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五国市场经济模式深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市场经济论文,五国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于1967年8月,当时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五国。1984年文莱独立后加入该组织。由于文莱加入东盟的时间较短,本文就不作介绍,只重点对以上五国的市场经济进行比较研究。
一、东盟国家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育
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部由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东盟国家独立之前,由于外国垄断资本的掠夺和剥削,经济极其落后,产业结构严重畸形。东盟国家在取得独立或摆脱了外国的控制之后,在政治上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在经济上也开始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当时,虽然这些国家的自然条件状况和经济基础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的经济特征,那就是生产力水平很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市场经济没有形成,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继续占有较大优势,封建式的经济势力仍很大。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如果照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为此,东盟国家普遍采用了借助政府干预、逐步扩大资本积累、努力改造殖民地经济的遗产的作法,开始建立市场经济的艰苦历程。由于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关系,这些国家较早地采用了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本国资本市场极其狭小,私营资本无力投资于通常需要大量资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工矿企业。为了建立本国的民族经济,各国政府由国家投资兴建了一批国营企业,并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形成了所谓“混合型的市场经济”。一方面,国家通过各种法令,用直接的手段管理和监控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从时间上看,从独立后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大致十年左右为东盟国家市场经济的建立阶段。从东盟五国实际情况看也是这样。
新加坡在历史上主要靠转口贸易和为英国驻军服务的收入来支撑其经济的运转。1959年成立自治政府以后,新加坡开始着手推行工业化政策,吸引外资,逐步改变单纯依赖转口贸易的畸形经济结构,通过奉行出口导向战略,较早地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民族经济相应得到迅速发展。1960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其重点是积极鼓励进口替代。为了保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1962年还成立了工业发展局,统筹国内经济发展。在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期间,它又将进口替代型工业发展战略迅速转变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经过艰苦努力,其市场经济开始沿着健康轨道前进。
马来西亚独立前国家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矿业。它从1957年独立开始到70年代,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改造不合理的殖民地结构。其指导思想是“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实现经济多元化”。为加速资金积累,扩大出口创汇,马来西亚采用大力发展农矿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出口替代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以满足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通过实行三个五年计划,经济有所发展,尽管国内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市场经济的框架已初见端倪。
泰国二战前其产业结构很不健全,重要的产业部门被外国资本所控制,战后,泰国制定一系列措施,力图摆脱外国垄断资本的垄断。大力发展民族经济。50年代中期,泰国政府鼓励工业发展,推行以国家资本为主导的进口替代战略。但是由于国营企业经济效益较差,亏损严重,造成财政的沉重负担。从60年代起,泰国进行了经济发展的战略转移,大力推行市场经济,取消国营企业在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将其投资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它还多次修改促进投资的政策和法令,为工业投资提供多种优惠。国家大力发展交通和能源方面的基础设施,同时鼓励和扶持私人中小企业的发展,向市场经济发展迈出了可喜一步。
印度尼西亚在独立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即从1945年到60年代中期以前,经济发展速度相当缓慢,农业持续衰退,工业发展停滞不前。1966年苏哈托执政以后,经济开始出现转机。政府先后颁布了有关外资和本国资本投资的条例,重点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推行市场经济。
菲律宾于1946年独立之后,该国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改造原有的殖民地经济结构,到1950年就使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的水平。由于菲律宾曾经是美国的殖民地,其经济体制深受美国的影响,具有良好的市场经济传统和背景,经济的发展相当迅速。到60年代中期,它已经是当时东亚地区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工业实力仅次于日本。但是,以后一个历史时期,政府对经济过分干预,导致经济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菲律宾的市场经济出现了较大的曲折,走了一段弯路。
二、东盟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战略
