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风险管理--巴林银行倒闭和上海国债市场“327 S”的启示_巴林银行论文

别忘了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风险管理--巴林银行倒闭和上海国债市场“327 S”的启示_巴林银行论文

金融衍生商品投资莫忘风险管理——“巴林银行倒闭”和上海国债期市“327风波”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林论文,国债论文,上海论文,风险管理论文,风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2月24日,星期五,继美国奥兰治县申请破产保护和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市场又起风波,英国老牌投资银行——巴林银行集团(简称巴林银行)因其新加坡期货交易员投机交易失败,引致接近其自有资本和储备总额的灾难性损失,面临倒闭。

百年基业 毁于一旦

巴林银行创立于1762年,至今已有233年的历史。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19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此后百多年来,该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美称。在《亚洲金融》杂志组织的由机构投资者评选亚洲最佳经纪活动中,巴林连续四年名列前茅;该集团1993年盈利1.05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英镑。该行目前管理300亿英镑的基金资产,15亿英镑的非银行存款和10亿英镑的银行存款。

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银行,竟因一个28岁的青年因期货投机失败所累而陷入绝境。

现年28岁的尼克·利森(NICKLEESON)1992年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新加坡)有限公司负责人,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94年下半年起,尼克·利森认为日本经济走出衰退,日元坚挺,日本股市必大有可为,故想一赌日本股市劲升,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建仓,不料95年1月16日关西大地震后,日本股市反复下跌,尼克·利森的投资损失惨重,为弥补亏损,利森仍一再加大投资,以期翻本。2月23日日经指数急剧下挫276.6点,利森终于意识到,他已无法弥补损失,于是便与妻子逃之夭夭。次日,因被追交保证金,巴林银行才发现尼克·利森期货交易帐面损失约4-4.5亿英镑,约合6-7亿美元,已迫近巴林银行集团本身的资本和储备之和,巴林银行面临倒闭。

26日晚9点30分,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在没拿出其它拯救方案的情况下只好宣布对巴林银行进行倒闭清算,寻找买主,承担债务。同时,伦敦清算所表示,经与有关方面协商,将巴林银行做为无力偿还欠款处理,并根据有关法律赋予的权力,将巴林自营未平仓合约平仓,将其代理客户的未平仓合约转移至其他会员处置。

27日(周一),东京股市日经平均指数再急挫664点,又令巴林银行损失增加了2.8亿美元,使全部损失达6亿英镑,约9亿多美元。截止当日,尼克·利森持的未平仓合约总值达270亿美元,包括购入70亿美元日经指数期货,沽出200亿美元日本政府债券与欧洲日元。

在英国央行及有关方面协助下,3月2日(周四),在日经指数及日经指数期货反弹三百多点情况下,巴林银行所有(不只新加坡的)未平仓期货合约(包括日经指数及日本国债期货等)分别在新加坡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东京及大阪交易所几近全部平掉。至此,巴林银行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投资失败引致的亏损高达9.16亿英镑,约合14亿多美元。

3月6日,荷兰荷兴集团(International Neder Lander Group简称ING)与巴林达成协议,愿出资7.65亿英镑(约12.6亿美元;一说6.6亿英镑)现金,接管其全部资产与负债,使其恢复运作,将其更名为“巴林银行有限公司”,3月9日,此方案获得英格兰银行及法院批准,ING收购巴林银行的法律程序完成,巴林全部银行业务及部分证券、基金业务恢复运作。至此,巴林倒闭风波暂告段落,令英国人骄傲二个世纪的银行已易新主,可谓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关于巴林倒闭事件的起因,抛开内幕因素(现不得而知),从客观上看至少有四个原因:

1、交易员过度投机。尼克·利森在金融衍生商品投资方面曾为巴林赚取过巨额利润,也正是因为一直投资颇为得心应手,并为巴林高层所赏识,助长了其投机赌博心理的越发膨胀,投机等码越来越大。在日本发生关西大地震之后,市场行情转向,利森投资开始遭受损失时,如能理智地控制持仓量,便可将损失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利森越亏越加大投资额,以图回本,结果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2、交易策略的不明智改变。巴林银行多年来一直从事对冲交易,即同时在大阪交易所和新加坡交易所买卖同一种期货合约,赚取中间的价差,由于价差较小,需大进大出才能赚钱。巴林一向在大阪交易所作空头,在新加坡交易所作多头,虽然买卖金额较大,但两相抵销,风险也较小。尼克·利森在94年底却改变了投资策略,基于他的判断在两个交易所同时作多头,使风险急剧放大,这正是典型的赌徒的孤注一掷行为。但这并未引起巴林高层的注意。

3、内部监管不力。尼克·利森之所以能过度投机与巴林银行内部监管不力有关:一是尼克·利森本身既是交易员又是期货交易管理人,自身无法监管自己,这是体制设计上的严重缺陷;二是早于94年7月,巴林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已向高层报告,说尼克·利森在期货交易中有越权及隐匿交易亏损行为,并警告可能引发“重大风险”。而且,92年原巴林新加坡期货交易主管卸任时,也曾向巴林高层写报告指出,巴林新加坡期货交易的管理架构存在严重隐患。然而,这些警告并未引起高层主管重视。甚至市场传闻说,尼克·利森的过度投机本来就是高层某些人授意的。

