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人格”及其塑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师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光荣的历史使命和崇高的职业选择必须要求他们不仅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师范技能,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师范人格”。
一、“师范人格”的现代意义
人格,指人的品格、风格,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说,它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综合。人格特征体现着社会文化的特点,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在每个社会成员身上会折射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封闭专制的社会,其社会成员的人格笼罩在愚昧和麻木的黑暗之中,普遍表现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这种人格带给社会的是一种沉重的惰性和保守,留给自己的则是更多的停滞与倒退。当社会民主与开放时,社会成员的人格则更多地显示出和谐与进取的力量;当社会文化繁荣而严谨时,人们追求崇高的理性,人格稳健而富有聪智;当社会生活浮躁不安时,游戏般人生的文化倾向则使人迷惑焦躁。
“师范人格”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所应具有的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修养及规范的行为方式。就其整体而言,应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健全人格的合谐性。“师范人格”作为一种职业的人格模式,首先应当是一种健全的人格。它要求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积极、稳定的情绪,较强的适应性、活泼开朗的性格,爱好广泛的兴趣等等。不仅如此,而且要体现这些因素的合谐统一,完美结合;第二,高尚人品的示范性。人品即人生品德。人生道德是指个体对待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态度与追求的社会行为规范与准则。人生品德则是这些社会行为规范与准则内化为个人的品质,成为一种稳定的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它主要通过生死观、幸福观、公私观和苦乐观等表现出来。作为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由于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应不断追求其人生目标的完善,即不断由具体的短浅和低级目标向远大高级目标发展。如追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这一高层目标是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价值基础。由于师范人格的特殊性,当这种高尚的人品固化在某个人的身上,体现在行动之中时,就会对他周围的人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正是这种人格力量的感召作用;第三,人格特质的稳定性。“师范人格”的形成要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职业技能,并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教育过程。这种高尚的人格模式一旦确立,就会持久稳定地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中。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化,这种“师范人格”会更加持续、稳定、成熟,并变为教师个人优良的人格特质。大量的心理研究表明:许多优秀教师大都具有情绪稳定,富有责任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善于自我调控等优良的人格特质。如许多长期扎根农村基础教育,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正是凭着这种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稳定而持久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塑造一代新人。
健全的“师范人格”对每位教师来说,是实现自身价值,保证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首先,“师范人格”的确立是使自身才能得以发挥的条件。如果一名教师看不起自己的职业,甚至在他的学生面前贬低自身职业的价值,他就无法自强、自立;也无法在事业上超越自我,超越权威;更不用奢望创造出令人眩目的业绩了。其次,健全的“师范人格”也是与人通力合作,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如果一名教师无视他人利益,投其所好,利欲熏心,难容别人,他就无法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再次,残缺不全的人格易导致人生的悲剧性结果,如虚伪与刻薄的人格,尽管有可能暂时得意,但最终会被人们所唾弃。而健全的“师范人格”则能通过其力量使自己奋力拼搏最终获得丰硕的成果。
二、“师范人格”的失落与误导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民主与科学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但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及人格结构上仍留有“传统”的影子。千百年来,儒家的理想人格及其教育理论已被中国人所广泛接受,其优良精髓被人们所喜闻乐见,但也有很多糟粕仍残留于人们的心灵深处,给现代人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在一些师范院校的学生中明显地表现出师范人格的失落。
传统的权威人格和官本位思想深入人心,权力欲和控制欲使人们急于找靠山、钻门路,在谋取一官半职时便自鸣得意;而在失意时又自卑逃避。即使作为领导和老师,也不时地让下级和学生看到你在权力面前的盲从。
这种对权力的盲从,致使我们的人格结构中产生一种难以根断的奴性。人们习惯地从对他人的评价中获得对自己行为的调整,明哲保身,见风使舵,习惯于灌输和传达,时常显露出一种不自觉的依附意识。
传统的人格阴影自然会折射到当代大学生身上,尤其是对于即将走向教学岗位的师范生来说,受传统人格的影响更为明显:
1.对社会的不适应性。一些学生从课堂到书本,从家庭到学校,社会交往能力较差,社会经验缺乏,一方面常常感觉到自己生活在挫折之中,患得患失;另一方面却自以为对人、对社会看得很透,言行过激,责任感差,评价社会和谈论他人多,而对照自己少。