如果说,70年代以前为东盟国家市场经济的建立阶段,那么70年代以后至80年代中期则为东盟国家市场经济的发育阶段。东盟国家奉行的“出口导向”战略,就是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尊重国际贸易的客观规律,通过国际竞争,大力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取得打入国际市场的经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这里涉及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对接问题。从东盟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最初大多是利用本身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的国家则是增加矿产资源的出口),加速资金和外汇的积累,并为日后改变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完善自身经济结构奠定基础。
东盟国家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取得了明显效果:首先是极大地带动了这些国家整个工业部门的发展。统计数字表明,1970—1980年间,东盟国家工业产值的年增长率约为10%。其中,马来西亚制造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1.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3.4%上升到18.6%。同期,泰国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原来的20%上升到29%。菲律宾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5.9%上升到25%。而作为奉行出口导向战略成功楷模的新加坡,1969—1979年间制造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3.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7%上升到23.6%。其次东盟国家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在整个70年代,东盟国家出口总值的增长令人吃惊,速度远远高于世界上的平均增长速度。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速度也极为可观,年均增长率为37.8%,其中泰国尤为突出,竟达到43%,而世界市场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7.5%。第三,东盟国家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促进东盟国家外贸结构的不断优化。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整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制成品出口在整个出口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传统出口商品在整个外贸中的比重不断缩小。以马来西亚为例,1970—1980年间,该国制成品在整个出口中的比重从微不足道的5.4%猛增到28.8%,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东盟国家建立民族经济,经过一段艰苦努力,各国资本积累不断扩大,投资增长非常迅速,经济实力均有很大增强,为市场经济的发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各国资本形成的规模来看,1960年新加坡为2.45亿新元,马来西亚为8.63亿马元。泰国为85亿铢,菲律宾为22.4亿比索。这些数字表明,当时各国资本形成的规模不大。而到了1970年,新加坡的资本形成已增为22.45亿新元,马来西亚增为24.67亿马元,泰国增为377亿铢,菲律宾增为89.9亿比索。到1975年,新加坡又增为50.34亿新元,马来西亚增为57.03亿马元,泰国增为712铢。资本积累的扩大,民族资本的迅速崛起,大大加快了各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国民收入的水平。
三、东盟国家完善市场经济措施
(一)改变国有产权,加速国营企业私有化。马来西亚加速出售国营企业的步伐,以削减官僚机构人员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实施国营企业私有化政策,马来西亚每年节省约值1804亿港元,既不会缩减发展速度,也无须增加税收。政府自1983年以来已将73个国营机构和21个新建设项目实行私有化,最大的私有化项目是1990年马来西亚精致电讯公司和1992年的国营电力公司。每年节省大笔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电讯网、发电厂等,政府无须另行举借庞大的公共债务。近几年,马来西亚为了提高经济竞争力,决定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在实行国有企业的自由化方面迈出更大步子。到1993年年底,政府已经转移了75家国营企业的部分股权和管理权,其中1/5 已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实行私营化的企业经济状况良好。80年代中期以后,在进一步减少国家企业的数量,国营企业数量由1983年的69家减少为1990年的61家。同时,它还继续将一些国营企业的股份出售给私营企业,取消国营企业在某些领域的控制和垄断地位,推动市场竞争。
印尼为了扶持本国的民族资本,曾颁布法令,对私营部门的发展给予支持。80年代中期以后,该国更加重视私营部门的发展,取消了对私营部门的很多限制。通过股份制改革和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调整,国营企业也逐步走向市场。
菲律宾在经济自由化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国有企业的私营化和合理化。1986年菲律宾政府颁布文告,设立私营化委员会和资产私有化信托机构,出售来源不正和经营不善的399项国有资产和132家国有企业。90年代以来,菲律宾进一步加快私有化的步伐。到1998年年中,该国政府通过出售和转让方式处理的国家资产已达543亿比索。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在东盟国家中新加坡在吸引外资方面可谓首屈一指,新加坡吸收了世界各国开放的经验,充分利用东南亚“首都”的条件,吸引外资,投资政策宽松,投资环境优越。到1994年底,新加坡共吸引外资500亿元之多,全国有4000 多家跨国公司,国内制造业有73%是外来投资,出口贸易额中95%是外资公司。由于世界各国的投资合作,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加速了新加坡本国的经济发展;菲律宾在经历了80年代前期的政治动乱之后,从1986年阿基诺总统执政开始,采取较大优惠措施,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资流入,并于1987年制定《综合投资法》,为外资的大量涌入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证。仅1994年前8个月, 政府批准的外资达10亿美元,比1992年同期增长3倍; 利用外资是印尼政府1966 年以来为解决国内资金短缺而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 自1967年苏哈托政府颁布第一部外国投资法以来,印尼在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1985年以后,印尼政府采纳世界银行的建议,改变以往对外国投资限制较严的态度,多次对外资政策进行全面修改,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使外商在印尼的投资迅速增加。