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的“心不在焉”:理论假设和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不在焉论文,因素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3724/SP.J.1042.2016.00196 分类号 B842.5 1 引言 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阅读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并没有真正地“阅读”之前一部分的内容,而是在思考一些与此无关的事情,对所读内容也并没有留下清晰的印象,这一现象即称为“心不在焉”(mind wandering)。阅读的过程中出现“心不在焉”时,人们的注意通常会从当前对外界的、与所读内容有关信息的加工转移到内部自发产生的、与所读内容无关的信息上(Smallwood & Schooler,2006)。“心不在焉”时人们对所读信息的认知加工通常会在没有注意参与,甚至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Schooler,2002)。鉴于此,也有研究将“心不在焉”分为“走神”(zoning out)和“无视”(tuning out)(Smallwood,McSpadden,& Schooler,2008)。走神是指人们的意识并没有觉察到“心不在焉”的发生,而无视是指人们意识到自己出现了“心不在焉”的现象。 虽然阅读中的“心不在焉”在人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但对其进行实验研究却有很大的难度,因在实验室条件下很难引发和控制“心不在焉”(Rayner & Fischer,1996)。经过10余年来的探索,研究者已经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有效手段对影响“心不在焉”的诸多因素进行控制,进而对阅读中的“心不在焉”进行实证研究。以往研究也已经提出很多用于考察阅读中的“心不在焉”的实验范式,其中一种是Z字母串(Z-string)范式,在该范式中研究者将一段话中的所有字母都用“Z”字母替代,只保留大小写的区分(例如:Zzz zzzzzzzzz),要求被试假装像阅读正常的内容一样阅读这些“Z”字母,同时记录被试在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指标,并对这些眼动指标进行分析(Reichle,Reinberg,& Schooler,2010)。另一种普遍采用的范式是思维取样(thought sampling)范式(Gimbra,1995),这一方法分为探针监测(probe-caught)和自我监测(self-caught)两类。自我监测要求被试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意识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作出报告,探针监测则要求被试对随机插入的思维探针做出反应,报告自己的思维状态。通过这种方式,研究者可以找出读者出现“心不在焉”的时间段,并将其与正常阅读进行比较。 2 阅读中“心不在焉”研究的理论假设 到目前为止,已有的有关“心不在焉”的研究都提出了一些理论假设,但仍然没有一种理论观点能够完全解释该现象,较有影响力的理论主要有执行控制理论(executive-control theory)(Smallwood & Schooler,2006)、控制失败假说(control-failure hypothesis)(McVay & Kane,2010)和注意解离假说(attentional decoupling hypothesis)(Smallwood,2011;Foulsham,Farley,& Kingstone,2013;Schooler et al.,2011)。 2.1 执行控制理论 Smallwood和Schooler在2006年提出了“心不在焉”的执行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心不在焉”出现的频率会随着任务难度而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执行资源会在执行当前任务与进行任务无关思考(task unrelated thought,TUT)之间进行权衡,如果当前任务需要的执行资源较少,任务的执行就越趋于自动化,从而有更多的空闲执行资源用于任务无关思考;反之,如果任务难度较高,需要较多的执行资源,任务无关思考就会减少。简而言之,“心不在焉”过程与执行控制过程可能需要同样的执行资源或应用了同样的认知机制。 另一方面,当“心不在焉”发生时,注意的执行部分将会从当前的任务中转移,从而导致任务完成情况较差,对外界信息的表征较为肤浅(Smallwood & Schooler,2006),但这一转移不受主观意愿控制,而是由内在目标指引的(胡楠荼,许百华,2012)。也就是说,如果当前的任务要求个体在意识层面整合与任务相关的信息,个体就需要在当前任务上投入较多的认知资源,从而使得分配到内部自发思维的认知资源减少,“心不在焉”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反之,“心不在焉”发生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当“心不在焉”发生时,个体在意识层面整合任务相关信息的能力将受到破坏,因为用于执行当前任务的认知资源被导向了其他地方(例如个体内部自发的思考)。 