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磨削过程与教学欣赏_机械能守恒定律论文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磨课过程及教学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械能论文,守恒定律论文,教学设计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八节新授课。本节知识点包括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和适用条件,其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和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初步了解了能的形式,知道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并且知道了能量守恒定律。本章又学习了动能与势能的决定因素及具体表达式。学生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进一步感知、探索,能促成学生萌发继续探究动能、势能转化的定量关系的热情,因此,机械能守恒定律定量关系的研究已经水到渠成。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使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生成更加严谨,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首先,从实际情境入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体验各种能量的转化情况。再设置情境抽象模型,从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分析,注重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进行实验探索,初步得出阶段性的结论。在阶段性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性的理论探究,得出普遍适用的一般性规律。由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进行总结,体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讨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最后,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巩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初步总结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要点、步骤,并体会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优越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条件。

(3)学会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操作,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中,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理想化模型思想是探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

(2)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解释物理现象、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观点,感受物理中守恒思想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探索现象、引发猜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1 播放瀑布风景的视频。

生 观看一段瀑布风景的视频,阅读下面的问题,分组讨论之后发表各自的看法。

师 瀑布的美景,让我们想起了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一首千古绝句《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师生共同背诵,课堂以轻松愉快的气氛开始。)

(1)水从高处落下,刚要接触到山脚的水面时,由于已具有较大的速度,撞击水面,产生了气势磅礴的效果。那么,水的高速运动说明它具有什么形式的能量?

(2)水获得的这种能量是减少的那种能量全部转化过来的吗?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触景引疑、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由此引出课题。

简要实录 学生讨论并有以下回答:水下落到山脚时,具有很大的动能;水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对第(2)个问题的回答,有的说“是全部”,有的说“不是全部,只是一部分”。激烈的争论说明产生了认知冲突,教师因势利导,引入“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是不是全部转化的问题。”

情境2 勇气测试实验

师 讲台上有一套以大家常玩的秋千为模型的装置,这套装置可以测试一个人的胆量,谁愿意上来测试一下?

实验过程 请两位同学上来,一位同学靠近装置站立不动,另一位同学把悬挂的重球拉至他的鼻尖处,由静止释放。让小球来回摆动两次。

课件展示 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同学们仔细观看站立同学的鼻尖处,当小球再次返回后,是碰到鼻尖甚至越碰越有力呢?还是离鼻尖越来越远?猜想原因,小组讨论并发表看法。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以惊激趣、以趣生疑,以疑引思,迅速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激发探究欲望。

简要实录 当球摆回时,实验者虽没躲避,但闭上了双眼,引起学生一片笑声。教师借此诱导学生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认识到若无空气阻力,小球最高只能摆到等高处,不会碰到鼻子,因此,猜想: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总和没有损失。

课件展示 当小球运动到最低点的时候,我们看到已经有很大的速度了,为什么不能冲到鼻尖处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看法。

猜想 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2.联系实际、感知猜想。

课件展示 这种物体从高处落下、运动越来越快,或者从低处升高、运动越来越慢的现象很多。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你们想到的例子,分组交流,然后,选代表在班内交流。

师 你认为哪些例子中,势能都转化成了动能或动能都转化成了势能?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简要实录 学生踊跃发言,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根据生活实践可以知道,动能和势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有摩擦力做功时,一种能量就不能全部转化为另一种能量。

(二)合作探究、得出规律

师 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事例进行研究,验证该过程是否机械能守恒。有两种方法检验,分别是:①做实验。②理论推导。

1.实验探究、自主设计——议一议。

课件展示 请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模型,设计能够检验你的猜想的方案。

设计实验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的实验器材。

(2)需要测量或记录的数据。

(3)必要的实验步骤。

(4)如何利用数据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阔其视野,亲身经历规律的探究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简要实录 四人为一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以不同的物理过程设计实验。完成后,学生踊跃发言,设计了很多方案,并对所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热烈讨论,引起了阵阵掌声。以下列举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案。

方案1 利用自由下落的重物和打点计时器。

步骤 纸带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物体下落的高度。选定几个计数点,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和重物各点的速度,验证机械能守恒。

方案2 利用单摆小球和光电门。

步骤 将小球拉起一定高度,任其自然下摆,在其摆动路径上的最低点放置光电门,用刻度尺量出光电门到起始点的竖直高度;利用所测量数据可算出小球在此位置时的动能、初始位置的势能,进而研究小球下落过程机械能是否守恒。