并在80年代中后期形成高潮。但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印尼逐渐出现熟练劳工不足、工资上涨过快和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尤其是受到中国、越南、印度等国家的强烈竞争,因而流入印尼的外国直接投资连续几年呈现停滞状态,到了1993年则出现大幅度的滑坡现象。为改变不利局面,印尼政府1994年6月再次对外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其开放程度为近几年之最。新政策的出台大大激发了外国投资者的兴趣,从而再次掀起外国投资热,印尼政府批准的外商投资金额也聚然增加;泰国在吸引外资方面的成绩也十分突出。1983年,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专门颁布《促进投资法》,扩大了外资的投资范围和鼓励性的投资项目。由于泰国政局相对稳定,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投资环境优越,所以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加,据泰国投资局的最新统计,1994年前9个月批准的外资为67.8亿美元,几乎相当于1993年全年的总和;马来西亚1986年重新颁布促进投资的法律,放宽对外商投资所占比重的限制,在税收方面也给予了新的照顾。泰国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外资的大量涌入有着非常密切的直接关系。1998年前9个月,外资流入已达96.16亿林吉特(约合38亿美元),比1997年同期增长200%。
(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东盟国家在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之后,各国国内的产业结构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有所下降,工业特别是新兴工业在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提高,第三产业有了长足进步。在工业部门内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开始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崛起。新兴产业如汽车、集成电路、家电、化纤、精密仪器、照相器材等工业部门的发展极为迅速。
从新加坡的情况来看,它比其他几个东盟国家在这方面的进步更早。它在70年代中期便建立起了以制造业为中心、包括贸易、金融、交通运输和旅游的五大经济支柱,实现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进入80年代,新加坡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进行工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强调发展电子工业和生物工程,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临近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同时,它还特别注重发展国际金融业、国际通讯业和国际贸易服务业,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性商业、金融、电讯服务中心。
马来西亚在80年代中期以后,注重发展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努力摆脱资源产品出口型的经济模式。目前,该国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业的作用也相当重要,服务业的发展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前进。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马来西亚已经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泰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很明显。1980年,该国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是25%、29%和46%。随着新兴工业的崛起,如汽车、集成电路、家电、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非常突出。到1990年,农业在国民经济在的比重已下降到14%,而工业则达到35%以上,其中制造业达到21%,第三产业超过50%,已经成为农业工业国,并有望成为东南亚诸国后起之秀。印尼产业结构的变化相对较晚,其产业结构的变化始于80年代中期,取得明显的成效是在80年代末期。进入90年代,印尼的制造业迅速发展,机械、汽车和钢铁工业取得长足进步。目前,印尼已经采取有力措施,重点扶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其他国家的产业结构上的差距,促进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扩大对外投资的发展,增强“母国”的经济实力。东盟国家在市场经济建立之初,对外投资的数量自始至终微乎其微。随着东盟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本身的资本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数量,因此有一部分资本自然要求向能够带来更大利润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这是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从新加坡的情况来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对外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据有关资料统计,进入90年代,新加坡的对外投资成倍增长,1990年已达37.5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2%,1992年达83.5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现在新加坡政府已经制定明确海外发展目标,计划今后20年间,使在海外经济的发展规模扩大到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5—30%,从而,建立一个全新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从80年代以来也注意扩大对外投资的规模,在1980—1993年间,共对外投资总额已达50多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约占一半左右。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投资合作已有良好开端。1992年马来西亚对华投资达8亿多美元,是中国的第十大投资国; 泰国对其他国家私人直接投资的全面增长始于80年代后期。1989 年,其对外投资约为13亿铢,1990年增加到35.76亿铢,1991年达到44.73亿铢。泰国政府还制定了多项鼓励对外投资的方针政策,协助解决本国商人在法律、税务方面遇到的问题,并为到国外投资的商人提供各项服务。目前,东盟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外国资金重新大量涌入这一地区,欧美国家再次掀起对东盟国家投资的热潮。经济形势十分喜人,其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地走向成熟和完善。