2.2 控制失败假说 McVay和Kane(2010)提出的控制失败假说认为任务无关思考不需要占用执行资源,也并未与执行控制过程使用相同的认知机制,该现象的出现意味着执行控制失败,执行控制系统未能充分抑制那些自发产生和维持的干扰性思考(interfering thoughts)。这一过程不仅取决于对外部环境和内心线索作出反应而产生的自动生成思考(automatically generated thoughts),还取决于执行控制系统处理这种干扰的能力(McVay & Kane,2010)。因此,想要阻止“心不在焉”的发生,一方面可以根据当前任务的要求主动发起和保持执行控制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任务无关思考被相关线索激活而出现时,反应性地发起执行控制来阻碍或抑制任务无关思考。 与执行控制理论相比,这一观点解释了许多前者无法解释的研究结果,包括疲劳以及酒精刺激对“心不在焉”造成的影响。 2.3 注意解离假说 注意解离假说认为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感觉信息时,注意力与持续的感觉信息流(stream of sensory information)相耦合(coupling),而当注意力集中于内部自发产生的思维和情感时,注意力与外界信息的耦合就被破坏,也即发生了注意解离。 因此,“心不在焉”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注意解离的状态,即此时个体的注意并未用于监控即时的感觉信息,而是转向内部,关注个体内部的思维和感觉。在这种解离的状态下,个体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减少,所以阅读者与所阅读内容之间的耦合被破坏,而这恰好可以解释为什么阅读期间“心不在焉”的出现会对阅读理解产生显著的影响(Smallwood,2011)。 3 阅读中的“心不在焉”的影响因素 影响阅读中的“心不在焉”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阅读方式,即朗读或默读和阅读是否有时间限制;第二,阅读材料,包括材料难度、阅读兴趣和词汇特性;第三,被试,包括被试年龄、元觉察能力和工作记忆容量。 3.1 阅读方式 绝大多数关于阅读中的“心不在焉”的研究都要求被试采用默读的方式,结果发现被试在默读期间出现“心不在焉”非常普遍,并且会影响读者对所读内容的理解。但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采用默读或朗读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会对“心不在焉”产生不同的影响。Franklin,Mooneyham,Baird和Schooler(2014)的研究发现虽然在两种阅读方式下,对所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并无显著差异,但在阅读材料相同的情况下,朗读会比默读时花费更长时间,并且朗读时被试出现“心不在焉”的比率比默读时更高。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听到自己的声音会提高自我意识水平(Silvia & Gendolla,2001),而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会使某些任务无关思考(TUT)有所增加,一些与“心不在焉”和自我参照思考(self-referential thought)高度相关的脑区(如默认网络,default network)(Christoff,Gordon,Smallwood,Smith,& Schooler,2009)也被激活,从而对正常的阅读过程产生干扰。因此,选取何种阅读方式会对阅读者在阅读期间出现“心不在焉”的频率产生影响。 除了阅读方式之外,阅读过程是否有时间限制也会影响“心不在焉”发生的频率。以往采用逐字阅读范式或逐句阅读范式的研究都由被试自主控制(self-paced)阅读速度,被试通过按键或注视特定位置的方式使下一个词或下一个句子得以呈现,但也有研究者(Feng,D’Mello,& Graesser,2013)提出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给予时间限制或由实验者控制阅读速度,被试可能会更加集中精力去理解所读内容,从而减少“心不在焉”的出现。 3.2 阅读材料 3.2.1 材料难度与阅读兴趣 Grodsky和Giambra(1990)对“心不在焉”的研究中将材料难度作为一个变量进行操纵,实验材料的难度是由他人评分得到的,而被试则需要对其所阅读的材料进行阅读兴趣评分。实验结果发现“心不在焉”与材料难度并无直接关系,而是与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关。 然而,该研究对材料难度的评价并不客观,且不同难度材料的内容也不同,从而导致实验结果与其他变量(材料内容)的效应相混淆。为弥补这两项研究的不足,Feng等人(2013)将内容相同的阅读材料制作成难度不同的版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阅读难度较大的材料时被试出现“心不在焉”的频率较高,且该部分阅读理解的成绩也较差。他们认为,出现这样的结果与被试阅读难度较大的材料时在构建情景模型(situation model)上也会遇到较大困难有关。以往的一些研究(Graesser & McNamara,2011)发现,人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会即时地构建与所读内容相关的情景模型,通过这一过程不断地将所读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并将当前所读内容和之前内容结合起来,形成对材料的整体理解。