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万合创景国际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疆 830000
摘要:本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应用与发展的初步探索,结合工作中的景观设计实践,通过设计一组符合时代特征和当前社会价值需求的孝道文化,找出一条系统的延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道路,并探寻如何运用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打造满足现代功能和审美以及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
关键词: 传统文化应用,城市景观设计,新二十四孝
绪论城市景观空间是城市的客厅,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最直观的反映一个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增加城市文化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一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城市的文化景观密不可分。比如,大到北京的故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小到苏州的沧浪亭、步行街上的一个小雕塑等等,这些建筑物已经超越其物质本身,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代表。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存在和发展一直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追求,对环境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改造孕育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是关于城市景观的演变和发展、城市设计与规划、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及城市景观设计。
传统就是克罗伯等所说“历史上获得的并经选择传下来的”思想和行为,是所有文化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世代相传的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文化、艺术、制度、技术等广义延伸的概念。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本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应用与发展的初步探索,通过城市景观对传统文化的价值需求等研究,探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传承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并在如何运用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基础上,打造满足现代功能和审美以及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
一、传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价值
1、传统文化赋予城市景观的持久性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能赋予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元素多来自于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
文化是景观吸引力的决定因素,因为归根结底,所谓的知名景观,经过岁月沉淀或创意叠加,多多少少都附着了特定的文化。而当景观具备了社会影响力的传统文化主题,景观业态及产业布局就有了依托,以及特定的意蕴和意象,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会凝铸为城市空间的灵魂,赋予城市独特精神气质,进而形成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
2、传统文化塑造城市景观的特色性
城市的特色来源于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中国传统的景观文化受到远古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地域特点,造就了各个传统城市独特的魅力和与众不同的风韵。然而中国现代城市景观空间由于缺少深层次人文背景的挖掘,城市地方和传统特征开始弱化甚至消亡,景观也失去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与特征。
因此,我们在深度剖析地域历史文化的同时,可将现代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合到传统文化观念中,并以艺术手法进行创新设计,使现代城市能够依托特有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独特的精神魅力。
3、传统文化增强城市景观的和谐性
一个好的文化景观不仅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同时也在纪念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时代飞速发展,依然存在于历史长河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传承与发扬。
传统文化在景观中渲染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够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价值,又可以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忆,提升来自人们心底的社会归属感和自豪感。这对于深化人们内心的传统价值诉求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向公众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 等思想,以及人们向往和谐美满生活的愿望。
二、传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困境
1、主题内容不能契合时代需求
与时俱进一直是我们呼吁的时代主题,城市景观同样如此,其主题受现代社会变化、人文思想变化所牵引。如现在有很多城市越来越热衷于孝道文化的传承,这种精神值得肯定,但落实的方法却值得商榷。因为他们往往对传统不加以思考和扬弃,直接将古代《二十四孝》的人物雕塑放置在公园或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文化传播,在社会上引发强烈的争议。
作为城市精神重要载体的城市景观,因其创造主体与传播客体都是人本身,所以不可避免地接受着心灵与情感,理性与价值的社会变迁。因此,城市需要我们设计一组符合时代特征和当前社会价值需求的传统文化内容,而非简单的照搬照抄、复制粘贴。
2、设计理念挤压传统文化构思空间
目前中国的各地景观设计中,所谓 “规整的法式风格”、“浪漫的英国自然风情”、“热情的美式情调”等等风格和外来设计手法随处可见,到处是修剪成型的灌木球、色带色块。当然,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追求设计理念和手段的多样化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此这般地热衷于外来文化而将作为文明古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置之不理的现象,却实在是令人堪为忧虑。所幸的是,人们开始渐渐地认识到了本土文化的重要性,现代设计亦开始越来越认同本土文化。
城市景观设计过度推崇西方设计理念,严重压缩传统文化构思的空间,虽然可以满足部分人们猎奇的心理,但不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不仅无法实现传统文化景观设计的现代化,反而可能在破坏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优秀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不利的影响。
3、文化元素与景观形式缺乏有效融合
精神文化的赋予,人们的生活记忆与情感。在对景观的认知过程中,如果片面的强调景观的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和系统等各种抽象内容,而忽视景观作为“家园”这一层面更深刻的意义,景观可能将会失去其可见、实在的具体性质,甚至包括不可替代的人文特性。
尽管景观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景观文化依然是我们欣赏和继承的重点。景观设计通过对文化的抽象概括来衍生形式,再通过形式反映文化。文化元素与景观的联系至关重要,通过文化赋予景观深层次的含义,加深景观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突出景观所处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从而使其成为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
三、传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以新二十四孝景观为例
对如何传承、发展、用好传统文化,习近平给出了一套方法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因此,我们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以去伪存真的态度,以及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一切,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进行创造性地设计,才能满足景观的观赏性,实现景观的个性及特色。
1、符合时代需求的孝道文化主题
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孝文化给我们留下两部经典作品:一为《孝经》,一为《二十四孝》,但对普通大众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后者。今天看来,二十四孝虽然蕴涵一些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但更多还是一些封建色彩的愚孝糟粕,如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颠覆伦常故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肖放说:“二十四孝里面有一些和今天的伦理观、价值观不相适应的东西,就不能去宣传、去强调。特别在公益广告里面,尽量少出现这种东西吧。”
因此,当城市需要我们设计一组符合时代特征和当前社会价值需求的《新二十四孝》景观来弘扬孝道文化。如何去做?
