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的临床影像诊断分析论文_李海涛

垂体腺瘤的临床影像诊断分析论文_李海涛

齐齐哈尔明珠医院影像科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41

【摘 要】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的CT和MRI诊断表现。方法:对临床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42例行CT和MRI 的检查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42例中,鞍内突入蝶窦、鞍上池及第三脑室生长 38例,鞍内及鞍上向鞍旁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延伸至颅中窝,向额部、斜坡匍匐侵及生长 4例。经临床病理证实,CT检查37例,诊断准确率91.8%,不符合3例;MRI诊断15例,准确率93.33%,不符合1例。结论:体大腺瘤根据其肿瘤部位及典型CT表现,绝大多数可以诊断;垂体微腺瘤的CT诊断常有一定困难,需密切结合临床内分泌症状及 CT表现综合分析,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价值更高。

【关键词】垂体腺瘤;影像诊断;CT;MRI

垂体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8%~15%,其中最多见的是垂体腺瘤,垂体癌少见。多发于成年人,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但泌乳素腺瘤多见于女性。CT与MRI诊断垂体肿瘤可靠,95%以上的垂体肿瘤可做出诊断。对临床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42例行CT和MRI 的检查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42例,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15~69岁,平均年龄32±3.5岁。42例患者单纯行CT检查27例,CT配合MRI检查10例,单纯行MRI检查15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CT扫描一般应以冠状面扫描作为常规,然后再行横轴面扫描,而且采用薄层(1.5~3mm)。常规应做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立即快速扫描,必要时可作动态扫描。MRI采用自旋回波序列、T1WI及T2WI检查,通过组织或病变的T1或T2信号特点判断组织特性。

2 影像诊断

2.1 CT检查

2.1.1垂体大腺瘤 平扫显示蝶鞍扩大,肿瘤多表现为鞍内等密度或略高密度肿块,呈圆形或分叶状。冠状面扫描可显示肿瘤呈哑铃状,边界清楚。少数肿瘤中心可见坏死或囊变低密度区,钙化很少见[1]。肿瘤从鞍内向上突入鞍上池,也可突入第三脑室前部及室间孔,引起梗阻性脑积水。肿瘤向一侧或两侧侵入海绵窦至颅中窝,向下可突入蝶窦。较大肿瘤向周围组织广泛浸润粘连者,称为侵袭性垂体瘤。增强扫描肿瘤多为均匀性强化,少数肿瘤有坏死囊变者呈不均匀强化,也可呈环形强化。垂体瘤内出血或缺血性坏死称为垂体卒中,临床上出现肿瘤急剧增大的症状。CT表现急性出血为高密度,梗死和出血后期均为低密度。

2.1.2垂体微腺瘤 CT诊断微腺瘤有一定难度,应密切结合临床内分泌亢进症状,适宜的CT扫描方法也很重要[2]。目前,多排螺旋CT可先按横断面扫描,再进行冠状面重建,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有明显提高。主要CT表现有:①垂体腺中局限性低密度区,周边有强化,有时为等或略高密度;②垂体腺上缘隆突;③垂体高度增加,一般高径>8mm;④垂体柄偏移;⑤鞍底下陷,骨质变薄或侵蚀;⑥血管丛征:是动态CT扫描见垂体内毛细血管床受压、移位或出现结节充盈缺损,又称Tuft征。

2.2 MRI检查

2.2.1垂体微腺瘤 一般用冠状面和矢状面薄层(<3mm)检查,包括T1WI和 T2WI图像。T1WI微腺瘤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一侧,伴出血时为高信号。PRL瘤边界清楚,GH和ACTH瘤边界多不清楚。T2WI微腺瘤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垂体柄偏斜与CT所见相同。用Gd-DTPA后,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高于垂体。

2.2.2垂体大腺瘤 T1WI和T2WI显示鞍内肿瘤向鞍上生长,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垂体多被完全破坏而不能显示。肿瘤出现坏死囊变,T1WI信号略高于脑脊液;肿瘤出血,T1WI为高信号。肿瘤向鞍上生长,冠状面呈葫芦状,是因鞍隔束缚肿瘤之故,称“束腰征”。鞍上池亦可受压变形、闭塞。肿瘤还可向鞍旁生长。

2.3 检查结果

42例中,鞍内突入蝶窦、鞍上池及第三脑室生长 38例,鞍内及鞍上向鞍旁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延伸至颅中窝,向额部、斜坡匍匐侵及生长 4例。经临床病理证实,CT检查37例,诊断准确34例,诊断准确率91.8%,不符合3例;MRI诊断15例,诊断准确14例,准确率93.33%,不符合1例。CT和MRI对垂体腺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8%,93.5%. 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价值更高。

3 讨论

垂体腺瘤根据是否有激素分泌,可分为分泌性和非分泌性腺瘤两大类。前者包括分泌生长激素的嗜酸细胞腺瘤、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嗜碱细胞腺瘤、分泌催乳素的泌乳素腺瘤(为嫌色细胞腺瘤)。此外,根据肿瘤大小,把直径小于10mm者称为垂体微腺瘤,常局限于鞍内;大于10mm者为垂体大腺瘤,常突破鞍隔。有分泌功能腺瘤多为微腺瘤,而无分泌功能腺瘤常为大腺瘤。垂体腺瘤为脑外肿瘤,生长在鞍内,呈圆形或分叶状,有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3]。肿瘤常向上生长穿破鞍隔侵入鞍上池,甚至突入第三脑室。肿瘤增大可引起蝶鞍扩大、骨质破坏,并可侵犯海绵窦、前、中颅窝、斜坡及蝶窦等部位。较大肿瘤内可发生囊变、出血,偶有钙化。

CT与MRI诊断垂体肿瘤可靠,95%以上的垂体肿瘤可做出诊断,但难于做出组织学诊断。大的垂体肿瘤常见蝶鞍增大和鞍内及向鞍外延伸、边界清楚的肿块,CT上为略高密度,MRI上,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有明显均匀强化。依上述表现多可做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主要靠MRI,直接征象是T1WI上垂体内的低信号病灶,增强检查更为明确。

微腺瘤需与下列病变鉴别:垂体囊肿、转移瘤、垂体脓肿、垂体梗死。大腺瘤需与下列病变鉴别:颅咽管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星形细胞瘤、动脉瘤。平片对大腺瘤的诊断有作用,但不能显示肿瘤范围与相邻结构的详细关系,对微腺瘤的诊断少有帮助。CT和MRI对垂体腺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价值均高。MRI能清楚显示肿瘤与大血管和相邻结构的关系,要优于CT。

参考文献:

[1]高金华,刘建国,邢炳伟,等. 垂体腺瘤40例CT及MRI表现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1):7735-7736.

[2]郑洁,孙莉,牛金亮.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及治疗(附150例分析)[J]. 临床医药实践,2001,10(5):379-380.

[3]邢健,杨伟振,包权. 垂体微腺瘤的CT与MRI诊断分析[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1,22(2):51-51.

论文作者:李海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5

标签:;  ;  ;  ;  ;  ;  ;  ;  

垂体腺瘤的临床影像诊断分析论文_李海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