总结 大家设计的方案都挺好,我们研究物理问题时常常从最简单的物理模型入手,下面咱们一起以自由落体运动为模型,设计实验方案来检验一下我们的猜想。

2.进行实验、验证猜想——做一做。

课件展示 请按方案1,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分组完成实验探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在班内交流。随后整理器材。

设计意图 实验探索,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简要实录 四人一组,每组一套。学生制订方案后,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教师参与指导,课堂气氛活跃。各组基本完成任务,并发表实验结果。有少数小组误差偏大,教师建议他们课后到实验室重新探究。

结论 在只有重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3.理论推导、验证猜想——理一理。

师 在上述实验中,由于摩擦和其他阻力,物体的机械能其实是不守恒的。如果忽略了摩擦等阻力,机械能守恒吗?你能从理论上论证吗?

课件展示 忽略各种阻力,让物体落下,研究在任选的两个位置上,物体的机械能是否相等,试从理论上推导。(教室右侧同学完成例1,教室左侧同学完成例2)

设计意图 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做例1、另一组做例2,并进行比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而且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简要实录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时间的控制,大约在6 min左右。学生通过思考自主推理,得出结论。教师对先做完的小组进行激励评价,并用实物展台展示代表性的解答,现场评点。

解析 选地面为零势能面,下落过程中A、B两位置的机械能分别为

4.总结归纳、形成定律——说一说。

课件展示 请同学们回顾上述研究过程,将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和守恒定律的内容全面的概括出来。

结论 在只有重力做功的系统内,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其表达式为:

设计意图 鼓励引导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和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培养学生表述问题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简要实录 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自主归纳。

5.深入讨论、结论评估——想一想。

课件展示(1)分析①、②两式分别表示的物理意义。

(2)阅读并思考下列情景中机械能是否守恒,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a.不计空气阻力,抛出的手榴弹或标枪在空中运动。

b.一个物体沿光滑的斜面下滑。

c.当既有重力做功,又有弹力做功时,机械能会守恒吗?

设计意图 纵向深入,加深理解守恒条件。

简要实录 学生交流阐述各人观点,同学间互相评价,教师归纳总结。

(三)深化迁移,理解应用

1.反馈练习、案例分析——相信你会思考。

课件展示 阅读例3并独立思考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例3 在下列各个实例中,哪些情况机械能是守恒的,并说明理由。

(1)抛出的篮球在空中的运动(空气阻力忽略不计)。

(2)跳伞员在空中匀速下落。

(3)轮滑极限运动员沿光滑曲面下滑。

设计意图 通过上述具体问题的解答,巩固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简要实录 大多数学生思考后得出正确答案。教师进一步引导分析并巩固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

课件展示 回忆上课刚开始时,我们进行的勇气测试,完成例4,必要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例4 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就成为一个秋千模型,如图4所示。线长为L,最大偏角为θ,如果小球运动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那么:

(1)小球运动到最低点O时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2)小球运动到最右端的C点的高度为多少?

(3)如果在O点正上方的中间位置钉一钉子,小球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线碰到了钉子,那么小球运动到最右端C点的高度为多少?

设计意图 利用案例深化前面的实验,使学生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消除学生对探究结果的疑虑。针对第三问的情景,再找两位同学再做勇气测试,再一次深化前面的实验,进一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简要实录 根据学生得出结果引导其分析,θ角越大,cosθ越小,v就越大。也就是说把小球拉得越高,它到达最低点的速度就越大。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再做勇气测试时,能明显看到学生表情非常从容放松。

2.拓展提升、物理建模——相信你会变通。

师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物理过程或模型中,物体的机械能是守恒的?

设计意图 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活跃思维。让学生体会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升华对知识的理解。

简要实录 学生各抒己见,列举若干实例。摘录如下,沿光滑面下滑的物体、在竖直面内无摩擦阻力的圆周运动、各种忽略空气阻力的抛体运动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赏,并进行补充。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件展示 列表、列条目或画结构图,总结本节内容和方法,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交流。

第二部分 磨课过程

《机械能守恒定律》(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八节)一节是我在参加2010年山东省滨州市青年教师业务大赛中的一节课。回顾整个磨课过程意犹未尽、感触颇深,现择其要点,与大家交流。

