺电。这是大陆方面积极改善两岸关系的重要措施。两会因此恢复了往来 ,并围绕着辜振甫先生访问大陆之事进行频繁的函电往来及副秘书长、秘书长层级的协 商。
台湾当局在岛内外促谈压力下被迫同意辜振甫访问大陆,但又刻意压低辜振甫此行的 功能和意义,将访问定位在“参访”上。
1998年10月14日,辜振甫和夫人严倬云率团抵达上海,展开为期6天的大陆之行。辜振 甫的随行人员中,有许惠祐、蔡英文,还首次增加了一位民进党籍的“监察委 员”康宁祥。这是1993年“汪辜会谈”后两会高层一次重要接触与交流。
10月15日,汪道涵与辜振甫在上海和平宾馆和平厅两次会面并交谈,两会负责人唐树 备、许惠祐也同时见面交谈。这次会面被称为“汪辜会晤”。
在交谈中,汪道涵和海协人员表达了大陆方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希望与海基 会方面共同努力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海基会方面则打出“民主牌”,以台湾的“民主制 度”为借口推销李登辉“分裂分治”主张。虽然双方歧见仍大,但在交谈中还是达成了 四点共识:
一、两会决定进行包括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内容的对话,由两会负责人具体协商作出 安排。二、进一步加强两会间多层次的交流与互访。三、对涉及两岸同胞生命财产安全 的事件,两会加强个案协助。四、汪道涵会长对辜振甫先生邀请他访问台湾表示感谢, 并表示愿意在适当的时候访问台湾,加深了解。
在“汪辜会晤”后的记者会上,唐树备宣布说“两岸的政治对话就在刚才已经开始了 ”。但许惠祐却随后表示不同意这一说法。这说明,两岸之间仍存在着根本性 的政治歧见,“汪辜会晤”没有解决这一矛盾。台湾当局将辜振甫此次大陆之行定位为 “参访”层次,使得辜振甫大陆行的成效大打折扣。不过,这次访问与“汪辜会晤”仍 是得来不易的,是在两岸关系出现重大挫折的情况下实现的,对改善两岸关系具有一定 积极意义,毕竟为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营造了气氛。汪道涵与辜振甫会面时,双方首次 就两岸政治分歧交换了意见,所以也可说,这是两岸“政治对话”的开始。
辜振甫一行在上海还参观了浦东新区、证券交易所和博物馆等,严倬云则代替宋美龄 女士拜祭了宋氏家族墓地。随后,辜振甫一行前往北京访问。在北京,他参观了香山孙 中山衣冠冢及故宫等。
10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会见了辜振甫一行。江泽民与辜振甫漫谈了对京剧 艺术以及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的看法,听取了辜振甫先生对两岸关系 发展等问题的看法。江泽民肯定辜振甫此行的积极意义,肯定“汪辜会晤”达成的四项 共识,并表示非常高兴看到汪道涵会长访问台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钱其琛也会见了辜振甫一行。钱其琛表示,“你们此行对改善两 岸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双方直接见面不仅可以消除误解,还可增进了解,有利于化解 分歧,至少可以拉近距离”。钱其琛进一步指出:“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政治谈 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这当中当然也包括台湾方面所关心的一切问题。而且谈判是一 个过程,可以逐步地解决问题。如果台湾方面对举行政治谈判及其程序商谈仍有顾虑, 两会也可以加强接触与交流,先进行对话,就共同关心的或各自关心的有关两岸关系的 各种问题包括政治问题交换意见。一切有利于和平统一、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问题, 都可以交换意见”。钱其琛还针对台湾方面提出的“外交空间”问题指出,两岸在国际 上的地位是客观形势造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和世界上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 关系,这样的趋势还在发展。台湾方面应该面对现实,尽早实现祖国统一,台湾同胞才 能共享祖国的荣誉与尊严。
钱其琛的讲话充分表达了大陆对两岸谈判的主张与期待,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与两会 商谈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两岸僵局仍待破解
“汪辜会晤”结束后,海协会长汪道涵访台之事立刻成为两岸民众关心的大事。台湾 各界纷纷表达期待汪会长访问,以使两岸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与发展的愿望。1999年3
月17日至18日,海协副秘书长李亚飞率队与海基会副秘书长詹志宏等在台北商谈,双方 商定汪道涵会长于1999年秋天访问台湾。
然而,一心搞分裂的李登辉却再次蓄意破坏两岸关系和汪道涵的台湾之行。1999年7月 9日,李登辉接受德国之声电台记者访问,突然抛出“两国论”,声称“1991年修宪以 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为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这是李登辉在分 裂国家的道路上走出的十分危险的一步,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挑衅,进一步暴露了 他蓄意分裂中国领土和主权,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本质。李登辉的分裂言行再 次遭到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
7月10日,台湾媒体报道说,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表示,两岸本来就是“两个独立的政 治实体”,两岸会谈就是“国与国会谈”。对此,大陆方面迅速作出反应。7月12日,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发表谈话,对台湾媒体报道的辜振甫先生关于两岸会谈就 是“国与国会谈”的说法感到惊讶。因为这种说法使海协、海基两会的接触、交流、对 话的基础不复存在。他希望辜振甫先生予以澄清。汪道涵说,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关 系发展的基础,也是海协与海基会受权进行相互联系、对话与商谈的基础。海协坚定地 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与台湾海基会共同努力发展两岸关系,促 进祖国统一。
对于汪道涵的郑重要求,台湾当局顽固坚持“两国论”,迟迟不予回应。后来在经过1 8天的策划之后,抛出了一份不伦不类的“辜董事长谈话稿”,其中蓄意断章取义,歪 曲江泽民关于“在一个中国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的讲话,回避了“一个中国的 原则”。鉴于海基会在7月30日下午来函及所附“谈话稿”严重违背了海协与海基会199 2年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海协不予接收,正式退给海基会 。两会的接触商谈就此中断。
2000年3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揭晓,坚持“台独”主张的陈水扁当选。陈水扁上台 后,拒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和两会“九二共识”,使得两岸关系无法改善,两会接触 与商谈无从恢复。
2001年春,汪道涵会长在2001年第1期《两岸关系》杂志上发表新年献辞,重申:“只 要台湾当局明确承诺不搞‘两国论’、明确承诺坚持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1992年达成的 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海协可以与台湾方面授 权的团体和人士接触对话。我本人也向来访的台湾朋友表示,我一直准备着访问台湾, 等待着台湾当局消除障碍。”
一直期待踏上宝岛台湾,为改善两岸关系和促进祖国统一尽力的汪道涵会长和包括广 大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仍在耐心地等待台湾当局回到一个中国的立场上来,尚 未放弃最后的争取机会。
标签:汪辜会谈论文; 辜振甫论文; 两岸关系论文; 台当局论文; 海基会论文; 台海时事论文; 台湾论文; 两岸经济论文; 两岸政治论文; 汪道涵论文; 李登辉论文; 海峡两岸论文; 一个中国论文; 两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