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揿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病的随机对照疗效论文_杨立江

探讨揿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病的随机对照疗效论文_杨立江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 157000

【摘 要】目的 研究揿针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病的有效性。方法 将入组的失眠患者,单盲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揿针治疗组:心俞、脾俞、百会、神庭、神门、中脘、气海、足三里留针48小时,每周2次,治疗4周共8次为1疗程,1疗程后评价疗效。针刺对照组:心俞、脾俞、百会、神庭、神门、中脘、气海、足三里每周治疗3次,每次留针30分钟,治疗4周共12次为1疗程。1疗程后评价疗效。治疗前后分别用PSQI、中医临床症状量表进行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的PSQI量表评分前后差异显著,说明2组患者均有所改善;在中医症状评分中,2组患者也均有所改善。组间比较,PSQI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均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①2组均可有效地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②揿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

【关键词】揿针;针刺;心脾两虚型失眠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ing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of deficiency of both heart and spleen. Methods The insomniac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upuncture treatment group:Xinshu,Pishu,Baihui,Shenting,Shenmen,Zhongwan,Qihai,Zusanli needle retained 48 hours,twice a week,treatment for 4 weeks,a total of 8 times as a course of treatment,after a course of treatment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cupuncture control group:Xinshu,Pishu,Baihui,Shenting,Shenmen,Zhongwan,Qihai and Zusanli were treated three times a week,30 minutes each time,12 times for 4 weeks as a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evaluated after 1 course of treatment. PSQI and TCM Clinical Symptoms Scale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SQ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indicating that both groups had improved;in TCM symptom scores,both groups had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scores of PSQI scale and TCM symptom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1)Both group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insomnia of both heart and spleen deficiency type;(2)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insomnia of both heart and spleen deficiency type is better than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insomnia of both heart and spleen deficiency type.

[Key words] Acupuncture;Acupuncture;Insomnia of deficiency of both heart and spleen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又称为不寐。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失眠发病率不断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长期失眠,引起疲劳,记忆力减退,学习工作、社交能力下降等诸多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针灸治疗失眠历史悠久,在失眠的治疗中疗效肯定。本研究的目地在于将揿针与传统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病的疗效进行比较,以期探索揿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优越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我院2017年4月~2019年1月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过程中共有10名患者脱落,治疗组4名对照组6名。本次研究最终录入62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8岁,平均(39.2±11.0)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为(17.41±2.78)。对照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0岁,平均(41.2±10.0)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为(17.80±2.4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2版。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第七版教材(中医内科学)“不寐”;主症: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兼次症:肢倦神疲,头晕目弦,面色少华,饮食无味,或脘闷纳呆。舌象:舌质淡,苔薄白,或苔滑。脉象:细弱,或孺滑。

1.3 入组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到60岁;③近四周未接受针灸治疗;④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具有影响睡眠的精神障碍类病证的患者;②凡是失眠由全身性疾病如疼痛、手术、发热、哮喘、咳嗽等引起者;③不能配合治疗及评估;④针刺选穴部位具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者;⑤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身体极度衰弱导致无法针灸的患者;⑥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⑦血液系统疾病者。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①不能配合治疗及评估者;②治疗过程中自行退出者。

1.6 方法

治疗组:取穴:心俞、脾俞、百会、神庭、神门、中脘、气海、足三里操作:针灸师手部严格消毒。治疗部位皮肤常规消毒待皮肤干燥后,揿针垂直刺入穴位,以穴位局部不感觉疼痛为度,留针48小时,每周2次,治疗4周共8次为1疗程。

对照组:取穴:心俞、脾俞、百会、神庭、神门、中脘、气海、足三里操作:针灸师手部严格消毒。治疗部位皮肤常规消毒,行常规补泻手法。针刺穴位定位及常规针刺操作手法参照第五版《针灸治疗学》中相关内容。每周治疗3次,每次留针30分钟,治疗4周共12次为1疗程。百会:平刺0.5~0.8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神庭:平刺0.3~0.5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中脘:直刺1.0~1.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神门:直刺0.3~0.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气海:直刺1.0~1.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足三里:直刺1.0~1.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

1.7 观察指标

(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主要内容:由19个自我评定条目和5个睡眠同伴评定条目构成,仅将7个自我评定问题计分,分值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分别在0周、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填写量表。

(2)中医症状症评分量表

通过填写中医症状评分量表计算数值,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分别在0周、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填写量表。

1.8 疗效评定标准

《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失眠疗效评价标准。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时间较前增加3 h以上;有效: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睡眠时间较前无改善。

1.9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两组患者评分比较,临床疗效、PSQI计分及各成分比较。

3 讨论

失眠,中医学称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不寐发病率逐年上升,调查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1]。长期失眠导致过度疲劳,学习工作、社交能力下降等诸多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祖国医学认为,失眠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等脏腑有关。在临床实际中,失眠症以心脾两虚型最为多见[2]。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主血脉而藏神,心主血脉正常则能化神、养神,而睡眠质量是神的体现之一,故心神安定则睡眠正常,心神不安,则不能入睡。因此失眠的主要病位在心。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藏意主思,脾气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養导致心神不安。同时脾胃虚弱运化失职,痰湿内生或痰火上扰均可导致心神不安[3]。针灸治疗失眠是重要的中医治疗手段。电针法、毫针法、腹针疗法、梅花针法平衡针法、灸法治疗等在临床中均有广泛应用[4],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型揿针,是浅刺法的一种,它通过浅刺久留针来达到减少针刺时疼痛、延长针刺效应时间来提高疗效。新型揿针具有无痛,作用时间长,安全性高等特点。揿针针体细而短,不会刺及深部组织及内脏,治疗安全性高;结合了皮部和穴位的双重作用[5]。随着人的日常活动加强了穴位的针刺效应,从而收到极佳的疗效。《素问·离合真邪论》有“静以久留”的刺法。《针灸大成》亦云:“病滞则久留针。”提示虚证及久病者应久留针。

本研究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相同穴位、不同治法揿针与普通针刺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降低PSQI 计分,治疗组在疗程结束时及4周后随访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疗程结束时及4周后随访在改善患者的日间功能障碍上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揿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优于普通针刺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2012,45(7):32-41.

[2] 叶天龙,周时高,王延红,王 淼,许洁睿,刘 飞,魏华凤.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针灸治疗失眠选穴组方规律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6):14-16.

[3] 高 霖.失眠症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CJGMCM February,2011,26(5):42-43.

[4] 李 蔚,徐世芬.针灸治疗失眠症研究概况[J].河北中医,2014,36(8):1247-1248.

[5] 王 英.皮内针联合中药治疗失眠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3):1624-1626.

论文作者:杨立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  ;  ;  ;  ;  ;  ;  ;  

探讨揿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病的随机对照疗效论文_杨立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