2.过度的忧虑和情绪易变性。一些学生忧虑前途,对“两袖清风”的教师职业失去信心,常常表现出对个人前途、命运、生活以至人生价值的迷惘和焦忧。
3.自我中心的价值倾向性。有些学生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凡事先要权衡是否对己有利,自己不能争得荣誉或获得利益时,即使再有意义的事情也要设法逃避。图享受、讲实惠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日见明显。
4.行为的不合谐性。由于一部分师范院校的个别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不信任感,甚至认为入错了门,于是,整天在一种痛苦与折磨中生活,不仅学习缺乏内在动力,丧失积极性,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一些随意、散漫、懒惰、野蛮、虚伪、粗俗等与师范学生应具有的人格特质形成巨大反差的不良行为。
除了传统的桎梏所引起的“师范人格”的种种失落外,现实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使“师范人格”的塑造产生种种误导。
1.片面的育人观念,使“师范人格”塑造走向误区。在传统的师范教育中,对学生的培养往往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的训练,似乎加强了德育工作,教会了专业知识,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学生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有的甚至认为“师范人格”培养是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其实这是对师范教育的一种误解,师范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师范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健全的师范技能和较为广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塑造学生的“师范人格”。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教师的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受教育者。如果一味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取代“师范人格”教育,则将失去师范教育基本的培养目标。
2.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师范人格”塑造难以到位。目前,师范院校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往往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试图通过一些抽象的理论观点和空洞的说教来使学生确立理想的人格和高大的形象,这种教育方式与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的现实性和功利性心理特征形成强烈反差,不仅难以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诱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与此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选择上,大都死板、单调、枯燥无味,多本选择在课堂上由某位教师生硬地向学生宣讲教师职业崇高的口号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而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配套有序的、比较完整系统的师表训练方法。这样,势必使“师范人格”塑造停留在口头上而难以真正到位。
3.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师范人格”塑造陷入困境。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巨大的窗口,人们开始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人生,追求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传统的人格模式已经面目全非了,在道德及人格方面,出现了虚伪的、唯利是图的人生。与此相适应,为富不仁、贪污腐败也时有发生,在这种社会人格和价值观念的背景下,人生观与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师范院校学生,必然在“无私奉献”与“追求功利”、“从师乐教”与“贪图享受”的价值选择上误入歧途。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使人格变得狭隘、浅薄;忽视社会责任感,追求急功近利……这些都在严重地扭曲着部分学生的人格,而且这种人生观有着很强的传导性与可塑性,在这种人格的传导下,真理、正义与信念开始在生活中逐渐隐退,人生也开始变成晴蜓点水似的“潇洒走一回”,对于崇高、正义与诚实,人们开始习惯于围观和评头论足,甚至嘲笑,正义的冲动在减弱。这些又使得“师范人格”多了逃避和不负责任。
4.现实生活中强大的物质诱惑力,使“师范人格”塑造蒙上了一层阴影。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在追求一种舒适乃至豪华的物质享受,这种巨大的物质诱惑与清贫的教师待遇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心灵上增添了更多的“不平衡感”。一方面,在一阵狂热的物欲的喧嚣之下,仿佛使自己处于高度发达的物质环境之下,使许多学生陷于一种不着边际的幻想之中,整日装出一副潇洒而富有的样子,甚至鄙夷艰苦朴素的人生;另一方面,教师待遇偏低,甚至有的边远村寨的教师连基本工资也难以保障的严峻现实,使不少师范生整日陷于苦闷与虚幻之中。
三、“师范人格”的塑造
当社会文明程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时,健全人格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而作为培养教师摇篮的师范院校,由于其在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中的特殊历史作用,其健全人格,尤其是“师范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就显得更为迫切。
1.确立坚定的教书育人的理想和信念是塑造“师范人格”的前提。人格的高尚与否,就在于它的道德内涵中是否包含着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贡献及自我完善的能力。所以,人格的定位和道德价值要超越市场的实用选择。如果我们在价值规范面前摇摆不定,让社会文化到处飞扬着小市民情调,那么社会必定流行一种市侩人格,谗媚权势,追逐名利。这样,就无法建立健全的人格。作为一名教师,他的社会价值永远高于其经济价值。当一名教师把自己的知识教给了学生,使自己的学生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能力,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了社会的有用之才时,他的价值体现便达到了崇高的境界,此时此刻,作为一名教师的乐趣也尽在其中了。