4、外部监管不力。早在巴林倒闭事件发生前,市场早就传言尼克·利森持有大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多头长线合约,而这并未引起新加坡金管局与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警觉,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巴林倒闭事件新加坡有关方面也难辞其咎。

无独有偶 沪起风波

巴林倒闭事件前后,我国上海国债期货市场也突起波澜,上演了一幕类似巴林性质的“327”事件。

由于近一时期股市冷淡,从94年10月起,我国国债现货、期货市场便火爆起来,交易品种、交易数量逐渐扩大,加上92、93年发行之三年期国债将实行保值贴补,且去年下半年以来贴补率一直上升,市场普遍认为国债现货、期货后市可为,多头占上风,价格节节上升。但是,个别证券商却看淡国债后市,从94年末一直逆上涨之势在期货市场卖空。这期间,交易最活跃的要数被编列为“327”品种的92年发行三年期、于95年6月份交割的国债期货。到2月23日事发前,空方已持约300万口“327”空仓合约(每口面值2万元),但苦于无利空题材,“327”价格(每百元面值计)一直徘徊于148元附近。2月23日,市场有传言“327”将分段计息加息且分段贴补(2月25日财政部才公告上述加息贴补消息)。当天,一开市多头就大量买进,“327”价格暴升,由开市148.50元开始,一路跳高,最高时达151.98元。在这种情况下,空方看到大势已去,企图以资金实力造势拉低平仓,于4点22分后空方联手一下卖空1000多万口“327”品种,将“327”价格打至147.50元,市场秩序一时大乱,全天价差达3.48元,呈异常现象。当天10个交易品种价格平均上涨2.40元,成交3000多万口,交易额超6千多亿元,数倍于上日的成交量,其中“327”成交2000多万口,达4000多亿元,均创天量。

鉴于尾市成交量巨大及价格波幅大,上海证券交易所怀疑有人违规造市,在市政府的干预下连夜研究对策。24日上午10时前,上交所宣布暂缓国债期货开市,进行调查工作。下午2时,上交所在征询了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意见后,做出了23日下午4时22分13秒以后“327”品种成交无效和以151.30元作为其该日收市价的决定,要求多空双方对超持仓限额部分协议平仓或强制平仓,同时发出了《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公布实行±0.5元涨跌停板,收紧持仓限量,调高保证金金额并建立风险基金等项防范风险措施。这就是发生在上海国债期货市场的“327”风波。

鉴于沪市发生了“327风波”,深圳、北京、武汉等交易所立即对其期货交易加强了一些防范风险措施,加上原监管基础较好,未有出现异常现象。

按财政部公布方案,“327”国债从92年7月1日—93年6月31日按年率9.5%计息,无贴补;93年7月到95年6月31日按年率12.24%加人民银行将公布的7月份保值贴补率计息。若以通胀难以明显缓和为前提,估计保值贴补率会在9-10%之间。如果真如此,到期“327”的兑换值即应在152-154之间,那么在此价位之下健的空仓必输无疑。据称2月23日止,除宣布无效的交易外,空方持有的“327”六月份交割空仓已达400万口,若以平均148元建仓计,交割时空方将亏损:(152/154-148)×400万×2万÷100元(面值)=32/48亿元。如若加上无效的1000多万口,损失会更惨。

27日起,上将所开始组织多空双方协议平仓。最初,协议平仓价格因双方出价相差太远而争执不下,后因多头方怕强制平仓(加权计算后在150元之下)更不利,遂逐步让步,在149-153元间部分空仓得以平仓。而引时,京、深市场“327”品种的价格已在153-156之间。即便平仓价格对空方如此有利,空方的亏损估计仍会有8-32亿元,市场称上海某大证券商亏损额在6-13亿元之间,如果按市场原则清算,至少有十数家证券商破产。

3月7日,上交所称协议平仓基本结束,除“327”品种外,其他品种当日恢复竞价交易,有关违规细节(是否有内幕消息交易及联手造市行为等)调查及责任人处理仍在进行中。

从目前已获悉的资料看,酿成“327风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1、个别证券商恶性投机,在逆市超额持仓情况下又蓄意违规操作。这反映出有关证券商守规及风险意识极弱,这也是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大“特色”。

2、市场监管不力。由于期货业务在我国尚属新生儿,监管法规、经验方面缺乏,无规可循,有规不循,执法不严现象严重。市场人士称,国债期货的造市、超限额持仓、内幕交易等违规操作自94年第四季度已出现,但监管部门“视而不见”,起了放纵的效果,以致最终酿此风波。此外,短时间上千万口交易也没有即时预警制度或程序报告,是一大缺陷。