但阅读难度较大的材料时,材料前后内容衔接的难度也相应变大,这就使得情景模型的构建变得困难,因而就有可能由于执行控制资源不足(Smallwood等人的观点)或控制失败(McVay和Kane的观点)而导致执行加工过程中断,引起“心不在焉”。 但是,该研究并未将读者的阅读兴趣考虑在内,而很多研究(Grodsky & Giambra,1990;Smallwood,Nind,& O’Connor,2009)都表明阅读兴趣与“心不在焉”有负相关的关系,阅读兴趣可能会对材料难度与“心不在焉”的关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Feng et al.,2013)。因此将阅读材料的难度与读者的阅读兴趣相结合是未来研究阅读中的“心不在焉”较为合理的一种方法。 3.2.2 词汇特性 由于在“心不在焉”时人们的注意力并未集中(或全部集中)在所读材料上,很有可能在缺乏意识参与(如“走神”)时,低水平的词汇识别过程仍在继续,但高水平的词汇通达和句子整合却无法进行,因而词汇特性,如词长(word length)、词频(word frequency)等对阅读过程的影响效应就会减小甚至消失(Schooler,Reichle,& Halpern,2004)。即在“心不在焉”发生时,阅读者对所读材料中词汇特性的敏感性有所下降,词汇特性对阅读过程的影响减小。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眼动指标的变化上,因此以往的一些研究通过对眼动指标的分析探查了词汇特性对正常阅读期间和出现“心不在焉”期间阅读的影响(Schad,Nuthmann,& Engbert,2012;Foulsham et al.,2013)。 Schad等人(2012)使用SAST范式对“心不在焉”时词频和词长的效应进行了研究。在正常阅读条件下,被试对长词、低频词凝视时间较长,而对短词、高频词凝视时间较短,词频效应对于长词更显著,而短词则不显著;但在“心不在焉”期间,这种效应会相应地减少,词长对凝视时间的影响减小。也就是说,在“心不在焉”期间,长词的词频效应明显降低,而短词的词频效应则达到显著。这种相反方向的变化很有可能是因为对短词的词汇加工大部分时间是自动化的,不需要高水平的注意参与。 除此之外,Foulsham等人(2013)在逐句阅读范式下对词汇特性的效应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发现了与Schad等人(2012)相同的词频效应:词频对凝视时间、总注视时间(total viewing time)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词频与探针条件的交互作用会对凝视时间产生影响,即在正常阅读和未出现探针监测时,低频词的凝视时间比高频词长,但在“心不在焉”期间,低频词的凝视时间变得非常短。 3.3 被试 3.3.1 年龄 已有的诸多研究都表明老年人的基本认知技能如工作记忆、抑制无关信息的能力和认知加工速度等都有所下降,这些能力的下降会导致老年人与年轻人“心不在焉”产生的频率与时间有所差异,但是关于老年人究竟比年轻人更容易产生“心不在焉”还是更不易产生“心不在焉”,研究结果却截然不同。 根据控制失败-当前关注观点(control failure current concerns)(McVay & Kane,2010),预测个体间“心不在焉”的差异时需要同时考虑个体的执行控制能力,他们当前所关注事物的数量与重要性,以及当前环境可能启动这些个体所关注事物的可能性(程凯,曹贵康,2014)。由于老年人的执行控制能力较差,工作记忆容量较小(McVay &Kane,2009),因此有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心不在焉”现象;但考虑到老年人当前关注的事物和个人目标较少(Krawietz,Tamplin,& Radvansky,2012),又容易减少“心不在焉”的出现。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研究(Giambra,2000)发现“心不在焉”及类似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Giambra(2000)认为年龄与“心不在焉”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记忆力的下降、随年龄增长产生的无意识信息加工的下降、关注的事情有所减少等等,而年轻人会有一部分额外的精力投入到“心不在焉”是因为他们较强的注意能力。可见,很难有一种理论能够完全解释“心不在焉”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最近,Jackson和Balota(2012)使用SART范式对年龄与“心不在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研究中他们考察了SART任务的正确率、反应潜伏期(response latency)和阅读理解任务的正确率。结果发现年轻人比老年人报告出现更多的“心不在焉”,并且老年人在完成SART任务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后完成任务的速度会随之放慢,这可能是由于他们重新投入任务的能力较差。Jackson和Balota认为老年人完成任务时的投入程度较高,因此不易出现“心不在焉”,并且在出现错误后会进行更多的自我评估思考。