四、东盟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政府调控主要是指调控宏观经济的总量,即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全部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市场价格总水平、利率总水平、就业总水平、产业结构等等。为了达到上述的这些调控目标,各政府往往采取不同手段,就东盟国家而言,大致有:
(一)计划手段。东盟国家绝大多数都制定和执行为中长或短的经济发展计划,一般以五年或十年为单位。在经济发展计划制定以后,各国政府往往都辅之以财政和其他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新加坡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制定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计划,对市场行为进行计划指导,通过政府的计划指导和与之配套的各项政策,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私人企业的微观活动联系起来,把计划指导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避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市场活动的混乱。自独立以来,新加坡已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和两个十年计划。目前,它又提出了新的中期发展目标和计划。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计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非指令性。即多数计划指标企业等经济组织没有直接的约束力,企业可以自主经营;诱导性。即国家为经济运行确定一个明确的方向,提出发展的重点,从整体上诱导企业参与计划的实施;可调节性。政府十分重视计划的平衡工作,特别注意各项经济参数的预测,经常了解计划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平衡投资,调整相关指标;可行性。计划制订前,国家通过庞大的经济调查系统掌握准确的经济数据,广泛组织企业代表和经济专家进行预测分析,政府从各个方面保证对出台计划的落实。东盟其它国家也都特别注意掌握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及时抓住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提供的机遇,相应确定本国的发展战略和具体计划,市场经济也就在这个进程中逐步发展和完善。
(二)政策手段。东盟国家为了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和腾飞,特别注意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采取有针对性而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往往包括:财政金融政策、吸引外资政策、财富分配政策、控制物价政策等等。在制定和执行这些政策的过程中,东盟各国的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很多共性的。以吸引外资政策为例,东盟国家都特别强调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放宽投资限制,开放内销市场,方便外汇出进,简化批准手续,改革管理制度,实行税收优惠,鼓励外商投资于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领域和部门,以扩大出口,加强本国的国际收支地位,加快本国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就业机会。东盟各国在物价控制方面的政策也有很多共性。物价控制的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不仅影响社会民众的消费心理,而且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也破坏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比如新加坡一直把严格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尽管该国实行自由价格制度,商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但由于政府采取的各项措施比较得力,因此物价相对稳定。新加坡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政府垄断全国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事业,交通、通信、港口、机场、工业用地、医疗保健和水电煤气供应,价格由政府统一制定,上涨的幅度很小。其次,新加坡实行强制性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有力地控制了消费基金的膨胀。它还通过控制货币发行、利率、汇率的变动,控制预算支出和消费基金实行公积金制度以及对居民购买汽车实行配额控制等手段。对全国的商品、劳动力、资金、外汇价格以及总体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进行宏观调控。另外,新加坡特别注意通过控制汇率来控制进口商品的价格,东盟其它国家,也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控制物价上涨,规范市场行为,把通货膨胀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市场的良性竞争。
(三)法律手段。在这方面,新加坡可谓是一个楷模。为了吸引国内外投资,促进和加速经济的发展,新加坡十分重视法律法令的制定工作,并且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加以修订。新加坡所制定的《企业法》、《外国投资法》、《金融法》、《外贸法》、《工业产权与技术转让法》、《税法》、《会计法》、《劳动法》等,内容非常全面,规定十分明确。东盟其他国家也都依照本国的实际,制定并颁布了许多法律法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证和客观环境,使市场经济有序健康运行和发展。
收稿日期:1999-10-26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国营企业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新加坡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泰国历史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