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基层人民的经济建设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提升,其中畜禽养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但是在长期的畜牧养殖中,畜禽的各类污染物造成了我国环境的高度污染,使得养殖场周边环境恶化迅速,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本文针对畜牧业中的污染途径进行了分析,并详细讲述了污染类型,针对畜牧业中各类污染物的治理提出了科学的策略。
关键词:畜牧业;污染现状;治理对策;
前言:近年来我国集约化养殖业发展迅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畜禽粪便污染物,长期蓄积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仅影响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威胁着公共卫生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本文针对当前情况探讨治理畜禽粪便污染的主要对策。
1我国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现状
当前我国畜牧业处于由传统散养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模式转变的阶段,畜牧业总产值逐年增加,2015年我国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9780.4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15.56%。同时规模化养殖比例不断扩大,2015年我国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肉羊年出栏100只以上、肉鸡年出栏10000只以上、蛋鸡年存栏20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比例分别为44.0%、28.6%、34.3%、68.8%、73.3%。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造成畜禽养殖废弃物产生量突增,2015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已达到60亿t。
近几年,虽然我国农业污染排放总量逐年递减,但畜禽养殖污染排放量占农业污染排放总量的比例却居高不下。通过数据显示,:2011—2015年间,我国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氮、总磷排放量占其各自农业污染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稳定在95%、75%、60%、75%以上,可见我国农业面源的污染主要以畜禽养殖污染为主。
2畜牧业粪便污染的类型
2.1水体污染
当前我国养殖业饲料转化率低于50%,大量营养物质未被吸收而随着粪便排出动物体外,粪便中富含氮、磷元素。有文献报道,10%的畜禽粪便污染水体,对水体的富营养化贡献率约为15%。富营养化的水体含有大量氮、磷,可导致藻类迅速滋生,使得水体中氧含量急剧降低,引起鱼虾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同时水生生物尸体腐败变质导致厌氧细菌疯狂生长,使水体内细菌含量严重超标继而散发出恶臭味。
2.2土壤污染
畜禽养殖对土壤的污染主要表现在畜禽粪便过量施用造成的土壤结构失衡和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的累积。规模化养殖的粪便排放量大,远远超出了土壤的承载能力,无法及时被消纳的粪便会造成土壤结构失衡,过度地还田施用还会导致土壤中的氮、钾、磷等有机养分过剩,从而阻碍农作物的生长。目前,养殖场对饲料添加剂、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畜禽粪便中重金属、药物、有害菌等物质残留,施用到农田土壤中会造成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感染,严重威胁食品安全。研究表明,相比羊粪和鸡粪,猪粪中的铜、锌、镉含量较高,分别为197mg/kg、947mg/kg、1.35mg/kg,更易造成土壤污染。
2.3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是畜禽粪便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我国有超过120种的畜禽传染病是通过粪便传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畜禽粪便进入水体和土壤进而造成大范围的传播。近10年来,禽流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该病病毒可通过畜禽粪便传播,造成大范围的流行。
2.4大气污染
畜禽养殖对大气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畜禽粪便产生的恶臭。规模化养殖的饲养密度较大、环境潮湿,畜禽粪便大量堆积时,硫醇、硫化氢、氨气、吲哚、有机酸、粪臭素等有毒有害物质会经粪便腐败分解而进入大气环境中,为动物疫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二是畜禽饲养造成的温室效应。目前畜牧业是我国农业领域第一大甲烷排放源,也是全球排名第二的温室气体来源,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中,有15%左右来自于畜牧业。经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全球每年由畜禽养殖产生的温室气体所引发的升温效应相当于71亿t二氧化碳当量。在畜禽动物中,牛是最大的温室气体制造者,每年畜牧业甲烷排放总量中,有70%以上来自于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对策
3.1合理规划,合理选址
畜禽养殖无序发展已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农业部门要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市和城镇中居民区、文教医疗和人口集中地区等必须划定为畜禽养殖禁养区。在限养区范围发展养殖业应远离人口稠密区和环境敏感区,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严格控制单位耕地面积的畜禽养殖量。
3.2因地制宜制定方案
根据各地特点,可分别采取“猪(牛、鸡)粪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池+生化、物化+氧化塘”的排放模式,实现“猪(牛、鸡)粪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池+果(蔬、林、田、地、茶、蚯蚓、蘑菇)”的循环综合利用。3.3加大监管力度环保部门对本地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行统一监管,加大打击和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力度,经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的企业报经政府批准实施搬迁或关闭。
3.3加强畜禽生态养殖模式的引导
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平衡,以地定畜”的原则,构建生态养殖体系和模式。提倡粪肥还田,种养结合,牧渔结合的良性循环经济。鼓励建设与养殖规模配套的沼气池,在为畜禽养殖场和周围居民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严格控制畜禽饲养规模,保证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有足够的土地消纳,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污染,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使养殖场粪污达标排放。
3.4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倡导标准化养殖,实行环境保护准入制度。加强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环境管理,改进饲养管理方式,大力提倡乳头式节水饮水器、干清粪工艺和减少冲洗用水。防治畜禽养殖污染要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和生态化原则,实施“干湿分离、雨污分离、饮排分离”的措施。国家政策鼓励利用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发电,自发自用。加强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养殖场污水排放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严格执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制度。染疫畜禽、病死或者不明原因畜禽尸体应进行深埋、化制、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改进饲料配方,应用高效、无毒副作用和环保型饲料添加剂。如用合成氨基酸、酶制剂等代替普通无机添加剂,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减少畜禽排泄物中氮、磷的排泄量及重金属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3.6加强宣传,增强环境意识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畜禽养殖污染的危害,以及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发放养殖业治污技术资料,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对规模畜禽养殖业主进行培训,使业主充分认识到企业是污染治理的主体,提高他们的环境责任意识和治污能力。
结束语:
控制畜牧养殖场的污染必须清理污染的源头,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进行科学合理的养殖规划,并且要加强污染防治的力度和相关技术水平的研发,为畜牧业健康良好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娅.低碳经济下畜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0):157-160.
[2]周轶韬.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17-120.
[3]潘霞,陈励科,卜元卿,等.畜禽有机肥对典型蔬果地土壤剖面重金属与抗生素分布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2,28(5):518-525.
[4]仇焕广,廖绍攀,井月,等.我国畜禽粪便污染的区域差异与发展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2013,34(7):2766-2774.
[5]孟祥海,张俊飚,李鹏,等.畜牧业环境污染形势与环境治理政策综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1):1-8.
[6]卢信,罗佳,高岩,严少华,张振华.畜禽养殖废水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污染效应及其修复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4.30(3):671~681.
论文作者:王学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畜禽论文; 粪便论文; 畜牧业论文; 土壤论文; 水体论文; 养殖场论文; 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