Zavagnin,Borella和De Beni(2014)认为老年人的年龄范围也是影响“心不在焉”的因素之一,于是在SART范式下选取了年轻人(20~30岁)、低龄老人(65~74)和高龄老人(75~85岁)作为被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总体上年轻人比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出现“心不在焉”的频率更高,但与年轻人和低龄老人相比,高龄老人在语义SART任务下比知觉SART任务报告更多的“心不在焉”。这一结果与Jackson和Balota(2012)的基本一致。 3.3.2 元觉察能力 元觉察(meta-awareness)能力即个体正确反映自己当前心理状态的能力(Schooler,2002),人们能否正确地感受并反映自己当前的心理状态对研究者判断“心不在焉”的出现至关重要。如果个体的元觉察能力足够强,那他就能够在每一次自己出现“心不在焉”或探针监测时准确报告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便于研究者进行研究;而元觉察能力较弱的个体则有可能在“心不在焉”发生时出现漏报或误报,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考察“心不在焉”,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在被试报告“心不在焉”时如何断定他确实是出现了“心不在焉”(Schooler et al.,2004)。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证据就是考察被试对“心不在焉”的报告和完成题目的正确率之间的相关。但由于相关的不可靠性,可能会存在两者之外的因素同时对“心不在焉”的主观报告和完成题目的正确率产生影响,Schooler和同事(2004)就改进了在探针监测范式下阅读理解题目的呈现时间,在被试报告“心不在焉”后立即呈现与之前阅读内容相关的题目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与基线相比,报告出现“心不在焉”后的阅读成绩显著变差。然而,研究的不足在于并未对被试的元认知能力进行考察,因此无法真正对“心不在焉”与元认知之间的关系做出判断。 以往关于“心不在焉”的研究已经发现人们意识到自己出现“心不在焉”的能力是有差异的(Schooler et al.,2011),并且有关“心不在焉”本质的探讨也发现人们通常会习惯性地忽视自己出现的“心不在焉”(Schooler,2002)。有研究发现,人们通常难以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已经不再专注于当前的简单信号检测任务(Giambra,1995)或阅读任务(Schooler,Smallwood,McSpadden,& Reichle,2005)。也有一些研究者(Schooler,2002;Smallwood,Fishman,& Schooler,2007)认为意识到并且改善“心不在焉”现象需要具备相当高的元认知能力。可见,将“心不在焉”的发生与人们对这一现象的外显意识相区别对于解释和改善“心不在焉”现象是很重要的。 3.3.3 工作记忆容量 关于工作记忆对“心不在焉”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存在着两种观点。McVay和Kane(2012)认为工作记忆容量(WMC)与执行控制能力是相关联的,执行控制能力低的人更容易使任务无关思考进入工作记忆,从而增加“心不在焉”发生的可能性,而工作记忆容量的高低正可以预测人的执行控制能力(Kane et al.,2007;程凯,曹贵康,2014)。因此,工作记忆容量低的人比工作记忆容量高的人更容易出现“心不在焉”。Kane等人(2007)的实验结果也表明,当进行需要付出努力和集中注意的任务时,工作记忆容量低的人出现更多的“心不在焉”。 而在执行控制理论下,如果“心不在焉”会竞争有限的工作记忆资源,那么工作记忆容量较大的个体比工作记忆容量小的个体更容易出现“心不在焉”(Feng et al.,2013)。这是因为高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会有更多的空闲执行资源,从而使“心不在焉”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Levinson,Smallwood和Davidson(2012)最近使用变化的任务负荷考察视觉广度的实验发现,高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在低任务负荷条件下出现了更多的“心不在焉”,但在高任务负荷条件下,“心不在焉”与工作记忆容量则没有直接的关系。 针对工作记忆容量与“心不在焉”的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任务负荷有所差异(Levinson et al.,2012;程凯,曹贵康,2014),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其他的因素会与工作记忆容量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如被试年龄(Krawietz et al.,2012)、阅读理解能力、任务难度(程凯,曹贵康,2014)等。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考虑这些因素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工作记忆容量对“心不在焉”的影响。 