一般来说,城市的历史变迁、文化艺术以及交通、绿地,人们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构成了城市文化的多元化视角,这些内容也同时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最初立意。但景观本身需要适应一个时代的特点和需求,它不仅以巨大的物质实体打动人感染人,而且也总以其所包含、象征和暗示的精神因素和观念涵义作用于人的情绪、感情和思想,传播美学、熏陶民众、普及美育。
因此,我们的选择是在扬弃《二十四孝》的基础上,保留《二十四孝》所传承的孝道精神,提炼符合时代需求和城市文化发展的孝道内容;保留《二十四孝》的宣传策略,即以故事、图、诗的组合方式进行立体宣传。
2、孝道文化的提炼和重构
我们思考孝文化在当今这个时代应该如何体现?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把孝文化的景观做的让人愿意去看?我们在想,作为一个子女,一个成年人,一个普通百姓,对我们的父母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的父母需要什么?通过查阅资料,系统分类,我们逐渐梳理出了孝文化在当今社会不同领域中的表达。
同时,我们走访了项目所在城市的很多老人和子女,策划了现代生活中成年人力所能及、父母可知可感的孝心孝行,共24项事例,作为当代的新二十四孝。根据这些事例,我们斟酌含义,推敲字句,逐步完善24首通俗易懂的七言诗词,并将其内容配以图画,定“真孝、诚孝、敬孝、睦孝、明孝、德孝、顺孝、念孝、怡孝、贤孝、康孝、安孝、悦孝、慰孝、欢孝、赞孝、馨孝、舒孝、疼孝、宽孝、暖孝、义孝、仪孝、仁孝”24类“温言新孝”。
3、新二十四孝景观的具体设计
新二十四孝文化景观共设置12跨景门,以钢化玻璃材质为主,配以花岗岩浮雕,将水升举到5.7米高,灌入中间的水池,营造大气磅礴的入口景观感受,最终制作成集灯光、喷泉水景、石雕、书法艺术、孝道文化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图文并茂的展现给来往游众,如图3-1所示。
诚孝:乌羽反哺且知恩,父母含辛须图报;淑人君子示其德,奉亲养亲立诚孝。诚孝要求子女对父母拥有感恩之心,此为最真诚的孝顺,如图3-3所示。
敬孝:关鸠连理人之伦,比翼良缘亲所傲;真言灼见纳其意,尊思重虑表敬孝。敬孝突出家有一老,如藏一宝,尊重父母在人生大事上的建议,并能采纳合理意见。
睦孝:七岁让梨羞豆萁,同心兄弟贤姑嫂;三世同堂笑颜起,亲人和谐显睦孝。睦孝表示父母不期待儿女都能大贵大富,却更希望能拥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
明孝:日暮余辉独身晓,窗榭秋菊零雨摇;儿女需念老树花,为亲续伴展明孝。明孝关注老人的真实需求,若老年孤独,子女可为老人找一个伴侣,此不失为一种开明的孝顺。
德孝:先贤秀迹需斟酌,以身作则育家小;浮言虚行不可仿,言传身教示德孝。德孝指在孝道传承上,子女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优良品德传给下一代。
顺孝:观书久倦易成觉,见亲入眠远嬉闹;长者常有积年习,尊重习惯思顺孝。顺孝要求顺应老人的生活习惯,尽量给老人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
念孝:秀雨清节系柳笤,闻雷泣墓古今效;拂尘身祭缅亲恩,恭敬如常怀念孝。念孝是指老人不在人世,子女方便时应常祭拜,告慰先灵。
怡孝:渔樵耕读养生道,诗书礼乐忧烦消;韶暮易逝多拾趣,情有所寄励怡孝。怡孝让子女可以给父母多策划些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让老人在晚年情有所寄,行有怡趣。
贤孝:虽顾家业少能逍,但记父母守空巢;得闲常归围亲聚,共享天伦呈贤孝。贤孝说明时间总是可以挤出来的,面对盼望你常回家看看的眼神,贤惠的子女都会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康孝:绿竹猗猗节节高,花甲苍苍时时调;岁月不侵寒暑易,时察预疾留康孝。康孝号召子女应陪老人定期体检,预防疾病发生。给父母检查身体是每个子女不可推卸的责任。
安孝:儿行千里母担忧,风雨蹒跚梦依绕;一语相诉静倾听,定期电话伴安孝。安孝是指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不要忘了应该时常与父母通电话,让他们安心,如图3-3所示。
图3-3 安孝篇实景图
悦孝:千里踏青开亲颜,万步牵心扶辛劳;举目忧烦皆消散,伴亲旅行添悦孝。悦孝表示陪父母去旅游,舒缓他们的压力和情绪,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孝行。