2.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人格是塑造“师范人格”的基础。首先,“真”是理想人格的核心,也是师范人格的精髓。如果缺少人格上的“真”,虚伪的面孔随处可见,就会形成言行脱节的双重道德人格。现实生活中,真理在一些人格变态的人手里成了谋取贪欲而挥舞的大棒。官场与仕途上的双重人格的恶劣作风,升官发财谋取私利的丑陋形象,将会使数年的教育毁于一旦。教师、领导、家长要给学生做出“真”的榜样。其次,倡导一种清明强健的理性精神,即所谓“善”,即是理想人格的基本内涵,也是“师范人格”的内在要求。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性对于他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工具,也是一种内在的气质,使他能在繁杂的人和事中促使自己遵循规律,不狂热、不自暴自弃,并始终如一地去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这正是作好教育工作必备的品德修养。再者,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使之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加速“师范人格”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从自我分析、自我总结以及别人的评价中获得自己人格发展的资料。在自我教育中,学生应按照社会的要求,职业的需要和自身的性格特征,确立个人发展方向;应特别注意把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作为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师范生能否具有许多优秀教师的人格特质,如注意保持心态平衡、信仰坚定、沉着冷静等。师范生受年龄和经历的制约以及情绪的影响,难免有时内心充满矛盾和冲突。因此,我们应该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不管在何种环境、遇到何种挫折,都要始终注意保持内心平衡和心态平静,冷静而理智地处理一切。这是当好一名合格教师所必备的心理品质。
3.严明校风校纪,陶冶学生情操,是塑造“师范人格”的关键环节。校风校纪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法纪建设和师生精神风貌建设四个方面。它应该成为一个学校常抓不懈的主要工作之一,特别是作为高等院校,校风建设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师范人格”培养。这是因为“师范人格”的塑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一个师范院校必须以全方位的师范意识去陶冶学生情操。校风建设就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的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整体上体现着对学生的行为社会化、人格师范化及思想政治化的重要功能。如果忽视校风建设,校园脏乱不整、舆论导向偏颇、规章制度不严、师生精神风貌不振,那么,我们在教育上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前功尽弃,对学生的“师范人格”培养也只能束之高阁。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校风校纪建设,陶冶学生情操,才能使师范院校学生的“师范人格”得到合谐发展。例如,一些学生散散漫漫、衣着不整、起居不定、不分场合怪声怪调,上课迟到乃至随意旷课,诸如此类,都反映出教育上的疏漏,纪律不严。所以,必须将各个教育环节协调起来,切实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实施必要的纪律处罚;同时还应在学生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生活作风差的学生经常受到舆论的谴责。以便让学生自我管理、相互监督,以形成良好的风气。
4.优化育人的环境,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是塑造“师范人格”的有力保障。首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学校设置的德育课和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应该密切结合“师范人格”的教育及行为修养来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是教育理论课程不能仅仅传授一般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应当渗透“师范人格”构建的基本要求;其次,要强化教师自身的“师范效用”。师范院校教师自身的师范技能和形象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每位教师在课堂上下的言谈举止、语言的表达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课堂的组织能力都在潜移默化地感化着学生,有的甚至直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教师在学生面前很随便,不拘小节;也有的教师显得比较高傲,令人望而生畏,还有的教师喜欢在学生面前发牢骚,泄露不满情绪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构建。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必须率先塑造自己的人格形象,发扬为教育事业献身的敬业精神,为学生树立表率;再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教育实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师范人格”的有效措施,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教育实践活动,就能更多地了解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基本规律,使学生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身上担子的重量和责任的重大,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献身精神。同时,通过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教学实际,熟悉下一级学校的教育活动、教学环节,了解教育对象的年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就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师范意识和技能,有助于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和“师范人格”。