4 问题和展望 第一,对阅读中的“心不在焉”是否存在某些积极作用尚未得出结论。虽然“心不在焉”会对人们的阅读过程产生消极影响已经得到广泛证实,但至今仍然很少有对“心不在焉”的积极作用进行探索的实证研究。Smallwood和Schooler(2015)认为,“心不在焉”状态事实上包含了消极影响和积极作用之间复杂的平衡,它既会导致人们在阅读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从而显现出其消极影响,又与创造性和对未来的计划密切相关,表明“心不在焉”也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Baird,Smallwood和Schooler(2011)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心不在焉”时思考的内容大多是与未来相关的,而与未来相关的“心不在焉”包含了自传体计划(autobiographical planning)以及将自我相关内容与目标导向的内容相整合的信息,也就是说,“心不在焉”事实上有助于人们计划未来的目标(Mooneyham & Schooler,2013)。Baird等(2012)的研究也进一步发现了任务无关思考可以促进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此外,Mooneyham与Schooler(2013)还提出“心不在焉”有可能会促进注意循环(attentional cycling),从而帮助人们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目标;促进去习惯化(in habituation),帮助人们重新恢复精力投入当前的注意任务。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提供像支持“心不在焉”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那样充足而令人信服的证据(程凯,曹贵康,2014)。因此,未来的研究还需提供更为充足的证据证明“心不在焉”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具体到阅读领域,阅读文章类型、阅读题目与阅读兴趣之间如何选择和搭配会使“心不在焉”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第二,国内很少有研究者对“心不在焉”进行过实证研究,因此在东方文化环境和中文阅读条件下的“心不在焉”与西方背景下的“心不在焉”有哪些异同是未来国内研究者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最近,Song和Wang(2012)通过日常生活取样法首次对非西方被试进行了“心不在焉”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心不在焉”在中国被试中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而“心不在焉”时思考的内容大多是指向未来和个人生活的,且中国被试的“心不在焉”频率要低于欧美被试。这一项研究并非针对阅读过程所进行的,中文和英文在文字上的种种差异以及东西方被试“心不在焉”频率的差异究竟会对阅读过程中的“心不在焉”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以往针对英文阅读的研究已经发现,英文阅读中出现“心不在焉”时的词频效应(Foulsham et al.,2013;Schad et al.,2012)和词长效应(Schad et al.,2012)都与专注阅读时有显著差异。但中文阅读中是否存在同样的情况、“心不在焉”时的笔画数效应是否与专注阅读时存在差异也是后续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Schad与同事(2012)通过在阅读材料中构造不同等级的错误来考察“心不在焉”的研究发现,忽视不同等级的错误对应着不同的“心不在焉”水平,且根据词汇错误所在句之前20个词的凝视时间,可以对被试是否会忽视该词汇错误(即是否发生强“心不在焉”)作出预测。考虑到中英文在文字类型上的差异,同等条件下,中文阅读可以根据目标句前多少个字或词对强“心不在焉”作出预测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第三,如何在实验室阅读条件下引发和控制“心不在焉”。考虑到“心不在焉”自发性和内源性的特点,研究者很难要求被试“心不在焉”,以往国外所做的关于阅读中的“心不在焉”的实证研究,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让被试长时间从事单调的阅读任务来被动等待被试出现“心不在焉”,实验所需的时间都特别长,这就使寻找愿意参与实验的被试变得较为困难,被试在完成实验任务后也会非常疲劳。因此,寻求在实验室阅读条件下引发被试“心不在焉”的有效途径就可以简化整个实验流程,缩短实验时间。McVay,Meier,Touron和Kane(2013)进行的研究发现,如果被试在实验的过程中受到与他们当前所关心的事有关信息的启动,这些被试“心不在焉”的频率与控制组相比有明显增加。因此,如果让被试在阅读期间受到他们当前所关心的事的干扰,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被试的“心不在焉”,达到缩短实验时间的目的。阅读中的“心不在焉”:理论假设与影响因素_心不在焉论文
阅读中的“心不在焉”:理论假设与影响因素_心不在焉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