一、教学设计要讲究自主性

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集中集体的智慧,听取他人的意见,但整个设计必须以自己为中心,不能人云亦云。因为对于某一节课而言,你的思考比其他人都全面,你有自己课堂设计的主线,你有异于别人的教学风格,如果一味模仿别人,势必会丧失自我。在打磨这节课时,不少好心的同事提醒我,在某地听一位老师的课,感到该老师语言活泼、动作夸张,很能吸引学生,还提出了其他教学环节出彩的建议。对于同行的建议,我既没有充耳不闻,也没有照抄照搬,而是采用了保留性的听取,对有借鉴意义的建议,取其精华,对和自己教学设计、教学风格不吻合的建议,则弃之。在整个磨课的过程中,始终没有背离自己设计的探究活动的主线。

二、过程设计要讲究流畅性

(一)理顺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顺序

本节课的逻辑顺序是:展示自然景观、生活实例、形成感性认识——抽象模型、提出问题、引发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进行试验探索——回扣本节课开始创设的情景。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二)删除教学过程中的琐碎提问

在播放视频之后,我原先设计的提问是:让同学们说明水这个能量的来源?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说水下落到山脚时,具有很大的动能;有说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有说水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从下一个问题(水获得的这个能量是减少的哪种能量全部转化过来的?)的提问角度看,学生回答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最好,但学生的回答很难“到位”,其间浪费时间不少,最后教师还是要把答案往这方面靠,预设痕迹太明显。后来,我删去了这一提问,改为:水具有什么形式的能量?然后再提问:这种能量是减少的哪种能量全部转化过来的?设计的问题变得简明了,师生活动中的疙瘩也就减少了,教学进程流畅了许多。

(三)提炼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

在探究动能和势能转化总能量保持不变这一环节过渡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同学们还记得刚才所做的探究实验吗?(让一位学生回答)好,现在我们就在已经做过的这个实验的基础上,继续来探究其他问题。”这样,既避免了下一个探究活动出现的突然性,又为后续探究活动中方案的设计埋下了伏笔。

三、亮点预设要讲究适度性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把科学探究的开展及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鉴于此,不少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探究性设计,试图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出彩,都有亮点。事实上,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决定了这种想法是难以实现的。

备第一稿教案时,我曾把“学生列举两种有代表性的方案”的探究预设为亮点,具体方案是:①学生猜想;②设计方案;③学生实验;④学生从多维角度评价上述实验方案(从实验便捷以及节约时间的角度看,利用单摆小球和光电门这一方案最好,从操作熟练以及现象明显的角度看,用自由下落的重物和打点计时器这一方案最好)。无论从学生思维发散的角度看,还是从探究要素完整体现的角度看,这种预设都是有亮点的。但试教情况表明,学生在这一环节花费时间太多,影响了其他探究活动的进行,因此,修改教案时,我简化了这一探究环节,利用方案一做探究实验,把实验原理和实验器材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证明动能与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虽然这种设计亮点不及原先的方案,但亦能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同时也保证了其他教学环节亮点的存在。

我认为,修改教案也类似于修改文章,要学会忍痛割爱。试图每个环节都有亮点,其结果很可能是每一个环节都亮不起来,甚至会影响整节课教学的流畅与完美。

四、双边活动要讲究主体性

在双边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说白了,就是学生能思考的教师不越俎代庖,学生能表述的教师不代其动嘴,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问题的表述要清晰明了,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当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不是急于和盘托出,而是要耐心地引航导渡。在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出后的深入探究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双边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

原先设计的问题是“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与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一样吗?”试教后发现,学生回答情况不好,耗时也较多。有的老师觉得在这里费时没有必要,不如由老师直接讲述,一带而过。我认为让学生主动发现规律的机会不应该放弃,于是对问题进行了分解(问题1:不计空气阻力,抛出的手榴弹或标枪在空中运动?问题2:一个物体沿光滑的斜面下滑?问题3:除重力或弹力外的其他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一定不守恒吗?)通过上述改进,学生的回答流畅了许多,他们主动发现了“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可以理解为:①只受重力或弹力;②除重力和弹力外,其他力不做功;③除重力和弹力外,其他力的总功为零等。

磨课是打造好课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虽然路途艰辛,但教师能从中体会快乐。通过磨课,磨掉落后的教学观念,磨掉陈旧的教学方式,磨出精彩的教学生涯。

标签:;  ;  ;  ;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磨削过程与教学欣赏_机械能守恒定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