慰孝:暮居清幽念往昔,思顾望盼起新潮;后辈相议圆亲愿,无憾一生满慰孝。慰孝可解读为最欣赏的孝顺,应该是子女帮助老人实现他们的晚年愿望,让其一生无所遗憾。
欢孝:欣欣祥云庆生桃,暖暖融烛闹辰宵;最难消忆双亲日,一年两刻尽欢孝。欢孝需要子女牢记父母生日,陪伴他们度过一个个美妙的生日会,这些都是大家该做的。
赞孝:老莱悦亲龄已高,而今侍奉多言褒;诚心顺意伏枥志,温言常夸乐赞孝。赞孝强调认可和尊重,父母到了晚年,或性情反复,或情绪多变,子女应该理解,并在言语和行为上顺意老人心理。
馨孝:童年几曲竹床谣,相触无痕趣忆遥;亲亲合唱柔柔音,亲密接触忆馨孝。馨孝提倡子女在家可以拿起一本相册,或是聊聊童年,与父母一起回忆那些充满温馨的触动。
舒孝:草木怡情育花果,庭院寄意养树高;相陪相伴暖翁心,一同做事共舒孝。舒孝号召与父母一起劳动,修修花草,种种小树,排解老人寂寞,舒展老人心情。
疼孝:暮年乏弱病来袭,依床喂食奉良药;苦累只求情康健,侍奉身旁惜疼孝。疼孝强调老人生病,儿女应该侍奉身旁,贴心照顾。
宽孝:耄耋之年垂髫态,心智归藏体乏耗;侍亲当如年幼子,涵爱相持秉宽孝。宽孝寓意当父母慢慢老时,我们应该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关心和疼爱他们。
暖孝:父母年高形渐老,居洁厨香身操劳;儿女担起家中事,勤劳家务增暖孝。暖孝是指父母年纪渐大,子女应该担起家中的琐事,勤劳家务自不用说。
义孝:伉俪同心视同亲,姑岳亦是贴心袄;一代后人两家传,亲持己出播义孝。义孝要求对待伴侣的父母应该一视同仁,如若己出。
仪孝:齐家治国观后效,正心修身礼先到;路遇长者揖请安,恭敬问候倡仪孝。仪孝倡导对待老人,应该有礼貌有修养,问候、尊敬不可少。
仁孝:华夏德礼启蒙晓,一视吾老人之老;尊长奉亲为邦本,互敬共帮传仁孝。仁孝引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强调应该尊重爱护所有的老人。
结论在新二十四孝文化景观设计中,我们结合城市的文化需求,希望
把“百善孝为先”这种品德根植于民众的心灵中,为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提升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我们希望用我们的作品,引导和教育社会去改善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将景观中所宣扬的现代孝道文化构建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地域文化在西安城市景观造型中的传承与彰显[J].高黎,黄朝霞.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6(03)
[2]传统之思与设计之维[J].王昕宇. 包装工程.2015(16)
[3]城市文化中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J].吴萍. 包装工程.2015(06)
[4]《二十四孝图》不是一个好教材[N].张鸣. 深圳特区报.2013-12-10(B11)
[5]躬行孝道:继承和弘扬孝文化的当代意义——重读《孝经》的伦理思考[J].李仁武.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7(01)
[6]论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J].王华青,马良,吉文丽.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05)
[7]从《孝经》到古今《二十四孝》——浅谈儒家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J].曹小现. 才智.2013(34)
[8]“地域文化”内涵及划分标准探析[J].白欲晓. 江苏社会科学.2011(01)
[9]《二十四孝》与《孝经》的关系及其扬弃[J].吴崇恕,李守义. 孝感学院学报.2004(04)
[10]中国古典园林传统造园思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J].梁明霞,王清兆. 山东林业科技.2009(02)
论文作者:贺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4
标签:景观论文; 城市论文; 文化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二十四论文; 父母论文; 孝道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