3、是次“327”对应国债的分段计息加息及贴息消息泄漏触发了这场多空决战。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上述两起涉及指数期货与国债期货的金融风波,一起发生在金融市场发达、金融监管相对严密、操作机构经验相对丰富的情况下,另一起则发生于金融市场刚刚起步、金融监管相对不健全、操作机构相对欠成熟的情形之中,然而,涉及的两个机构却都有运用金融衍生商品投资大赚利润的辉煌历史,这恰恰反映了金融衍生商品投资(期货属于其中一类)的本质: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在于适度运用。这是金融新手与老手都会面对的难题。

从本质上讲,创造金融衍生商品投资的初衷是用来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现实经济金融生活中也确实有起到这么一种作用。只是,后来为一些冒险家和投机家作为投机赌博的“最佳工具”。金融投机和赌博一样,是一种“零和游戏”,有赢家必有输家,谁输谁赢不仅要依据主观的眼光和科学的判断,而且还受许多难于和不可预测的客观条件变化的制约。参与游戏的人,不可能都赢,而过分参与,没有节制者,必然有摔跟头的时候。要防止恶性损失和失败,只能通过建立内外的风险防范和监管机制才有可能。美国奥兰治县破产、巴林倒闭、“327”风波都是过分投机与内外部监管不力的双重恶果。因此,从这些教训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任何金融制度和金融商品创新,必须有健全的内外部监管和投资机构良好的自律行为为辅佐,才能增其利减其弊。

亡羊补牢 犹未晚矣

近一时期,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发行的种种风波,尤其是上述两个事件,很值得我们政府、机构及个人投资者反省借鉴。

1、政府发展金融市场应有序渐进,依经济规律办事,按法律公平原则规范市场。

金融市场作为经济体系运作的核心部分,涉及面广,应是法律法规严密监管的有序市场。而我国恰恰在经济、金融方面的立法缺乏经验,非常薄弱。证券市场几起事件的解释中有一个共同之处便是多次提到管理缺乏经验,缺乏法律依据。“327”风波再反映我国期货和证券市场无规、违规现象严重,管理制度及电脑程序中根本没有提前预警功能,致使只能被动地事后处理。2月26日,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可说是为国债期市设立了一个统一的游戏规则。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巴林倒闭事件发生后,欧美日、亚洲各国和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均立即检讨各自的监管制度是否存在漏洞,强化了一些风险防范措施。对于我国,也应对此前的一列风波好好反省,以求改进。我国发展证券市场更应该立法先行,变个案处理为制度管理,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警与监控,适时适度发展市场,不能一哄而上,只重发展,疏于管理。

纵观几次风波都以行政处理手段平息,之所以未引起大的社会震动,一是因为百姓宽容,二是受损的大部分又是国有投资者。行政处理方法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是不允许的,巴林倒闭,新加坡、日本等地交易所照常运作,而是次“327”风波却宣布后期交易无效,且要求协议平仓,协议平仓及有关处理过程中违规者反而“理直气壮”,这是违反市场经济原则的,尽管其初衷是稳定市场,稳定社会。市场经济要求以法律公平地处理经济利益。“327”风波的发生和处理经过表明,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道路任重道远。

2、机构及个人投资者应有高度的投资风险意识,政府监管部门,以及投资者本身应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切实防止过度投机,把投资风险和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巴林倒闭事件发生后,不仅各国、地区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交易所立即检讨监管是否有效,国外很多参与金融衍生商品投资的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也立即检讨各自的内部监管是否有效,以免重蹈巴林倒闭厄运。

中国发展证券及金融衍生商品市场以来,机构及个人投资者也从最初的不识股票、债券为何物发展到缠绵于金融市场,热情可谓高涨。投资者从传播媒介看到听到的多是一夜富翁的传奇故事。正如海外金融人士称,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真正的投机而非投资市场。机构投资者之所以有如此高之热情和如此大之胆量,一是赚钱动机及传奇故事驱驶;二是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是国家的,在责权利不明晰情况下,赚了钱大家分,亏了钱国家背,故风险意识薄弱,“敢于冒险”。事实上,除了“327”事件外,我国不少公司企业从事证券和有关期货、外汇买卖活动而造成的亏损和损失,已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健全的金融市场,需要理智的投资者。理智投资者的形成,一需要外部法规及监管的约束,二需要投资者自身的自津。从投资者自身讲,要想减少金融投资的风险,良好的内部监管结构和制度是先决条件。“巴林倒闭”及“327”风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监管不力甚至放纵。因此,加强内部监管必须引起投资者(尤其机构投资者)的重视。

目前金融改革正在推进,银行涉足金融衍生商品投资已渐成趋势。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部门,银行从事此类业务更应加强风险防范,健全内部监管结构和制度,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因为,金融衍生商品投资多以保证金方式进行,会成倍放大风险。

3、当前,工商企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已受到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业务的投资方面,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晰而引起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还没有引起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和研究,典型现象就是过渡投机后,“赚钱大家分,亏损国家背”。在金融投机这场“零和游戏”中,国家从暂时的赢家中所得的实际不多,而最终却要背起这场游戏中国有资产的损失。

标签:;  ;  ;  ;  ;  ;  ;  ;  ;  ;  ;  ;  ;  

别忘了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风险管理--巴林银行倒闭和上海国债市场“327 S”的启示_巴林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